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文化地理讲义整理第一讲 文化地理研究:理论、方法与实作1、 文化与地理的关联2、 从人地关系论到文化地理学3、 文化地理学研究的内容和方法4、 几组重要的概念1、文化与地理的关联(一)文化:作为人类的生活方式1、形形色色的文化定义2、文化是人类的生活方式3、文化赋予人类生活的价值与意义4、文化与文明的联系及区别(二)各式各样的文化从文化的基本特质来讲,文化可分为技术文化、社会文化和意识形态文化三个层次。这三个层次也可分别表述为生计文化(生产、生活文化) 、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文化形成的时间机制和空间过程1、文化形成的时间机制2、文化的空间过程(四)地理环境的含义21、位置(机会和挑
2、战)2、地表形态(山地、丘陵、平原、盆地、岛屿等)3、水文(江河湖泊)4、气候(风向、日照、温度、降水、灾害等)5、动植物和地下资源(五)地理环境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六)地理环境与人类发展1、地理环境与人类的起源(4 个冰期与 3 个间冰期)2、地理环境与人类种族的演化(身高、肤色、头型、鼻型、发式、胸腔、眼睑等)3、地理环境与人类文化的形成与发展(食、衣、住、行、审美、哲学、社会组织、政治生活等)(七)文化变成最后的环境2、从人地关系论到文化地理学(1 ) 人地关系论法国地理学家阿德芒戎有句名言:“凡是人类生活的地方,无论何处,他们的生活方式中,总是包含着他们与地域基础之间一种必然的关系。 ”
3、他还特别指出,地理学家区别于社会学家的主要原因就在于:“社会学家倾向于只看人类集团的心理学方面,忘掉人和土地的联系” ,而地理学家则认为“不能离开人所居住的土地来研究人,确认土地是整个社会的基础。 ”(人文地理学问题 ,北京,商务,第页)事实上,自从来到这个世界的那天开始,人类就一直在认识、思考和探索我们的生活方式与地域基础之间所存在的种种必然关系,并由此而形成了丰富多彩的人地关系论(man-land relationship)思想:31、 古典时期的人地关系论(荷马史诗、希罗多德、希波克拉底、亚里士多德)A、 荷马史诗中的地理世界荷马史诗 (约成书于公元前第八至第七世纪)所构勒的是一个模糊的
4、、半神话的地理世界。它所想象的大地是一个类似盾形的凸面圆盘,环绕着大陆四周有一条河(大洋) 。太阳每天从大洋的水中升起于东方,然后再沉没于西方的河水中。 (前苏联波德纳尔斯基编:古代的地理学 ,北京,商务,第页)B、希罗多德的世界希罗多德(约前第五世纪) ,西方地理学、历史学之父。他认为,地球是一个椭圆的平面,拱形的苍穹倚寄于其上。在夏季,太阳每天在其上运行时,正好通过苍穹的中央;而在冬季,它在寒冷的影响下,就离开了这条轨道而偏南行走。此外,他还对当时欧洲、亚洲和非洲的部分地区作了较为详细的民族志记录。 (古代的地理学 ,第 22-27 页)C、希波克拉底的人地关系思想希波克拉底(Hippoc
5、rates,B.C.460-377 年):古希腊思想家、医学家。在其 论空气、水和地方的著作中,分析了大自然与人类的相互关系。他认为,人类的种种特性都产生于气候 :“人们居住在酷热气候里,要比北方人活泼些和健壮些,他们的声音较清明,性格较温和,智慧较敏锐;同时,热带的物产比寒冷地方的也要好一些。”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民族, “他们的心灵未受过生气逢勃的剌激,身体也不经受急剧的变化,自然而然地使人更为野蛮,性格更为激烈和不易驯服。因为从一种状态到另一种状态的迅速转换能焕发人的精神,把他们从无所作为的状态中拯救出来。 ”他在讲到西叙亚人时曾分析说:“在西叙亚人居住的原野,整天为浓雾所笼罩,所以他们那里
6、的冬季几乎没有间断,而夏季仅有几天,且不太炎热。因为这个缘故,人的容貌互相类似,他们常常吃一种食品,冬季和夏季用一种铺盖和穿一种衣服,呼吸着湿度浓厚的空气,饮喝冰雪中的水,也无任何体格的锻炼,因为凡是没有剧烈变化的地方,那里的身体和精神的锻炼是不可能的。 ”古代的地理学 ,第 60-62 页。D、亚里士多德的人地关系论亚里士多德(Aristotle,BC384-322 ) ,古希腊哲学家、思想家。他的宇宙论内容丰富多彩,对当时及后世均产生深刻的影响。他在总结前人认识成果的基础上,为地球呈圆球形提供了确切的证据。根据这一观念(地球呈球形) ,他的结论是:太阳光线投射到地球各个不同点的投射角所造成
