1、1行 政 管 理 学第一章 导论一、什么是行政广义上,把国家机关和非国家机关,如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乃至私人组织中的计划、决策、协调、人事、后勤庶务等管理活动,称为行政;狭义上,认为行政是政府机关执行的任务和进行的活动。1、政治与行政:政治与行政是政府的两种功能2、立法、司法和行政:西方国家实行“三权分立”制,我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这都是依据各自国家的国情而采取的国家权力的组织形式。在承认国家权力统一性的前提下,立法、司法、行政是国家权力的三大系统。3、行政和行政管理学研究的对象:研究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客观规律的科学。4、行政和行政管理学研究
2、方法:1、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 2、调查研究法 3、案例分析法 4、历史研究法 5、比较研究法 6、定量分析法5、行政管理学的产生和发展(重点)行政管理学在西方国家的兴起,诞生于美国。美国的学者和改革家对此作出了重要贡献。1887 年,威尔逊发表的行政研究 ,开行政学研究先河的先驱。1900 年,古德诺出版政治与行政 ,创立“政治”与“行政”两分法。 “行政学之父”1926 年怀特出版的行政学导论 ,第一本大学行政学教科书,行政学问世的标志。PS:孙子兵法被许多科学家公认为世界现存最早的关于管理的著作。6、西方国家公共行政学的阶段有的学者把西方国家公共行政学划分为三个阶段:传统的行政管理阶段(大
3、致期间为 1900 年以后)人性的行政管理阶段(大致期间为 1930 年以后)系统权变的行政管理阶段(大致期间为 1960 年以后)7、西方国家公共行政学产生的条件、政府职能由政治统治扩大到对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由消极放任“守夜人”变成积极干预社会生活的“行政国家” 。、行政职能加强和行政活动范围扩大,使行政机构迅速增加,行政人员队伍日益壮大;而“功绩制”的实施和“政治中立”原则的确立,更促使行政成为“非政治化”的管理领域。、行政机构臃肿所造成的庞大的财政开支和效率极低的官僚作风,妨碍了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发展。第二章 行政环境1、行政环境的含义指影响行政系统生存与发展的要素的总和,包括外部环
4、境和内部环境。主要是指足以影响行政系统及其管理活动的各种环境因素,如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和国际环境等。 两个特点 开放性 渗透性2、行政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重点):(一)经济环境物质生产与人口生产的发展状况对行政系统的影响A、生产力发展状况决定行政系统的存亡和性质B、生产力发展状况制约行政系统功能发挥和部门设置2C、生产力发展状况提供了行政系统运行的物质基础D、人口的发展状况影响着行政系统的发展战略和人口管理功能生产关系与具体的经济体制对行政系统的影响A、基本的生产关系直接决定行政系统的性质和变化B、具体的经济体制影响行政系统的功能配置和运行模式(二)政治环境对行政系统的影响1、国体
5、直接决定着行政系统的基本性质2、政体规定了行政系统的具体形式和地位3、政党制度影响着行政系统的稳定性和完善程度4、政治生活的民主、平等程度制约行政系统决策与执行的民主化、科学化程度5、政治形势的稳定程度影响着行政系统的运行状态6、法律制度规定与保障着行政系统在整个国家机构系统中的地位7、法律的完善化、科学化程度制约行政系统运转的协调、规范水平第三章 行政职能(重点第一节和第二节)1、行政职能的含义和特点:是行政机关在管理活动中的基本职责和功能作用,主要涉及管什么、怎么管、发挥什么作用的问题。 (它是国家职能的具体执行和体现,其行使受立法机关的监督,它发挥的程度制约和影响其他职能的实现程度)2、
6、特点:执行性:它的行使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明显代表国家意志的权威性多样性:行政管理范围涉及国家和生活各方面,因而行政管理职能也是多种多样的动态性:行政职能随着国家,社会生活和行政环境的变化而变化3、行政管理的基本职能:政治职能:维护国家统治,巩固国家政权。包括民主和专政两个职能经济职能:政府管理和组织社会经济建设,包括社会经济管理职能、国有资产管理职能文化职能:对全民思想道德建设及教育、科技等方面的管理。社会职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见 P57 页4、行政管理的运行职能:决策职能、组织职能、协调职能、控制职能5、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利己的润滑油将使经济齿轮以奇迹般的方式来运转。不需要计划
