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历史概念的历时性和共时性掌握与认识欠缺【易错原因】任何一个复杂的抽象性的历史概念都是通过抽象概括而形成的对历史事实的本质性的认识,其构成往往从历时性或共时性角度可以看出其规律;因而对这类问题的解答需要判断属于哪种类型,然后进行梳理。【应对技巧】历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经历了产生、发展(或转变)、结束(完成或消亡)的纵向发展过程。共时性是指历史概念所界定的历史事件与同一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空间等的横向联系。如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根据纵向发展,历时性经历了新航路开辟开始形成,19 世纪中期初步形成,20 世纪初期最终形成三个时期。一直到今天,这个市场还在发展并呈现出经济全球化趋势。根
2、据横向联系我们在探讨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时,就要注意 19 世纪中期的共时性问题,如工业革命、政治变革(改革与革命)、殖民扩张、交通运输的进步等。典例 5(2008,海南)在世界近代历史上,曾出现如下国际分工:美洲和东欧提供自然资源,非洲提供奴隶劳动力,亚洲制造日常消费器和奢侈品,西欧则主要从事运输业、金融业和制造业。促成这一分工的主要原因是( )A.新航路的开辟 B.荷兰和英国的殖民掠夺C.世界市场的最终形成 D.第二次工业革命【易错分析】解答本题易错选选 C,原因在于对促成历史现象的因果联系的基本史实认识不清。材料强调的是世界各地的分工协作,同时西欧是制造业的中心;美洲当时只是提供自然
3、资源。由此可见题目反映的应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的世界概况,注意辨析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不同阶段的特点,出现的主要原因只有 A 项符合。【正解】A.典例 6. (2008,全国)(32 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 “大抵众科之目, 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初试 二试 三试明经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 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摘编自陈茂同中国历代选官制度等材料二 在中世纪的英国,宫廷和政府之间没有明确界限,
4、官员主要由国王遴选,并被 视为国王的仆人。资产阶级革命爆发后,文官开始出现。光荣革命后,国王和权贵行使有封建特权色彩的官职恩赐权来任用官员。直至 18 世纪末,文官录用仍无常规可据,文官录用权主要由国王、宫廷权贵和各部长官直接行使,私人关系和个人感情成为获取官职的关键因素。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1853 年政府有关部门提出关于建立常任英国文官制度的报告,建议实行公开竞争考试录用制,并认为考试科目应有四类: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政治经济学、法学和近现代哲学;现代语言、近现代史和国际法。1855 年文官改革令是以择优取士的方式取代官职恩赐制的重要起点。1870 年枢密院关于文官制改革
5、的命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按照文官制度委员会的要求,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该令的颁布成为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建立的标志。摘编自阎照祥英国政治制度史(1)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6 分)(2)指出唐代科举取士与中世纪英国官员选用的主要区别。 (10 分)(3)如何理解“工业革命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6 分)(4)指出唐代科举制与英国近代文官考试制度在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 (10 分)【易错分析】本题以唐朝科举制和英国的文官制度为主要内容,考查考生对材料进行归纳和概括,并运用材料信息和有关知识分析和说明问题,特别是对历史问题的比较能力。试题
6、以中外选官制度的不同对比综合考查历史阅读、理解、分析、比较能力,属于较高能力要求的一类试题。本大题共两则材料四个小问题。一为唐代的科举制度特点,唐科举以明经和进士两科为主,其中尤以进士科为重,这是教材所强调的。为进一步说明问题,试题又以表格形式列出两科考试的内容。关于唐代科举制度,有意识地结合新课程内容,教育作为民生问题之一,在促进社会公平方面与缓和社会各阶层矛盾方面有重大促进作用,这样的强调可能有利于帮助学生回答第四问。设问以次为突破口要求学生结合所学知识与所提供的材料回答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 。二为英国文官制度产生的背景与进程介绍。由于这一内容教材没有涉及,所以试题以较大篇幅介绍
7、其背景。英国近代文官产生及文官制度确立,与资产阶级革民以及工业革命有很大关系,革命使文官产生,原因是官员不再如以往那样由贵族垄断和世袭,但到 18世纪末,英国还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近代文官制度, “无常规矩可据”。直到工业革命爆发,催生了英国近代文官制度,主要是通过公平竞争的规则进入官员的选拔程序之中,而公平竞争莫过于考试,考试的内容又必须适合于工业革命后社会与经济发展的需要。关于工业革命的影响问题,往往从经济、政治、文化方面强调,但对文化方面,则实在显得过于宽广了;以往也有类似试题,如工业革命对家庭观念、就业观、人生观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影响,这次又有了一种新的内容考查工业革命对文官制度形成的促
8、进作用。这一事例其实告诉我们重点知识永远是重点,但如何体现重点,从何切入等等,真是很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四个设问,一为理解进士科“得人尤盛”的原因,二为比较唐与英官员选用的区别,三为探究工业革命对英国近代文官制度兴起的推动作用,四为这两种不同的选官制度对推动社会进步方面的共同之处。回答第(1)小问时应注意材料中所给明经、进士科的考试内容,通过对其内容的具体分析(考查时务策的具体内容)即可得出结论;回答第(2)小问时注意二者产生的途径、来源即可;回答第(3)小问时应结合工业革命的实际情况,如随着经济的发展、技术水平的提高等带来的对人才的需求等,以及工业革命后文官产生的方式回答即可;回答第(4)小
9、问时可从统治基础的扩大、合格人才的选拔、管理水平的提高、官员素质的提高等角度归纳。第(4)小问的答题思路稳中有变,即突破了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经济发展、有利文化繁荣等角度分析科举制的影响,而重在社会公平、社会管理角度进行分析与比较,突出了社会性与时代感,贴近和谐社会,是对学生历史学习思维的拓展;这与去年强调迁都对都城地区影响一样,深化了对历史问题的现实认识。从本题的启示来看,应该注重一下下几点:(1)任何时候重点内容的地位总是不会改变的,特别是中外历史上对一个时代有着巨大影响的一些历史事件;(2) 重点知识的挖掘应该有新的角度,对一些经常考到的重点知识更应该从多个角度进行探究与分析,以使重点知识
10、焕发新的生机;(3)努力培养阅读与分析、比较能力,主要是历史材料的解读与分析、比较,不要只是死记硬背一些历史结论而不知这些结论从何而来;(4)重点关注历史知识的运用能力。本题两个比较的设问设计较为巧妙,前一个是找寻两者的区别,后一个要求概括两者的共同之处,前一个比较只有在正确解读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准确作答,后一个则需要灵活运用所学知识以及展开合理的“想象”才能正确作答。【正解】(1)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进士科侧重对文学素养和处理时务能力的考查,更有利于选拔人才(6 分) 。(2)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生来源广泛(5 分) ;主要由国王遴选,对象主要是国王的亲信和随从(5 分) 。(3)经济规模扩大,社会分工更为复杂,要求政府进行高效的专业化和制度化管理,要求文官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管理能力(6 分) 。(4)打破特权阶层对官职的垄断,扩大了统治基础;增进社会公平、公正,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提高官员队伍素质,加强对社会的有效管理。(10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