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文献:为什么这么多的人喜欢诸葛亮 诸葛亮是我国三国时期颇负盛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那忠贞冠世的高风亮节和鞠躬尽瘁的献身精神,流芳百世,在人们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他的这些美德是从少年时期就逐渐形成的。李大钊同志在“晨钟”之使命中指出:青年者,人生之王,人生之春,人生之华也。”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伟大人物的成就,是可以从他的青少年时代去度量的。 襄阳是诸葛亮青少年时期生活和学习的地方,在这里他整整度过了十四个年头,十四年,虽然在人生漫长的道路上是短暂的,但对诸葛亮来说,却是他思想发展的重要时期,人生旅途上的关键时刻。他勤学苦读,砥砺意志,寻师访友,审时度势,最后向刘备提出了名垂千古的隆中
2、对。可以说,襄阳是诸葛亮世界观形成和政治思想孕育之地,是他成才的地方,是他走向政治生涯的起点。因此,了解和研究诸葛亮在襄阳的活动,对认识诸葛亮伟大的一生,对启迪人们去思考诸葛亮成才的道路,对继承诸葛亮这一份历史遗产,都是大有裨益的。 变乱时代 诸葛亮生于东汉灵帝光和四年(公元181年)七月二十三日。这时正是东汉末年阶级矛盾极其尖锐,军阀割据混战的动乱时期,也是社会经历着激烈变革的时期。 东汉后期,是我国历史上政治最黑暗的时期之一。这时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之间争权夺利的斗争。外戚,是指皇帝的母族、妻族,即太后、皇后的家系。宦官(又叫太监),是宫廷里侍侯皇帝,后妃和皇帝家室的人。 东汉的皇
3、帝大多是年幼时即位,在十四个皇帝中,十五岁以下即位的就有九个,最小的是殇帝,生下来只有一百天就当皇帝。年幼的皇帝即位后,不能亲理朝政,通常由母后施朝,母后就重用娘家人来处理政事,让他们担任重要官职,把持军政大权,形成了外戚专权的局面。从东汉王朝第四代皇帝和帝(刘肇)起,宦官因经常接近皇帝,逐渐由原来单纯侍奉皇帝,到传达皇帝诏令、掌握文书,权力逐渐加大。年幼的皇帝成人后要执掌政权,就依靠身边最亲密的宦官去发动宫廷政变,把外戚势力搞掉,夺取大权,就形成了宦官专政的局面。执政皇帝死后,他的母后及其父兄又选立幼小的皇太子做皇帝,外戚从宦官手里攫取大权,又出现了外戚专权的局面。幼小的皇帝长大后,又依靠宦
4、官打击外戚。于是,就出现了外戚和宦官交替执政,互相篡权的动荡局面。由于汉和帝以后的皇帝很多早年夭折,如殇帝在位时间只有九个月,少帝只有八个月,冲帝只有五个月,质帝只有七个月,废帝也只有五个月,这样就使外戚和宦官之间的倾轧斗争更为激烈。但无论是外戚或是宦官专权,都同样代表最腐朽的大地主和豪强集团的利益。他们骄横跋扈、穷奢极欲、兼并土地、残酷地剥削压迫人民,完全是一丘之貉(音he和,一种野兽)。 大体上说,在桓帝即位前(公元147年)外戚势力占优势;即位后,外戚势力削弱,宦官专权逐渐达到顶峰,当时有一批名士(泛指有名的人士)出身的官员和一批来自中小地主阶层的太学生,对宦官专权越来越不满。这批人经常
5、在一起议论朝政,抨击宦官。宦官就利用手中的权力,打击这些官员和太学生,称他们为“党人”,并奏捕下狱,因而引起了社会的不满。在舆论的压力下,宦官虽然释放了一批“党人”,但有的仍被杀头,有的被禁锢(音gu固,禁闲之意),终身不得做官。历史上把这一事件称之为党锢”事件。经过两次(一次是公元166年,一次是公元169年)“党锢”事件,朝廷中比较正直的官员大都被排挤,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受到严重的打击,宦官势力取得了绝对统治地位。 东汉统治集团一方面争权夺利,一方面更加肆无忌惮地剥削压迫人民。他们千方百计地搜刮钱财,甚至公开张榜,标出价格,卖官鬻(音yu迂)爵。如郡太守官位卖二千万钱,县令官位卖四百万
6、钱,关内侯爵卖五百万钱等等。那些花钱买官的官员,更是敲骨吸髓,搜刮民脂民膏。一些豪强地主趁机兼并土地。如济南王刘康占田八百顷,奴婢多至一千四百多人。外戚梁冀凭借政治特权,侵占京师洛阳周围近千里的地方作为“林苑”供自己玩乐;他还有一个占地数十里的“兔苑”。后来桓帝伙同宦官捕杀梁冀,并没收了他的财产,当时拍卖的价值竟达三十多亿钱,相当于东汉朝廷一年赋税收入的一半。而这三十多亿钱还不包括房屋、园苑和土地。宦官张让霸占“京畿诸郡数百万膏腴田”。当时情况正如东汉末政伦家仲长统所说的:“馆舍布于州郡,田亩连于方国。”“豪人之室,连栋数百,膏田满野,奴婢千群,徒附万计。船车贾贩,周于四方;废居积貯,满于都城