7、。不需要国家元首的统治,市场会解决一切问题6、垄断资本主义时期的行政职能:这一时期资本主义国家充分地运用和强化了政府的政治统治职能,行政权力扩大,专政镇压职能大大加强,民主职能有所削弱7、转轨时期我国行政职能的转变A、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必然性、必要性B、是经济体制改革和社会主文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C、是实现行政职能体系合理配置的根本途D、行政职能的转变是机构改革的重要前提和基础8、我国行政职能转变的基本内容职能重心的转变、职能方式的转变由运用行政手段为主转变为运用经济手段为主,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相结合由微观管理、直接管理为主转向宏观管理、间接管理为主由重视计划、排斥市场转向把
8、计划与市场有机地结合起来9、主要学者的观点(重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等以理性经济人假定为基础,极力推崇“市场机制”这只3“看不见的手” 。反对政府干预经济生活,认为最好的政府就是最廉价的政府。凯恩斯干预主义理论认为,市场不是万能的,如没有国家的宏观调控管理,市场经济会成为万恶之源,资源也会遭到毁灭和破坏。第四章 行政组织1、行政组织的含义:行政组织是静态组织机构和动态组织活动过程的统一。2、行政組织的基本要素:組织目标、机构设置、人员构成、权责体系、法规制度、物质因素3、行政组织的特性:政治性与社会性、法制性与权威性、系统性与动态性4、行政组织的类型(重点):领导机构、执行机构、监
9、督机构、咨洵机构、信息机构、辅助机构、派出机沟5、行政组织结构(重点)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行政组织的纵向结构又称为直线式结构,是纵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层级制 特点:上级直接領导下级、行政指挥和命令按照垂直方向自上而下地传达和贯彻优点:有事权集、权责明确、指挥统一、便于控制等缺点:组织内没有专业化的管理分工,各级行政首长管理过多,责重事繁,容易顾此失彼行政组织的橫向结构:又称为职能式结构,是横向分工形成的行政组织的职能制,即问级行政机关和每级行政机关内部各组成部门之间的组合方式特点:各级领导设有其直接管理的职能机构优点:分工精细,能减轻行政首脑的负担,有利于专业化。缺点:事权分散,容易出现扯皮
10、和推诿的现象。行政组织纵向、橫向结构的统一:网络型直线职能式特点:领导者的统一指挥同职能专业部门结合,吸收直线式和职能式结构的优点,扬弃缺点,使其互相补充制约最前两种结构的发展第五章 行政领导(重点第二节和第四节)1、领导及其特点:领导是指领导者在一定的环境下,为实现既定组织目标,对被领导者进行指挥与统御的行为过程。领导是一个社会组织系统、领导是动态的行为过程、领导是高层次的管理、领导是体现高度权成的管理活动3、行政领导的含义和作用行政领导是指行政组织中,经选举或任命拥有法定权威的领导者依法行使权力.为实现行政管理目标所进行的组织、决策、指挥、控制等活动的总称。4、行政领导的特点A、行政领导发
11、生在行政管理活动中B、执行性是行政领导的重要特征C、从行政领导活动的社会属性来看,行政领导具有鲜明的政治性5、行政领导在行政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A、行政领导是行政管理协调、统一的保证 B、行政领导是行政管理过程的战略核心 C、行政领导是行政管理成败的关键6、维护行政领导权威的原则1、维护行政领导权威,首先取决于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权威2、维护行政领导的权威,必须加强组织纪律建设,形成下级服从上级、全党及地方政府服从中央的高效领导体制3、维护行政领导权威,必须在各层领导集体内加强团结、密切配合并形成坚强领导核心44、维护行政领导的权威必須与維护国家法律的权威统一5、维护行政领导的权威必须建立科学有序的
