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天体的吸引和排斥抬头仰望无穷无尽的宇宙空间,可以看到许多的恒星。这些天体为什么能互相吸引,同时又互相排斥。相互吸引,使恒星聚集成星系,相互排斥又使它们相隔一定的距离。这种相互矛盾的自然现象,使天体物理学家困惑不解而又耐人寻味。人们对天体,往往想到的只是吸引,没有把排斥放到同等的位置上。比如彗星,当运行到太阳近距离的时候,彗星受热蒸发,气体物质被光辐射和太阳风推出几十万千米,向外托着长长的尾巴形成扫帚星。水星形成的时候,不是没有空气和水,由于太阳刚点燃核燃烧的时候出现核爆发,强烈的光辐射,把水星的气体推到很远的地方,形成巨大无比的扫帚星,被外围的行星所吸收。再比方星团,上万颗恒星挤在直径几十光年
2、的范围内,通过观察,星团并不自转,没有离心力的作用,为什么不吸到一起形成一个天体呢。原因恒星都是发光的太阳,相互光辐射形成的排斥与吸引力相平衡,使它们既不吸到一起,又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从以上可以看出,天体的排斥来自光辐射,天体的吸引又是怎样形成的呢?当代一直认为,天体的吸引力,与天体的质量成正比。如果继续坚持这种说法,必须说明为什么与质量成正比,吸引力是怎样形成的。这个问题不解决,天体的吸引力与质量成正比,就是缺乏根据的说法。只有弄明白吸引力的实质,才有理由对吸引力下个正确的结论。可是,今天人们对吸引力一无所知,从理论上一片空白,所以对这个问题的研究必须从零开始。吸引力是从虚无中产生的吗?不是
3、的,从虚无中产生能量和物质,是宇宙大爆炸的理论基础,是天体神话学的一种说教,是假科学,我们必须从物理知识的基础上去研究它。吸引力肯定是物质作用的结果,就象电磁一样,磁力是磁力线作用的结果,吸引力是引力子作用的结果,这也符合量子力学的道理。引力子是自身发射的呢?还是来自外部的引力辐射?肯定不是自身发射的,如果吸引的双方都向外发射引力子,它只能显示排斥,不能显示吸引,就象恒星一样,相互光辐射只能使它们拉开距离,所以吸引力肯定来自外部,这是认识问题的必然逻辑。引力子是从哪里来的呢?当分析到这一步的时候,引人入胜的谜团终于解开了。吸引力不是别的,它也是一种光辐射。宇宙中无限的恒星和类星体,强烈的核燃烧
4、发出那么多的光辐射,对时间的永恒性来讲都到那里去了?如果光子能量不衰变,不出现红移,辐射的光子也不消失,地球这样的固体星球早被气化了,使宇宙中不存在任何天体。天体能够发射光子,也应当能够吸收光子,吸引力来自天体的光辐射,吸引力是物质吸收光子的表现形式。现在人类对光学了解甚少,光分三大类,引力辐射属于第三类,在下面光辐射的整体形象中,将专门论述这些问题。天体的吸引是由辐射形成的,这种辐射与热辐射相反,不能使光子在物质的原子间产生回振形成热膨胀,只能一直向前渗射,碰到原子核或基本粒子就被吸收。引力辐射是其它所有辐射的总合,但人们觉而不悟,一无所知,今天对吸引力追根求源,不得不承认吸引力是第三类辐射
5、形成的。为什么宇宙空间会存在着那么多的引力辐射呢?因为无穷无尽的宇宙空间,都充满着无数的恒星和类星体。宇宙不是有限的,而是无限的,无限的星系存在于无限的宇宙空间中。正因为这样,无限的辐射通过衰变,最后都变成引力辐射,引力辐射是来几万亿几亿亿光年远的光辐射衰变而成的。虽然人的眼睛看不到,在空间中却形成了一定的辐射压。宇宙大爆炸和宇宙的有限性是十分荒谬的,是天文学上的一大笑话,在论“宇宙大爆炸”的论文中,用大量的事实和科学道理进行了论证。引力辐射说明,宇宙是无限的,星系和类星体也是无限的,无限的天体通过核燃烧和核爆炸,向空间发出大量的光辐射,使空间每平方米存在着 4.6 kg 的辐射压,空气、水和
6、土1013壤的压力,就是在这种辐射压的作用下产生的。人对辐射压之所以感觉不到,因为引力辐射能穿过物质;另一方面,来自四面八方的引力辐射,在人体上相抵消,就象对大气压一样毫无感觉。恒星核反应发出的光辐射,超新星的大爆炸,类星体一次次地核爆发,这些惊人的动能,以辐射的形式送入空间,难道这些力量就无缘无故地消失了吗?不会的,最后又以引力辐射的形式,在其他天体上重新体现出来,这就是吸引力,这就是物质运动的因果关系。过去的光学,只讲物质向外辐射能量,没讲物质吸收能量;向外辐射体现的是排斥,物质吸收光子体现的是吸引。物质对光辐射的输出和输入,才体现了光子运动的全过程。为什么很厚的土层都挡不住引力辐射呢?因