7、。琦珞宝货,巨室不能容;马牛羊豕,山谷不能受。” 东汉王朝为了增加财政收入,满足穷奢极欲生活的需要,又加重赋税的征收。如口赋(人头税的一种)由原来七岁开始征收,改为一岁。田税则一亩增加十钱。面对关系到人民生活和生产,直接影响财政收入的水利建设,则不闻不问,长期不进行整修。致使水灾,旱灾接二连三地发生。据初略统计,整个东汉王朝发生大的水灾共二十七次,而桓帝、灵密时就有十三次,占水灾次数的二分之一;大的旱灾共发生十七次,而桓帝、灵帝时就有六次,占旱灾次数的三分之一,由于人祸天灾,使得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贫困,不少人倾家荡产,流离沟壑(音he贺),嫁妻卖子。”到处出现“地广而不得耕,民众而无所食”的凄
8、凉景象。广大劳动人民被逼得走投无路,只好举起义旗,起来造反。据不完全统计,从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到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各地发生规模较大的起义就有六十多次。公元一八四年二月,诺葛亮正四岁时,爆发了张角、张宝、张梁三兄弟领导的黄巾农民大起义。起义军焚烧官府,没收地主财产,惩办官僚地主和贪官污吏,人们无不欢欣鼓舞,扬眉吐气。“旬日之间,天下响应,京师震动。” 黄巾农民军主力主要集中在冀州(包括今河北中部、南部,山东西部,河南北部)、颖川(今河南禹县)和南阳(今河南西南部)三个地区,从北、东、南三面对京都洛阳进行包围。东汉王朝惊恐万分,急忙调皇甫嵩、朱憾(音jun俊)、卢植等领兵分路
9、向义军进行血腥的镇压,各地结寨自保的豪强地主也聚集“家兵”(庄园内的私人武装),配合东汉王朝军队向起义军围剿。黄巾军主力顽强战斗,坚持了九个多月,后因敌我力量悬殊,相互间又缺乏联系,加之张角病死,张宝、张梁在战斗中牺牲,三支起义军主力终于失败了。但其他各地黄巾军仍然坚持斗争,青州(今山东济南以东的北部地区)、徐州(今江苏北部和山东西南部)、冀州的黑巾军先后坚持斗争达二十多年之久。 黄巾军的兵败,使一度缓和的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又激化了。中平五年(公元188年)汉灵帝为了防止农民起义的再度爆发,加强地方权力,把原来只负责监察的州刺史改为拥有领兵治民之权的州牧。同时,为了对付外戚势力,在中央组建一支新
10、军,在西园设置八校尉。以宦官蹇硕(音jianshuo减朔)为上军校尉,统帅其他七校尉。第二年(光熹元年)汉灵帝死,以蹇硕为首的宦官集团和以何进(灵帝何皇后的哥哥,当时任大将军)为首的外戚集团发生火并。何进立了十四岁的外甥刘辨为少帝,由何太后临朝听政。为了剪灭宦官集团,他又勾结世代官僚地主出身的袁绍、衰术兄弟,先发制人,捕杀宦官蹇硕。接着又秘密召并州(今山西太原)牧董卓领兵入京,准备除尽所有宦官。这时宦官张让、段(王圭)(音gui规)得知消息,就趁何进入宫之机,突然杀死何进。并慌忙劫持少帝和陈留王刘协逃出京都洛阳。袁绍、袁术兄弟带兵进宫,把大小宦官斩尽杀绝,甚至连宫内没有长胡须的很多也被当成宦官
11、误杀了。宦官、外戚两败俱伤,董卓却从中获得“渔人之利”。 正当洛阳大杀宦官之时,董卓领兵迎立少帝和陈留王刘协进京。董卓进洛阳后,逼走衰绍兄弟,废少帝,另立少帝的弟弟十九岁的刘协为汉献帝,自任相国,控制朝政。至此,长期以来外戚和宦官轮番执政的情况宣告结束。此后,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斗争,便主要表现为各个官僚地主武装集团之间的冲突,即所谓军阀混战了。 董卓是个极端残暴的家伙。在洛阳,他纵容兵士掠夺财物,残杀百姓,从而引起人民的不满。各地州牧和豪强地主便乘机勾结,组成同盟军讨伐董卓。董卓见机不妙,便挟(音xie协,用强力逼迫别人执行某事)持汉献帝西迁长安。并在临逃时,把洛阳附近二百里以内房屋烧成一片焦
12、土,还胁迫数百万人跟随去长安。致使洛阳遭到空前洗劫,变成一座空城。董卓西迁后,关东盟军破裂,他们各自趁机扩大地盘,形成一股股割据势力,“务相兼并以自强大”。如: 公孙度,占据辽东(今辽宁西部)。 刘虞、公孙瓒,先后占据幽州(今河北北部)。 袁绍,占据冀州、青州和并州(今河北中南部、山东东北部和山西大部)。 曹操,占据兖州(今山东西南部、河南东部)。 孙策,占据江东(即长江以南的苏、浙、皖一带)。 袁术,先占据南阳,后占据扬州一部分(今淮河下游和长江下游以北)。 刘表,占据荆州(今湖北、湖南两省及河南、贵州、广东、广西的小部分)。 刘焉,占据益州(今四川、贵州和云藏北部)。 张鲁,占据汉中(今陕