12、权力分配体系,做到合理放权7、行政领导者职位的特点:职位以“事”为中心确定的 职位设置有数量规定 职位本身有相对稳定性8、行政领导的权限:一般包括人事权,物权,财权,组织权9、民主集中制民主集中制的含义:民主集中制是民主制和集中制相结合的制度民主集中制的主要内容:集体领导、个人分工负责与行政首长负责制10、根本的行政领导方法1、实事求是的方法 2、群众路线的方法 3、矛盾分析方法11、行政领导方式按活动侧重点分:重人式、重事式与人事并重式的领导方式按行政领导作用下属的行为方式分:强制式、说服式、激励式、示范式的领导方式12、行政领导事务类型上的领导艺术:授权艺术、用人艺术、处事艺术、运时艺术1
13、3、行政领导者个人素质结构政治素质:要有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要有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境界、要有廉洁奉公的政治道德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创新能力的具体要求、综合能力的具体要求心理素质:敢于决断的气质、竞争开放型的性格、坚忍不拔的意志第六章 人事行政1、人事管理定义人事管理是指组织运用一定的手段和方法,有效地把人的因素与物的因素合理地组合在-起,从而发挥他们各自的作用,实现组织管理目标。2、内容:招聘、调配、培训、考核、薪酬、劳动关系管理3、人事行政定义:人事管理是对社会各类组织的人事职能实施管理的统称4、政府人事行政与企业人事管理的区别(重点):P124 页管理对象不同、管理权来源不同、权威性不
14、同、不同性质、复杂性不同、法律规范程度不同5、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是指对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配置、充分利用和科学管理等活动的总和6、与传统人事管理的区别工作性质和地位不同、内容不同、任务不同、职责分担不同、管理方式和手段不同第八章 行政信息1、信息资源定义的代表人物;P189罗尔科 加拿大的信息系资源 最早提出该术语霍顿:单复数的区别。列维坦:重复使用的信息。斯特罗特曼:内容、系统、基础结构。孟广均3、信息资源的特征:需求性、稀缺性、可选择性4、经济学特征:共享性、时效性、动态性、不可分割性、不同一性、支配性5、行政信息:行政信息作为信息资源的组成部分,是政府部门及其授权的公共组织等
15、在依法履行职能过程中制作或获取的、以一定形式记录与保存的信息, 以及制作或茯取信息的技术、设备、网络、人才资源和信息化管理体制.6、信息资源管理5信总资源管理是系统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是基于信息技术的、为满足信息需求而实施的集约化管理活动,包括对信息活动要索(信息、人员、技术设备、资金等)的规划、组织、控制和协调,以实现资源的最佳配置和提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水平。7、信息资源管理的层次1、微观管理是最基层的信息资源管理2、中观管理是介于宏观和微现间的管理层次,具有承上启下的功能和明显的地区性、行业性特点3、宏观管理是战略管理8、信息资源管理的要素:信息资源管理架构、信息资源管理组织、信息资源管理
16、环境、信息资源管理的服务、信息资源管理技术9、行政信息管理:是集成性和综合性管理活动,是政府部门为实现行政目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手段,对行政信息进行采集、加工、存储、交换共亨、开发利用和服务,对信息活动各要素(信息、组织机构、人员、设施、资金、技术等) 进行规划、预算、组织、协调、指导、培训和控制,以实现行政信息的合理配置、有效地满足政府部门和社会信息需求的活动过程。10、行政信息管理的目标基础性目标实现行政信息科学管理根本性目标实现行政信息的有效利用直接目标实现行政信息的合理开发终极性目标促进行政管理正常运转、经济良性运行和社会和谐发展11、行政信息管理的研究视角经济视角、人文视角、内容视角
17、、技术视角12、行政信息管理标准化行政信息管理标准化概述标准的分类与分级行玫信息管理标准化内容行政信息管理标准化的方法13、行政信息管理的基础标准:数据元素标准、信息分类编码标准、用户试图标准、概念数据库标准、逻辑数据库标准14、行政信息管理的机构;国务院信息领导小组、信息产业厅、信息中心15、行政信息管理职能:行政信息宏观管理职能、行政信息微观管理职能16、行政信息采集管理信息采集过程:需求分析、确定采集途径和策略、选用采集工具、实施、评估(评估第二和第三项) 、信息加工17、行政信息采集的渠道与方法渠道:、行文渠道、媒体渠道、机构性渠道、制度性渠道、政府部门交流渠道、个人渠道方法:观察法、
