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农业产业化调研报告 入 关于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全面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县政府研究室近日会同县政府农业科利用两周时间,深入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开展走访调查,了解和掌握了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建议。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抓手,立足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大力实施“特色立农,工业兴农,品牌强农”战略,不断优化
2、产业布局,强力推进基地建设,积极培育骨干龙头企业,逐步建立完善销售体系,全县农业产业化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一)产业基地规模持续扩大。种植业方面,全县发展蔬菜面积13.6万亩,300亩以上蔬菜种植基地达到8个,建有国家级蔬菜示范标准园区1个、规模化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1个、特色种植生产基地5个。养殖业方面,现有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养殖场47户,建成规模养殖小区4个、规模养殖场20个。 (二)龙头带动作用逐步显现。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宜采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已建成300亩设施蔬菜基地,可带动周边1000余户农民增收致富;沃隆公司通过实
3、施“农超对接”及在邢台市开设直销店,销售额不断扩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量达到60万吨,交易额6亿多元,可带动全县350个农产品运输专业户和周边10万亩农产品基地农户生产。 (三)农业品牌建设扎实推进。目前,全县已注册康泰祥、洁利达、甘寨绿等农产品品牌商标20个,高脚白大葱获得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宜采园”、“沃隆”2个品牌通过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认证面积达5万亩,认证绿色蔬菜品种11个、无公害品种8个。 (四)新兴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宜采现代农业观光园、汇昌汇昌大型生态农业观光园2个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建成后将成为集采摘、观光、餐饮为一体的大型农业综合示范园,一个以休闲观光为
4、主的新兴产业正在我县加速形成。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农业产业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产业化程度不高,名牌产品少,与先进地区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氛围不浓。作为投资主体的农民在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市场意识、竞争创新意识不强,对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不高,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风险意识,对发展产业认识不到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严重。 (二)龙头企业带动增收的能力不强。当前我县“农字号”龙头企业大都处于发展的初期,规模小,装备差,科技含量低,缺乏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产品加工深度
5、不够、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包装差,质量档次不高,加工转化和增值不高。 (三)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截至目前,全县仅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7家,总数在全市占第12位,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农户之间没有利益关系、松散型的自我技术服务性团体,缺乏组织能力强、懂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人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有限。 (四)农产品品牌影响力相对较低。虽然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在品牌建设上取得了一定 的成绩,但是相对于山东寿光等全国知名的农业大县、农业强县来说,我们的品牌多是一些区域性品牌,对外知名度不高,难以形成大的规模带动效应。 (五)企业发展资金瓶颈制约严重。从企业本身来看,大部分农业产
6、业化企业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差,有效抵押物不足,银行信用等级不高,较难获得银行贷款。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由于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受自然灾害影响比较大,银行放贷的风险相对较大,单笔成本也比较高,致使银行对规模相对较小的“农字号”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 三、对策与建议 (一)推进农业发展理念转变。要不断加大对发展农业产业化重要性、必要性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全县上下充分认识到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形式,是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有效途径。引导广大农民要破除传统观念,克服因循守旧思想、改变耕种模式,以经营工业的方式经营农业。按照市场的导向和要求,组织农
7、业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要围绕主导优势产业,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扶持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要整合资源,联合企业,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打造优势产品和优势品牌,向品牌要效益,壮大企业实力。同时积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现代企业集团,构建农业产业化企业集群。 (三)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学习借鉴外地先进做法,以市场为导向,以主导产业或优势产品为基础,积极发展与农户利益联结紧密、带动力强的农民中介组织。深化
