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初中历史课改中学习模式和方法的探究.doc.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237054 上传时间:2018-06-19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8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中历史课改中学习模式和方法的探究.doc.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初中历史课改中学习模式和方法的探究.doc.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初中历史课改中学习模式和方法的探究.doc.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初中历史课改中学习模式和方法的探究 统的历史教学法只强调教师的讲授作用,而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课堂结构的千篇一律,难以创设生气。这种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的对象和客体,重教师而不重学生,重传授而不重探索,重管教而不重自觉,重统一而不重多样,片面强调学生受动的一面,抹杀了学生能动的一面,压抑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也束缚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这种忽视学生在教学过程中主体地位的“目中无人”的教学方法,其结果必然导致学生“听而不闻,学而不思” 。用这种方法培养出来的学生也必然会思路闭塞,视野狭窄,成为不谙世事的“书呆子” 。这种人面对现代化的开放社会的种种复杂变化将会束手无策,难以

2、适应。当今进行课程改革,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就是要改变这种状况。为此,我校结合国家级课题的研究,对历史课堂教学的模式和方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究,摸索出“读、讲、议、练”四段学习策略。它不但给学生带来了学习的乐趣,而且教师尝到了课的甜头。 而心理学研究表明:在课堂上,中学生注意力的集中的时间是有限的。过分的、强制性的他们长时间地集中注意力,只能引起他们思维疲劳和厌烦心理。可见课堂上强制性地对学生“满堂灌”,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乐趣。同时,心理学研究还表明:虽然在学生学习过程中主要是有意注意在起作用,但是无意注意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在很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起到有意注意

3、所不能起到的作用,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而媒体组合教学设计与“四段“ 学习策略就是以此为依据,在教学过程中选择各种媒体最佳搭配方式,灵活运用转换原理,既使学生从无意识向有意识转化,又使学生紧张的大脑得到休息,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这种让学生兴奋不已,充满生气和活力的课堂教学,就是“四段”学习策略的核心所在。那么,任何在课堂上进行师生“四段” 学习呢? 一、 阅读创设情景与设疑导学法 阅读就是教师课前明确课堂教学的目标,精心设计问题,学生根据教师所提问题,阅读教材,思考问题。 心理学研究表明:处在抑制状态的学生是不可能很好地进行学习的。因此教师应想方设法,将这种抑制状态转化为兴奋状态。我在教学中

4、经常采取创设情景设疑导学法,即选择一定的媒体组合,从教材中发掘出有一定思考价值的知识内容,将其转化为问题的情景,一方面引发学生探求知识的欲望和动机,另一方面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勤思、善问的学习习惯,学会提出问题。从而使学生心理和课堂气氛同时活跃起来。例如,在讲世界史新航路开辟这课时,我设问:“西欧人为什么要到东方来?”学生回答后,再播放组合媒体,引导学生看十四世纪欧亚主要商路图,学生发现西欧与亚洲的往来通商早已有三条路可走。学生提出:“为什么还要开辟新航路呢?” 我不是及时作答,而是指导学生看书独立思考,并对有困难学生个别辅导,得出新航路开辟的原因。 二、 精讲观察释疑与启发引导的讲解法 精讲

5、就是教师在讲授时,突出一个“精” 字。即学生通览教材,经过一番思索后,教师“精讲” 。其主要目的是要用精练的语言,讲清教材的重点、难点,疑点,把书本上的知识结构转化为学生的认知结构,起到“画龙点睛” 的作用。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教学过程中,有时会出现学生对教师的教,以及教学内容既能接受,也不厌烦,但是,由于对教师的教法摸得很透,就会产生“他一定会用老一套方法来教的想法”。然后就平静地在那里等待,这是一种不良的心理状态。这时,教师应当采取学生意想不到的方法,打破这种平静状态,使学生的学习心理活跃起来。例如:在讲述秦汉时期的文化时,学生对张衡的地动仪结构精妙无双难以理解,我采用组合媒体进行演示它测

6、定地震方位的过程,让学生观察。当地动仪上小龙嘴里的一只铜球落入一只蛤蟆的嘴里时,“叮当 ”一声,学生不禁拍手称奇。学生在这种情景交融的状态中,对地动仪的精妙就一目了然,无须再言。这种妙不可言的表现魅力是传统的课堂讲解所不及的。它足以打破学生心理的平静状态,使课堂活跃起来。然后教师进一步启发引导讲解,问:地动仪的准确度怎样呢?公元 132 年一天,地动仪朝西的龙嘴吐出铜球,三天后陇西快马来报,那里发生地震。陇西在洛阳西 500 多公里,方向准确无误。再点明它是世界上公认的最早的地动仪。学生在这一学习过程中对地动仪的认识不但深刻,而且完成了从兴奋状态向理性的升华。同时形成了学习持久的动力。 三、

