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02-蜓.ppt

上传人:11xg27ws 文档编号:12244315 上传时间:2021-12-05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893.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2-蜓.ppt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02-蜓.ppt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02-蜓.ppt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02-蜓.ppt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02-蜓.ppt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第二篇 各论 原生动物门 Protozoa 一 概述 原生动物是最低等的一类动物 是与多细胞后生动物对应的单细胞动物 原生动物的个体由单细胞组成 但它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具有作为一个动物应有的主要生活机能 如新陈代谢 刺激感应 运动和繁殖等 原生动物个体微小 一般在250微米以下 类器官和分类依据 原生动物为了行使各种生活机能 单细胞的各部分进行分化 各司一定功能 形成了类器官 例如 鞭毛 纤毛和伪足等就是原生动物的运动类器官 根据运动类器官的有无和类型 本门动物可划分为鞭毛虫纲 纤毛虫纲 孢子虫纲和肉足虫纲等 肉足虫纲 Sarcodina 本纲动物由细胞质伸出各种类型的伪足作为运动器官 其中

2、的一部分具有硬壳 因而在地层中保留下丰富的化石 比较重要的是放射虫目 Radiolaria 和有孔虫目 Foraminiferida 有孔虫目 概述 有孔虫是一种具伪足的微小单细胞动物 大多具矿物质硬壳 壳上都有开口 壳壁上还有许多小孔 身体由一团细胞质构成 分化为内外两层 外层薄而透明叫外质 内层颜色较深叫内质 外质伸出许多根状或丝状伪足 主要功能是运动 摄取和消化食物 清除废物并分泌壳质构成外壳 内质具一个或多个核 核随着个体的生长而增大 有孔虫壳的形态 构造及成分 由细胞质分泌或外来物质胶结而成 有孔虫的壳形各式各样 少数构造比较简单 但多数壳形十分复杂 按房室多少及其排列可划分几种类型

3、 形态 单房室壳 仅由一个房室构成 具一个或多个口孔 壳常成球形 瓶形 还有放射状及树枝状等 双房室壳 常为一个球形初房和一个管状的第二房室组成 由于第二房室位置和形状的变化 形成各种壳形 有圆管形 圆盘形 球形 之字形等 形态 多房室壳 由两个以上的房室构成 因房室排列形式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构造和形态 单列式壳 房室基本上沿一条直线或弧线排列成单行 平旋式壳 房室围绕通过初房的一设想轴 在一个平面上盘旋排列 设想轴和旋卷平面互相垂直 形态 螺旋式壳 房室围绕通过初房的一设想轴在若干个彼此平行的平面上螺旋式排列 设想轴和旋卷平面互相垂直 绕旋式壳 一种是房室沿一设想轴绕旋排列 另一种类型是粟米虫

4、式 即房室在若干个方向不同而彼此以一定角度相交的平面上绕旋排列 每个壳圈由两个房室构成 其它 扇形式壳 半环式壳 混合型壳等 多房室壳 壳壁成分 1 假几丁质壳一种含蛋白质的有机质 类似几丁质 由于其薄而易碎 很少保存成化石2 胶结壳由自身分泌的胶结物胶结外来物质而成 胶结物成分多为有机质 次为碳酸钙 氢氧化铁 外来物质有石英 长石 方解石 文石 辉石 磁铁矿 角闪石 黑云母及其它生物的碎块 3 分泌的钙质壳由细胞质分泌矿物质组成 主要为碳酸钙 常结晶成方解石或文石 1 似瓷质壳不透明的钙质壳 外表似瓷器 一般无微孔 2 微粒状壳由紧密排列的极微小方解石晶体构成 由自身分泌而成 3 钙质透明放

5、射状多孔壳具微孔 由方解石小柱状晶体组成 晶体平行排列稍成放射状 4 钙质透明微粒状多孔壳具微孔 由各边等长的微粒组成 分类 依据 壳壁成分 壳壁微细构造和分层性 口孔 房室的多寡和排列方式 生活方式及软体特征 表 蜓亚目 Fusulinina 在中国南方或北方石炭 二叠纪的石灰岩层中 常常见到一种象纺织用的梭子 又称蜓 形状的小化石 这就是蜓 这种有孔虫能分泌各种形态的多房外壳叫相似蜓 又叫纺缍虫 它的个体很小 一般和小米 大米 黄豆 云豆差不多 因此 需要用放大镜观察寻找 找到后 还需要把它从几个方向切开来观察 我们在天然露头上见到的蜓很多就是它的切开面 蜓又名纺锤虫 是一类已绝灭的大型有

6、孔虫 具钙质微粒壳 浅海底栖生物 生活于水深100米的热带 亚热带正常浅海环境 是C P重要的标准化石 我国蜓类化石丰富 是主要的产国之一 蜓壳的形态与构造 壳的基本形态 多房室包旋壳蜓壳体由若干壳圈组成 壳圈绕中心的一个壳室 称初房 多为圆球形 旋转 外壳圈层层包裹内壳圈通常形成纺缍形或椭圆形 透镜形 球形或晚期壳圈松开等 硬体基本构造 1 初房 位于壳体最中部的圆形壳 2 旋壁 旋壁切成薄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分为许多类型 是蜓化石鉴定的主要依据 3 隔壁 隔壁是旋壁弯向蜓体中心的部分 将蜓壳分为一格一格的小房室 隔壁可以是平直的 也可以发生不同程度的褶皱 褶皱的隔壁 在轴切面上表现为褶曲状