7、的发光和发热的差异,成为气候带的存在原因。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理位置、气候、土壤等因素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特定空间背景下的民族特性和社会文化特质。在他看来,希腊半岛处在热带与寒带之间,从而赋予希腊人以优良的秉性,所以他们天生就能统治其他民族。 (古代的地理学 ,第 82-89 页)42、近代的地理环境决定论(博丹、孟德斯鸠和巴克尔)16 世纪初期,法国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博丹(Jean Bodin)在他的著作论共和国中认为,民族差异起因于不同民族所处自然条件的不同;不同类型的人需要不同形式的政府。 十八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Mon-tesquieu)在论法的精神一书中,将亚里士多德的论证扩展
8、到不同气候的特殊性对各民族生理、心理、气质、宗教信仰、政治制度的决定性作用,认为“气候王国才是一切王国的第一位” ,热带地方通常为专制主义笼罩,温带形成强盛与自由之民族。孟氏也因此而被后人视为地理环境决定论的鼻祖。1881 年,英国“文明史学”的代表人物、历史学家巴克尔(H.T.Buckle)在其英国文明的历史一书中认为,个人和民族的特征服从于自然法则,正是由于理环境的差异才造就了各民族特质的差异,因此,各民族文化或文明的差异,归根到底都是由于他们生活的地理环境的差异所形成的。 在他看来,气候、食物、土壤和地形四个要素,决定人类的生活和命运。差不多与巴克尔同时,美国地理学家辛普尔(Semple
9、)在其所著地理环境的影响一书中写道:“人是地表的产物,是地球的子女,不仅生于地理,而且大地养育了人类,给人以工作,决定人的思想,让人类面对困难,锻炼肌体,增强智慧,例如航海、浇灌等种种问题,同时又暗示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大地与人类之间的关系不仅深入骨肉,而且浸透到精神之中。 ”所以,她认为,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都是特定自然环境造成的。另一位美国地理学家亨丁顿(E.Huntington )在亚洲的脉动 和文明与气候等著作中提出人类文化只能在具有刺激性气候的地方才能发展的假说。(2 ) 文化地理学如前所述,从很早的时代开始,人们就对社会文化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诸多的思考和探索,并提出各
10、种各样的人地关系理论。但是,正象阿德芒戎所分析的那样,这些思考和探索,都还算不上是“科学的”研究。因为,这些思考和探索在总体上都被一种“粗暴的决定论”所纠缠,因而最终不可能就人文现象与地理环境之间的深刻关系作出科学的解释。 (人文地理学问题 ,第 3 页)科学的人文地理学的发展,起始于 18 世纪进行的发现航行和西方的殖民活动所导致的人类对地球知识的增长。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门被称之为“人文地理学”的学科,在西方正式建立并发展起来。法国人文地理学人创始人维达尔德拉布拉什(又译白兰士)认为,人文地理学的科学性质起源于两位德国地理学家:亚历山大冯洪堡(1769-1859)和卡尔李特尔(1779-
11、1859) 。他们两人对于自然现象与人类社会文化和生活现象之间因果关系的探索,成为后来人文地理学研究的主要方向。1、 李特尔的地表空间论李特尔 Carl Ritter (17791859) : 德国地理学家,近代地理学创建人之一。他最早阐述了人地关系和地理学的综合性、统一性,并奠定了人文地理学的基础。李特尔认为地理学是一门经验科学,应从观察出发,而不能从观念和假设出发,主张地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布满人的地表空间,人是整个地理研究的核心和顶点。创用“地学”一5词,代替 A.von.洪堡的“地球描述” 。指出人地相关的一般法则,运用经验法和比较法研究世界各地区各种地理现象的因果关系,并用传统划分的洲作
12、为最大的区域单位。在具体研究中偏重人文现象,把自然作为人文的基本因素。主张地理学必须与历史学携手前进,他的演讲地理科学的历史因素(1833)促进了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坚持目的论的哲学观点,认为上帝是建造地球的主宰,相信地球是为了一个目的即作为人类的家乡由上帝的旨意设计的,这是他的宗教信仰和他对不能理解事物的哲学解释。2、 拉策尔的人类地理学拉策尔,Freiedrich Ratzel (18441904)德国近代著名的地理学家,人类地理学思想的系统阐述者。1888 年, 拉策尔出版了人类地理学一书。在该书中,他首次系统地阐述了人类地理学的思想。在他看来,文化虽受到包括地理因素在内的各种要素的影响,