7、为物质的原子相隔很大距离,引力子碰到原子核的机会很少,较厚的物质只能挡住很少的一部分;再说引力辐射分强级引力辐射和弱级引力辐射,强级引力辐射能穿过一百多万千米的星体物质,所以只有较大的天体,才能完全挡住引力辐射。引力子在物质渗射的过程中越来越少,渗射的光子量,与穿越的物质密度和距离成反比,引力辐射的作用力,与穿越的物质质量成正比。引力辐射的穿越能力是有限的,作用力也是有限的。对类星体来讲,它的体内有个很大的失重区,在这个区域里,除了来自外部的压力外,物质自身不显重量,这是引力辐射的必然结果。以上我们从理论上,说明吸引力是由辐射形成的。我们在这个理论的基础上通过图解,再弄清有关引力辐射的一些问题
8、。AAG CB B 从圆的中心引出一条直线 OC,从 C 点向圆的相反方向引出两条切线 AC 和 BC,连接两个切点 A 和 B,形成三角形ABC 。在 DC 线上取个中点 G,从 G 点向圆引两条切线交圆于 AB 两点,链接 AB ,又形成 A B G 。如果把切线看成是辐射线,在不同的距离上,对天体的可视圆面积就不同。可视圆面积,是遮挡引力辐射的有效面积。可视圆面积的直径,就是两条切线切点的连线,为了表达方便,我们称它为引力线。从上面的图形上可以看出,两个切点连成的直线,离圆心越近,说明某一点离天体越远,两个天体的吸引力越小;如果引力线与圆的直径相重合,两个天体的吸引力完全消失。引力线离圆
9、心越远吸引力越大;某一点接近这个天体时,也使C 接近 180 度时,两个天体的吸引力最大。既然计算天体的可视圆面积以引力线为准,那么两个天体之间的距离,就不从一个天体的中心到另一个天体的中心,应当从较小天体到大天体的引力线为有效距离。既然吸引力是由辐射形成的,计算两个天体的吸引力,很显然是以可视圆面积为准。 (可视圆面积是以引力线为直径计算的平面圆面积) 。天体的吸引力,与天体的可视圆面积和重力成正比。两个天体之间的吸引力,与两个天体的大小都有关,应当用两个天体的圆面积相乘来表示。所以两个天体之间的吸引力,与两个天体的圆面积乘积成正比,与距离的平方成反比。所得的结果,不是与吸引常量相乘,而是与
10、引力辐射的有限值相乘。两个天体的大小有巨大悬殊,天体又不能完全挡住引力辐射,应当用小天体的圆面积与大天体的可视圆面积乘积,除以距离的平方,再与引力辐射的相对值相乘。引力辐射的相对值是个变数,必须首先求出再进行计算。引力辐射的有限值是个常数,是恒定不变的辐射压。引力辐射的有限值有多大,现在还没有一个十分确切的数字。要想求出引力辐射的有限值,必须先求出能够完全挡住引力辐射天体的重力。根据恒星核反应的事实推断,比太阳再大一些的恒星,核反应的速度会更快一些,所以引力辐射的有限深度,对核燃烧的恒星来讲,少大于太阳的直径,定为 160 万千米,这种恒星的物质密度是水的 1.6 倍。地球的直径是 1.28
11、万千米,平均密度是 5.52,求能够完全挡住引力辐射天体的重力 F。根据引力辐射量,与穿越的物质密度和距离成反比。不能完全挡住引力辐射天体的重力,是正面引力辐射的作用力,减去反面辐射的抵消部分所得的差,除以天体的直径,正好等于辐射最大深度的平均值,所以 F1601.28 是地球在 1.6 密度条件下的重力,再乘以相对密度(5.521.6) ,就得出地球的重力,形成方程式:F1601.285.521.6 =1穿过地球的辐射量是:F160(160-1.28) ,如果用天体的最大重力 F,减去穿过地球的辐射量应产生的重力,再乘以地球的相对密度,也能得出地球的重力,又形成方程式:F-F160(160-
12、1.28)5.521.6 =1 如果天体的吸引力是由辐射形成的,这两个方程式就应当能得出同样的计算结果,下面看看是否如此。F1601.285.521.6=1 F=36.231884 F-F160(160-1.28)5.521.6 =1 F=36.231884 通过计算,这两个方程得出的结果完全一样,这说明天体的吸引力确实是由辐射形成的。天体的最大重力得出来了,根据引力辐射对 1.6 密度的天体能穿越 160 万 km。又根据引力辐射量与穿越的物质密度和距离成反比,就能计算出宇宙空间的辐射压。m2=3.623 1.61.6 24.6 kg 104 109 1013算式中的 3.623 是天体的最