13、西南部)。 陶谦、刘备、吕布,先后占据徐州(今江苏北部、山东西南部)。 董卓、李傕(音jue决)等,先后占据司隶(今陕西中东部、河南西部)。 马腾、韩逐,占据凉州(今甘肃、宁夏和青海湟水流域)。 这些割据一方的豪强地主武装集团,控制所在地区的军事、行政和财政,成为各霸一方的“土皇帝”。他们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相互间展开了一系列的兼并战争。初平二年(公元191年)袁绍攻打公孙瓒。初平三年(公元192年)董卓被司徒王允、中郎将吕布杀死,王允后又被董卓部将李傕、郭汜杀死。不久,李傕、郭汜之间又互相残杀。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公孙瓒攻打刘虞,曹操攻打袁术、刘备、陶谦等等。 总之,
14、军阀间的长期混战,不仅使东汉统治了二百多年的江山四分五裂,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更重要的是使黄河流域一带的土地荒芜,经济凋蔽,民不聊生,连各地军阀的部队也没饭吃,到处是一片、“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的悲惨景象。 在社会的大动荡中,同时出现了社会大变革的趋势。如在思想方面,原来是儒学占绝对统治地位,现在随着形势的变化,兵家、法家、纵横家、农家、墨家的思想又活跃起来,出现思想解放的新局面;在土地制度方面,东汉时是豪强地主的庄园制,现在自耕农经济扩大,屯田制开始出现;过去地主阶级奴役的主要对象是自耕农,现在依附农民成为主要阶层,佃客、部曲成为主要剥削对象,在军事制度方面,过去是国家强征自耕农当兵,现在
15、出现士家制度,在选拔官吏方面,过去是“察举”(地方州郡推举有名望、德行的人,经考核任以官职)、“征辟”(由朝廷、官府直接征召某人当官),现在出现“唯才是举”,“九品中正制”,这些变革的趋势是历史向前发展的表现。乱世出英雄,变革显人才,诸葛亮就是在这样一个变乱的时代里出生和成长起来的。平凡家世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郡阳都(县名,故城址在今山东沂南县南)人。关于诸葛氏的来历,曾有两种说法:一种说,诸葛氏原单姓葛,是秦末农民起义领袖之一葛婴的后代。“葛婴至东城(今江西九江),立襄疆(音jiang江,意同强)为楚王。婴后闻陈王已立,围杀襄疆,还报。至陈。陈王诛杀葛婴。”到西汉文帝时为追封葛婴的功劳,封
16、他的子孙为诸县侯,称为诸县的葛氏,后称诸葛氏。另一种说,葛氏原住诸县,后迁移至阳都县。因为阳都原有姓“葛”的,阳都人为了把他们和当地姓葛的区别开来,就称他们为“诸葛”;即诸县来的葛氏。从此,“诸葛”复姓就代替了原来的单姓“葛”了。 诸葛亮出身于一个门第不高的官僚地主家庭。父亲诸葛珪当过太山郡(治所在奉高、今山东泰安市东北)的郡丞(协助郡太守掌管郡内行政、司法的中级官员)。诸葛亮的祖辈也算不上世家望族。三国志记载他是诸葛丰的后代。诸葛丰,字少季,在西汉元帝时担任司隶校尉。他为人刚正不阿,执法公允,不畏权贵,敢于揭发达官贵人的不法行为。汉元帝嘉奖他,授予他符节(古代帝王派遣将相委以重任时,用作凭证
17、的一种信物),加封他为光禄大夫(为加官及褒赠之官,掌顾问应对)。元帝有个宠臣叫许章,此人骄横不法。曾纵容他的门客犯法。诸葛丰出于自身职责,准备弹劾许章。有一次,恰逢许章私出,诸葛丰在路上相遇,便举节要他下马,“欲收之”。许章见符节便惊恐万分,立即驱车逃进皇宫去了。之后诸葛丰一再上奏元帝,请求惩治许章。由于诸葛丰的行为触犯了元帝的尊严和利益,许章不但未被惩办,连诸葛丰的符节也被元帝下令收回,并降为城门校尉(职掌京师城门的屯兵)。从诸葛丰起,历史上的司隶校尉不再掌握符节了。诸葛丰虽被贬职,仍坚持正义,继续上书检举光禄勋周堪、光禄大夫张猛等的不法行为。元帝不但不支持,反说他“怨堪、猛,以求报举,告案