8、探索合作制、股份制等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劳动力等多种要素入股,与龙头企业合作社结成利益共同体进行联合创业,真正助推农民增收。 (四)大力推进品牌农业战略。品牌是生命力、竞争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强力助推器。要不断加大奖励力度,鼓励农业企业、农村经济组织、农民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支持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紧紧围绕粮食、蔬菜、杂粮、特色种植等优势产业,抓好邢湾、骆庄辣椒,大屯、永福庄瓜果蔬菜,农管委白山药等特色产业,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特”。同时,加强对农产品品牌的保护和监管,定期对名牌农产品的质量进行跟踪监测,保证和增强我县名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深
9、化农业与金融的合作。创新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完善政府对金融机构农村信贷的风险金制度和奖励政策,逐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财政贴息信贷额度。探索建立由政府出资启动、企业自愿入股,按市场规律为龙头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缓解企业贷款难问题。原文地址:http:/ 入 关于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查报告 农业产业化是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是对传统农业进行技术改造,推动农业农村科学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全面加快我县农业产业化发展进程,县政府研究室近日会同县政府农业科利用两周时间,深入种植大户、农业龙头企业及专业合作社开展走访调查,了解和掌握了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措施和建议。现
10、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发展现状和特点 近年来,我县坚持把发展农业产业化作为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着力点和抓手,立足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大力实施“特色立农,工业兴农,品牌强农”战略,不断优化产业布局,强力推进基地建设,积极培育骨干龙头企业,逐步建立完善销售体系,全县农业产业化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 (一)产业基地规模持续扩大。种植业方面,全县发展蔬菜面积13.6万亩,300亩以上蔬菜种植基地达到8个,建有国家级蔬菜示范标准园区1个、规模化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11个、特色种植生产基地5个。养殖业方面,现有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养殖场47户,建成规模养殖小区4个、规模养殖场20个。 (二)龙头带
11、动作用逐步显现。目前,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到10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1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宜采生态农业观光园项目已建成300亩设施蔬菜基地,可带动周边1000余户农民增收致富;沃隆公司通过实施“农超对接”及在邢台市开设直销店,销售额不断扩大;农产品批发市场年交易量达到60万吨,交易额6亿多元,可带动全县350个农产品运输专业户和周边10万亩农产品基地农户生产。 (三)农业品牌建设扎实推进。目前,全县已注册康泰祥、洁利达、甘寨绿等农产品品牌商标20个,高脚白大葱获得国家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宜采园”、“沃隆”2个品牌通过农业部绿色食品认证,无公害认证面积达5万亩,认证绿色蔬菜品种
12、11个、无公害品种8个。 (四)新兴特色农业加快发展。宜采现代农业观光园、汇昌汇昌大型生态农业观光园2个项目正在抓紧建设,建成后将成为集采摘、观光、餐饮为一体的大型农业综合示范园,一个以休闲观光为主的新兴产业正在我县加速形成。 二、存在的问题 我县农业产业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总体上还处于起步阶段,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产业化程度不高,名牌产品少,与先进地区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氛围不浓。作为投资主体的农民在小农意识根深蒂固,市场意识、竞争创新意识不强,对发展农业产业的积极性不高,只顾眼前利益,缺乏风险意识,对发展产业认识不到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
13、严重。 (二)龙头企业带动增收的能力不强。当前我县“农字号”龙头企业大都处于发展的初期,规模小,装备差,科技含量低,缺乏跨地区、跨行业的大型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的产业链短,产品加工深度不够、研发能力低,新开发产品少、包装差,质量档次不高,加工转化和增值不高。 (三)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低。截至目前,全县仅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77家,总数在全市占第12位,而且其中很大一部分是与农户之间没有利益关系、松散型的自我技术服务性团体,缺乏组织能力强、懂管理、善经营的高素质人才,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能力有限。 (四)农产品品牌影响力相对较低。虽然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县在品牌建设上取得了一定
14、的成绩,但是相对于山东寿光等全国知名的农业大县、农业强县来说,我们的品牌多是一些区域性品牌,对外知名度不高,难以形成大的规模带动效应。 (五)企业发展资金瓶颈制约严重。从企业本身来看,大部分农业产业化企业规模偏小,抗风险能力差,有效抵押物不足,银行信用等级不高,较难获得银行贷款。从金融机构角度来看,由于农业投入大、见效慢,受自然灾害影响比较大,银行放贷的风险相对较大,单笔成本也比较高,致使银行对规模相对较小的“农字号”企业发放贷款的积极性不高。 三、对策与建议 (一)推进农业发展理念转变。要不断加大对发展农业产业化重要性、必要性的宣传教育力度,使全县上下充分认识到发展农业产业化是推动农业和农村
