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建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的战略构想(1)6900 字摘 要:在经济全球化进程日益加快的今天,如何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有效服务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把中国由人力资源大国发展成竞争优势大国,从战略上解决就业这个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迅速发展中国国际劳务输出产业,这是中国“十一五” 时期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建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发挥人才资源绝对优势,输出优势劳务,发展劳务输出产业,是变人力资源大国为竞争优势大国的战略选择。 关键词:高职教育;劳务输出;战略 在国际市场上,中国是市场经济与科学技术后发之国,但却是人力资源大国。发展有中国特色的高职教育,建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发挥人力资源
2、绝对优势,输出优势劳务,发展劳务输出产业,是变人力资源大国为竞争优势大国的战略选择。 一、国际劳务输出产业发展及我国对外劳务输出现状 国际劳工组织(International Labor Organization)在其 2004 年报告中估计,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外来移民总数约为 1.75 亿人,其中活跃在各国的外籍劳工达 8090 万人,全球每年流动劳工约 30003500 万人。在过去的 20 年中,包括外籍劳工在内的移民总数逐年递增,年均增长约 600 万人。资料显示,19952000 年,经合组织(OECD)成员国家的外籍劳工每年以 3%4%的速度增加。墨西哥人口 8000 万人,海外劳工
3、实际人数达 800 万人,劳务人员往国内汇款达 160 亿美元。世界上第 12 大人口大国、现有 8400 万人口的菲律宾,是亚洲最大的劳务输出国,在世界上排名第二。据菲官方统计,截至 2003 年底在海外的菲律宾人约有 776 万人。其中,合同劳务人员 338.5 万人,移民和定居者286.5 万人、非法工作或居留者 151 万人。海外劳务为菲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2004 年由海外劳务人员汇回菲律宾的收入就达到85.5 亿美元,占菲 GDP 的 10%。庞大的海外汇款,有力支持了菲国内金融市场,并使它欣欣向荣。据国际货币专家组织统计,印度1999 年的海外劳务人员往国内汇款超过 110
4、 亿美元。中国对外劳务合作 2004 年度报告介绍,未来国际劳务合作市场发展呈现如下特色和趋势:全球对外劳务总体需求旺盛,国际劳动力流动将继续增加;技术和专业人才需求攀升,对普通劳务限制增多;市场竞争更为激烈,非技术工人的工资大幅下降,医疗卫生和家庭护理需求增加,女性劳工比例上升。在世界服务贸易四种主要形式中,28%的服务贸易额是“提供过境服务 ”的方式创造的, 14%是通过诸如旅游这类“境外消费 ”方式提供的, 56%是通过诸如对服务业的外国直接投资这类“商业方式 ”发生的,以提供服务的劳动力临时流动方式进行的,仅占服务贸易额的 1.4%。2001 年,永久性移民和临时性移民向发展中国家提供
5、了约 710 亿美元的劳务收入,比政府开发收益总额多出约 40%,大大高于发展中国家的债务流量。 简历大全 中国自上世纪 80 年代开始发展对外劳务合作,至 2004 年 8 月底,累计完成营业额为 302.2 亿美元,累计派出各类劳务人员 309.2 万人。2004 年 111 月,对外劳务合作完成额 31.5 亿美元,到 11 月末在外劳务人员总数为 53.2 万人,中国人口占世界 65 亿人口总数的约20%,国际劳务输出人口仅占世界劳务输出人口 0.66%。中国商务部行业调查结果显示:除去东道国外籍劳工政策限制客观因素外,制约我国劳务输出产业发展第一、二位因素是劳务人员的外语水平和技术能
6、力。 二、成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发展国际劳务输出产业的可能性 (一)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为国际劳务输出技能人才创造了条件 2004 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 2236 所,高职(专科)院校 1047 所,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学生总规模达到2000 多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19%。高等教育特别是高等职业教育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满足人民群众终身学习需要、与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紧密结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结构合理、形式多样、灵活开放、自主发展,初步形成有中国特色的高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多数专业都实行了双证书制,就业能力不断提高。但中国高职毕业生就业率相对不是太高、就业稳定性差、收入