18、无证之辞,暴扬难验之罪”,要给他治罪,见他年老,便削职为庶民,后来病死在家.这件事到东汉末年虽然已相隔二百多年,但诸葛丰的正直名声却留传下来,对诸葛亮家的家风有着一定影响。 诸葛亮兄弟三人 哥哥诸葛瑾,弟弟诸葛均。另外还有两个姐姐。诸葛亮约二、三岁时,他母亲章氏就去世了,他父亲为了抚育孤息,又娶了一房继母,此后就由后母料理家务。诸葛亮七、八岁时,父亲诸葛珪去世。那时诸葛瑾才十五岁多,不能主持家务劳动,因而诸葛亮全家的经济来源枯竭,生活出现困难,只好靠叔父诸葛玄来安排料理了。可见,到诸葛亮时,他们的官僚地主家庭已经破落了。诸葛亮在后来的出师表中也曾说,“臣本布衣”。这表明这时诸葛亮家的社会地位并
19、不高。 诸葛恪(公元203253年),字元逊,诸葛瑾之长子。少年时就有才名,并以“发藻歧嶷,辩论应机,莫与为对”而出名。十八、十九岁时就在孙权手下担任骑都尉(统率皇帝的羽林骑兵),后升为左辅都尉。嘉禾三年(公元234年),诸葛恪自荐为丹阳太守。吴将陆逊死后,诸葛恪升为大将军。代替陆逊在荆州担任要职。孙权死前,升恪兼太子太傅,并嘱托辅佐幼子孙亮。建兴二年(公元253年)吴、魏交战。诸葛恪因轻敌,招致大败。引起“众庶失望,而怨黩(音du读)兴矣”,后被皇族孙峻所杀。他的尸体“以席裹其身而篾束其腰”,投之于建业(今南京)城郊石子罔。死时五十岁。 诸葛绰,诸葛恪之长子。在孙权手下任骑都尉,后参与孙权儿
20、子鲁王孙霸的阴谋活动。孙权得知后,就吩咐诸葛恪要严加管教。诸葛恪气愤不过就用药酒将他毒死。 诸葛竦,诸葛恪之次子。任吴国长水校尉。他对父亲诸葛恪“素性刚愎(音bi毕,固执的意思),矜(音jin巾,夸耀的意思)已陵人”的作风曾多次劝谏,均被拒绝,他经常忧心祸至。诺葛恪被诛后,他用车载着母亲和弟弟逃走。半路上被孙峻派遣的部队堵截,最后被吴骑督刘承斩于白都。 诸葛建,诸葛恪之幼子。任吴国步兵校尉。其父被诛后,跟随母兄逃亡。兄被杀之后,他准备渡江投奔魏国,走了数十里被吴国追兵所杀。 诸葛攀,诸葛乔之子。在蜀国行(代理)护军、翊(音yi益)武将军。诸葛恪在吴国被诛后,“子孙皆尽”,而诸葛亮已自有后代,放
21、诸葛攀回到东吴,成为诸葛瑾的后嗣,不久就死了。 诸葛显,诸葛攀之子。蜀国亡后,于咸熙元年(公元264年)随同诸葛京一同迁移到河东(郡名,辖境今山西省沁水以西,霍山以南地区,治所在安邑、即今山西夏县东北)定居。 诸葛融,字叔长,诸葛瑾之幼子。少时“性宽容,多技艺”。初为吴国骑都尉。诸葛瑾死后,他承袭父亲爵位,统兵驻公安。他宽待部属,深受部属爱戴。后升至奋威将军。兄诸葛恪被诛后,孙权派元难督施宽、将军施绩、孙壹、全熙等“取融”。诸葛融“闻兵士至,惶惧犹豫,不能决计兵到围城,饮药而死”。他的三个儿子都被杀。 诸葛尚(公元247263年),诸葛瞻的长子。公元二六三年与诸葛瞻在与魏军邓艾作战时见父战死,
22、便悲愤地单骑冲入敌阵,英勇战死。时年才十六岁。 诸葛京,字行宗,诸葛瞻次子。蜀国灭亡后,于公元二六三年迁到河东。在西晋时,初为郿县令。有政迹,尚书仆射山涛奏称,“(诸葛)京治郿自复有称,臣以为宜以补东宫舍人,以明事人之理,副梁、益之论。”因而升至江州刺史。 诸葛质,诸葛瞻之三子。蜀亡后,刘禅北去洛阳。刘禅之子洮阳王刘恂不愿投降司马氏,就与关索一起策划南逃,并派诸葛质为使与蛮夷主帅孟虬结好,刘悯才得在南中永昌(“南中”是指今四川南部,云南东北部和贵州西北部一带,“永昌”指今云南保山地区)定居。 诸葛怀,诸葛亮之幼子。晋泰始五年(公元269年),太傅王览召录汉代名臣的后代到京城任职,惟诸葛亮的后代
23、没有去。经查访得知,诸葛亮的第三个儿子诸葛怀还在,就准备给他封爵。诸葛怀谢绝说:“臣家成都,有桑八百株,簿田十五顷,衣食自有余饶。材同樗栎(音chu lin出利,樗栎是一种树),无补于国,请得归老牖(音you有,窗,即终老在家)下,实隆赐也。”晋帝司马炎“悦而从之”。 诸葛果,诸葛亮之女儿。成都西北有朝真观,即乘烟观。传说诸葛果在此修行和成仙升天。 林氏,诸葛均之奏,南阳人。是诸葛亮亲自为弟选择的配偶。 诸葛望,诸葛均之子。 诸葛诞(?258年),宇公休,诸葛丰的后裔(音yi益,后代),诸葛亮的族弟。“显名于魏”,在魏作官,拜镇东大将军。而诸葛亮在蜀任丞相。诸葛瑾在吴,官至大将军。“一门三方”
24、(指三国魏、蜀、吴)为冠盖,天下荣之”。时人评曰:“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 诸葛诞在魏,先后任御史中丞尚书、扬州刺史、镇南将军、征南大将军等职。诸葛诞因与夏侯玄、邓飏关系很好,又见“王凌、毋(音guan贯,姓氏)丘俭累见夷灭,惧不自安”,就“倾帑藏振施以结众心,厚养亲附及扬州轻侠者数千人为死士”,并以十多万人据守寿春。诸葛诞的行动引起魏朝廷的怀疑,司马昭下令夺去他的兵权。诸葛诞自知危急,就叛反。一面攻杀扬州刺史乐綝,一方面派长史吴纲和他的儿子诸葛靓到吴求救。司马昭得知后,即派二十六万军队攻打寿春。诸葛涎乘马从小城门突出,被抓获,后被斩,并夷三族(即父族、母族、妻族)。诸葛诞手下数百人
