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第 7 讲 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巩固练编者选题表考点 角度 题号西汉抑商政策的表现 1唐代的官商分利 2“重农抑商”政策宋朝的商业政策 3明清时期的经济政策 4“海禁”政策清朝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 5资本主义萌芽 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 6综合 7一、选择题1.史载,汉高祖四年曾颁布规定:成年男女每人每年纳税一算,称“算赋”,计 120 钱,商人及奴婢加倍;同时禁止有市籍的工商业者买地。这说明汉初( )A.注重抑制土地兼并 B.政府的财政收入匮乏C.商品经济发展迅速 D.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解析:D 材料中汉高祖时期对商人征税加倍,禁止工商业者买地,说明贬低商人的社会地位
2、,故 D 项正确。A、B 两项材料无体现,C 项材料现象不利于商品经济发展。2.唐代后期盐铁使刘晏推行新盐法,只在产盐区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纵其所之”;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这一改革( )A.取消了政府对盐政的监管 B.导致了商人任意抬高盐价C.形成了官商分利经营机制 D.增加了盐政机构行政成本解析:C 题干中提到“在产盐区设置盐官”“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说明政府依然对盐政实行了监管,故 A 项错误;题干中提到“在非产盐区设常平盐仓以调剂盐价”,说明商人不能任意抬高盐价,故 B 项错误;题干中提到政府设置盐官,“收购盐户所煮成的食盐,粜(转卖)商人,
3、纵其所之”,说明政府与商人都在经营盐的过程中获得利益,故 C 项正确;题干中并未涉及增加盐政机构成本的描述,故 D 项错误。【新知生成】 官商分利:盐铁官营弊端重重:如效率低下,经营呆板,官僚机构臃肿,有权的官吏常常欺压、勒索百姓等。于是,“官商分利”应运而生,凡官营和专卖中感到棘手的经营环节或经营单位,一律承包给商贾,分部分专卖利润给商人。国家的专卖利润虽由全部变成部分,开支却大为减少,而且商人参与经营使效率提高、总利润增加,政府的实际收入反而成倍增长。唐宋以来,官商分利原则运用日益广泛,出现了盐引、茶引等各种禁榷商品的转卖凭证。很多商人尤其是盐商,在与官府合作、为国家服务中发家致富,地位尊
4、崇。23.(2017广东佛山联考)北宋真宗在位期间,宰相王旦曾言,都城开封“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南宋高宗在位时,临安府有“珠子行人姓任者”,“其珠铺珠子,约十余万缗”。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宋代( )A.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B.已不再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商业经济成为主流 D.政府重商政策已初见成效解析:A 宋代“资产百万者至多,十万而上比比皆是”“约十余万缗”,表明大商人众多,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从侧面也反映了商业环境的宽松,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表述都错误。4.有学者研究了北宋到清朝的国家财政收入情况,以每朝最高财政收入计算统计如下表 朝代 最高财政收入 北宋 100
5、 000 000 两白银 南宋 80 000 000 两白银 明代 5 000 000 两白银 清代 3 000 000 两白银对表中数据解读最合理的是( )A.明清时期由于长期战乱导致国家经济严重衰退B.两宋时期中国的封建经济已经逐渐发展到顶峰C.明清时期强化的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D.明清时采取了有别于两宋的国家财政税收政策解析:D 明清时期农耕经济高度发展,故“严重衰退”,两宋时期发展到顶峰,说法均错误,排除 A、B 项。明清时期强化的专制制度确实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但是资本主义萌芽在中国始终是缓慢发展,并没有发展起来,其所占的财政收入的比例也是很低的,故 C 项错误;宋
6、朝时期由于采取了宽松的经济政策,对外贸易繁荣,海外贸易税收成为重要财源,国家的财政收入较高,而明清时期由于国家对商业的抑制和打击,特别是海禁等政策的实施使国家财政收入锐减,故 D 项正确。5.高其倬(16761738 年)曾上奏雍正帝:“福、兴、漳、泉、汀五府地狭人稠,无田可耕,民且去而为盗。出海贸易,富者为船主、为商人,贫者为头舵、为水手,一舟养百人,且得余利归赡家属。曩者设禁例,如虑盗米出洋,则外洋皆产米地;如虑漏消息,今广东估舟许出外国,何独严于福建?如虑私贩船料,中国船小,外国得之不足资其用。臣愚请弛禁便。”从材料可见当时( )A.闭关锁国政策受到质疑 B.重农抑商政策不得人心C.东南
