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操作工艺1、主、副柱主柱,包括外主柱(排栅柱 )、内立柱(平桥柱) 、角柱和平台柱,应选用直径合适、顺直的杉木或茅竹,尾径不得少于 8cm。主柱的纵向间距一般不得超过 1.5m(一般只能在八层建筑物 30m 以下使用,八层以上则要另出搭设方案) 双排脚手架的内外排柱间距为 0.81.2m ,内排柱离建筑物 20cm(当大于 20cm 时,平桥下如须加兜底安全网)。如遇装饰线,也可能适当加上内柱的小横杆,相酿阵竹。主柱的弯曲面应在脚手架的纵向平面内背靠背设置。角柱的弯曲面应向脚手架结构本身的纵向内侧面。立主柱时先搭临时支架将柱固定。柱头入土不少于 10cm,不得露出地面,且必须立于实土上。如土质
2、松软,应加以夯实,下设木垫板。若软土过厚,应挖至实土,当挖土有困难时,可打桩作支承。荷载较大的柱脚,应加一对约 30cm 长的横放短杉(俗称称“一字杉蟹脚”)。在河流、水塘边或淤泥上搭脚手架时, 柱脚应加设 3040cm 长的双重短杉(俗称“十字杉蟹脚”),且须计算脚手架的荷载和淤泥的承载能力,必要时另行设计处理。当柱立于露出地面的混凝土或石块上时,应用篙竹将同一平面内的柱脚连结牢固。双排脚手架的外排主柱及单排脚手架的主柱之间设副柱( 俗称“针柱”) ,副柱从第一度大横杆(即打底梁)开始向上设置, 间距一般不大于 1m。如采用茅竹作大横杆时,副柱的间距可适当加大,但最大不得超过 2m。绑扎副柱
3、时,首先要做好三条以上的大横杆才能立副柱。柱的驳接分搭接和顶口接两种方式。搭接用于副柱,其搭接长度不少于 1.5m,绑扎不少于三度横杆,如柱料稍弯曲,应采用靠搭接方式,接长后的柱重心应在一垂直线上。顶口驳接一般用于主柱,顶口处上下两端应各有不少于三条大横杆连接,采用不少于两度索篾和一度扎篾绑扎。如茅竹驳柱要加厚 2cm 的木板垫在驳柱端上, 并用笏扎牢固。 驳柱要垂直、贴服。顶口柱的对接端部接触面平正。相邻立柱接头要错开不少于一步架。2、大横杆(牵杆)大横杆一般采用篙竹,也可使用茅竹或杉木。大横杆用于连接脚手架纵向各排列的立柱,绑扎要牢固、平直,与立柱互成 90。大横杆的垂直间距(从找底梁起
4、)为: 双排脚手架的外排及单排脚手架不大于 70cm,双排脚手架的内排不大于 2m(即外排每设三度, 则内排设一度)。大横杆一般用搭接,接口长度为:杉木不少于 1m, 篙竹不少于 2m,而且应以牵杆头接牵杆尾。如果是牵杆头接牵杆头,可以接在一条柱的位置上,杆尾的竹篾扎牢(痴篾) 。3、小横杆(平桥托)小横杆主柱部位要用小头直径不少于 9cm 的茅竹或杉,副柱(针柱) 部位可用结实的篙竹头。小横杆用于连接内、外排架, 以及承托脚手平桥。小横杆的水平间距不大于 1m,垂直间距不大于 2.1m( 一层平桥的高度) ,并紧靠立柱与大横杆的交点绑扎牢固。4、斜撑脚手架的斜撑包括风撑、十字撑(拍身撑) 、
5、吊鱼撑和挑撑等。风撑和挑撑的撑头应埋入土内,一般入土深度为 1520cm。如遇浮土则应夯实后用厚板或短杉作垫块,必要时挖至实土。支承在石、混凝土结构、柏油路面上的外露撑头,必须绑扎地脚牵杆。在水边淤泥面上打撑, 当撑力要求不大时, 可在撑头扎 2530cm的短杉( 即“一字蟹”或“十字蟹 ”)垫脚如撑力较大须另定处理方案。十字撑的设置分为间断式和连续式两种。 十字撑设在脚手架外侧。每组间断式十字撑的跨距应不少于四条立柱(约 78cm)从底到顶连续搭设,并在脚手架的转角,尺端及沿纵向每隔 15cm 左右设置一组。连续式十字撑,是在脚手架外侧全面设置十字撑。 斜撑的斜度(俗称“标流 ”)按以下规定
