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地质灾害与防治 第四章 第四章地质灾害与防治 一 崩塌与塌陷 二 滑坡 三 泥石流 四 水土流失 五 土地沙漠化 六 土地石漠化 一 崩塌与塌陷 1 崩塌是斜坡上的岩 土 体 在重力作用下突然坠落的现象 图2 形成过程3 防治 第四章 1 在崩塌可能发生的危险区 作详细的调查和作出预防措施 2 对正在发展中的崩塌 一般以避绕为主 或以隧道通过 3 对表层不稳定的岩土体 可采用清挖 锚固 网包及拦挡等加固工程 4 开采地下水前要认真勘察 合理布井和建井 严格控制抽水降深和排水强度 5 对已出现的塌陷区 按不同情况 采取填 堵 跨越 灌浆 围封和加盖等措施 崩塌一般发生在50m以上的急陡山坡或河
2、 湖 海岸上 坡度要在30o 60o以上 塌陷发生在堆积平原 因地下水位的急剧下降 地面下沉 和石灰岩分布 因地下溶洞的崩塌而引起 地区 形成圆形或椭圆形洼地 直径一般为数十米 深2 6m左右 二 滑坡 1 滑坡是斜坡上的岩 土 体 在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滑动面作呈整体缓慢下滑的现象 2 形成过程3 防治 排 减 挡 第四章 图 滑坡常出现在雨后和冰雪融化季节 地下含水量大 使岩 土 体重量增加 加大滑动力 岩 土 体内存在滑动面 且当滑动面 由岩层层面 片理面 节理面 断层面 堆积层的分界面及地下水含水层的顶 底面等构成 与斜坡倾向一致时最易发生滑坡 三 泥石流 1 它是由大量泥沙 石块等固
3、体物质与水混合组成的固液两相流 2 形成条件 1 丰富的物源 2 要有集水盆和急陡的沟谷地形 3 充足的水分3 泥石流地貌4 防治蓄水工程谷坊及拦沙坝工程排导沟工程停淤场工程 第四章 上游 上游和源头的侵蚀强度很大 一次溯源侵蚀可达数百米 下切深度百余米 拓宽沟谷数十至数百米以上 中游 中游以下切为主 形成峡谷地形 谷壁陡峭而光滑 或留下撞击痕迹 下游 下游以堆积为主 堆积物呈若干长条形的砾石垄岗 与泥石流流向平行排列 前缘呈舌状伸出 堆积物无分选 无层理 大小混杂 图 四 水土流失 1 水土流失是当流水对土壤 风化壳或碎屑堆积物的侵蚀量 值 超过允许侵蚀量 值 时 称为水土流失 2 水土流失
4、原因 1 自然因素表2 18土壤侵蚀分级标准 据水利电力部 2 社会因素3 水土保持 第四章 人口增长快 压力大 导致对植被的严重破坏森林管理不善 遭受人为的严重破坏不合理的开荒和垦殖建设工程过后 未采取水土保持措施 土壤性质 土壤性质包括土壤的渗透性 抗蚀性和抗冲性 气候因素 雨水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 当降雨量超过土壤入渗量时 即产生地表径流与土壤冲刷 植被因素 植被具有保护地面 减少水土流失的作用 地形因素 地形对土壤侵蚀的影响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地形高度的影响 水土流失多发生在地形不高的低丘陵及台地地区 坡度的影响 土壤侵蚀和重力崩塌与地形坡度成正比 坡长的影响 山坡径流汇集量随山坡长度
5、增加而增大 坡面越长 水量越大 冲刷力也越强 土壤侵蚀分级标准 据水利电力部 五 土地沙漠化 1 沙漠化是指干旱和半干旱地区 由于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而引起生态系统的破坏 使原来非沙漠地区出现了类似沙漠环境的变化过程 2 沙漠化的分级沙漠化的程度 表2 19沙漠化程度特征3 沙漠化的原因4 防治 第四章 根据植被和地貌特征可划分为四级 潜在沙漠化轻度沙漠化中度沙漠化强度沙漠化 气候干旱的影响丰富的沙物质来源人类活动的影响 1 行政管理与法制措施 2 工程防治措施 3 化学固沙措施 4 植物治沙措施 营造固沙林 营造防沙林带 封沙育草 保护植被 六 土地石漠化 1 土地石漠化是我国南方湿润石灰岩溶地区喀斯特地貌上 因土壤流失而造成的植被消失 大片岩石裸露的光山现象 2 地域分布3 形成原因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4 防治行政管理强化法制工程治理生物治理 第四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