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历史唯物主义视域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意识形态领域是国际斗争的重要领域,意识形态安全是国家安全的重要基础。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意识形态建设,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根据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坚持并发展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学说,有力地推进了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事业。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着眼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全局,着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总结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经验教训,对意识形态工作提出了一些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学习习近平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有助于我们全面系统准确地掌握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有助于我们从历史、政治和理论的高度搞好意识
2、形态建设,有助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决不能歪曲意识与生活的辩证关系,搞意识形态中心论和意识形态淡化论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强调,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这一论断既坚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也强调了意识形态在社会生活中的极端重要性。我们必须唯本文由收集整理物、辩证、历史地认识和评价意识形态的性质、特点、地位和功能,正确把握意识与生活的关系,反对意识形态中心论和意识形态淡化论。 1.秉承历史决定论,始终把经济建设摆在第一位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他们生前没有出版的著作中,曾明确阐述了
3、自己新世界观的基本原理: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不是意识决定生活,而是生活决定意识。这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说的理论前提。在 1859 年公开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序言中,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进行了经典性的论述。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这就强调了生产力、经济结构、社会关系对观念、理论、意识形态的基础性、决定性的作用,重申了早已确立的从物质实践解释意识形态变迁的唯物主义原则,否定了从观念出发的历史唯心主义。 既然生产力水平决定着一个国家的历史发展、社会
4、总体面貌,那么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把经济建设摆在第一位。然而,从 20 世纪 50 年代后期开始,由于客观上复杂严峻的国际斗争形势和国内矛盾状况,主观上对意识形态领域问题的误判,我们党在理论和实践探索上走了一段弯路,夸大阶级斗争、精神、上层建筑的作用,陷入意识形态中心论,最终导致文化大革命的悲剧,不但不能促进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繁荣,而且危及到社会主义的生存,教训极其惨痛。文化大革命后,以两个凡是为代表的教条主义在理论界一度十分流行。为了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彻底纠正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理论和实践,在邓小平等人的支持下,在全党全国范围内掀起了真理标准大讨论,重新确立了实事求是的历史唯物主义思想路线,从而为随
5、后的改革开放这一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伟大转折拉开了序幕。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们党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精神,不为任何风险和外部压力所惧,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推进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大幅跃升,如今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正是基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习近平多次强调,只要国内外大势没有发生根本变化,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就不能也不应该改变。这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 100 年不动摇的根本要求,也是解决当代中国一切问题的根本要求。 2.坚持唯物辩证法,整体把握意识形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的复杂关系
6、 马克思恩格斯去世以后,第二国际的理论家为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和普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然而由于没有掌握唯物辩证法,片面夸大了生产力、经济的决定作用,他们对马克思主义的阐释带有明显的机械论倾向,用经济决定论取代了历史决定论,实际上成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俘虏。经济唯物主义不可能是马克思主义,而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如资产阶级古典经济学就是持这种观点,因而不可能正确指导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 实际上,在反对第二国际把马克思主义歪曲为经济决定论的过程中,从唯物辩证法入手,与列宁一样,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在意识形态问题上做出了卓越的探索。卢卡奇对从整体性上把握马克思主义有很强的自觉意识,强调总体性成为西方马克思主义