6、搭设:1)风撑的斜度不大于“对标 ”(i1:1,即 45);2)十字撑的斜度为“标八 ”至对标(i0.8:11:1,即 38 4045);3)挑撑、吊鱼撑的斜为“ 加一标”以上(i1.8:1,即 a4750)。斜撑使用的材料,应尽量挺直,如稍有弯曲, 搭设时把曲面向上。斜撑的搭接长度一般应在 2m 以上。若采用顶口撑,其帮木俗称“根引”应设在下方。搭设撑时,应首先扎紧撑的中部,以利安全操作。5、顶撑(托靠柱)顶撑要贴紧主柱绑紧,一般不少于三度篾,并且大头在上,小头在下,上下顶住小横杆。最下一节顶撑下面垫木或石块。6、平桥平桥支承在脚手架的小横杆(俗称平桥托) 上,一般多采用篙竹作对龙和阵竹,面
7、上铺用木或竹材制成的桥板。铺直板(纵向散板)的平桥,板下的直对龙间距不应大于 60cm,横阵竹间距不大于20cm,板面上每隔 2m 左右夹一条竹,夹竹每 50cm 扎一度篾,搭口板的两端及中部要夹紧并加栏口竹。铺横板(预制板)的平桥,板下一般只设直对龙,不设横阵竹横板平桥的直对龙数量,应符合下列规定:1)直阵横板,平桥靠墙边,直对龙用两条拣手篙竹。2)当平桥宽度为 0.5m 时,直对龙不少于 4 条.3)当平桥宽度为 1m 时,直对龙不少于 6 条。4)当平桥宽度为 1.2m 时,直对龙不少于 7 条。5)平桥上铺的横板,其两端用篙竹或其他材料夹紧,夹竹每隔 40cm 扎一度篾。7、斜桥斜桥的
8、桥面角度不大于“标五” (i=1:2;即 2634 )纵向柱距不大于 2m;横向柱距视斜桥宽度而定,直对龙间距不大于 60cm;小横杆间距与纵向柱距相同;阵竹间距不大于30cm,踏步竹( 压板竹)与阵竹相对应着夹桥板,每隔 50cm 扎一度篾。桥面头尾须扎拦口条( 顶板口) 。当桥面宽为 1m 时,直对龙应不少于 4 条。 8、平台平如柱及底托,相当于平桥的小横杆的间距一般为 2m( 荷重较大的平台另定) 。底托两端必须加顶撑。扎阵竹的平台,其对龙间距 6070cm 阵竹间距 20cm,上面铺面板。不扎阵竹的平台,对龙间距不超过 20cm,面板直接铺在对龙之上。平合面板的厚度不应小于 1.5c
9、m,夹板的方法与平桥相同。三、质量标准1、保证项目脚手架立柱要垂直,大、小横杆要平正,斜撑要贴服而有力,顶撑要顶紧小横杆,接触面不小于三分之二。 篾度必须结实,不得松动。平桥要横直畅通,并能承受 2.5KN/ 荷载( 相当于单行侧放三层普通红砖 )。斜桥的踏步竹、拦口条必须牢固,不得松动。平台面要平正无凹凸,并能承受 1.5KN/ 的荷载。2、允许偏差竹木脚手架搭设时的允许偏差见表 122。四、施工注意事项1、避免工程质量通病脚手架整体倾斜:柱下的垫脚座出现不均匀下沉。 立柱时应先夯实浮土并扩大垫脚座的面积。脚手架局部横向弯曲:“连墙杆松脱或刚性不足。 应采用足够刚度的连墙杆件,并与墙体结构连
10、结牢固。2、主要安全技术措施脚手架的高度 7m 以内时,每 56 条主柱设一条风撑。风撑的设置方法见本节(二)之 4。脚手架高于 7m,无法设风撑时,必须设连墙杆。连墙杆可专门设计工具式构件,与预先藏入混凝土结构内的埋件连接,也可以利用小横杆顶贴墙面,将在结构内预埋的 6钢筋或双股 8 号铅水线绕过立柱与大横杆的绑扎点与墙体拉结并加固头撑,加强刚度。连墙杆的间距为:垂直方向不大于 4m,水平方向不大于 4m。 单排竹木脚手架的搭设高度不宜超过 20m。在大风雨或停工一段时间后,必须对脚手架全面检查,如发现变形、下沉,要及时加固维修方可使用。第三节 门架式脚手架本工艺标准适用于建(构 )筑物的脚
