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生课前预习习惯的培养策略当前,如何提高课堂效率, 是每位教师需要解决的难题。 而要提高课堂效率,抓好预习是至关重要的, 它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创新精神, 锻炼学生的意志品质,它可以使每位教师更加了解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学习要求, 了解学生的个别差异,便于因材施教。古人云:“授人鱼,不如授人渔。”这说明方法和策略的重要性。基于以上种种认识, 我认为从以下几个策略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1、强化学生的思想意识在以往的学习活动中,许多学生对预习的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够,特别是学习能力较好的同学, 他们认为既然老师明天还要讲, 上课注意听不就行了吗, 为什么还要预习呢?甚至有的同学认为预习是浪费时
2、间。 事实上,这种观念是错误的,不可取的。为了取得听课的主动权,提高学习的效率,那么势必摒弃这种观念,重视预习,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所以在开展这项活动之前教师要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2、给学生创设预习的时空“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 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 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因此,要想让学生学会预习, 教师首先要给学生提供预习的时空。 让优良的种子有一个合适的土壤,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除此之外,还要做好家访工作,调动家长参与培养学生预习工作,在家里为自己的孩子提供预习的空间和条件。3、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
3、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就要重视方法的指导。我分两方面让学生逐步掌握预习的方法。(1)、介绍预习方法。由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 不同的学科、 同一学科的不同内容所适用的预习方法是不同的, 所以,根据七年级数学教材的特点和七年级学生的年龄、 心理特点及其认知规律,教给学生下面几种预习方法效果较好。、任务落实预习法: 即教师布置预习任务, 学生带着明确的预习任务去进行预习。、课本标记预习法:即在预习时,边阅读边用特定的符号做出标记,并在书上空白处提疑问、写心得。、温故知
4、新预习法:在预习过程中,一方面初步理解新知识,归纳新知识的重点,找出疑难问题,另一方面复习、巩固、补习与新知相联系的旧知识。、尝试练习预习法: 对于计算类新授课、 练习课,预习时先进行尝试练习,遇到疑难再返回预习例题,然后再尝试练习。、动手操作预习法: 对于公式的推导等操作性较强的知识, 要求学生在预习过程中亲自动手去实践,通过剪、拼、折、移、摆、画、量、观察、比较等活动,体验、感悟新知识。在教给学生预习方法的同时, 要重视指导学生做预习笔记, 不仅要做简单的眉批笔记、摘录笔记,还要会做思维含量较高的反思型预习笔记。 在研究过程中,一方面要验证这几种预习方法的适用性, 另一方面要寻求其他适用的
5、科学预习方法。(2)、指导预习方法在初始阶段以指导学生预习方法和培养学生预习习惯为主要切入点。 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分以下七步进行:、通读数学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这一过程主要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学生在通读内容的过程中, 从整体上了解了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 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为理解和掌握知识做准备。、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这是预习的主要环节。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A、列举身边熟悉的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例子中抽象出来的。 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
6、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B、动手实践来感受数学。课标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的过程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C、大胆尝试解答例题来思考问题。在七年级数学课本中有相当一部分内容的设计是以解答数学问题的形式出现的。如果不指导学生怎样预习这样的内容,就很有可能造成学生读完题后看答案的现象。学生在似懂非懂的情况下不劳而获,不利于学生学习能力和习惯的发展。教师可以指导学生碰到这样的内容,先将课本上的解答方法用纸盖住,自己尝试审题、 解答。解答后与课本上的方法对照,不会解答再看
7、课本上的。这样学生通过了自己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的过程,就会加深对数学知识的理解。D、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重点批注。、学会思考,勤于质疑。这是阅读的核心,也是预习的关键,它重在思考理解。爱因斯坦说:“学习知识,
8、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考。”预习时,要求细读课例,思考预习题,了解课题要求掌握的知识点是什么反应的内容与前后知识点有什么联系。 若思考清楚了这些问题, 学生就能更加系统、 有机的掌握所学知识,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古人说:“学贵有疑”。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 更显示出一个人的创造才能。 ”预习深入了就会有疑。这也是一种较高标准的预习要求。 一般来说,学生很少能做到这点。 所以必须注意培养学生养成发疑的习惯和兴趣。 提出问题,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博采众长。这是指预习过程中的讨论。预习虽主要是独立进行的,但有些问题与看法也需要与同学互相讨论
9、才较明确, 所以有人说: “讨论是一剂健脑明目的良药。”这是有道理的。这里的议,就是要求把预习时遇到的疑难问题,对文本中某些问题的看法, 提出来与学习小组或班上的同学讨论, 以求解决、纠正。这样,既可创设探索的气氛,又可活跃思维、提高预习效应。、 择优而记。这是预习时的摘录和笔记,也是较好的自读法。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预习同样要动笔墨,才能取得好的效果。就是说,要求把在预习中发现的尚未明白的地方, 以及通过查阅资料、 参加讨论所解决问题的答案以至心得体会等,都可摘录、笔记下来,为进一步研讨、听课、和积累资料作好准备。如预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法”时,可以把自己得到的或与同学交流的有理数的
10、加减运算方法,摘抄下来加以积累,又如预习了“平行线”时,可以把平行线的相关概念、性质、判定,摘抄下来加以背诵理解等。、尝试练习,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就是要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 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 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 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预习方法和阅读方法一样, 是灵活多种, 互相结合的, 往往是几种方法同步运用,不应绝对分开。并且预习一个课题也不可能很具体、 很细致样样都弄通的,只要按
11、学习重点要求,解决主要问题就行了。正如叶圣陶先生说的那样: “学生在预习的阶段, 初意本来不要求弄得完全头头是道, 最要紧的还是让他们自己动脑。”所以,预习抓好了,自读方法也就掌握了。这样,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扎实,上课时就会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大胆发言,敢于争论,使课堂教学轻松愉快、活跃有趣、主动扎实、效果良好。4、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合作学生在预习过程中, 必定会遇到这样那样或多或少的疑难问题,对这些疑难问题有些同学容易忽视, 或者是视而不见, 或者是有意回避。 教师要引导学生将这些问题记录整理下来, 以便于在课堂上与同学交流,加以解决, 或者主动向老师请教。这要养成习惯。让学生形成“遇到问题多思考,思考不了多请教”的学习态度。这种学习态度一旦养成, 就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并能逐步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5、巧用评价激励机制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 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作为学生再学习的一种动力, 将会激励学生向下一个目标努力,对进一步学习充满信心。 对于学生的预习评价, 一开始只要做了, 我就要给予及时的表扬。再通过让学生当小老师或把学生的作品贴在展示栏和具有导向性的语言评价和持续物质奖励手段等方法,让学生展示、交流自己的预习方法和成果,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认真预习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