7、的基本特征之一。对马克思主义来说,归根结底就没有什么独立的法学、政治经济学、历史科学等等,而只有一门唯一的、统一的历史的和辩证的关于社会(作为总体)发展的科学。1 ( P78)意识形态建设与经济发展存在密切的联系,对辩证方法来说,意识形态的和经济的问题都失去了自己互有的、固定不变的异性,并相互汇合起来1(P86)。这启示我们,不能把经济和意识形态理解为相互外在的、互不相关的,二者具有内在的、不可分离的关系,要从整体上去把握。我们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意识形态建设不是中心工作,但是牵动中心工作:搞得好可以促进中心,搞得不好就阻碍中心。因此,着眼中国特色社
8、会主义建设全局,习近平指出,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要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把人民生活搞上去。只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都搞好,国家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强,全国各族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才能顺利向前推进。3.依据唯物史观,科学定位意识形态建设的地位功能 如果说以上是从既定社会的静态的角度,在社会总体结构中定位意识形态,指出夸大其地位和作用,就会陷入历史唯心主义,不能超出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视野,那么我们还需要从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的过程,在社会全面生产中定位意识形态。根据唯物史观,思想、观念、意识的产
9、生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而历史过程中的决定性因素归根结底是现实生活的生产和再生产。现实生活的生产既包括物质生产、人的生产,也包括精神生产、社会关系的生产,意识形态耸立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并适应于一定的政治上层建筑发展而来。因此,在有阶级和阶级冲突存在的社会里,全部社会生活的再生产必然蕴含者意识形态的再生产,没有意识形态的再生产,人类社会的再生产是不可能的2(P153 )。经济生活是不断变化的,意识形态也不是凝固的、僵化的。如果我们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考察意识形态,那么就应当一方面注重从不断变化了的经济事实和社会制度引出一定的政治、法律、道德、艺
10、术、宗教、哲学等意识形态的变迁,从意识形态变迁反观经济的发展,从而夯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物质经济基础,另一方面注重自觉发挥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服务经济基础的作用,不断再生产有益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批驳有害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的社会思潮。 如果从观念上来考察,那么一定的意识形式的解体足以使整个时代覆亡。人们常常引用这句话来说明意识形态对一定时代的巨大反作用。实际上,马克思用了如果两个字,其论述是非常严谨的,即不能仅从理论上看意识形态的功能。他时刻不忘生产力的决定作用,因此紧随其后的一句话:在现实中,意识的这个限制是同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程度,因而是同财富的一定发展程度相适应的。3(P35)意
11、在突出强调生产关系和交往关系的发展对观念和意识形态发展具有根本性的制约作用。将两句话结合在一起,既强调意识形态的极端重要性,也强调物质经济生活的根本决定性,同时反对意识形态中心论和意识形态淡化论,才是具体真理。总之,我们要创造更大的生产力,不断丰富人们的精神文化生活,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才能最终赢得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斗争的胜利。 二、坚持正面宣传和舆论斗争相统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习近平指出,宣传思想工作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必须遵循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的重要方针;在事关大是大非和政治原则问题上,必
12、须增强主动性、掌握主动权、打好主动仗。这要求我们在多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多元文化价值观激烈交锋的经济全球化时代,始终坚持正面宣传和舆论斗争相统一,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 1.旗帜鲜明地正面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我们知道,一定阶级在一定社会的物质生产中占统治地位,必然要求在精神生产中占统治地位,也就是要求思想文化的领导权。要夺取和始终保持意识形态的领导权,一定阶级及其政党才能顺利和有效地实行统治。而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不可能自动获得领导权,因此,我国作为工人阶级领导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旗帜鲜明地正面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正面宣传必须坚持灌输的原则。从资本主义
13、发展的历史进程看,资本逻辑必然导致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斗争的尖锐化,马克思主义即是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的理论表达,这些原理不过是现存的阶级斗争、我们眼前的历史运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4 ( P285),但这并不意味着作为个体的无产阶级群众会自动形成无产阶级阶级意识。马克思明确反对工人运动的自发性思想,在共产党宣言中强调要教育引导群众了解无产阶级运动的条件、进程和一般结果并形成为阶级。后来列宁针对俄国革命实践中工人运动的经济主义倾向提出了灌输理论,大大推进了这一思想。他认为对工人运动自发性的任何崇拜,对自觉因素的作用即社会民主党作用的任何轻视,完全不管轻视者自己愿意与否,都是加强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对于工