7、称隔壁褶皱 4 前壁 最外一圈旋壁向内弯曲的部分 5 隔壁孔 隔壁上的小孔 6 通道 隔壁基部中央的开口 7 旋脊 通道两侧的次生堆积物 8 复通道 某些较高级类型的蜓隔壁基部中央所具有的两条通道称之 9 列孔 某些高级的蜓类隔壁基部具有的一排开口 10 拟旋脊 某些高级的蜓类在列孔两侧所具有的次生堆积物 11 轴积 蜓壳体中部围绕旋轴形成的次生堆积物 切面类型 轴切面 通过初房 平行旋轴旋切面 通过初房 垂直旋轴弦切面 未通过初房 平行旋轴 蜓壳的构造变化 壳形变化 长轴型 等轴型 短轴型隔壁变化 平直 两端褶皱 全面褶皱旋向沟旋壁变化 具分层结构原生壁 致密层 透明层 蜂巢层 次生壁 内

8、外疏松层 终壳圈的外表面没有外疏松层 蜓壳的构造变化 旋壁结构 蜓分类的重要依据之一 单层式 只有致密层 双层式 致密层 透明层或内疏松层或蜂巢层 三层式 致密层 内 外疏松层或致密层 透明层 内疏松层 四层式 致密层 蜂巢层 内 外疏松层 副隔壁 P的蜓类 蜂巢层局部规则的下延聚集形成比隔壁略短的薄板 轴向副隔壁 平行于旋轴的副隔壁 旋向副隔壁 垂直于旋轴的副隔壁 蜓亚目的分类 主要分类依据 两个超科 纺锤蜓超科费伯克蜓超科 据拟旋脊 两组副隔壁 P旋壁致密曾于蜂巢层 蜓类的演化 主要的演化趋向 早石炭世后期 二叠纪末期1 壳体不断增长 低级1mm 高级可大十几倍 壳形 短轴型 等轴型或长轴

9、型2 旋壁构造复杂化 极为重要而明显的现象 单层式 三层式 四层式 出现蜂巢层 副隔壁 加固蜓壳的结构 3 隔壁和旋脊的变化 A 隔壁平值 旋脊发育 隔壁两端褶皱 旋脊不发育 隔壁全面褶皱 旋脊消失 纺锤蜓超科 B 隔壁不发生褶皱 发育拟旋脊和副隔壁 费伯克蜓超科 蜓类的生物地层分带 放射虫目 为海生漂浮的单细胞动物 具放射排列的线状伪足 特征 在细胞质内有一个几丁质的中心囊 图 中心囊将细胞质分成囊外和囊内两部分 囊的表面包以角质膜 膜上有小孔 使囊内外的细胞质相互沟通 囊内有核 司营养及生殖 囊外细胞质常有许多脂肪粒和空泡 有利于动物的漂浮生活 放射虫形态和结构 形态 球形 钟罩形 还有其

10、它形状 直径 0 1 2 5毫米 群生的可 15毫米 骨骼 包藏在有机体之中 多为硅质和含有机质的硅质 少数含硫酸锶 结构 1松散结构 为互不连接或接合不坚实的杆 骨针及刺 2网球结构 沿中心囊膜紧密连接成网状 球形 锥形等 3同心结构 出多层同心排列的网格状壳 各层间常有许多针 钩 小柱相连 分类 依据 中心囊构造和骨骼成分1 棘刺虫亚目 Acantharia 2 泡沫虫亚目 Spumellina 3 罩笼虫亚目 Nassellina 4 褐色虫亚目 Phaeodarina 地史分布 化石放射虫自寒武纪出现 繁盛于泥盆纪后期到石炭纪 产于法国 英国 澳大利亚 北美 乌拉尔等 古生代以泡沫虫亚目的代表为多 中生代以泡沫虫亚目和罩笼虫亚目为代表 侏罗 白垩纪出现许多新类型 壳形趋于复杂化 分布于特提斯海和环太平洋地区 新生代是其极盛阶段 分布于世界各地 分布岩性 已知化石放射虫2000种以上 现生放射虫6000种以上 分布岩性 高硅质岩石中 黑硅岩 石英岩 硅质页岩等 也发现于石灰岩 泥岩 钙质页岩 甚至在火山岩中亦常见到 放射虫的生态 多为正常盐度的远洋生物 具多孔球状外形和多种壳饰说明以漂浮生活方式为主 但有些具坚实块状壳类型是靠近海底生活的特征 并可生活在不同的水深 有的可深达四千米以下 多数放射虫分布在温暖的海洋中 由赤道向两极数量很快减少 仅很小部分可在两极生存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