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离娄章句下 小恩小惠,不知为政 【原文】子严听郑国之政,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孟子曰:“惠而 不知为政。岁十一月,徒杠成;十二月,舆梁(6)成,民未病涉也。 君子平其政,行辟(7)人可也,焉得人人而济之?故为政者,每人而 悦之,日亦不足矣。 ”【注释】子产:名公孙侨,字子产,春秋时郑国的贤宰相。乘舆:指子 产乘坐的车子。溱(zhen )洧(wei ):两条河水的名称,会合于河南 密县。十一月:周历十一月为夏历九月,下文十二月为夏历十月。 徒杠:可供人徒步行走的小桥。 (6)舆梁:能通车马的大桥。 (7) 辟:开辟,即开道的意思。【译文】子产主持郑国的政事时,曾经用自己乘的车去帮助人们渡过 溱水
2、和洧水。孟子评论说:“这是小恩小惠的行为,并不懂得从政 如果他十一月修成走人的桥,十二月修成过车马的桥,老百姓就 不会为渡河而发愁了。在上位的人只要把政事治理好,就是出门 鸣锣开道都可以,怎么能够去帮助百姓一个一个地渡河呢?如果 执政的人要去讨得每个人的欢心,那时间可就太不够用了。 ”【读解】诸葛亮说:“治世以大德,不以小惠。 ”(三国志 )裴注引 华阳国志 )说的正是孟子的意思。子产用自己乘坐的车子去帮助老百姓过河,这事在一般人看 来是属于爱人民的美德,因此传为美谈。但孟子从政治家的角度 来要求子产,则认为这是小恩小惠的行为,治末而没有能够治本, 于事无补。与其你这样一个一个地去帮助老百姓过
3、河,倒不如利 用你手中的权力为他们把桥修好,一劳永逸地解决问题,使他们 再也没有过河的烦恼。 也就是说,政治家治国平天下,当以大局为重,而不应以小 恩小惠去取悦于人,更不应以此来沽名钓誉。从这个角度来说,孟子的观点是很有道理的。君臣之道,恩义为报【原文】孟子告齐宣王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王曰:“礼,为旧君有服,何如斯可为服矣?”曰:“谏行言听,膏泽下于民;有故而去,则君使人导之出疆,又先于其所往;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此之谓三有礼焉。如此,则为之服矣。今也为臣,谏则不行,言则不听;膏泽不下于 民;有故而去,
4、则君搏执之,又极之于其所往;去之日,遂收其 田里。此之谓寇仇。寇仇,何服之有?”【注释】为旧君有服:指离职的臣子为原先的君主服孝。极:穷困,这里作使动用法,意思是使其处境极端困难。【译文】孟子告诉齐宣王说:“君主把臣下当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腹心;君主把臣下当狗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一般不相干的人;君主把巨下当泥土草芥,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仇敌。 ”齐宣王说:“礼制规定,已经离职的臣下也应为过去的君主展孝。君主要怎样做才能使他们为他服孝呢?”孟子说:“臣下有劝谏,君主接受;臣下有建议,君主听从政治上的恩惠下达到老百姓。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打发人送他出国境,并派人先到臣下要去的地方作一番安排
5、布置, 离开了三年还不回来,才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就叫做三有礼 这样做了,臣下就会为他服孝。如今做臣下的,劝谏,君王不接 受;建议,君王不听从。政治上的恩惠到不了老百姓身上。臣下有什么原因不得不离去,君主把他捆绑起来,还想方设法使他到 所去的地方穷困万分,离开的当天就收回他的土地和房屋。这种情况叫做仇敌。君臣之问像仇敌一样,还有什么孝可服呢?”【读解】所谓投桃报李,士为知己者死。又所谓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贤明的君主总是懂得这个道理,所以待臣下如手足,臣下必把君主当腹心,以死相报。比如说刘皇叔用关羽、张飞、诸葛亮, 至今传为美谈。其实,何止君王用臣下如此,现代的用人之道,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说