11、手架工程。一、施工准备1、材料门架:承受上部传递来的荷载。交叉杆:限制门架的横向位移,增加刚度,起剪力撑作用。扩大承压面,调正脚手架的水平和竖直度。锁臂:限制上、下步门架的竖直位移。驳芯:上、下步门架的定位连接杆。脚踏板:可增强脚手架的整体刚度。联结杆:与建筑物结构的联结件,保持脚手架的稳定。水平加固杆:增强脚手架的整体刚度。交叉加固杆:增强脚手架的整体刚度。扣件:分直角扣件与旋转扣件。上落梯:上落脚手架用。平行架:代替脚踏板作增强脚手架整体刚度。2、作业条件根据建筑平面图按门式脚手架的杆件尺寸排列并画出主门架位置、留洞位置以及与建筑物结构联结的位置等,做好施工方案设计,并向施工人员详细交底。
12、进入现场的门架及配件应分类堆放,妥善保管。对因装拆运输过程碰撞而造成的变形,要及时校正,以免影响安装。搭设脚手架的场地已平整并压实,平整度高差在 25mm 以内,且要做艰险排水坡度以防积水。有关的墨线已放好。二、搭设工艺1、门架式脚手架的搭设脚手架的搭设顺序: 安放底座 首步架装在底座上装剪力撑铺设脚踏板(或平行架)插上驳芯安装上一步门架装上锁臂。 门架式脚手架应从一端一开始向另一端搭设,在首步脚手架搭设完毕后再搭设上一步脚手架。根据垫板(或垫块)上划出的位置安装底座并插入首层两榀门架,随即装上交叉撑,锁好锁征,以保证装好的门架稳定。依次搭设以后的门架;每搭设一榀门架即安装好剪力撑并锁好锁片,
13、并用钉子固定底座以防滑移。当首步脚手架搭设完毕后,应用水准仪检测门架的标高,用可调底座调整高度,使门架上部标高一致。在门架上端的锁座上依次装上锁臂,锁臂的方向应注意另一端一律向上,弯曲一致,不要错向,以免与上一步门架连接时无法就位安装。在最初两榀门架用剪力撑固定后,即安装脚踏板或水平架,其两端的卡钩锁片应随安装随锁紧。首步门架式脚手架搭设完毕后,可从首步脚手架的搭设终点一端,向回搭设第二步脚手架,以防止接头处因误差而造成的联接困难。在向上搭设门架式脚手架时,应同时在规定位置同步安装钢扶梯,底步钢扶梯的底端必须用一根钢管将扶梯底端固定于门架底部,持端头的卡钩锁片必须随手锁紧。对整片的门架式脚手架
14、,要加水平加固杆和交叉加固杆以增加整体刚度。水平、交叉加固杆采用钢管,用扣件与门架立直连接。交叉加固杆与门架立杆的夹角应为 45左右。在搭设门架式脚手架时的同时,必须相应跟上安装外侧安全网。2、门架式脚手架节点处理门架式脚手架在建筑物转角处的连接可采用短钢管和扣件将期连成整体。 连接短钢管应在每步门架的顶部和距顶部 900mm 处各设一道以便于铺设脚手板和增加转角位置的刚度。 门架式脚手架与建筑物转角处的连接采用联结杆,以保证脚手架的整体稳定性。联结杆的间距,竖直方向每楼层不大于 4m,水平方向每 4m 跨设置一个联结点。有安全斜挡板的斜杆受压点宜适当加密些。对于建筑物的出入口,施工设备附墙处
15、等需要脚手架留的洞口,垂直断口的地方,可采用先全面,搭后局部拆,再用钢管加固的办法处理,并要在洞口顶上两角用斜钢管进行加固。门架式脚手架一次搭设高度超 50m 时, 宜将脚手架设于钢挑梁上,并专门制定相应的施工方案。3、脚手架的拆除脚手架拆除前应先做好建筑物表面的产品保护措施,脚手架上的杂物和垃圾应清理完毕,并已有周密的脚手架拆除方案,向有关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做好警戒范围和有关危险标志。门架式脚手架的拆除顺序刚好与搭设顺序相反,即自上而下,后装先拆,先装后拆,逐步进行。从脚手架顶部开始拆除,先自脚手架一端开始拆除顶部的扶手和栏杆柱,再拆除脚踏板(或水平架)依次拆除扶梯、交叉杆、门架,取出驳