25、不降,并说:为诸葛公死,不恨”。结果全部被杀。 诸葛靓,字仲思,诸葛诞之子。他“雅正有才望。”在吴国官至右将军、大司马。吴国亡后归晋,晋朝廷任命他为大司马。他国父亲诸葛诞被司马昭所杀,仇恨晋国,不肯就职,并“誓不见世祖(司马炎)。” 诸葛颐,字道回,诸葛靓之长子。东晋元帝对他很器重,官至太常(专为司祭祀礼乐之官)。 诸葛恢(公元284345年),字道明,诸葛靓次子。在年青时就“知名”。当时和荀阎(字道明)、蔡谟(字道明)等三人号称“中兴三明”。他在东晋地位仅次于王导,官至尚书令,金紫光禄大夫(为加官及褒赠之官,加金章紫绶者称金紫光禄大夫)。他为官清正无私,“政清人和,为诸郡首”,博得元帝信任和
26、嘉奖。 从以上简略情况可知,诸葛亮家系所属之人都不是那种庸庸碌碌、无所作为的人,而是在坚持正义,维护统一的斗争中,都不同程度地作出过一定的贡献。诸葛亮的祖传家风是正派的、爱国的。它体现了中华民族优良的美德和忠诚、正直的精神出走山东 汉献帝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诸葛亮十三岁时,他和弟弟诸葛均以及两个姐姐跟随叔父诸葛玄离开了山东老家。 诸葛亮的家乡徐州地区,原来是较为安定的地方。史载董卓之乱时,“徐方百姓殷盛,谷实甚丰,流民多归之。”曹操的父亲曹嵩就是因曹操“起兵”,不愿跟随在一起,便带着家室和次子曹德来诸葛亮的家乡琅邪避难的。虽然黄巾农民起义军主力被镇压下去后,青、徐一带起义军仍坚持数年,但
27、这些起义军不是很快被镇压下去,就是被封建军阀诱降而改编。因而农民起义的声威对诸葛亮家的影响很小,他们也并未因此而离开家乡。 导致诸葛亮跟随叔父离开山东的直接原因是曹操攻打陶谦所至。 曹操是沛国谯县(今安徽毫县)人。他出身于官僚地主家庭。他父亲曹嵩是东汉朝廷宦官曹腾的养子。曹嵩曾用一亿万钱买了个太尉官。后又任司隶校尉、大司农(负责租税钱谷和国家财政开支)等职。曹操在熹平六年(公元177年)二十三岁时,任顿丘县(故城址在今河南清丰县西南)令(一县的行政长官,秩千石。汉代,人口万户以上的县称令,万户以下的称长),后升为朝廷议郎(皇帝的侍从官,掌顾问应对,能参与朝廷的议论)。黄巾起义时曹操被任为骑都尉
28、(统率皇帝禁卫军羽林骑的军官)。因镇压农民起义有功,又升为济南(王国名,治所在东平陵,今山东章丘西)相(国的行政长官称呼)、东郡太守、典军校尉(中央禁军的高级军官,位仅次于将军)。组建“青州兵”后,就把兖州作为根据地。初平四年(公元193年)夏,曹操派兖州所属的泰山太守应邵到琅邪接父亲曹嵩来兖州。徐州刺史陶谦派都尉张阎护送。曹嵩家财特别多,足足装了一百多辆车,一路上招摇过市。当走到泰山郡境内的华县(今山东费县东北)和费县(今山东费县西北)之间时,陶谦都将张闯见财起心,便进行截击,曹嵩所有财物被抢劫一空,曹嵩以及曹操的弟弟曹德也全被杀掉,张阐逃之夭夭。应邵得知消息,急忙赶来,却扑了个空,应邵看到
29、不好向曹操交待,便弃官逃奔袁绍。 曹操得知父亲和兄弟被杀,气愤之极。他也不管是不是陶谦直接指使张固干的,便“复仇东伐”。这年秋天,曹操亲率大军进攻徐州,一连攻下十余城,进抵彭城(今江苏徐州)、傅阳(故城今山东沂州县)。陶谦得知曹操攻来,就领兵抵御,结果被曹军打败,退保郯县(徐州治所,今山东郯城)。曹军又进攻郯县,久攻不下,曹操就引兵向南攻下取虑(音qiu lu秋卢)、睢陵、夏丘等地,并屠杀男女数十万人,投之于泗水,使水为之不流。原来三辅(今陕西渭水流域一带)遭李 之乱,来徐州避难的百姓也全部被杀。造成“鸡犬无余”,“无复行迹”。在这样情况下,陶谦急忙向青州刺史田楷求救,田楷派平原相刘备率数千人
30、去支援。陶谦推刘备为豫州刺史,并又给四千人,命他屯小沛(今江苏 沛县东)抵抗曹军。这时曹军因“军食亦尽”,被迫退回兖州。 第二年,兴平元年(公元194年)四月,曹操又第二次东击陶谦。曹操大军进入徐州后,一连攻下五城,一直扫荡到诸葛亮的家乡琅邪和东海(郡名,治所在郯县)诸县,陶谦和刘备在郯县东郊堵击,被曹军打败,郯县失守,陶谦逃向丹阳。这时曹操“后院”起“火”,兖州境内发生了反曹操的叛乱,陈留太守张邈和陈宫勾结,共迎吕布为兖州牧。曹操闻讯,急忙撤军,赶回兖州,还击吕布。 曹操的两次洗劫徐州,把徐州弄得满目凄凉,一片荒残,有的城池连一个人影也没有,甚至连鸡犬都被消灭光了。总之,曹操所过之处,“多所