14、人的影响5(P325 )。工人本来不可能产生社会民主主义的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工人阶级深受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影响,单靠自己本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因此,他非常重视工人群众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教育灌输。当然,灌输并不意味着僵化呆板、枯燥乏味的说教和强制,而是积极主动地用马克思主义帮助工人超越个人认识能力和社会分工的局限,认识到自身的阶级地位和历史使命。当前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在宣传时应有强烈的文化自觉意识,与时俱进地运用灌输理论,遵循个体理论认知认同的发展规律,创新宣传方式方法,充分揭示马克思主义阶级性和科学真理性的高度统一,用真理的力量赢得人民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
15、 正面宣传必须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重点。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历史观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而核心价值观是核心价值体系的具体化,是一定文化意识形态的灵魂,核心价值观可以简要地概括为制度精神,它实际上是一种国家制度、一个国家运作模式赖以立足、借以扩展、得以持续的灵魂,因而是国家意识形态、也是国家软实力的内核6。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是以资本主义国家的对立物出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必然是根本对立的。当代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必然要求旗帜鲜明地大力宣传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要在学校教育、社会文化
16、、新闻媒体等诸多层面加强管理引导,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创新发展和理论武装,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刻揭示以唯物史观为基础的共产主义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实现的历史必然性,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提高公民思想道德修养,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正如习近平指出的那样,要利用各种时机和场合,形成有利于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活情景和社会氛围,使核心价值观的影响像空气一样无所不在、无时不有。 2.用历史唯物主义揭露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 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必须在正面宣传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同时,批判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坚持建构和解构的统一。回顾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我们不
17、难发现,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是对当时形形色色的意识形态的一系列批判的结果,其发展过程也始终伴随着理论批判。马克思并不天生就是马克思主义者,他一出生就处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氛围之中,在学生时代德意志意识形态特别是青年黑格尔派对他影响很大,这体现在他撰写的博士论文中。大学毕业后他投身报界,对当时普鲁士政府的政治和法律相关的一些社会热点问题进行了深度调查和研究,在莱茵报期间以及后来的社会政治实践活动使他对自己原来的唯心主义世界观产生了怀疑,因此他深入到政治经济学的研究之中,不断推进理论批判,最终创立了和不断完善着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思想的发展可以被总结如下:首先,他通过哲学批判了宗教;然后,他通过政
18、治批判了宗教和哲学;最后,他通过经济学批判了宗教、哲学、政治和所有其他意识形态。7(P44)对各种唯心主义、旧唯物主义及其表现进行了全方位的批判,特别是资本论通过对社会关系、劳动、商品、价值、货币、资本等范畴的科学抽象,对资本主义经济意识形态及其在日常生活领域中的表现所作的剖析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理论高度。可以说,不揭露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虚假性,不敢或不善于进行理论批判和舆论斗争,就不能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 从世界历史的高度审视我国所处的历史方位,我们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深度融入和参与世界市场经济的过程中,社会主义中国面临着仍然在经济、科技、政治意识形态占据优势地位的西方的强大
19、压力。尽管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和交换过程一直在发生着变化,相伴随的是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变化,但是只要商品生产和交换存在一天,从这种生产中自发产生的商品货币关系绝对化、资本自由民主人权永恒化的拜物教意识就会滋生蔓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在总体上有利于西方的国际意识形态格局下进行的,必然与西方意识形态发生直接交流交锋,因此必须直面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有意识的和无意识的、有形的和无形的渗透和进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武器予以解蔽和反击。近些年意识形态领域错综复杂,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新动向,如宪政民主、普世价值、公民社会等等社会思潮。我们应坚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原理,着眼于资本主义社会的客观状况和历史演