16、芯。当一步脚手架拆除后再拆下一步脚手架,直至基底。脚手架与建筑物间的联结杆不得提前拆除。拆除连接部件时,应先将销座上的销板和卡钩上的锁片板至开启位置,不可硬拉,严禁敲击而损坏部件。拆下的门架等部件,应小心向下运送,严禁抛掷。三、质量标准1、保证项目门架式脚手架的所有部件要有出厂合格证,且质量符合设计要求。联结杆的间距符合脚手架设计要求。四、注意事项1、质量安全措施要点 搭设前应对门架及附件逐一进行检查,不得使用变形、损伤和锈蚀的门架及附件。必须严格按图搭设,搭设高度超过 45m 时需进行验算, 并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应在结构的外边缘楼面上弹线,以保证脚手架与建筑物的距离一致。要注意脚手架基础施
17、工的质量,避免发生不均匀沉降。底座底部应有切实可靠的固定措施,防止基座滑动。门架及附件吊运捆扎牢靠,保证在垂直运输时不发生散落,也要防止因捆扎不当使门架及附件发生变形及损坏。所有连接件(扣件、锁片等 )必须处于固定位置。扣件在使用过程中会松动,必须定期检查紧固。只有在影响施工操作时方可拆除门架式脚手架内侧的交叉杆,不能全部拆除而影响脚手架的稳定性。至操作完毕应立即装齐全部交叉杆。绝对禁止外侧交叉同时拆除。当拆除一侧的交叉杆时,脚手架上下步必须满铺脚踏板或水平架。首步门架的底端内外立杆应扣有统长纵向钢管一道,以保证门架底部的间距和防止滑移。 从最高一步向下每隔 5 步设一道水平加固杆,其间设交叉
18、杆,以保证整片脚手架的稳定性。门架式脚手架的搭设和拆除,严禁硬装拆,或用物体重击和用撬棍橇,要避免使门架及附件造成损伤和变形。门架式脚手架上允许同时操作的步数如下:4050m 时,允许 2 步同时操作;1940m 时,允许 3 步同时操作;18m 以下时,允许 4 步同时操作。2、产品保护拆模板时要防止模板、木枋、支顶等跌落脚手困上。脚手架安装前,所有配件均要涂上防锈漆。模板的支撑严禁以脚手架作为支承点。 拆下的门架及其配件要进行保养和维修。而后分类堆放,堆放场地应平整,设有垫木且有良好的排水,上面设有遮雨设备。为了在拆除门架式脚手架时,不因使用过久连结处锈蚀而咬死,故在连接销插入门架前宜涂上
19、黄油。第四节 施工升降机(钢井架 )安装与拆除本工艺标准适用于钢丝绳提升方式的施工升降机(钢井架) 。一、施工准备1、材料检验钢结构各种杆件如底架、立柱、横杆、斜杆、顶梁等规格和数量,质量要符合设计要求。设备和零部件如卷扬机、钢丝绳、滑轮、绳卡、连接螺栓、花篮螺栓等必须完整良好。外购件必须有合格证,否则按相应标准检查。应准备好工具如扳手、锤、钳、铁钎、工具袋、安装用的吊杆、麻绳等。2、作业条件 根据建筑物的施工实际需要并考虑交通、 排水和施工升降机(包括附设吊杆、吊具及其缆风绳等)与架空输电线的最近距离应不小于安全规定( 即 1KV 以下的 4m,110KV的 6m,35110KV 的 8m) 等问题确定导轴架和卷扬机的基础位置。基础应按使用说明书的规定进行处理,基础应能承受工作时最不利条件下的全部荷载。设置导向滑轮的挂环或地锚。编制好安装方案并向操作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