13、但文化本身却是自成系统的,而且文化还构成了地理环境发展的最后之环境。在该书中,拉策尔系统地考察了各种文化要素在空间的分配。正是在这种考察过程中,他发现了文化的区域性特质及文化传播(diffuse)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拉策尔认为,文化的发展是一种贮藏和积累的过程,一种文化越是与其他文化相接触,其贮藏和积累就越丰富。因此,从根本上说,文化的发展就是由传播决定的,而传播又是由接触决定的。各种族之间广泛的接触是文化发展的最有效手段,而种族的迁移则是推动文化传播的最好方式。在拉策尔的影响下,很快形成了文化传播学派。 文化传播学派F.格拉布列尔(F.Grabner)于 1905 年发表大洋洲的文化
14、圈和文化层一文。 “文化圈”概念的提出,标志着“传播学派” (dissusion school)的正式形成。作者认为,人类的创造力是有限的,每一种文化现象都在一个中心区域一次产生,其他区域相同的文化现象,都是由一个原始的中心向四周传播或扩散的结果。在他看来,大洋洲所存在的几个文化圈,都是由同一个文化中心传播而来的。英国传播学派的代表人物是 G.E.史密斯(G.E.Smith)。他在 1915 年出版早期文化的迁移和文化的传播两书。在这些著作中,他提出了比德国的传播学派更加激进的主张,认为世界上所有的文化都只有唯一的起源,即埃及。这一理论也被称为一元传播论。3、 布拉什的可能性理论维达尔布拉什(
15、PaulVidaldelaBlache18451918) ,法国近代地理学的创建人。他致力于人文地理学和区域地理学的研究,认为自然环境提供了可能性的范围,而人类在创造他们的居住地的时候,则按照自己的需要和愿望,凭借自身的能力来利用这种可能性。他的思想使法国地理学摆脱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束缚,没有产生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尖锐对立,也没有陷入到自然中找人生答案的困境。他还提出“生活方式”的概念。他认为生活方式即指文化,是人类集团成员所学习到的传统品质,是民族的制度、风俗、态度、目的以及技能的复合体,它是决定某一特定的人类集团将选择由自然提供的可能性的基本因素。 “生活方式”的概念为文化地理的研究确定了较
16、明确的对象和范畴。6维达尔布拉什强调地理学家的特殊任务是阐述自然和人文条件在空间上的相互关系,认为地理学研究应集中在具体的区域上。在他及其学生的倡导下,法国地理学界一直重视区域地理研究,这一特点保持至今。维达尔布拉什的地理学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名著法国地理学概貌 地理学的独特性质和人文地理学原理之中。4、 索尔的文化景观理论索尔(Carl O. Sauer, 18891975)美国地理学家,现代文化地理学的创始人之一。1925 年,他出版景观形态一书,把德国地理学家施吕特尔在 1906 年提出的“文化景观形态学”概念加以发展和深化,正式提出以文化景观来研究区域人文地理的特征,并把景观看成是地球表
17、面的基本单元,主张地理学应致力于研究人类文化与景观之间的相互关系,研究景观的形态及其变化,从而创立了美国人文地理学中的伯克利学派(索尔本人自 1923 年开始担任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地理系主任) ,为文化地理学学科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石。3、文化地理学的定义、主要研究内容与方法(一)文化地理学的定义文化地理学是研究人类文化与地理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一门学问。在文化地理学领域,人类文化与自然环境之间不是粗暴的决定论的关系,而是一个互动的过程。文化地理学所讨论的文化,不是社会个体的文化创造、文化承传或文化感受,而是社会群体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和情感表达与书写方式。同样,文化地理学所研究的
18、地理环境,也不是一个仅仅装载文化事物的容器,一个只为文化的发生、发展提供自然背景的场所,而是一个参与文化创造、对人类文化产生结构性影响、同时自身也处在不断变化过程的综合体系。(二)主要研究内容1、文化起源与传播的地理环境分析2、重要文化景观的复原3、文化区与文化的空间组合4、文化与环境的互动5、环境变迁的文化评价7(三)研究方法:综合、交叉与原则1、几个具体的研究方法A、地图方法。地理学家认为, “在地理学中没有地图所不能描绘的事物” 。日本地理学家中村和郎甚至认为, “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家。 ”B、地理调查。美国地理学家索尔说过:“地理学家的训练就是实地考察的训练。 ”C、现代自然科学方法