20、变,剖析这些思潮的社会经济根源和所蕴含的政治立场、价值取向,从认识论视角揭示这些思潮所包含的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增强意识形态斗争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坚定性。实际上,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就曾深刻地批驳资产阶级对共产主义的攻击和非难。资产阶级囿于自己的阶级利益和历史地位,将现存永恒化,陷入非历史性,认为宗教的、道德的、哲学的、政治的、法的观念等等在历史发展的进程中固然是不断改变的,而宗教、道德、哲学、政治和法在这种变化中却始终存在着。此外,还存在着一切社会状态所共有的永恒真理,如自由、正义等等。对此,他们指出,资产阶级不懂得思想的历史始终证明了精神生产随着物质生产的改造而改造,至今的一切社会的
21、历史都是在阶级对立中运动的,而这种对立在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形式。各个世纪的社会意识,尽管形形色色、千差万别,总是在某些共同的形式中运动的,这些形式,这些意识形式,只有当阶级对立完全消失的时候才会完全消失。4(P292-293)这些论述,对于我们科学批判当今的包括资产阶级意识形态在内的各类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社会思潮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重视意识形态的传统文化基因,在扬弃中外文化中提升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他在全国宣传思
22、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与世界,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要坚持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这就要求我们在意识形态建设中高度重视优秀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在批判继承中提升中华文化的吸引力。 1.从文化哲学的理论层面看,必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学习外来文化才能搞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 从意识形态与文化的关系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学习优秀外来文化是意识形态建设的一条必然规律。在文明社会,文化主要通过意识形态的途径进行生产。一定阶级社会的主流文化必然属于一定阶级的意识形态。虽然文化与意识形态不能简单等同,但二者密不可分,文化总是具有一定的意识形态性
23、,而意识形态也总是具有一定的文化性8。人们接受文化的过程也是接受意识形态的过程。如果只看到文化的意识形态性,否认意识形态的文化属性,就等于否定了人类文化发展的规律,就会导致全盘否定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实际上,就传统文化而言,一方面,传统具有保守性,往往会束缚人的创造力;另一方面,人们总是根据时代的变化不断突破传统,扬弃传统。由于文化具有相对独立性和历史继承性,在社会经济基础发生根本变化后仍然可以在相当长的时期存在并发挥作用,当传统文化中陈旧的意识形态因素因为经济基础的变化归于消亡时,人们应当汲取也可以汲取其中可资利用的部分,为新的经济基础服务。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
24、,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我们要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人类创造的所有文明成果也要如此。只有坚持尊重差异,包容多样,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其他社会思潮,才能形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占主导、其他意识形态在一定范围、一定层次上与之互动互补的整体态势,凝聚社会共识,社会主义社会意识形态建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繁荣发展。 2.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层面看,必须包容吸纳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合理性才能繁荣发展中华文化 当前社会上存在着多种价值观体系,
25、这些体系不是凭空产生的,都是一定社会利益关系的价值表达。既然这些价值观体系反映了一些人的价值需求,那么它们就在一定的范围内存在,从原则上来说,也不能被消除。因此,在这种意识形态斗争中,我们不是采取对待虚假意识的方法从根本上否定这种意识形态,而是要吸收这种意识形态中的合理的东西,并从马克思主义的角度加以改造。9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实践证明,简单地排斥和否定其他意识形态、企图形成纯而又纯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理论上是错误的,在实践中也是不可能成功的。马克思主义对以往人类创造的文明成果始终是取辩证的否定态度的,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对于资本主义意识形态也是如此,它无情地批判其阶级性和虚假性,同时也吸取其文化
26、价值观的一些有益成果,比如民主、自由、平等等等,加以改造,赋予其无产阶级、社会主义的内涵。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不是凝固不变的,它在对其他思潮批判的同时进行自我批判,在批判和自我批判的基础上包容吸纳合理因素综合创新,从而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完善,自觉服务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华民族具有绵延五千年的文明史,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形成了海纳百川的独特文化风格气派。因此,我们不仅要从国家安全的高度、而且要从中华文明和世界文明发展的高度认识搞好意识形态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在开展正面宣传和舆论斗争的同时,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学习优秀外来文化,在包容吸纳非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合理性的过程中繁荣发展中华文化,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