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由三国战略来看三分天下之势的形成与维持.docx

上传人:小魏子好文库 文档编号:12150981 上传时间:2021-10-10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14.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由三国战略来看三分天下之势的形成与维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由三国战略来看三分天下之势的形成与维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亲,该文档总共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由三国战略来看三分天下之势的形成与维持在整个三国历史当中,三分天下之势维持了很长的时间。从三国鼎立(公元220年)到蜀汉灭亡,三分之势破裂(公元263年),三分之势共维持了43年。其实正确的说,从刘备入益州消灭刘璋势力、曹操入汉中消灭张鲁势力起(公元214年至公元215年),中国就已三分,因为中国大陆上至此就只剩下三个势力。也就是说,从公元215年三分之势就已基本形成。应该说,这不是一个良好的历史发展势头,不利于历史的正常发展。而造成三分天下之势形成的最大原因,就是魏蜀吴三国的战略国政都是以维持三分为主。三国的战略:蜀国:蜀国虽是三国中最弱的国家,但亦是三国中最为活跃的国家。从诸葛亮北伐到姜维

2、北伐,蜀国一直以攻方的身份出现在三国当中。这取决于蜀国的地利与战略。在地利方面,蜀国在三国中占绝对优势。虽然蜀国国小地偏,却有着良好的防守地形。由于山隘众多,而且防线较短,用于防守的兵力因此大大减少了,这有利于蜀国进行北伐。在蜀国战略方面,可以以“以攻为守”来进行概括。蜀国自称是汉室正统,在正统舆论上当然要与“谋反”的魏国对抗。因此,就算蜀国在蒋费时期没有进行北伐,但是由于国政方针与社会舆论上都指向魏国,所以在舆论上蜀国仍然以汉室正统为口号对魏国发动攻击。这造成蜀国一定会以攻方的身份出现在三国当中。蜀国地小国偏,平原较少,相对来说,发展空间远远不及魏国。如果两国都互不侵犯,维持现状,差距只会越

3、来越大。因此蜀国必须不断进行谨慎的北伐,骚扰魏国边境,使魏国的发展速度减缓,使双方差距扩大的速度放缓,以便蜀国生存下来。其实这应该是诸葛亮北伐采谨慎态度的一个很重要的因素。胜了,能扩大骚扰面积,使魏国派出更多部队,使双方的差距扩大的速度进一步放缓,而且也算是顺应了蜀国的国政方针与社会舆论,以光复汉室为己任。败了,也不要紧。因为北伐采取谨慎态度,因此不会有很大的损失。就是因为诸葛亮北伐采这种态度,因此不接受魏延子午谷之计绝对是正确的。在对魏方面,蜀国采取骚扰的方针。在对吴方面,蜀国采取联和的方针。东联吴国,北扰魏国,蜀国为三分的形成与维持可说是献出了宝贵的力量。其实说真的,蜀国无论如何,也难以避

4、免灭亡的命运,但是怎么才能使蜀国活得更长久呢?诸葛亮的这个“以攻为守”的战略,就是为了使蜀国活得更长久而设的。事实证明,蜀国的确在这个战略方针的带动下活了43年,仅仅比魏国的46年短了三年,虽然说是因为司马氏的谋反,可是正因为诸葛北伐,才导致司马氏的专权。诸葛亮的战略十分成功。诸葛亮的这种“以攻为守”的自保战略虽然成功了,不但放缓了魏蜀双方差距的扩大速度,还放缓了统一的速度,放缓了我国正常应有的发展速度。在一定程度上,诸葛亮的这种战略可以说是害国害民的。吴国:因为三国鼎立时的战争多以蜀魏之间的正统战为主,吴国在三国中一般以中间人的身份出现。因此,在三分天下之势的形成与维持这段历程中,吴国扮演着

5、重要的角色。吴国在地利上虽说是占了长江之险,但是长江这条防线并没有为吴国带来多大好处。由于占据了长江中下游,因此防线拉得很长。防线越长,敌人可钻的空隙就相对增多。强大的魏国与吴国只有一水之隔,对吴国的威胁可想而知。由于这个原因,吴国用于沿岸防守的兵力占了国内兵力的大部分。加上上游有蜀国占据顺江而下之便,对吴国的威胁是很大的。虽然吴蜀是盟国,但是双方的交往建立在利益之上,并不稳固。荆州问题更为两国交往带来了很大的障碍与隔膜。两国邦交的维持,完全是建立在强魏压境的基础上,只要强魏不再强大,两国的邦交一触即破。面对这种既有魏国虎视眈眈,又有蜀国貌合神离的局面,吴国只好采取左右逢源的战略,以便使吴国能

6、在三国中生存下来。吴国战略,可以以“左右逢源”为概括。吴国虽然在魏蜀正统争夺战中处在中间人的地位,相对来说,战争的威胁较小。但是由于无论魏赢还是蜀赢,都必将以吴国为下个目标,因此吴国在战略上必须采取“左右逢源”的战略,使魏蜀的发展受阻,好让自己在存活下来的同时捡便宜,捞油水。这间接造就了三分之势的形成与维持。吴国的“左右逢源”战略,主要体现在荆州问题上。吴国在荆州问题首先与魏国合作,得到荆州这一大便宜,但后来又与蜀国重归于好,抵抗魏国。可以说,这是吴国“左右逢源”战略的大成功。由于吴国在对付魏蜀二国中采取这种“左右逢源”的战略,对三分的形成与维持可以说是出了最大的力度。魏国:魏国是三国中最为强

7、大的国家,无论经济、军事、内政等都居三国榜首。因为霸占中原地区,魏国俨然就是正统,因此有关文献的记载,多以魏国的年号为主。以魏国的国力,其实足以消灭吴蜀两国,但是为什么魏国在曹操死后到灭蜀战争之间,一直没有进行有组织性的大规模入侵呢?一方面是地广的问题。地广虽然有很大的收入,但是需要的兵力物质也相对增大。由于魏国的防线极长,不但机动力不及蜀吴二国,而且能调动的兵力也相对减少。而另一方面就是魏国的战略。魏国战略以“以守为攻”为概括,与蜀国战略刚刚相反。魏国既然占据中原之地,发展空间极大,与吴蜀的差距就会随着年月逐渐增大。既然占据着这么大的好处,魏国当然不需要急着去进行统一战争。因为如果在吴蜀国力

8、顶峰时与之进行统一战,虽然有很大机会胜利,但是损失会增大。这种消耗战术并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如果在吴蜀国力式微时发动统一战,就如同破竹之势,一发不可收拾。不但能保证收复吴蜀,而且能将损失降到最低。魏国领导人一般偏向这种“以守为攻”,以不变应万变,以慢打快的战略,其实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自文帝以后,魏国皇帝多注重享乐,大修宫殿,对于统一大业不甚积极。因此无论吴蜀如何急着挑战,魏国都以守势对抗。魏国的这种战略,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也放缓了历史的进程,但是却比吴蜀的自保战略积极得多。可以说,魏国为三分天下之势的形成与维持献出的力量最少。总结:魏蜀吴三国的战略虽然各自不同,但是却有异曲同功之妙,都为三分的形成与维持出了不少力。而三分天下之势,在司马氏上台打乱魏国战略、姜维误解诸葛亮北伐用意、吴国偏向蜀国而非左右逢源后正式破裂。虽然三国在自保自强的大前提下都为中国文化的发展献出宝贵的力量。但是由于三国战略多以形成与维持三分天下之势为主,因此三分在某程度下并不是一个良好正常的历史发展势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文学艺术 > 中国史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