15、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有效形式,是提高农民收入、加快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有效途径。引导广大农民要破除传统观念,克服因循守旧思想、改变耕种模式,以经营工业的方式经营农业。按照市场的导向和要求,组织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对农产品进行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提升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积极培育农业龙头企业。要围绕主导优势产业,按照扶大、扶强、扶优的原则,扶持培育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大力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要整合资源,联合企业,推进优势产品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产业和优势区域集中,打造优势产品和优势品牌,向品牌要效益,壮大企业实力。同时积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16、引进一批现代企业集团,构建农业产业化企业集群。 (三)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学习借鉴外地先进做法,以市场为导向,以主导产业或优势产品为基础,积极发展与农户利益联结紧密、带动力强的农民中介组织。深化探索合作制、股份制等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引导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资金、劳动力等多种要素入股,与龙头企业合作社结成利益共同体进行联合创业,真正助推农民增收。 (四)大力推进品牌农业战略。品牌是生命力、竞争力,是加快农业产业化的强力助推器。要不断加大奖励力度,鼓励农业企业、农村经济组织、农民申请注册农产品商标,支持企业争创驰名(著名)商标。紧紧围绕粮食、蔬菜、杂粮、特色种植等优势产业,抓好邢湾、骆庄辣椒
17、,大屯、永福庄瓜果蔬菜,农管委白山药等特色产业,实现“一村一品、一乡一特”。同时,加强对农产品品牌的保护和监管,定期对名牌农产品的质量进行跟踪监测,保证和增强我县名牌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五)深化农业与金融的合作。创新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完善政府对金融机构农村信贷的风险金制度和奖励政策,逐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财政贴息信贷额度。探索建立由政府出资启动、企业自愿入股,按市场规律为龙头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缓解企业贷款难问题。 范文二。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调研报告根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内蒙古自治区供销合作社对全区供销合作社系统参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
18、的现状 近年来,全区各级供销合作社坚持为“三农”服务宗旨,围绕当地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积极参与和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由过去单一的购销环节延伸到种养、加工、服务等各个环节,经营的层次和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到2021年末,全系统用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投资额为2.6亿元,通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利润总额3631万元,上缴国家税费总额4269万元。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牧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农牧户98.1万户,占全区农牧户总数的27.9%,帮助农民实现收入30.6亿元。 一是龙头企业经济实力有了明显提高。各级供销合作社以社属企业为依托,围绕自治区六大主导产业,依靠当地资源优势,特
19、色产品,重点在农资、羊绒、羊毛、乳业、粮油、蔬菜、马铃薯、烤烟、桑蚕、中药材等产业,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一定经营规模,辐射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流通、加工型龙头企业。全系统现有盟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0个,其中,符合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标准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5个;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个;自治区供销合作社系统重点龙头企业13个。 二是供销合作社领办的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牧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全系统通过新建改造基层供销合作社、发展专业合作社、领办农畜产品专业协会等多种方式,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帮助农牧民增收。目前,由全区供销
20、合作社兴办、领办、参办、引办的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已渗透到农畜产品种、养、加各个领域,产、加、销各个环节。到2021年末,全区供销合作社系统牵头兴办各类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5168个,其中:改造新建基层供销合作社556个,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750个、村级综合服务社2748个、各类行业和专业协会1066个、旗县级以上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48个,覆盖全部苏木乡镇和40%的嘎查村。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使用“中国供销合作社”统一标识的有314个,拥有注册商标的有103个。有近50%的基层社由供销合作社拥有全部产权,其余由供销合作社、农牧民、社会企业共同兴办,农牧民能人大户参股兴办合作社成为一大亮点。
