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甘 肃 省 耕 地 草 原 河 湖 休 养 生 息实 施 方 案(2017-2020 年)(征求意见稿)2017 年 5 月I目 录一、现状与形势分析 .1(一)耕地草原河湖资源现状 .11耕地 .12草原 .13河湖 .2(二)耕地草原河湖利用与保护情况 .31耕地 .32草原 .53河湖 .7(三)耕地草原河湖利用与保护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9(四)有序实现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的重要意义 .121. 构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必然选择 .122. 甘肃省社会经济转型发展的战略途径 .123. 维护边疆稳定的战略选择 .134. 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的战略举措 .135. 实现可持续
2、发展的战略需要 .14二、总体要求 .15(一)指导思想 .15(二)基本原则 .15(三)建设目标 .161. 总体目标 .162. 具体目标 .17三、建设区划 .20II(一)河西内陆河地区 .20(二)中部沿黄河地区 .21(三)甘南高原地区 .22(四)南部秦巴山地区 .23(五)陇东陇中黄土高原地区 .24四、耕地休养生息 .26(一)主要任务 .261. 耕地养护 .262. 退耕还林(草) .273. 休耕 .284. 轮作 .285. 高标准农田建设 .296. 污染防控治理 .307. 退化土地修复 .31(二)政策措施 .321. 实施耕地分类管理 .322. 建立耕地质
3、量考核制度 .333. 建立和完善耕地休养生息支持政策 .334. 建立耕地休养生息保障约束机制 .345. 加快建立耕地污染防控治理体系 .34五、草原生态保护与恢复 .35(一)主要任务 .351. 禁牧 .352. 草畜平衡 .363. 休牧 .37III4. 划区轮牧 .385. 退牧还草 .396. 人工种草 .397. 三化草原治理 .40(二)政策措施 .411. 实施草原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制度 .412. 完善草原承包经营制度 .413. 建立草原动态监测预警制度 .424. 建立草原承载力监测预警机制 .425. 加强禁牧休牧轮牧和草畜平衡制度 .426. 完善草原监管制度 .
4、43六、河湖生态系统保护与恢复 .43(一)主要任务 .441. 推进重点河湖治理与修复 .442. 保护和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453. 保护和合理退还河湖生态空间 .464. 开展地下水超采区治理 .475. 保护河湖水生生物资源 .48(二)政策措施 .491. 全面推行河长制 .492. 建立河湖水生态状况评价预警与管控机制 .493. 全面落实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 .504. 建立河湖岸线利用保护和监管机制 .505. 建立完善水生态补偿和损害赔偿制度 .516. 健全绩效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 .51IV七、效益分析与环境影响评价 .52(一)效益分析 .52(二)环境影响评价 .53
5、八、保障措施 .53(一)建立省级协调领导机制 .53(二)建立政府目标责任制 .54(三)建立制度创新机制 .54(四)建立保护激励机制 .55(五)形成科技支撑体系 .55(六)形成全民参与机制 .56附表 1 全省耕地基本情况附表 2 全省草原基本情况附表 2 全省草原保护与治理现状附表 4 全省河湖基本情况附表 5 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建设任务附表 6 深松整地示范与保护性耕作示范任务附表 7 退耕还林草与休耕任务附表 8 耕地轮作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附表 9 测土配方施肥与绿色防控工程任务附表 10 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任务附表 11 休牧和划区轮牧任务附表 12 人工种草和治理三化草
6、原任务i前 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对山水林田湖要统一保护、统一修复。”耕地草原河湖资源作为山水林田湖生命共同体的核心要素,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逐步建立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制度,提高资源保障和环境承载能力,促进生态环境改善,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大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党的十八大召开,对建设生态文明做出了全面部署,强调把耕地草原河湖资源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2015 年9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中发 20
7、1525 号),提出建立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制度,编制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要求“坚 持保 护优 先、自然恢复 为主,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 。2017 年中央一号文件 进一步要求实施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深入实施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扩大农业面源污染综合治理试点范围,推进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加快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工程实施进度,实施湿地保护修复工程。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受到举世瞩目的关注。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交汇处,是ii黄河、长江上游的重要水源补给区,作为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全国生态安全战略和发展稳定大局中具有极为重