6、得通俗一点,也就是互相尊重,你敬我一寸,我敬你一尺。不然的话,反目成仇,两败俱伤,也就君不君,臣不臣;领导不领导,被领导不被领导了。那又能怪谁呢?只能怪自己不会做领导人罢。中养不中,才养不才【原文】孟子曰:“中也养不中,才也养不才,故人乐有贤父兄也。如中也弃不中,才也弃不才,则贤不肖之相去,其间不能以寸。 ”【注释】中:指无过无不及的中庸之道,代指品德好的人。养:培养、熏陶、教育。其间不能以才:省略了“以寸量 ”的“量”字。【译文】孟子说:“品德修养好的人教育熏陶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教育熏陶没有才能的人,所以人人都乐于有好的父亲和兄长。如果品德修养好的人抛弃品德修养不好的人;有才能的人
7、抛 弃没有才能的人,那么,所谓好与不好之间的差别,也就相近得 不能用寸来计量了。 ”【读解】所谓“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情。 ”(三字经贤者为师,团结大家一道进步;能者为师,帮助大家共同提高。一言以蔽之,人人都有教育熏陶他人的义务。否则,所谓的 “好人”又好在哪里呢?模拟西方圣哲的话来说:“人啊,你们都是上帝的子民。要互爱,不要抛下任何一个兄弟姐妹不管!”所以我们要搞“希望工程” ,要搞 “心连心”、 “手拉手”的活动。下一篇(有所不为,而后有为) 离娄下 有所不为,而后有为【原文】孟子曰:“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孟子说:“人要有所不为,然后才能有所为。 ”【读解】人生苦
8、短,世事茫茫。 能成大事者,贵在目标与行为的选择。如果事无巨细,事必 躬亲,必然陷入忙忙碌碌之中,成为碌碌无为的人。所以,一定 要舍弃一些事不做,然后才能成就大事,有所作为。 子夏说:“ 虽小道,必有可现者焉;致远恐泥,是以君子不为 也。 ”(论语?子张 )正是孟子这里的意思。 总起来说,儒家所说的“不为” 是为了 “有为”,只不过是要 有所选择而为,与老庄清静“无为”的思想不是一家人。离娄下 言人不善,如后患何【原文】孟子曰:“言人之不善,当如后患何?”【译文】孟子说:“说人家的坏话,招来后患如何是?”言不必信,行不必果) 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原文】孟子曰:“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
9、所在。 ”【译文】孟子说:“通达的人说话不一定句句守信,做事不一定非有结 果不可,只要合乎道义就行。 ”【读解】在论语?子路 里,孔子与子贡讨论士的标准时已经说过: “言必信,行必果,任任然小人哉!”这是从反面来否定“言必信, 行必果”的行为。孟子这里则是从正面来告诉我们“言不必信,行 不必果。 ”可见,孟子的学说在很多方面都的确是与孔子一脉相承 的。关于“大信”与“小信”的问题,亦即 “信”的通权达变问 题,我们在论语的有关读解中已说得很多。这里只作简单重 申,即,一方面, “信” 是儒学的核心观念之一,最典型的强调就 是孔子所说“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论语? 为政 )但另一 方面
10、,又不能拘泥固执于“信” 而不知变通。用我们所说的最为 极端的情况就是,难道对你的敌人也要讲“信用” 吗?所以要 根据具体情况而通权达变。通权达变的标准就是孟子这里所说的 “惟义所在”。这是最基本的不能放弃的东西,也是指导我们在实 际生活中掌握的原则。有了原则,当然就要好办得多了。下一篇(大人不失赤子之心) 离娄下 大人不失赤子之心【原文】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注释】赤子:婴儿。【译文】孟子说:“伟大的人是童心未泯的人。 ”深造的目的在于自得 【原文】孟子曰:“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往其自得之也。