18、调查法、阅读法、检索法、交换、索取法、与会法18、行政信息分级:社会公开类行政信息、部门共享类行政信息、依法专用类行政信息19、行政信息分类:主题类行政信息、行业类行政信息、服务类行政信息、资源形态类行政信息瑞典 出版自由法 世界最早1967 美国 信息自由法 第一部现代法20、我国信息公开的必然性A、是提高科学、民主、依法执政能力和水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B、是推进社会主义民主,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举措C、是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行政管理体制的重要内容21、行政信息公开制度的主要内容:1、确立和强化行政信息公开是政务部门的义务和责任 2、采用列6举式的方式明确行
19、政信息公开的范围 3、确立行政信息公开的监督和保障制度22、行政信息公开的措施A、及时、准确地公开政府信息B、建立健全行政信息发布协调机制C、以便于公众知晓的方式和大众传播媒体公开行政信息D、配备相应设施、设备,为公众査阅、获取行政信息提供方便E、根据需要设立公共査阅室、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告栏、电子信息屛等场所、设施,公开行政信息F、编制、公布行政信息公开目录和行政信息公开指南,并及时更新G、行政信息交换共享23、行政信息本体开发的三个层次1、使原始信息或者蕴涵在原始信息中的潜在信息成为便于人们认识的显性信息 一次开发2、对一次开发的结果进行分析、排序、整理、标引、归类、入库、推荐等行为 二次
20、开发3、指依靠人类的知识、智慧、技术对客观的行政佶总进行研究、变形、宣传、推广、传播的活动。 三次开发第九章 政策过程1、政策问题的确认是人们的价值、观念、利益或生存条件遭到威胁或损害而出现的问题社会问题是由于社会关系或环境失调,使社会全体或部分成员的正常生活乃至社会进步发生障碍带有普遍性和共性的社会问题或公共问题2、建立议程的途径:外在发动型、政治动员型、内在发动型3、制定方案的原则:信息性原则、系统性原则、预见性原则、灵活性原则、可行性原則4、政策执行的主体及其对象:各级政府行政部门、立法与司法机构、中介组织、社区组织5、影响政策执行的因素:政策决定因素、政策的合法件、政策的合理性、政策的
21、可行性、政策资源因素、政策环境因素6、政策评估的主体和标准内部评估者:具备政策能力和权力资源的政府官员外部评估者:利益集团,参政政党、社区团体、企业7、政策评估的类型:1、正式评估与非正式评估正式评估是指采用描述性的方式来获取关于政策运行结果方面可靠而有效的信息的一种评估方式非正式评估指对评估者、评估形式和内容不做严格规定,对评估的结论也没有必须的要求,团休和个人可根据本身所掌握的情况和信息,对政策的各方面加以分析和评价2、内部评估与外部评估内部评估指政府内部行政机构的评估者对公共政策进行的评估。外部评估主要是针对非政府部门,特别指政府部门以外的诸如专业的学术研究机构、营利性或非营利性的咨询机
22、构、专家学者等等对公共政策所进行的评估。3、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估事前评估又名预评估,它是在政策执行之前进行的一种可预测的评估事后评估是在政策执行完后,针对政策施行产生的效果和影响力对政策进行评估8、政策分析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专门的分析方法1、过程方法:过程方法是最常见的分析方法.是把公共政策的形成、决策及实施各阶段肴作循环过程,它们之间密切联系。72、实体方法:实体研究方法,和抽象的政策研究相对应,都是针对某-特定政策领域进行研究的方法。3、逻辑实证方法:逻辑实证方法,也称作行为主义方法或者科学方法,主要运用理论演绎、模型、假设验证、客观数据、比较方法和严谨的统计分析的方法,是一套非常清晰
23、明了的操作方法。4、计量经济学方法:计量经济学方法,即公共选择理论,是以经济学理论为基础,讨论政治领域电面的“理性选择“理论。5、后实证主义方法:后实证主义者主张以价值为基础,包含更符合直觉和意识的分析方法,再结合实证研究。第十章 公共危机管理1、公共危机的含义与类型公共危机指突然发生的紧急事件或者非常态的社会情境,它通常具有三个共同要素:一是未曾意料而仓促爆发所造成的一种意外或非常态的社会情境;二是具有严重的危害与社会影响;三是在情况急剧转变之前,可供反应的时间有限。公共危机的四大类型:1、各种各样的自然灾害;2、因传染性和流行性疾病引发的公共卫生事件 3、各行各业在生产和建设过程中发生的安