21、三是商品生产基地建设逐步迈上新台阶。各级供销合作社按照“选好一个项目,建好一套体系,形成一个龙头,树立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和要求,因地制宜,建立商品生产基地315个。其中:种植业172个,养殖业143个。全系统商品基地联结农牧户数17.53万户,销售收入13.74亿元,帮助农牧民实现收入76271万元。目前1个基地被评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项目,3个被评为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标准化示范项目。 四是为农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随着全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发展,农牧民对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为更好地满足这种需求,各级供销合作社围绕实施“新网工程”和农村牧区商贸流通
22、网络建设,结合实际,整合资源,改造新建村级综合服务社2896个,建立实验示范田15391公顷,开展测土配方施肥10.09万公顷,组织技术、咨询服务104.8万人次。2021年,通过全区供销合作社服务网点直接为农牧民提供农业生产资料55.1亿元,收购农畜产品27.8亿元,农村牧区日用消费品经营额29.9亿元。 二、参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做法 一是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牧民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各盟市供销合作社以市场为导向,选择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通过创新体制,培育扶持了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社有龙头企业,成为当地政府发展农牧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抓手。兴安盟供销合作社围绕绿色、特
23、色、高效农牧业,组建新型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产业化服务新平台。兴安盟农合有机农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农民土地入股方式组建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108户,公司现有生产有机农产品基地1万亩,去年种植红干椒3000亩,种植裸仁南瓜3000亩,建标准化猪舍3万平方米,野猪存栏达3000口。目前已投资达2700万元,年销售额达xx多万元,实现利润210万元。2021年8月份全国人大常委、总社理事会副主任周声涛视察该基地时指出,兴安盟供销合作社组织农民以土地入股形式组建专业合作社为全国做出了榜样,为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提供了先进典型。赤峰市通过发挥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
24、”的组织优势和网络优势,坚持举绿色牌、走特色路,培育和发展了桑蚕、蔬菜、杂粮豆、畜产品加工等十大类产业化项目和龙头企业,带动6万户农牧民参与产业化经营。2021年新增桑蚕基地1万亩,大叶丰产桑总面积达5万亩,当年收购鲜蚕茧1200吨,新上6条加工生产线,实现产值8500万元,比上年增长20%;发展特色蔬菜基地1.3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生产备案基地8000亩。阿鲁科尔沁旗依托龙头企业开发柞蚕养殖场3.5万亩,产蚕茧100多万斤,实现产值650万元,参与养殖的农民户均增收15000多元。喀喇沁旗供销合作社以赤峰银龙茧丝绸公司、信志达物流公司、昭隆贸易公司为龙头,通过发展蔬菜、桑蚕和粮食三大产业,构
25、建起“多腿走路,多轮驱动,全面发展”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2021年销售收入2.52亿元,实现利润935万元。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韩勿拉供销合作社蒙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紧紧抓住地区肉牛、肉羊主导产业,建立“企业加基地”、“基地带农牧户”的经营方式,不断建立和完善牛羊规模养殖,订单回收加工,统一品牌销售的经济管理机制,组织开展对农牧民社员肉牛、肉羊产业养殖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强技术指导,提供产销信息,实现就地加工、高附加值生产,构建起了“龙头企业+基地+农牧户”的一体化经营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固定资产420万元,从业职工75人,年产值8000余万元
26、,年屠宰加工牛羊30万头只的市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农牧民社员饲养肉牛、肉羊总量达20万头只,商品率达到70%,被列入市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额2200万元,带动农户1万多户,累计助农增收1680多万元。 范文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调研报告根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内蒙古自治区供销合作社对全区供销合作社系统参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近年来,全区各级供销合作社坚持为“三农”服务宗旨,围绕当地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积极参与和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由过去单一的购销环节延伸到种养、加工、服务等各个环节,经营的层次和水平有
27、了较大的提升。到2021年末,全系统用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投资额为2.6亿元,通过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利润总额3631万元,上缴国家税费总额4269万元。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牧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农牧户98.1万户,占全区农牧户总数的27.9%,帮助农民实现收入30.6亿元。 一是龙头企业经济实力有了明显提高。各级供销合作社以社属企业为依托,围绕自治区六大主导产业,依靠当地资源优势,特色产品,重点在农资、羊绒、羊毛、乳业、粮油、蔬菜、马铃薯、烤烟、桑蚕、中药材等产业,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一定经营规模,辐射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流通、加工型龙头企业。全系统现有盟市级以上龙头企