13、大重力,1.6 是密度,1041.6 m 是辐射深度,除 2 是辐射量的平均值。M2=4.6 109kg 是引力辐射的有限值,也是宇宙空间的辐射压。1013以上的计算虽然得出了天体的最大重力,也求出了引力辐射的有限值,但人们是不会轻信的。下面再通过一些计算,证实引力辐射形成天体吸引力的正确性。已知天体的最大重力是 36.23 ,太阳的直径是 139.2 万千米,平均密度是 1.4,求太阳的重力。36.23160139.21.41.60.23139.21.41.632.020.8828太阳的重力是 28。地球的密度是 5.52 ,月亮的密度是多少呢?已知:月亮的重力是地球的 1/6 ,月亮的直径
14、是 0.3456 万千米,求月亮的密度。36.231600.34561.61/60.08/1.6 =1/6=3.3月亮的密度是 3.3 。如何计算太阳和地球之间的吸引力呢?两个天体都能挡住引力辐射,它们之间的吸引力,用两个圆面积的乘积,除以距离的平方,再与引力辐射的有限值相乘得出。计算太地之间的吸引力,再用这种计算方式就完全错误了。因为太阳和地球,都不能完全挡住引力辐射,特别地球,绝大部分引力辐射穿过地球,又作用在太阳上,使太阳地球之间的吸引力大大减小。只知道这些还不行,虽然天体的重力与天体的直径和密度有关,但计算太地之间的吸引力,必须求出天体圆柱形上的平均重力。也就是说,把天体变成圆柱形,在
15、圆面积不变的情况下求出高。不难得出,地球圆柱形的高是0.85 万千米,太阳是 92.8 万千米,地球平面上的重力是 0.66 ,太阳平面上的重力是 18.48 。由于两个天体都不能挡住引力辐射,必须先求出它们之间引力辐射的相对值。求的方式,用一个天体的平均重力,与另一个天体的平均直径和密度相乘再除以 2 即可得出。m2 =0.661.492.824.29 kg 1011由于太阳的体积是地球的 130 万倍,太阳对地球的吸引力,应当以可视圆面积为准,这是天体对空间中的某一点遮挡引力辐射的理论根据。应当如何计算太阳对地球的引力线呢?可以从下图解出。A太阳 C 地球B已知:太阳的半径 AO=69.6
16、 万千米,地球到太阳的距离OC=15000 万千米。求太阳对地球的引力线 AB 的长。因为AOD、ADC 和AOC 都是直角三角形,AOC 和ACD 是共角。AODADCAOCODAO=AOOC 代入:OD 69.6=69.615000OD 0.3229 万 kmODAD=AD(OC-OD)AD69.59 万 km AB=2AD139 万 km太阳对地球的引力线是 139 万千米。 (小天体对大天体不存在引力线)太地之间的吸引力由下式求出。4.29 kg8.691093.7 kg 1011 1021上式 4.29 kg 是太地引力辐射的相对值,8.691011是地球和太阳可视圆面积乘积除以距离
17、的平方得出的商。109太地之间的吸引力用习惯表达方式:3.7 kg9.83.6 N。1021 1022以上根据引力辐射的理论,对天体的重力、密度、天体之间吸引力的计算结果,与万有引力计算的结果相一致,这绝不是巧合,各个方面用完全不同的计算方式得出的结果完全相同,这不但证明了牛顿的计算方式是正确的,也证明了引力辐射的理论计算也是正确的。同时说明引力辐射是形成吸引力的根本原因。但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存在着片面性,它只能适应一般天体的计算,对巨星、星系和类星体的计算根本不能适应。因为引力辐射是有限的,天体的重力不会随着天体的质量无限加大,再大的天体,表面重力都不会超过 36.23 。通过太地之间吸引力
18、的计算可以看出,对完全能挡住引力辐射的天体,可视圆面积越大,在一定距离上吸引力越大,作用半径越远。一般类星体的质量要比星系大得多,它们在某一点的相同距离上,类星体的吸引力却比星系小得多,所以类星体不会像星系那样出现合并,只能向外不断分裂。任何新理论新事物再怎么正确,守旧的人总觉着不踏实,下面再通过计算,证实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不能适应某些计算。如果说天体的吸引力,绝对地与质量成正比,把太阳和地球放在同样远的距离上,同样的距离再怎样改变,吸引力的倍数关系都应当是一样的。太阳的质量是地球的 33 万倍,太阳的吸引倍数都应当是地球的 33 万倍,但事实上是不一样的,按引力辐射的理论计算,就能证实这个问