24、全生产事故;4、以及诸多原因导致的群体性突发事件2、公共危机的特征和性质A、突发性和紧急性:公共危机虽然存在着发生征兆和预警的可能,但由于真实发生的时间、地点具有一定的不可预见性,而且正因为出乎通常社会秩序或人们的心理惯性运行,形成了某种程度上的突发性。B、高度不确定性:突发事件发生的时间、形态、性质和发展过程无法用常规性规则进行判断,其后的衍生和可能涉及的结果也没有经验性的知识可供指导,一切似乎都瞬息万变,并且很可能产生各种连锁反应。C、社会影响性:公共危机对一个社会系统的基本价值和行为准则架构产生严重威胁,引起社会恐慌,破坏社会正常秩序与运转机制,其影响和涉及的主体具有社会性。3、公共危机
25、的周期、潜伏期: 多数危机都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潜伏期是导致危机发生的各种诱因逐渐积累的过程。这时,危机并没有真正发生,但却表现出一些征兆,预示着危机即将来临。、爆发期: 当危机诱因累积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导致危机的爆发。此时,组织正常运转秩序受到破坏,组织形象受损,组织的根本利益受到威胁,组织的生存与发展经受着严峻的考验,组织的管理层将经受来自各方面公众的巨大压力。、持续期: 在这一时期,组织着手对危机进行处理,包括开展危机调查、进行危机决策、控制危机危害程度与范围、实施危机沟通、开展各种恢复性工作等。、解决期: 在解决期,危机事态已经得到控制,危机爆发后所引发的各种显性化问题基本得到解
26、决,危机风暴已经过去,组织管理层所承受的压力减弱。、善后期: 这段时期也称恢复期,是自我分析、自我检讨的疗伤止痛时期,聪明能干的决策者也睿智地利用这段时间,做好进一步的“危机处理计划” ,分析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并尽可能采取补救措施。4、公共危机管理的领导体制:统一指挥体制,政府职权划分,责任机制,监督机制 5、公共危机管理组织结构:一般而言,一个完备的危机组织结构应由五大部分构成:指挥与协调机构、实际操作机构、信息传递机构、物资保障机构和财务管理机构。危机管理指挥与协调机构居于核心位置,负责统一指挥、统一协调各个危机管理操作机构的行动;危机管理实际操作机构是直接主体,负责应急响应的各项具体作业
27、;信息传递机构是有关危机信息的接收、整理、传输、输出和反馈的一整套系统,负责保持危机管理机构间互动和反映危机环境的状况;8其它各个部分按照职责划分履行各自的职责,并相互配合、相互支持,共同应对公共危机。1、公共危机管理面对着突发性的紧急事件,需要迅速做出决策,因此,要求有统一高效的指挥体制来快速反应与调动资源,节约管理成本,提高管理效率。2、在统一的公共危机指挥体制中,实行首长负责制。3、集中统一的指挥体制,要求以一定的行政区域划为单位,凡在此地范围内发生的公共危机事件都应有当地政府统一管理。危机管理的联动协调体制是指在危机管理过程中有效地组织政府内部各部门之间,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沟通与互补
28、,通过良好的沟通与有效的信息交流,整合资源,共同行动,协调处理危机的规律性运作模式。6、公共危机管理的机制:预警机制、决策机制、应对机制、新闻发布机制、善后机制公共危机预警机制公共危机预警,是指公共管理主体根据有关危机现象过去和现在的数据、情报和资料,运用逻辑推理和科学预测的方法、技术,对某些危机现象出现的约束条件、未来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等做出估计与推断,并发出确切的警示信号或信息,使公共部门和公众提前了解危机发展的状态,以便及时采取应对策略,防止或消除不利后果的一系列活动。 7、公共危机预警机制的功能主要包括:信息收集与分析、危机预报、危机监测、信息发布和信息沟通。8、完善的公共危机预警机制
29、的构成系统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公共危机预警的监测系统。主要目的是及时发现危机征兆,准确把握危机诱因、未来发展趋势和演变规律。其次,公共危机预警的咨询系统。主要承担功能是定期信息沟通,提供与危机有关的研究报告,提出危机处置的建议意见。第三,公共危机预警的组织网络。其一,专门的机构和工作人员,长期从事危机预警的分析、研究与及时报告工作;其二,规范化、制度化的监测、防范体系;第三,畅通准确的信息沟通与处理渠道。第四,完善的法规体系,主要包括:一是制定出相关的制度与法规,规定预警机构从有关部门获取信息的权利,相关部门也有向预警机构提供真实信息的义务;二是公共危机预警的法规制度要体现出激励奖惩作用。
