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羽围城襄樊评议一、围城不顺 关羽北伐荆州结果失败,除了根据地江陵被袭之外,前方久攻樊城不下也是很大的原因。若以全盘眼光来看此一事件,关羽实际上已尽最大能力,但战略上并无胜算。 围攻樊城开始并不顺利,关羽虽然几乎攻下樊城,而守军曹仁也差一点弃城,但是曹仁最后坚守到援军来救,而令关羽无法得逞。守城援军的战事评估中,虽然第一波援军的于禁、庞德失败,但是第二波援军的徐晃却很成功的阻挡关羽的包围,于是樊城的曹仁解围,得以出城作战,加上徐晃的攻击,正好形成夹攻关羽,所以造成关羽的樊城包围战失败。 二、敌援夹击 (一)围点打援,击破于禁庞德 关羽想要胜利的话,就要在敌人援军到达之前攻下樊城,或是先快一步使
2、用内线作战,击败敌人的援军,再来围城。关羽的指挥能力实际上相当成功,当于禁及庞德以援军姿态驻扎在樊城北方时,正打算对关羽作夹击之势时,关羽趁大霖雨淹水之势,搭乘大型船舰先下手为强。不但大破于禁及庞德的七军,战果还俘虏魏军三万人送回江陵,大水还差淹没樊城,此一威震华夏的威力,甚至令曹操曾经一度想要迁都。 (二)魏援再续,徐晃救兵来援 后来徐晃虽成功赶来救援,虽然能攻入关羽所在的营区互相交战,但居然不能打败关羽或是捕捉关羽,关羽还能全身而退,顺利南撤岸边,还能阻止徐晃渡河。奇怪?怎么徐晃好像目送关羽回程,却不攻击呢?因为徐晃攻击关羽无效?还是无法动摇关羽在水路的优势? 徐晃的攻击,实际上关羽已经无
3、法面面俱到:因为徐晃虽假意攻击围头,实攻四冢,从关羽的角度来看,就是造成关羽两难无法周全若是关羽集中兵力在围头,四冢的兵力就单薄,徐晃就攻击四冢;关羽集中兵力在四冢,围头的兵力单薄,徐晃就攻击围头;关羽分兵围头及四冢,围头及四冢的兵都单薄,徐晃随意攻击那一个都可以,因为关羽已不再对徐晃享有兵力优势。 三、敌众势多,防守陆续增援 不过这是因为形势转变,主客易位的关系,原本关羽攻击樊城已造成包围,后来又从江陵增援,关羽的兵力优势逼迫曹仁陷入困境,曹仁差一点弃城逃亡。后来敌人增加援军徐晃扭转局面,还有加入殷署、朱盖等十二营的兵力,此时的兵力优势已经转变,不再偏厚关羽。然而敌方有大将张辽正在往来的路上
4、,还有君主曹操本人所率领的兵团,关羽攻击樊城的前途堪虑。也就是说到了敌人增援此一阶段,关羽攻击樊城已无胜算。但是关羽以孤军奋战,还能守住阵地,并反击徐晃,徐晃虽占有利的情势,但无法阻挡关羽的攻势,包括汉水的船运交通还在关羽掌握。 比较双方阵容:攻方除了关羽外,没有其它大将。守方除了樊城的曹仁及满宠、襄阳的吕常、第一批增援兵力为于禁及庞德七军、第二批增援兵力为徐晃、第三批增援兵力为殷署及朱盖等十二营兵力、第四批增援兵力为张辽、第五批增援兵力则是曹操本人,准备整军会师于摩陂(接见徐晃及张辽)。若是再把夏侯诸曹加进来,等于是关羽一人面对曹操兵团的所有精华。 四、前线以寡击众,后方根据遭袭 前面已经分
5、析过实际的作战经过,关羽北伐的征结在于兵力太少,而令战事不利。在抽调守江陵的军队到前线增援时,可惜却因江陵兵力空虚,反被孙权派兵偷袭。关羽前有魏兵援救,后有吴兵夺根,两面作战而左右难以兼顾,此时荆州守将纵使换成曹操,亦无能为力,拙于应付两面作战。 这已不是关羽本人骄不骄傲的态度,襄樊攻略不顺,实因守方魏援兵多,而非关羽攻得太骄傲而不够谦虚。后方分明是南郡太守麋芳倒戈投降,将军士仁献公安叛投孙权。宛如领导出差在外,留守卫兵变卖房舍,却推词不在家的领导太骄傲,不得不卖国求荣。 五、与周瑜比较 关羽之围攻樊城,恰如周瑜围攻南郡。 周瑜围攻南郡的曹仁,与关羽围攻樊城的曹仁,两次战役的过程最大的差别,就
6、是曹操不对南郡增援,却对樊城增援。关羽只有孤军奋斗,别无援军;周瑜却与程普、韩当、周泰、甘宁、凌统及吕蒙以众凌寡,攻战南郡的孤将曹仁。 若把条件互换:比方关羽围攻曹仁时,曹操不增援,再给关羽围城时间一年有余,不知关羽是否有机会攻拔樊城?再如周瑜围攻曹仁时,面对曹操五次增援,若无江表诸将协攻,不知周瑜攻拔南郡的机会又如何? 历史向来以成败论英雄,只因为关羽失败而周瑜成功,所以关羽变成骄傲大意失荆州,周瑜变成军事天才得荆州。若是周瑜也遇到曹操五次援军的反扑,以单掌独拼众拳,周瑜恐怕在劫难逃。 六、关键结论 总体而言,关羽兵少而守城兵多。 兵力的多寡为关羽失败的主因:本来关羽兵少,所以襄樊难下;后来关羽抽调后方的兵力,虽然造成一时的兵力优势,曹仁一度想弃城,但樊城保卫战并非无孤军奋斗,在曹操增加援军之下,兵力优势又转眼消长。也就是樊城不只是曹仁的守军,还有后方源源不绝的于禁、庞德、徐晃、殷署、张辽及曹操等援军,而关羽却动员有限。 关羽围攻襄樊,前方无法力克魏兵,后方又被吴兵偷袭,最后只能落得失败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