28、业40个,其中,符合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标准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5个;自治区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个;自治区供销合作社系统重点龙头企业13个。 二是供销合作社领办的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牧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全系统通过新建改造基层供销合作社、发展专业合作社、领办农畜产品专业协会等多种方式,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帮助农牧民增收。目前,由全区供销合作社兴办、领办、参办、引办的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已渗透到农畜产品种、养、加各个领域,产、加、销各个环节。到2021年末,全区供销合作社系统牵头兴办各类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5168个,其中:改造新建
29、基层供销合作社556个,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750个、村级综合服务社2748个、各类行业和专业协会1066个、旗县级以上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48个,覆盖全部苏木乡镇和40%的嘎查村。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使用“中国供销合作社”统一标识的有314个,拥有注册商标的有103个。有近50%的基层社由供销合作社拥有全部产权,其余由供销合作社、农牧民、社会企业共同兴办,农牧民能人大户参股兴办合作社成为一大亮点。 三是商品生产基地建设逐步迈上新台阶。各级供销合作社按照“选好一个项目,建好一套体系,形成一个龙头,树立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和要求,因地制宜,建立商品生产基地315个。其中
30、:种植业172个,养殖业143个。全系统商品基地联结农牧户数17.53万户,销售收入13.74亿元,帮助农牧民实现收入76271万元。目前1个基地被评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项目,3个被评为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标准化示范项目。 四是为农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随着全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发展,农牧民对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为更好地满足这种需求,各级供销合作社围绕实施“新网工程”和农村牧区商贸流通网络建设,结合实际,整合资源,改造新建村级综合服务社2896个,建立实验示范田15391公顷,开展测土配方施肥10.09万公顷,组织技术、咨询服务104.8万人次。2021年,通过全区供销合作社
31、服务网点直接为农牧民提供农业生产资料55.1亿元,收购农畜产品27.8亿元,农村牧区日用消费品经营额29.9亿元。 二、参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做法 一是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牧民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各盟市供销合作社以市场为导向,选择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通过创新体制,培育扶持了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社有龙头企业,成为当地政府发展农牧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抓手。兴安盟供销合作社围绕绿色、特色、高效农牧业,组建新型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产业化服务新平台。兴安盟农合有机农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农民土地入股方式组建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108户,公
32、司现有生产有机农产品基地1万亩,去年种植红干椒3000亩,种植裸仁南瓜3000亩,建标准化猪舍3万平方米,野猪存栏达3000口。目前已投资达2700万元,年销售额达xx多万元,实现利润210万元。2021年8月份全国人大常委、总社理事会副主任周声涛视察该基地时指出,兴安盟供销合作社组织农民以土地入股形式组建专业合作社为全国做出了榜样,为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提供了先进典型。赤峰市通过发挥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组织优势和网络优势,坚持举绿色牌、走特色路,培育和发展了桑蚕、蔬菜、杂粮豆、畜产品加工等十大类产业化项目和龙头企业,带动6万户农牧民参与产业化经营。2021年新增桑蚕基地1万亩,大叶丰产桑总
33、面积达5万亩,当年收购鲜蚕茧1200吨,新上6条加工生产线,实现产值8500万元,比上年增长20%;发展特色蔬菜基地1.3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生产备案基地8000亩。阿鲁科尔沁旗依托龙头企业开发柞蚕养殖场3.5万亩,产蚕茧100多万斤,实现产值650万元,参与养殖的农民户均增收15000多元。喀喇沁旗供销合作社以赤峰银龙茧丝绸公司、信志达物流公司、昭隆贸易公司为龙头,通过发展蔬菜、桑蚕和粮食三大产业,构建起“多腿走路,多轮驱动,全面发展”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2021年销售收入2.52亿元,实现利润935万元。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韩勿拉供销合作社蒙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紧紧抓住地区肉牛、肉羊主导产业,
34、建立“企业加基地”、“基地带农牧户”的经营方式,不断建立和完善牛羊规模养殖,订单回收加工,统一品牌销售的经济管理机制,组织开展对农牧民社员肉牛、肉羊产业养殖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强技术指导,提供产销信息,实现就地加工、高附加值生产,构建起了“龙头企业+基地+农牧户”的一体化经营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固定资产420万元,从业职工75人,年产值8000余万元,年屠宰加工牛羊30万头只的市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农牧民社员饲养肉牛、肉羊总量达20万头只,商品率达到70%,被列入市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额2200万元,带动农户1万多