19、:孢粉分析法、树本年轮判读法、重花分析法、物候分析法(侧重于历史气候分析) 。D、心理学方法:心理学自陈量法(侧重于人群心理个性特征的调查与比较研究) 。E、系统统计方法:电脑软电统计法。2、 几个原则A、不要认为文化地理是一种粗暴的决定论, 一种来自自然因素的命定论。文化地理学中的因果关系是错综复杂的。在文化地理学领域,没有绝对的决定论,只有人类主动的开发利用的可能性;没有命定论,只有人类的意志。B、文化地理学应该依托区域的基础进行研究。凡是人类生活的地方,无论何处,他们的生活方式中,总是包含着他们和地域基础之间的一种必然关系。文化地理学之所以不同于社会学,正是这种对地域联系的思考。社会学家
20、倾向于只看人类社会的心理学方面,忽视人类与土地的关系。因此,他们所探讨的,是与地表相脱离的人。而文化地理学的研究,则恰恰相反。它确认不能离开人所居住的土地去研究人,确认土地是整个社会文化的基础,也是人类所有活动的唯一空间基础(这一点对后来的法国年鉴派史学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布罗代尔就深受其影响) 。C、文化地理学在研究文化与地理的关联时,不能只局限于文化的现状,它必须设想现象的发展,追溯过去,也就是求助于历史。历史学所提供的时代发展观念,对文化地理学的研究是必不可少的。布罗代尔的论述菲利普二世时代的地中海与地中海世界:第一部分“环境的作用”它“论述一种几乎静止的历史人同他周围环境的关系史。这
21、是一种缓慢流逝、缓慢演变、经常出现和不断重新开始的周期性历史。 ”在他的长时段理论中,这是一种地理时间,与此相对应的则分别是社会时间和个人时间。文明史纲:“文明,无论其范围广大还是狭小,在地图上总能找到它们的坐标。它们的本质特征取决于它们的地理位置所带的局限或便利。 ”因此, “讨论文明,便是讨论空间、陆地及其轮廊、气候、植物、动物等有利的自然条件。 ”同书中,他还认为, “每一种文明都立足于一个区域,都或多或少地受到一定的限制。每种文明都有其自身的地理条件,都有其自身的机遇和局限,其中一些条件实际上长期不变而且各不相同。 ”“因此,对自然挑战的回应不断将人类从他们所处的环境之中解放出来,同时
22、又使人类屈从于由此产生的解决方案。 ”84、几组重要的概念(一)区域(位置、地区空间、内部的同一性或均质性、作用或功能)(二)形态区域(通过空间内部的同质性来划分)与功能区域(通过相互作用来划分)(三)文化景观(四)文化传播(膨胀型和迁移型、等级型和非等级型)(五)人口迁移(离心式、向心式、生存型与发展型、人口重建型与人口补充型)(六)文化距离与物理距离(七)文化的空间组合第二讲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古典文明产生的环境机理1、 文明发生的理论猜想2、 南北两大半球的环境差异3、 所谓北半球中纬度文明带4、 四大古典文明产生的环境机理1、文明发生的理论猜想人类的文明是在什么情况之下、由哪些因素的促
23、成而生成和发展起来的?对此,学术界进行了种种的分析和推测。概括起来,大约有以下几个不同的学说。(1 ) 水利灌溉论这种学说认为,在人类历史的黎明时期,所有重要的文明都与大江大河密切相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尼罗河、印度河恒河以及黄河长江,都是所在地区的大河。由于这些地区不是季风气候(降水不均)区,就是干旱地区,因此,要发展农业,就必须组织灌溉。而要组织灌溉,就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社会组织,从而9推动了国家的出现。 (魏特夫东方专制主义 )(2 ) 气候适宜论这一学说认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最适合于人类的生存,同时也最有利于农耕。所以,四大古典文明都诞生在亚热带地区。但是,这一理论却无法解释:
24、雨量充沛、植物四季繁盛的太平洋地区,以及美洲西印度群岛何以没有文明的产生。而对于气候寒冷、干燥的山岳地带所产生的印加文化,也无从解释。(3 ) 粮食生产文化论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都强调:文明的发生有赖于粮食的生产。草原地带多禾本植物,这些植物的生长在数月中即可完成,因此那里植物的驯化最易实现。麦、米、高梁、粟等谷物,从野生到种植,不仅产量高,也更容易保存。西亚的两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长江流域以及地中海地区,都具备这样的驯化植物。因此,这些地区便很早进入文明社会。 (索尔农业的起源与传播 )(四) “挑战”与“应战”论汤英比在历史研究中认为,文明的产生起因于环境对人类的挑战