30、9、公共危机管理的决策机制公共危机管理决策的特点:公共危机管理面临着事态的严峻性、时间的紧迫性、信息的不充分性和可用资源的有限性,这决定了公共危机管理决策在本质上是非程序化决策。 公共危机管理决策时要在有限的信息、资源和时间条件下寻求满意的处理方案。危机状态下的决策,其利益群体和公众的参与将非常有限,媒体也主要是协助政府进行社会动员;同时,在危机决策中,为决策者提供咨询的专家数量不多,但他们的作用更为突出。危机状态下,政策的合法化主要是通过已有法律事先授权,即通过事先制定的法律明确规定在危机状态下决策机关及其首脑的决策权限10、公共危机决策机制中的决策主体包括三个方面或说三个系统:一是依法拥有
31、做出最终决定的权力的中枢决策系统;二是辅助中枢决策系统的决策参谋咨询系统;三是为促进中枢决断系统和参谋咨询系统有效运转、获取决策所需各种资源的协调系统。在有些国家,后两者是合二为一的。11、公共危机管理的保障机制行政管理应对危机的能力,不仅取决于所掌握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更在于其资源配置的效率。因而,如何使各种资源得到有效配置就成为危机管理的重要内容。 这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公共危机管理资源的整合机制,资源整合重在组织保障,即确保组织内信息通道畅通、信息能得到及时反馈、各部门及人员责权清晰、有专门的危机反应机构和专门授权,一旦发生任何危机先兆均能得到及时的关注和妥善的处理。2、信息资源作为
32、一种重要的战略资源,结合电子政务建设,应建立公共危机管理的信息系统,形成全9国统一的公共危机管理信息平台和信息共享机制,这对于及时、快速、高效地应对各种公共危机具有重要意义。3、公共财政预算与支付制度 一方面,要在健全公共危机管理机构体系和对相关职能部门进行整合与机构调整的基础上,把公共危机管理所需要的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体系之中;另一方面,建立公共危机风险防范基金,基金来源可以多元化,主要是公共财政,其次是社会各界及国际社会的援助。 12、公共危机管理的监督与审计就当代公共危机管理的国际经验看,解决浪费、挪用、滥用乃至盗用和贪污各种公共危机管理资源问题的主要途径包括:内部控制、第三方评估、社
33、会和舆论监督。13、公共危机新闻发布机制新闻发布响应机制、中外记者采访管理机制 、境内外舆情跟踪和通报机制 、互联网信息安全管理机制14、公共危机的善后处理机制:一是灾后生产、生活基础设施的重建和秩序的恢复;二是按照程序清算损失;三是赔偿损失,救济群众;四是对公众灾难心理创伤的安抚和慰藉;五是进行事故调查与危机直接责任人员的处理。 第 13 章 行政监督1、我国行政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监督机构内在动力不足监督体系设置不合理法律制度不健全,缺乏可操作性权力机关监督的实际效力比较小新闻舆论和公民监督的实际效力比较小2、行政监督的类型:(1)内部监督体系:分类:一般、专门、行政复议和特种监督四种形式
34、优缺点:更全面更多样更有时效。但是由于内部监督是自我监督的形式公信力弱于司法机关等监督机关,通常很难避免偏袒的可能性(2)外部监督体系:分类:权力机关的监督、司法机关的监督、政党机关的监督、社会监督等3、行政监督的内容:监督决策是否科学、合法。监督行政管理行为是否合理合法。监督行政管理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是否廉洁勤政,不滥用权力。监督自由裁量权是否被违规使用。现代人事行政的主要趋向及特征。1、主要趋向:(1) 人事行政中出现政务官和业务官的分化,并对其进行分类管理。(2)由以恩赐官僚制和分赃制为核心的人事行政向以人才主义和功绩制为基础的现代人事行政演化。(3)从随意性很强的人治式的人事行政发展到系统化、规范化的法治式人事行政。(4)人事行政的范围日益扩大,出现了新的业务范围,如考任、培训、职位分类、保险、抚恤等。(5)管理方法由非科学的经验管理发展到崇尚理性和效率的科学管理。(6) 人事行政10由传统的重视通才发展到通才和专才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