7、沿海遭到西方侵扰 D.封建君主专制日益强化3解析:A “曩者设禁例如虑私贩船料,中国船小,外国得之不足资其用。臣愚请弛禁便”,说明高其倬请求放宽闭关锁国政策,体现了其对闭关锁国政策的质疑,故 A 项正确。B、C、D 三项在材料中均不能体现。6.(2018安徽合肥摸底)下面为明代苏杭地区居民身份结构示意图,该图反映了( )A.工场手工业占重要地位 B.租佃关系开始确立C.商人群体社会地位较低 D.自然经济逐渐解体解析:A 根据题图可知,当地工场工人占到约三分之一的比例,表明工场手工业在当地的社会经济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故 A 项正确;材料中能体现租佃关系,但租佃关系开始确立于春秋战国时期,故
8、B 项错误;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人在当地人口中所占的比例,但是无法判断他们的社会地位,故 C 项错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7.(2017江西名校调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秦朝统治者实行“上本除末”的政策,正式把商人及商业活动贬为末等之民和末业。秦在商鞅变法之后,国家为了加强对商人的监管,将城市商人户口进行专项登记,列入“市籍”,以区别一般编户齐民的“户籍”。秦朝多次将六国的大手工业主迁徙到边远地区。之所以采取这样的政策,目的在于彻底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使反抗者失去经济基础。同时将许多私营工商业主迁徙到秦朝统治地区咸阳、巴蜀一带,允许他们继续
9、经营手工业,也有加强秦朝统治的目的。这与摧毁六国经济势力并不矛盾。另外,商人被抑制还表现在徭役征发上。此目的也在于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由于秦朝短祚,富商们只是受到暂时的压制,很快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迅速复兴。材料二 汉武帝时,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高赀、富商大贾的势力,使抑商政策达到极端:实行盐铁酒专卖,迫使大商贾退出商业活动的主要阵地,起到了压制商人的目的改币制,也在于打击“不佐国家之急”的商人;均输、平准的实行更是以官办贩运货易排除由政府垄断物价,而征收财产税及算缗、告缗几乎使全国所有富商大贾陷于破产。同时朝廷任用商贾子弟东郭成阳、孔仅、桑弘羊等,相继“以赀”入朝为官,就是利用其固有经验
10、,从商贾发财致富的经济活动中获取财政收入,以支持对外用兵。虽然国家出台了许多与民争利的措施,但到昭帝时,文学言:“今郡国有盐铁酒榷均输,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4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王惠茗论秦汉时期的抑商政策与商人社会地位的变化(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秦、汉两朝抑商的手段及其目的。(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秦、汉实施抑商政策的结果。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一“加强对商人的监管”“将六国的大手工业主迁徙到边远地区”“商人被抑制还表现在徭役征发上”进行概括即可;材料二中汉朝的手段包括“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来削弱”,主要表现在“实行盐铁酒专卖”
11、“改币制”“朝廷任用商贾子弟”等。第二小问,材料一表述是“彻底摧毁六国的经济势力,使反抗者失去经济基础”,“也有加强秦朝统治的目的”等;材料二的表述是“从商贾发财致富的经济活动中获取财政收入,以支持对外用兵”等。第(2)问,材料一秦朝实施抑商政策的结果是“由于秦朝短祚,富商们只是受到暂时的压制,很快随着秦王朝的灭亡迅速复兴”; 材料二汉朝实施抑商政策的结果是“是以百姓就本者寡,趋末者众”,虽垄断经营,但社会上仍不乏众多经商者。答案:(1)手段:秦朝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通过加强监管、严刑重罚、人口迁徙、征发徭役等措施抑制商业;汉朝则通过行政干预和经济剥夺,主要表现为改革币制、政府垄断经营、任用商人为官等。目的:秦朝时为保证农业的发展,摧毁六国的经济基础,增强秦朝的经济实力,维护秦朝的统治;汉朝则是为打击商人势力的膨胀,增强政府财政收入,以支持对外用兵等。(2)结果:富商们在秦朝受到暂时的压制后,随着秦朝的灭亡迅速复兴;汉朝政府虽垄断经营,但社会上经商者亦不在少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