31、残戳”。致使“曹操击谦,徐方不安”。人民被迫离乡背井,流离失所。张昭就是这时来到长江以南避难的。诸葛亮的家乡琅邪在曹操第二次攻打陶谦时,糟踏得更是残破不堪,他们一家感受到了战乱的威胁。在这样的情况下,诸葛玄才被迫带着侄儿诸葛亮和诸葛均,以及两个侄女离开山东到荆州来避难。这年(公元194年)诸葛亮正是十三岁。 诸葛亮南行后,他的哥哥诸葛瑾及其后母仍留在山东老家。这不仅是因为诸葛瑾年岁较大(此时已二十一岁),可以主持家务,看管家庭少量财产,而且他对后母“恭谨”,有孝敬之心,留下来可以多方面关照后母。但是过不了几年,徐州又遭到厄(音e扼)难。建安三年,(公元198年)曹操领兵攻打盘据徐州的吕布,并决
32、开沂水、泗水、淹灌下邳(故城址在今江苏省睢宁县西北,一说在今江苏省邳县东三里),最后杀死吕布,占领徐州。第二年刘备乘曹操派他去联袁术之机,叛离曹操,杀徐州刺史车胄,占领徐州。第三年建安五年(公元200年)春,曹操讨伐刘备,破下邳,并掳其妻子和关羽。刘备逃往青州(州名,治所,在临淄县,故城址在今山东省临淄县北,辖境今山东济南以东的北部地区),徐州又被曹操所占。这一系列的军阀混战,使徐州一带人民更加痛苦不堪。就在诸葛亮离开山东的第六年,即建安五年(公元200年)诸葛瑾不得不弃祖宗坟墓于不顾,携带老母及妻子、儿女离开琅邪南下到江东避难。 诸葛瑾少年时游学京师洛阳,学习毛诗、尚书、左氏春秋等儒家经典,
33、学识极为渊博,而且待人诚恳、忠厚。他“才学虽不及弟(诸葛亮),而德行尤纯。”他一到东吴,孙权的姐夫弘咨,就把他引荐给孙权。孙权见诸葛瑾仪表非凡、谈吐不俗,甚为喜悦。先后要他担任“长史”(太尉、司徒、司空设长史、号为三公辅佐)、“中司马”等职。建安二十年(公元215年)孙权派遣诸葛瑾为特使到蜀与刘备通好,求还荆州。虽然他和诸葛亮阔别数年,兄弟情谊很深,但兄弟俩只是在商议国事时才相会,私下从不交往。关羽败亡后,诸葛瑾任吴国绥南将军兼南郡太守。章武元年(公元221年)刘备大举伐吴时,诸葛瑾从吴、蜀联盟共同抗曹的利益出发,写信给刘备,劝两家不积私仇,进行和解。当时有人向孙权进谗告密,说诸葛瑾打算投归刘
34、备,孙权不以为然。他想起十三年前诸葛亮出使东吴联合抗曹时,他曾要诸葛瑾去劝诸葛亮留在江东,诸葛瑾回告孙权说:“弟亮以失身于人,委质定分,义无二心。弟之不留,犹瑾之不往也。”寥寥数语,道出了诸葛瑾对他的忠耿之心。想到这些,孙权愤慨地说:“子瑜(诸葛瑾的字)与孤从事积年,思如骨肉,深相明究,其为人非道不行,非义不言”。“孤与子瑜,可谓神交,非外言所闻也。”可见孙权极为信任诸葛瑾,故在黄武元年(公元222年)升他为左将军,封宛陵侯、督公安(今湖北公安县东北)。不久又升为大将军、左都护等职。赤乌四年(公元241年)诸葛瑾奉令领兵进取曹魏占领的(木且)(音zu租)中(湖北南漳县东南),并直指襄阳。这年七
35、月病卒,时年六十八岁。临终前“遗命令素棺敛以时服,事从省约。”由此可见诸葛瑾精神品格之高尚。流寓襄阳 襄阳历来是“天下重地”。初平元年(公元19O年)刘表任荆州牧时,就把治所从原来的汉寿移到襄阳,从此“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的襄阳更成为“兵家必争之地”,水陆交通极为便利。从社会经济方面来说,襄阳当时是“境广地胜”,“年谷独登,兵人差全”的繁荣地区。 诸葛亮的叔父诸葛玄正是看到襄阳的地理、经济、政治等优越条件,加上又和荆州牧刘表(山阳高平人,即今山东省邹县西南)有“旧友”关系,便携带诸葛亮、诸葛均和两个侄女离开山东,来襄阳避难。 长期以来,人们根据三国志的记载,认为诸葛玄是因袁术署他为豫章太守
36、,故离开山东去豫章做官。后因朝廷“更选朱皓代玄”,才辗转来到襄阳。但裴松之注引的献帝春秋却记载不同。究竟哪一种记载较可信呢?我们看到,陈寿在编纂诸葛亮集时(在编著三国志前,六年)的奏文中说,“遭汉末扰乱,(诸葛亮)随叔父避难荆州。”史载诸葛玄与刘表是“同乡”,素有“旧友”关系。西迁的东汉朝廷把刘表作“为己援”,刘表也经常“遣使奉贡”。而袁术是汝南汝阳(今河南商水县西北)人,出身于“四世三公”的大官僚地主家庭。诸葛玄在琅邪又未做什么官,他们素不相识。东汉朝廷曾想“结术为援”。但袁术却把朝廷派来拜他为左将军、封阳翟侯的使节马日(石单)的节仗夺走,致使马日(石单)受辱,忧愤而死。再者,袁术经略扬州各
37、郡,所署任的人,吴志各传中均有记载,唯独署诸葛玄为豫章太守一事,除诸葛亮传记载外,吴志及其他史籍均无记载。另外献帝春秋的作者袁哗的祖父袁迪和东吴丞相陆逊的弟弟陆瑁关系甚为密切,而陆逊对诸葛亮的哥哥诸葛瑾又特别敬重。因此袁迪可以把从陆瑁那里了解到的诸葛瑾家的情况告诉给他特别器重的孙子衰哗。因而袁哗“生长于吴,故所作多传”。根据以上分析,我们认为献帝春秋记载诸葛玄离开山东直接来到襄阳是可信的。 诸葛亮来襄阳后,因为年小,就在刘表办的“学业堂”里学习儒家著作。诸葛玄由于刘表的推荐,约在兴平二年至建安元年(公元195196年)之间离开襄阳去豫章做官。诸葛亮没有跟随去,是因为他的两个姐姐来襄阳不久就先后