19、题。根据天体的吸引力,与可视圆面积和重力成正比,计算太阳和地球在相同距离上的引力倍数,可以用下式求出:R 代表太阳的半径,r 代表地球的半径,F 代表重力,相同距离在算式中可以约去不再出现。= 33 万倍 2 2 (286960002)/64002以上的计算,是按天体的直径计算的,上面已经从理论上说明,引力线离圆心越近,说明离某一点越远,把直径当成引力线,证明是在遥远的距离上得出的最大引力倍数。下面把某一点到两个天体的中心距离改为 100 万千米,再看太阳的吸引力是地球的多少倍。太阳的体积比地球大得多,地球的可视圆面积在 100 万千米 的距离上几乎没有变化,所以可以忽略,只有太阳的可视圆面积
20、出现了明显的变化,需要求出。已知:AO=69.6 万 km OC=100 万 km, 求引力倍数因为某一点离天体无论多远,对天体的可视圆面积形成图中的三角形都是相似的,所以无须证明,直接计算。太阳中心 CA O 100 万 km C d C D 51.56 万 km B地球 在这种情况下,OC 的距离无论多长,OD 都等于 AO 的平方除以 OC OD=AO2OC=69.6210048.44AD2=AO2-OD2=69.62-48.4422498=282498/0.409617 万倍22上面已经从理论上说明,计算两个天体的吸引力,不能从一个天体的中心到另一个天体的中心,应当从小天体到大天体的引
21、力线为准,因为引力线是可视圆面积的直径,只有在较远的距离上可以忽略。所以 OC 应当减去 OD,100 万千米-48.44 万千米=51.56 万千米。某一点到两个天体的相同距离是 51.56 万 km 的情况下,太阳的吸引力才是地球的 17 万倍。从图形上可以看出,DC 的距离为 X,完全可以求出可视圆面积,在这里不必罗唆。以上的计算表明,相同距离越近,引力陪数越小,当距离缩小到 0 的时候,使引力线与地平线相重合,就像人站在两个天体表面一样,两个天体的可视圆面积几乎一样大,在这种情况下,上式的可视圆面积可以约去,计算结果等于28,引力倍数等于重力倍数。也就是说,一定质量的物质,放在太阳上比
22、放在地球上重 28 倍。万有引力定律对以上这种不同的引力倍数,既不理解,也没有根据进行计算。牛顿由于没有弄清楚吸引力的实质,才使万有引力定律存在着片面性。这一再表明,天体的吸引力,是由外部的引力辐射形成的。空间的辐射压,是形成天体吸引力的根本原因。以上从理论上证明了天体的吸引力是由辐射形成的,又从计算上得到了证实,最后又通过不同情况的计算,进一步说明了引力辐射形成吸引力的真实性,这已经成了无法否认的事实。在很早以前,爱因斯坦就预言,吸引力总有一天会从光学理论上得到说明。看来这位伟大的科学巨匠,认定吸引力是由光辐射形成的,但没能从引力辐射上得到说明和证实。吸引和排斥是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都是由辐
23、射形成的,是一种东西两种体现。他们之所以有区别,是由光的不同性质决定的。物质对光子的辐射显示排斥,对光子的吸收显示吸引。吸引和排斥是矛盾的,又是统一的,失掉矛盾的一方,对方就失去了存在的根据,这同样符合矛盾的法则。今天对光学的新突破,是从天体吸引和排斥的研究中,才开始出现光学的新跨越;也只有从光学理论研究的基础上,才揭开了天体吸引和排斥的秘密,使天体物理学在自然科学的征程上,建树了一座可喜可贺的里程碑。我对天体的吸引和排斥讲了这些,人们也许很想了解对这个问题的传统说法。为了更明白地说明我与过去的理论有哪些不同,通过下图做出说明。当代专家认为,天体之间的吸引力,是天体互相发射引力子形成的。引力子是什么,实际上就是光子。图 1,A、B 两个天体都向外发射引力子,引力子是物质的东西,是具有一定质量的光粒子。这些粒子以光的速度作用在对面的天体上,会产生一种作用力,就像彗星气体被太阳的光辐射推到很远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