35、户,累计助农增收1680多万元。 二是通过发展农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引导农牧民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各级供销合作作社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增加投入、改建扩建等加快建设一批农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依托农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扶持发展种植养殖基地、专业合作社及农产品专业协会,推进标准化生产,引导农牧民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赤峰市以市果菜粮批发市场为龙头引领各类农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完成市场交易额6.49亿元,增长10.6%。2021年赤峰果菜粮批发市场荣获全国供销合作社系统“百强企业”称号。呼和浩特市供销合作社以改造建设大型农畜产品批发市场为依托,带动全系统农畜产品经营服务网络建设。市供销合作社先后参股成立
36、了内蒙古天富发农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和内蒙古聚良源农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2021年这两个市场帮助农民销售各类农产品1.4亿近,较好地发挥了市场带动作用。阿盟供销合作社系统采取挂靠、租赁、联合等形式,发展蔬菜交易市场、蔬菜加工企业和畜产品经营公司三家企业。在主要农牧区筹建农畜产品综合交易市场4个。2021年,农畜产品交易额达2300万元,其中,组织收购羊绒110吨,销售小麦300吨、啤酒大麦700吨、油葵1350吨、食葵800吨、西瓜7000吨,有效缓解了农产品卖难问题。 三是通过发展合作经济组织,联结农牧民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各地供销合作社通过改造基层供销合作社、领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村级
37、综合服务社、牵头组建专业协会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引领农牧民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巴彦淖尔市供销合作社把组织农牧民创办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作为重点工作,全系统创办的50个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全部进行了依法注册登记,入社社员达到11950户,带动农牧户37213户,农牧民通过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带动增收达到1.21亿元。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沟笤帚苗专业合作社,是以白音沟供销合作社为依托,联合103户农牧民兴办的专业合作组织。该社筹集资金30万元,引进“美国大青苗”等优良品种,发展种植基地xx亩,组织生产“美国大青苗”,引种成功后,专业社从山东专门购进了10台笤帚苗加工设备,从当地招收并培训农民工
38、30人,大量回收美国大青苗进行了深加工,大幅度提高了产品附加值,全年加工成品笤帚30万把,实现产值100万元,产品销往山东、福建、吉林等省,形成“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链条,通过合作社的力量为农民致富增收开辟了一条新路子。乌兰察布市商都县绿韵蔬菜专业合作社。由种菜大户牵头联合300户农民组建而成,该社充分发挥合作的功能,强化信息服务建设,引进推广新品种、新技术,科学制定种植计划和发展规划,适时地为社员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上联销货商,下联农牧户,形成“专业合作社+基地+菜农”的产业链条。组织生产的“水漩绿韵蔬菜”得到自治区农业厅“无公害蔬菜”的认证,成为华北地区的品牌蔬菜,产品畅销
39、北京、广东、河南、山西、山东等7个省市,成为商都县蔬菜生产的领头雁。目前,该社拥有资产总额130万元,建立蔬菜种植基地1000亩,发展入社菜农550户,吸纳社员股金10万元,年生产蔬菜15000吨,专业合作社年销售额600万元,企业年平均利润18万元,助农增收100万元。同时,他们还举办蔬菜种植培训班238期,培训农户1.5万人次。带动周边乡村发展蔬菜生产30000多亩,带动农户15000多户,菜农3万多人,人均收入1万多元。 四是通过改造经营服务网络,完善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体系。各地供销合作社紧紧抓住国家启动农村市场的良好机遇,大力推进农村牧区流通网络建设,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不断完善
40、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服务体系。包头市供销合作社在参与和推动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加大经营服务网络建设力度,不断完善社 范文四: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调研报告农业产业化经营的调研报告 根据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内蒙古自治区供销合作社对全区供销合作社系统参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 一、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现状 近年来,全区各级供销合作社坚持为“三农”服务宗旨,围绕当地资源优势和特色产业,积极参与和大力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由过去单一的购销环节延伸到种养、加工、服务等各个环节,经营的层次和水平有了较大的提升。到2021年末,全系统用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投资额为2.6亿元,通过农牧
41、业产业化经营实现利润总额3631万元,上缴国家税费总额4269万元。通过“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牧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带动农牧户98.1万户,占全区农牧户总数的27.9%,帮助农民实现收入30.6亿元。 一是龙头企业经济实力有了明显提高。各级供销合作社以社属企业为依托,围绕自治区六大主导产业,依靠当地资源优势,特色产品,重点在农资、羊绒、羊毛、乳业、粮油、蔬菜、马铃薯、烤烟、桑蚕、中药材等产业,培育和发展了一批具有一定经营规模,辐射带动能力强,经济效益好的流通、加工型龙头企业。全系统现有盟市级以上龙头企业40个,其中,符合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标准的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有5个;自治区农牧业产业