7、低、跨区域就业不足,国际劳务输出几乎没有。这一切既延长了作为高职毕业生个体教育投入回报周期,也影响了高职教育就业导向目标的实现,更降低了中国作为一个人力资源大国参与国际市场配置劳动力的竞争力。发达国家普遍欢迎受教育程度高的专业人才,欧洲、澳大利亚、美国和加拿大等都制定了专门政策,吸引高级专业人才来本国就业,如给予“优先配额” 、加快就业审批手续、提供长期居留权、为其配偶提供就业许可等。过去五年,美国高学历的外籍专才人数平均每年增加 14%,英国这一数字高达 35%。中国高职教育快速发展为发展国际劳务输出产业需要的技能人才创造了条件。 (四)高校毕业生有参加国际劳务输出、增加收入、学习先进技能的
8、积极性 据对一些高职院校近 3 年毕业生调查,毕业后 3 年内出国学习和工作的毕业生不足毕业生总量的 1%,目前虽然出国劳务和学习还是经济发达地区少数人的特权,但 80%以上的毕业生愿意到发达国家和地区去工作和学习,获得国内年收入 10 倍左右的高收入,同时学习掌握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培养创业意识和能力,“海归”背景还可以提高自己回国就业的竞争力,国际劳务输出是对个体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的全面提升。所以,如果有可能,劳务输出将成为绝大多数高职毕业生的首选。 (五)全球化加速了国际市场配置劳动力进程,使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成功运作成为可能 德国著名的社会哲学家于尔根 哈贝马斯 1998 年发表
9、了超然于民族国家吗?一文,明确地把全球化界定为“世界经济体系的结构转变”。他认为:全球化指的是一个过程,其过程主要有 4 个指标:国际贸易在地域上的扩大,相互作用的密集程度日益增多;金融市场的国际络化促进了短期投资,加快了资本流通;在其他国家越来越多的直接投资归功于跨国协调合作的发展,这种协调合作在决策中越来越独立于本国生产基地;从“门槛工业国家” 出口的工业商品直线上升,这加强了对于经济发展与合作组织国家的竞争压力。可见全球化是全球配置市场资源的过程。中国受到全球化的影响,加入WTO 后,更是全面融汇到全球化进程之中,成为全球化重要的推动力量。2005 年我国外贸进口达 1.4 万亿美元,比
10、上年增长 23.2%。自 2002 年以来,我国外贸已连续 4 年保持 20%以上的高速增长,2005 年继续稳居全球第 3 位。专家认为,外贸的连年高速增长,表明中国经济已顺利融入全球化分工体系。全球化加速了国际市场配置劳动力进程,国际劳务输出已成为重要产业领域,这些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第一人力资源大国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成功运作提供了非常好的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优势条件。 (六)中国已形成体系化的劳务输出服务市场和基本配套的相关政策中国公民出境的审批改革已经开始,公民可自由申领护照,国家还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法规,中国人出境更加自由,审批手续更便捷。劳务输出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政府对境外就业十分
11、重视,自境外就业中介管理规定颁布两年多来,全国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批准的境外就业中介机构从 58 家增加到 332 家。境外就业管理体制基本建立,市场规范初步形成,目前全国有 27 个省区市制定了相关的实施细则。随着中国在国际社会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国人走向世界的法制保障更健全,更加与国际环境接轨。成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可以进一步规范劳务输出市场服务行为,更有利于遏制非法劳务输出,树立国家良好的国际形象。三、建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的战略构想 (一)在高职教育发达地区,在办学质量较高的 100 所示范职业院校,设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按照市场化模式组织运作在高职教育发达地区建立劳务输出培训学