11、 ”【注释】资:积累。原:同“源” 。【译文】孟子说:“君子遵循一定的方法来加深造诣,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自己有所收获,就能够掌握牢固;掌握得牢固,就能够积累深厚;积累得深厚,用起来就能够左右逢源。所以,君子总是希望自己有所收获。”【读解】深造的目在于自得。自得就是自己真正有所收获,而不是为了炫耀给别人看。简言之,自得是内功,而不是招式。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招式是做够了的,但内功却一点也没有,所以,一旦过硬检验起来,就只有溜之大吉。这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现代学者莫不以南郭先生为耻,而其行为类似南郭先生的却不在少数。他们或是“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有尖皮厚腹中空。 ”或是“ 拉大旗作
12、虎皮”,以“ 名人 装点门面。其招式花样翻新,不一而足。要害都在于不求自得而求得之于人,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不怕自己没有才能,与孔子所说“不惑人之 不已知,患其不能也” (论语?宪问 )的精神恰恰相反。总而言之,还是“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论语 ?宪问 ) “欲其自得之就是为己,反之则是为人。孔、孟论学问之道, 用心良苦。你我读书人理应深省,以免误入歧途。博学详说,将以返约 【原文】孟子曰:“博学而详说之,将以反说约也。 ”【译文】孟子说:“广博地学习,详尽地解说,目的在于融会贯通后返归到简约去。 ”下一篇(以善养人,能服天下) 离娄下 以善养人,能服天下【原文】孟子曰:“以善服人
13、者,未有能服人者也;以善养人,然能服大下。天下不心服而王者,未之有也。 ”【译文】孟子说:“单凭善就想陵人心服,是不能够使人心服的;要用善去培养教育人,才能够使天下的人心服。天下的人不心服而想统一天下,这是不可能的。 ”【读解】关键是“养人 ”。服人服心,教育的潜移默化功能是不可估量的。作为教育家,无论是孔子还是孟子对于教育的作用都非常重视而身体力行。 因为,无论你有多么好的思想,多么好的治国平天下方略,一言以蔽之,多么“善”。不通过“养人”培养教育,怎么能够让人们理解而化为他们的思想和行为呢? 就是我们今天,不也仍然强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吗?下一篇(声闻过情,君子耻之) 离娄下 声闻过
14、情,君子耻之【原文】徐子曰:“仲尼亟称于水,曰:水哉,水哉! 何取于水也? ”孟子曰:“源泉混混,不舍昼夜,盈科而后进,放乎四海。 有本者如是,是之取尔。苟为无本,七八月之问雨集,沟浍(6)皆盈;其涸也,可立而待也。故声闻(7)过情,君子耻之。 ”【注释】徐子:孟子的学生徐辟。亟:屡次。混混:通“滚滚” , 水势盛大的样子。科:坎。是之取尔;“ 取是尔 ”的倒装句, “取这个罢了。 ”(6)浍(kuai ):四间大沟渠。 (7)声闻:名声,名誉。【译文】 徐子说:“孔子曾多次赞叹水,说: 水啊!水啊!他到底觉得水有什么可取之处呢?” 孟子说:“水从源泉里滚滚涌出,日夜不停地流着,把低洼之处填满
15、,然后又继续向前,一直流向大海。它是如此水不枯竭,奔流不息。孔子所取的,就是它的这种特性啊。试想,如果水没有这种永不枯竭的本源,就会像那七八月问的暴雨一样,虽然也可以一下子灌满大小沟渠,但也会一下子就于酒枯竭。所以,声望名誉超过了实际情形,君子就会感到羞耻。 ”【原文】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注释】几希:少,一点点。【译文】 孟子说:“人和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儿,一般人抛弃它,君子却保存它。舜明白一般事物的道理,了解人类的常情,于是从仁义之路而行,而不是为行仁义而行仁义。 ”两可之间,最是为难【原文】孟子曰“可以取,可以无取,取伤廉;可以与,可以无与, 与伤惠;可以死,可以无死,死伤勇。 ”【译文】 孟子说:“可以拿取,也可以不拿取的,拿取了有损廉洁;可以给与,也可以不给与的,给予了有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