8、要的地位。新中国成立初期到 20 世纪 80 年代初,甘肃省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主要以自发性行动为主。从 20世纪 80 年代初到 90 年代末,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过度开发利用耕地、草原、河湖等自然资源,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环境污染,经济发展以牺牲生态平衡为代价,生态环境受到严峻的挑战。近年来,随着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甘肃耕地草原河湖资源可持续利用与保护步伐加快。2012年 4 月,甘肃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指出,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必须始终坚持“绿色发 展取向” ,把加快发 展同高效利用资源能源、有效保护生态环境结合起来,把甘肃建成西北乃至全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2013 年 2 月,习
9、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时,提出加快建设经济发展、山川秀美、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的幸福美好新甘肃,要求“着力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生态文明水平。 ”2013 年 12 月,国务院决定建设甘肃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指出甘肃在国家生态建设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要加强耕地草原河湖资源保护和生态保护建设,构筑西北乃至全国的生态安全屏障。为进一步改善全省生态环境,实现耕地草原河湖资源永续利用,根据国家发改委等 8 部委关于印发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规划(2016-2030 年)的通知 (发改农经20162438号)和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关于印发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iii规划十三五时期有关政策措施和重点任务分工方案
10、的通知(发改办农经2017 680 号)等文件精神, 编制甘肃省耕地草原河湖休养生息实施方案(2017-2020 年),指导全省耕地草原河湖资源利用和保护,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保障。1一、现状与形势 分析(一)耕地草原河湖资源现状1耕地根据 2015 年底土地利用现状变更调查结果,全省省土地总面积 6.4 亿亩。其中:耕地 8062.34 万亩,占土地总面积12.63%,人均耕地 3.10 亩。全省耕地中,坡度小于等于 2 度的面积有 2095.3 万亩,占耕地面积的 25.78%,26 度的面积有 746.7 万亩,占 8.81%,615 度的有 2067 万亩,占25.67%,1
11、525 度的有 2538 万亩,占 31.99%,大于 25 度的有 615.4 万亩,占 7.66%;基本农田保护面积 5985 万亩,占80.25%(附表 1)。根据国家耕地质量分等定级标准,全省有优等地 6.645万亩,占耕地面积的 0.08%,高等地 223.245 万亩,占耕地面积的 2.77%,中等地 1555.11 万亩,占 19.28%,低等地5125.41 万亩,占 63.53%。2草原全省拥有天然草原 2.68 亿亩,占全省国土面积的39.4%,是耕地的 4.5 倍(附表 2)。天然草原大多分布于甘南高原、祁连山阿尔金山山地及北部沙漠沿线一带。特殊的2自然和地理条件,决定省
12、内草原类型较多,在全国统一划定18 个类中,甘肃就有 14 个,占全国草原类型占 71%,可以说是全国草原类型的缩影。全省天然草原牧草群落组成共有 7科 250 属 951 种,其中以禾本科牧草的经济价值和作用最为突出。在全省 88 个草地型中,以禾本科为建群种组成的就有 32 个,占草原型总数的 36.4%。由于热量不足,限制了草原生物量的提高、再生草的生长和放牧利用次数,全省约有45%的天然草原因受热量不足影响,牧草旺长期仅为 1-5 个月,牲畜的饱青期也只有 5 个月左右。全省约有 48%的天然草原年降水量在 400-250 毫米,约有 37%的年降水量在 250毫米以下,大部分草原为干旱草原;除热量、供水不足外,其余 17.1%的草原虽具有水热因子的相对优越,但由于地形破碎、分布零星、人口密度大、经济活动频繁等原因,成为严重的水土流失地区。3河湖甘肃省全境分为黄河、长江、内陆河 3 大流域,包括黄河干流、洮河、渭河、泾河、嘉陵江、白龙江、疏勒河、黑河、石羊河 9 大水系,年径流量大于 1 亿立方米的河流有 78 条。全省湿地总面积 2540.85 万亩,其中河流湿地面积占 22.8%,沼泽湿地面积占 72.6%,人工湿地面积占 2.8%,湖泊湿地面积占 1.8%。河流湿地主要为黄河干流以及长江、黄河和河西内陆河等水系的众多支流;沼泽湿地主要分布于甘南高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