25、以及人类的有效应战。如果环境过于优越,便出现挑战不足,从而无以激发人类的创造力,文明便无以发生。相反,如果环境过于险恶,挑战太过,超出人类应战的能力,文明也会中途夭折。因此,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只能是在环境的适度挑战与人类的有效应战之间进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布罗代尔把这个“适度”称之为“上帝之手” 。3、所谓北半球中纬度文明带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有一块陆地在世界上占有独一无二、无可争辩的地位,这就是欧亚大陆它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一直是世界历史的真正心脏地区。欧亚大陆占地球陆地总表面的五分之二,其人口为世界人口的十分之九。人类最先进最持久的文明就是在那里发展起来的。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人类
26、的历史也就是欧亚大陆各文明地区的历史。 ”(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上册,第 57 页)(一)具体数据自文明诞生至工业化开始的 19 世纪,世界人口的 70%都集中在东亚、东南亚、西亚和欧洲的这一总面积仅为1100 万平方公里的地带。所有重要的古典文明都诞生在北纬 23 度至 40 度之间(即所谓“北半球中纬度文明带” ) 。而在北纬 23 度以南10和 40 度以北,就没有重要的古典文明的出现 。(二)原因分析弗朗兹博厄斯:人类的历史证明,一个社会集团,其文化的进步往往取决于它是否有机会吸取邻近社会集团的经验。一个社会集团所获得的种种发现可以传给其他社会集团;彼此之间的交流愈多样化,学习的机会就
27、愈多。大体上,文化最原始的部落也就是那些长期与世隔绝的部落,因而,它们不能从邻近部落所取得的文化成就中获得好处。斯塔夫里阿诺斯:如果其他地理因素相同,那么人类取得进步的关键就在于各民族间的可接近性。最有机会与其他民族相互影响的民族,就最有可能获得迅猛的发展。实际上环境也有迫使它们非迅速发展不可。因为,它们面临的不仅是机会,而且还有被淘汰的压力。如果不能很好地利用相互影响的机会求得发展,这种可接近性就常会带来被同化或被消灭的危险。相反,那些处于闭塞状态下的民族,既得不到外来民族的促进,也没有外来的威胁,因而被淘汰的压力对他们来说是不存在的。他们可按照既往的生活方式过上几千年而不危及其生存。欧亚大
28、陆的居民显然是可接近这一原理的受益者。欧亚大陆的地理环境使他们全部可以相互接近,因而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随着科技的进步,欧亚大陆各地区之间的交往日益便利,它们日甚一日地相互促进、相互威胁。(三)其他区域为什么不能产生高度发达的文明非欧亚大陆由黑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 、南北美洲和澳大利亚这三块大陆组成。根据可接近的原理,它们较之欧亚大陆,其缺点是显而易见的。它们彼此之间没有建立任何联系,与欧亚大陆也是相隔甚远。1、非洲的例子与南北美洲和澳洲相比,只有非洲与欧亚大陆有过交往关系,但是,由于非洲与欧亚大陆之间以及非洲本土的难以逾越的地理屏障,它们相互之间的影响断断续续、微乎其微。不过,非洲人的进步
29、在很大程度上确是依靠外来的促进。如从外界引进农业、炼铁技术、新的植物和动物,等等。因此,在中古时期,在毗邻撒哈拉沙漠以南的苏丹地带,非洲人能建立一个又一个的帝国。这些帝国在某些方面可与同时的欧洲或亚洲的帝国相提并论。(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第 59 页)黑非洲几乎完全封闭在两个大洋和两块沙漠之间:北面是广袤的撒哈拉沙漠,南面有卡拉哈里沙漠,西面有大西洋,东面有印度洋。这一切构成了严重的障碍,尤其是非洲台地与相邻大洋之间的通路困难重重,那里没有良港,加之水流湍激,瀑布高悬,河口淤积,没有易于通航的河流。因此,布罗代尔断言:“要了解黑非洲,地理的原因比历史原因更应受到重视。如果说地理因素并不代表一切,不是唯一的因素,那么,它也是诸因素中最为重要的一个。 ”(布氏著文明史纲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第页。 )2、美洲的例子与非洲相比,美洲印第人的发展受到了更大的阻碍。他们在 15000 年以前,从东亚北部渡海到达美洲之后,一直处在完全与世隔绝的状态。虽然他们在墨西哥、中美洲和秘鲁也发展起给人印象深刻的文明,但总的发展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