38、出嫁;一个嫁给庞德公的儿子庞山民;另一个嫁给中庐县(今湖北南漳县)蒯家大族蒯祺。两个姐姐定居襄阳,使他生活上有所依靠,加之襄阳政治安定,故仍留在学业堂读书。在学业堂里他结识了一些好友,如崔州平、徐元直、孟公威、石广元等等。同时凭借他叔父和两个姐姐的关系,认识了襄阳地区一些名望士族和知名人士,如庞德公、蔡瑁、蒯越、黄承彦等等。这些联系对诸葛亮学识上的进步和思想上的成熟产生了深刻影响。结庐隆中 诸葛玄担任豫章太守约一年多,后不幸在南昌西城一次民反中被杀。诸葛玄被杀的消息传到襄阳后,诸葛亮、诸葛均以及两个姐姐都极为悲痛。尤其是诸葛亮,不仅失去了抚育他成长的亲人,而且经济上失去了依靠,在政治上失去了指
39、路人。叔父的死,虽然对他精神上是个沉重的打击,但对他年青时期思想较早的成熟,却起了“催化剂”的作用。亲身的流亡经历,跟前的残酷现实,使他逐步懂得了如何去观察社会,认识生活,去思索自己的前途。当时他完全可以通过各种关系,在刘表手下捞个一官半职,但他没有这样做。他看到刘表虽“恣貌温伟”,“爱民爱士”,但“无他远志”,是一个“外宽内忌,好谋无决,有才而不能用,闻善而不能讷”的懦弱、昏庸的人,在当时激烈的军阀混战中,迟早总会被其他军阀吃掉的,跟着这样的人没有什么前途。再说,在刘表的眼中,诸葛亮只不过是个后生小子,在他身旁也不会受到重视。回老家琅邪吧,当时北方战事正紧,回去不仅无栖(音qi欺,居住)身之
40、地。还可能被战火吞噬(音shi是,咬)。面对黑暗而混乱的社会,诸葛亮仿效东汉末年名士、学者不愿做官,在家隐居的做法,带着弟弟诸葛均来到襄阳城西约二十里的隆中寓居下来了。 隆中是个美丽的小山村。周围群山环抱,环境幽雅。村里“猿鹤相亲,松相交翠”。主蜂乐山(即隆中山)高达数百公尺,古木参天,树林如海。登上乐山顶峰远眺襄阳,全城历历在目。向北俯视山下,沔水如一条玉带绕着乐山缓缓向东流去。乐山西侧的古泉老龙洞一股股清泉源源不断地流出,灌溉着山谷数十亩田园,使田间禾苗茁壮,郁郁葱葱。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对隆中秀美幽静的景色,作了淋漓尽致的描绘:“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地不广而平坦,林不大而茂盛。”
41、隆中至襄阳城步行只需一个多小时即可到达。由于襄阳地理位置适中,交通方便,南来北往的人很多。各地瞬息万变的局势,不到一、二天这里即可传开。所以诺葛亮隐居此地,不仅有一个幽静的学习环境,而且外出寻师访友,交游士林也极为方便。在此还可对风云变幻的政治、军事形势进行分析、比较和研究,便于他作出政治上的抉择。 诸葛亮在隆中隐居共有十年(公元197207年)。这十年正是军阀割据形势发生重大变化,兼并战争进入一个新阶段的时期。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二月,李傕、郭汜在长安互相厮杀。曹操利用杨奉护送汉献帝回洛阳之机,贿赂杨奉,把献帝迎到许县(今河南许昌)第二年迁都于此,并改年号为建安元年。献帝任曹操为大将军
42、。曹操从而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接着又制定十四条政治措施。这十四条措施虽已失传,但主要内容在史籍中仍有反映,如录用有治国用兵之术的出身微贱的人做官,设置屯田,招募流民,屯田积谷,严禁厚葬和淫祀,建立法纪等。这些措施使遭受战乱严重破坏的黄河流域的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在此基础上,从建安二年(公元197年)开始,曹操在北方发动了一系列兼并统一战争。首先东征吕布,攻打袁术,迫使梦想当皇帝的袁术呕血死去。建安五年(公元200年)亲征新占徐州的刘备,接着又发动对袁绍的战争。官渡一战,曹操以一比十的劣势兵力打败了地广兵强的袁绍。到建安十年曹操就占领了冀、青、幽、并、徐、兖、豫等七个州。之后又亲
43、征乌桓,彻底击溃袁绍残余势力,统一了北方。整个黄河流域除关西仍为马超、韩遂占据外,其他地区均为曹操所控制。 在曹操统一北方之时,孙策、孙权占据了地势险要的江东,并不断扩大自己的势力。建安四年(公元199年)孙策攻打庐江太守刘勋,夺取皖城(今安徽潜山)。占据庐江郡,接着又用兵攻取豫章郡,控制了扬州广大地区。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四月,孙策在打猎时,被原吴郡太守许贡的门客狙击,受重伤而死。十八岁的孙权承继他哥哥孙策未竟事业,一方面“招延俊秀,聘求名士”,任用张昭,周瑜、鲁肃、诸葛瑾等人辅佐,“分部诸将,镇抚山越、讨不从命”。同时为了积蓄力量,避开强敌,他又表面上服从曹操的节制,接受曹操以汉献帝名