12、院,有如下有利条件:一是高职教育发达地区学校基础条件好、实训能力强、办学有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更高一些;二是高职教育发达地区高职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结合更紧密,其产业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与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更接近,培养的人才更易于适应发达国家产业要求;三是高职教育发达地区对外开放度高,院校与境外企业、职教机构联系密切,具有良好的基础条件;四是高职教育发达地区高职教育改革开放意识更强,对开展国际劳务输出培训更认同;五是高职教育发达地区也是国际劳务输出发达地区,劳务输出培训的需求更旺,能很快形成一定规模。选择 100 所示范职业院校设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一是可以在初期保证质量、保证规模;二是可以发挥
13、示范职业学院建设的示范作用,有利于推广成功模式;三是在示范高职学院建立劳务输出培训学院更有利于发展高职教育的中国特色,高质量实现高职教育就业导向目标;四是示范职业学院多数有与发达国家、发达地区合作经验,有良好的办学基础。到“十一五” 后期可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推广,扩大规模。这一项目易于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可由示范高职院校牵头,吸引发达国家企业、教育机构、就业服务机构和本地区企业、境外劳务中介机构、中国政府派出机构以及社会资金的广泛参与,遵循市场经济规律,配置教育培训资源,建立一种可持续发展的市场运作模式。 论文 2、培训学院与本地区劳务输出中介服务机构合作,成立专门输出机构,发挥两个资源优势,借
14、助劳务输出中介机构已建立渠道,高效率实施培训和输出。 3、培训学院委托有资质、有信誉、有实力劳务输出中介部门开展国际劳务输出业务,学院参与监督,也可以根据国际劳务市场发展由专业化中介服务机构提出订单,学院招生,订单培训。 4、培训学院可与境外投资或开展国际商务合作的中资企业合作,开展境外实施项目的人员培训,也可为企业招收、培训需求的技能人员。 (八)提供相关保障政策,尽快形成产业规模 1、国家和地方政府应高度重视。发展国际劳务输出产业,应作为国家“十一五” 规划的战略目标之一,将支持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建设列入“十一五” 教育规划中,实现战略规划保障。 2、设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建设专项基金
15、。每个学院 1 年按照培训输出规模投入 1000 万元人民币经费支持,连续投入 5 年,总投入不超过 50 亿元人民币。如果 1 年输出50 万人,按每人劳务纯收入 10000 美元(扣去出国成本、生活成本)保守估计,可带来 50 亿美元收入,合人民币 400 亿元的劳务收入,投入产出比为 1:40。 3、成立由教育部、商务部等相关部门组成的专门机构国际劳务输出高职教育促进委员会,全面负责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的遴选和发展规划建设,各院校所在地政府也应该成立相应部门,加强对此项工作的协调、指导和推动。 论文 4、国家制定配套的相关政策法规,向菲律宾政府学习,从支持劳务输出发展产业政策、出入境管理
16、、境外劳工服务、劳工的权力保障、舆论支持上采取措施,建立健全相关体系化法律制度,保障国际劳务输出产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 5、重点解决主要制约问题-输出成本。接受高职教育的学生大都是中低收入家庭子女,完成高职教育几乎倾尽全力,办理出国劳务还需要较高投入,其中手续费、培训费、护照签证相关费用等需要 24 万元,保证金需要 20 万元左右。可采用如下办法:一是建立政府或学院担保基金予以解决;二是地方政府建立国际劳务输出补助制度,每出国劳务 1 人补贴30005000 元;三是建立国际劳务输出专项小额贷款制度;四是发挥驻外使领馆作用,最终取消保证金。 总之,建立高职劳务输出培训学院是发展有中国特色高职教育的创新之举,这一战略举措近可以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增加毕业生就业收入,远可以提高我国输出劳务竞争力,长期扩大国际劳务输出市场份额,推动中国劳务输出产业发展,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持续造就一大批现代化、国际化技能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