42、化重点龙头企业2个;自治区供销合作社系统重点龙头企业13个。 二是供销合作社领办的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迅速。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经济组织+农牧户(基地)”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全系统通过新建改造基层供 销合作社、发展专业合作社、领办农畜产品专业协会等多种方式,提高农牧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帮助农牧民增收。目前,由全区供销合作社兴办、领办、参办、引办的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已渗透到农畜产品种、养、加各个领域,产、加、销各个环节。到2021年末,全区供销合作社系统牵头兴办各类农牧民合作经济组织5168个,其中:改造新建基层供销合作社556个,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750个、村级综合服务社2748个、各类
43、行业和专业协会1066个、旗县级以上农村牧区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48个,覆盖全部苏木乡镇和40%的嘎查村。农牧民专业合作社使用“中国供销合作社”统一标识的有314个,拥有注册商标的有103个。有近50%的基层社由供销合作社拥有全部产权,其余由供销合作社、农牧民、社会企业共同兴办,农牧民能人大户参股兴办合作社成为一大亮点。 三是商品生产基地建设逐步迈上新台阶。各级供销合作社按照“选好一个项目,建好一套体系,形成一个龙头,树立一个品牌,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目标和要求,因地制宜,建立商品生产基地315个。其中:种植业172个,养殖业143个。全系统商品基地联结农牧户数17.53万户,销售收入
44、13.74亿元,帮助农牧民实现收入76271万元。目前1个基地被评为国家级标准化示范项目,3个被评为全国供销合作总社标准化示范项目。 四是为农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随着全区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不断发展,农牧民对农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为更好地满足这种需求,各级供销合作社围绕实施“新网工程”和农村牧区商贸流通网络建设,结合实际,整合资源,改造新建村级综合服务社2896个,建立实验示范田15391公顷,开展测土配方施肥10.09万公顷,组织技术、咨询服务104.8万人次。2021年, 通过全区供销合作社服务网点直接为农牧民提供农业生产资料(material)55.1亿元,收购农畜产品
45、27.8亿元,农村牧区日用消费品经营额29.9亿元。 二、参与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主要做法 一是通过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牧民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各盟市供销合作社以市场为导向,选择优势产业和重点企业,通过创新体制,培育扶持了一批辐射面广、带动力强的社有龙头企业,成为当地政府发展农牧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抓手。兴安盟供销合作社围绕绿色、特色、高效农牧业,组建新型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打造产业化服务新平台。兴安盟农合有机农业有限公司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农民土地入股方式组建专业合作社,入社成员108户,公司现有生产有机农产品基地1万亩,去年种植红干椒3000亩,种植
46、裸仁南瓜3000亩,建标准化猪舍3万平方米,野猪存栏达3000口。目前已投资达2700万元,年销售额达xx多万元,实现利润210万元。2021年8月份全国人大常委、总社理事会副主任周声涛视察该基地时指出,兴安盟供销合作社组织农民以土地入股形式组建专业合作社为全国做出了榜样,为十七届三中全会召开提供了先进典型。赤峰市通过发挥供销合作社服务“三农”的组织优势和网络优势,坚持举绿色牌、走特色路,培育和发展了桑蚕、蔬菜、杂粮豆、畜产品加工等十大类产业化项目和龙头企业,带动6万户农牧民参与产业化经营。2021年新增桑蚕基地1万亩,大叶丰产桑总面积达5万亩,当年收购鲜蚕茧1200吨,新上6条加工生产线,实
47、现产值8500万元,比上年增长20%;发展特色蔬菜基地1.3万亩,其中无公害蔬菜生产备案基地8000亩。阿鲁科尔沁旗依托龙头企业开发柞蚕养殖场3.5万亩,产蚕茧100多万斤,实现产值650万元,参与养殖的农民户均增收15000多元。 喀喇沁旗供销合作社以赤峰银龙茧丝绸公司、信志达物流公司、昭隆贸易公司为龙头,通过发展蔬菜、桑蚕和粮食三大产业,构建起“多腿走路,多轮驱动,全面发展”的产业化经营新格局。2021年销售收入2.52亿元,实现利润935万元。乌兰察布市察右后旗韩勿拉供销合作社蒙原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紧紧抓住地区肉牛、肉羊主导产业,建立“企业加基地”、“基地带农牧户”的经营方式,不断建立和完
48、善牛羊规模养殖,订单回收加工,统一品牌销售的经济管理机制,组织开展对农牧民社员肉牛、肉羊产业养殖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加强技术指导,提供产销信息,实现就地加工、高附加值生产,构建起了“龙头企业+基地+农牧户”的一体化经营模式,逐步发展成为占地面积10000平方米、建筑面积5000平方米,固定资产420万元,从业职工75人,年产值8000余万元,年屠宰加工牛羊30万头只的市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农牧民社员饲养肉牛、肉羊总量达20万头只,商品率达到70%,被列入市级农牧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年销售额2200万元,带动农户1万多户,累计助农增收1680多万元。 二是通过发展农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引导农牧民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各级供销合作作社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增加投入、改建扩建等加快建设一批农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依托农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扶持发展种植养殖基地、专业合作社及农产品专业协会,推进标准化生产,引导农牧民参与农牧业产业化经营。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