44、义封给他的官职讨虏将军和会稽(音knai、ji,快计,今浙江绍兴市)太守,另一方面积极向西进攻。建安八年(公元203年)孙权按鲁肃建议派兵剿除江夏太守黄祖,黄祖败退夏口。这时孙权听说丹阳、豫章等郡山越“复动”的消息,才折军退回。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孙权又西攻黄祖,进军途中孙权听到母亲病危的消息,只好“掳其人民而还”。 曹操、孙权这时所进行的兼并统一战争和黄巾起义失败后各地军阀的混战有所不同。这种兼并统一战争大都具有两种性,从战争性质来讲,是各地的军阀为夺取他人的土地、人口和财富,扩大自己的统治和剥削范围的破坏性的战争:从战争所起的历史作用讲,当时的形势已由混战走向局部统一到全国统一的阶段
45、。要实现统一,只有通过兼并战争才能实现。因此,凡是有利于实现局部和全国统一的兼并战争,又具有一定的历史进步性。 北方和江东的局部统一,虽然对当地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相对安定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曹操、孙权这两大封建割据势力,却又构成了对荆州地区安全的威胁。 这时,占据荆州的仍是刘表。刘表是东汉末年的名士,素有“海内清名之士”的声誉,号称“八及”之一。在“党锢事件”中也被列为“党人”,遭到通缉,刘表到处躲避,总算没有被捕下狱。初平元年(公元190年)担任荆州刺史后,成为割据一方的豪强。以后他时而勾结袁绍与袁术争夺,时而又支持张绣与曹操为敌。官渡之战时,袁绍向他求援,他满口答应,但不发一兵一卒
46、,也不帮助曹操,而是“欲观天下之变”。曹操统一北方后,刘表的部将从事中郎韩嵩、别驾刘先感到力量单薄,就向刘表提出“举荆州以附曹操”是“万全之策”,蒯越也这样劝他。他犹豫不决,只好派韩嵩去许都见曹操,探听虚实。韩嵩回来后,在刘表面前,称赞曹操的功德,并劝刘表送少子去魏作人质,以结好曹魏。刘表听后很为不满,“大怒”,扬言要斩韩嵩。刘表后妇蔡氏出来劝阻,韩嵩才免死而坐监狱。这时,刘备在曹操的逼迫下,带领关羽、张飞来荆州投奔刘表。刘表一面厚待刘备,一面不予重用,把他安排到离襄阳一百多公里地的新野驻屯,以抵御曹操的南侵,看守荆州的大门。 此外,刘璋占据益州,张鲁占据汉中。他们或者内部存在着严重的矛盾,未
47、能有所作为;或者力量孤单,不足影响大局。 诸葛亮虽身居隆中,但对这些复杂的政治形势了如指掌。他的隐居不是当一般的“隐士”,而是“隐以求志”。他在隆中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可以得到证明。 1、胸怀远志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说他隐居隆中是“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似乎他只要求在乱世中能保全自己的性命,并不想有所作为,以在各诸侯中扬名于世。有人以此认为诸葛亮真是甘心退隐,不为世用。其实诸葛亮不愿做一个隐沦的人,而是怀抱着宏大的志愿,想干出一番事业来。郭沫若同志一九六二年为隆中武侯祠的题词道出了这一奥秘。郭老的题词说:“诸葛武侯隐居隆中时,躬耕自食,足与陶渊明先后媲(音pi譬)美。然陶令隐逸终身,而
48、武侯则以功业自见”大凡一个伟大的人物,在他少年时代,就必已先立定大志。“立志”是每一个青年人所必需的,这是一个人事业成就的起点。 诸葛亮少年时就有“逸群之才,英霸之器”是一个有所作为,不同凡响的人。他家庭遭受战乱的厄运,来襄阳途中耳闻目睹人民遭受饥饿、死亡、疾病的种种惨景,叔父死于兵乱,哥哥和后母流亡东吴这一切一切使诸葛亮逐渐懂得了江山破碎,哪里有家?哪能有国?促使他更加痛恨战争,激励他立志去改变这种混乱局面以实现国家的统一,使人民能安居乐业。 有一天,他的好友孟公威动起思乡之情,想回北方老家,他把这一想法告诉诸葛亮。诸葛亮听后,感慨地对他说:“中国饶士大夫,遨游何必故乡邪!”这句话表现了诸葛亮志在天下,以国为家的宽阔胸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