7、议论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 在历史教学中,议论就是有目的地让学生把尚未弄懂的问题的疑点提出来,师生一同展开讨论,激活学生的思维。方法可以由教师先提出疑点,引导学生思维,在讨论中解决问题;或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教师加以点拨启发,开启学生的思路,当堂讲清疑点;也可以概括几种不同看法,然后指导学生阅读一些相应的课外读物,交给学生解决问题的钥匙,让学生在课外寻求答案。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及时点拨,注重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让学生从各层面寻求答案。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从心理方面常给学生一种具有新意的刺激,让他们在新鲜事物的尝试中,增强自信心。从教学的方面讲,这种新鲜的刺

8、激能高度集中学生的注意了力,使他们处于一种积极向上的亢奋状态,愿意调动自己的全部力量进行实践。这样做不但能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而且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因此,我在课堂教学中常使用激活学生思维的讨论法,使学生在对新问题的讨论中,克服畏难心理,增强自信心,达到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的目的。例如:对“三顾茅庐” 这一历史事件,大部分同学从刘备爱才、求贤这个角度去认识,这属于一般的常规思维。但个别同学提出了疑问:“诸葛亮是不是太清高了?” 我及时鼓励这种大胆独特的想法:“这看法也不无道理。假如没有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岂不要高卧隆中一辈子吗?同学们切莫一味效法古人,因为时代不同

9、了,当今社会为我们提供了许许多多成才发展的机会,我们一定要抓住机遇,施展才能,实现人生价值。千万不能因等待而错失良机,误了前程!”。通过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求异思维训练,让学生在讨论中从各个层面寻找答案,使学生的思维在“发散聚合” 以次循环往复螺旋式上升过程中,产生不拘一格的独创性。这就是突破求同定势,开拓创新思维。因此,在学生讨论问题时,要注重发展求异思维,多方面开阔学生思路,拓宽思维领域。这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核心。 四、 练习师生互动与人机交互的练习法 学生在经过“读讲议 ”几个过程,获得了新知识、新概念,为了巩固这些知识,教师要精心设计一些练习题,(包括课外练习题),要求

10、学生及时完成的,一般以选择题、填空题和简答题为宜。通过这些练习,一方面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克服求同思维定势,突破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界限,创造出新办法、新概念和新观点。另一方面,为了注重发展学生的思维过程,课堂上师生一起分析具有典型性、示范性、开放性的例题,让学生从多个层面寻找问题的答案。为学生的课后练习扫除障碍,并希望通过“练”,发现并及时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当堂掌握,当堂巩固和当堂理解知识的目的,并且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任何人都希望别人把自己有能力,并且能某项工作的人。中小学生甚之。如果教师能够把握学生这种要求和愿望,及时地创造机会和条件,满足学生的愿望和要求,鼓励和激励学生的求知欲望,

11、靠近个人的“最近发展区” ,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由此进一步提高,学习的效果和质量也会更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媒体组合设计的优势,采用师生互动与人机交互的练习法。例如:在做选择题时,通过媒体播放,让学生亲自操作,在尝试中寻找正确的答案。在做填空题时,通过电脑屏幕,师生一同完成学习任务。在做简答题时,由媒体组合设计后,提供相关的材料,学生思考完成。 总之,媒体组合教学设计与“四段” 学习法应用于课堂教学,能在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转换中消除学生的疲劳和厌烦心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能随着教学情景和方法的变化,使学生的心理由抑制状态向兴奋状态转化

12、。这种意想不到的学习方法,能打破学生学习的心理平静状态,使学习心理活跃起来,并在教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的升华到新的境界,即向理性的升华。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能在他们对新鲜事物的尝试中,高度集中注意力,拓展思维,增强自信心,克服畏难心理。从而培养和提高各种能力;能通过各种交互练习,激活思维,满足他们表现能够胜任的欲望,树立更高的学习目标。从而使学习的效果和质量更高。 但在使用这种方法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时机,把握好教学媒体的作用点和作用时机。即解决好教育媒体的最佳作用点和最佳作用时机的有机结合问题。否则,就会出现有的教师用一张投影片把课堂教学推向了高潮;而有的教师用三张投影片,教学仍显得平淡无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初中教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