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doc

上传人:达达文库 文档编号:12132002 上传时间:2021-09-29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15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亲,该文档总共4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蚌埠学院参赛指南共青团蚌埠学院委员会二一年十月前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和承办高校所在地人民政府联合主办,国内著名高校和新闻媒体单位联合发起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盛会。此项活动旨在全面展示我国高校教育成果,激发广大在校大学生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培养跨世纪创新人才,俗称“大挑”,在奇数年份举行。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于2011年下半年举行。“挑战杯”作为我校科技活动体系

2、的龙头,为同学们搭建了科技创新的平台,提供了优化创新人才成长的环境,充分展现了我校学术科研水平,为营造良好的校园科技文化氛围,为学校建设特色鲜明的教学研究型大学作出了贡献!为了使广大同学更加深入地了解“挑战杯”、熟悉竞赛规则与作品要求,院团委组织编写了这本参赛指南。“青春不言败,挑战无处不在”希望广大同学能够挑战自我,积极参与到这项竞赛中来。最后预祝广大同学在本届“挑战杯”中取得优异的成绩!参赛指南编委会2010年10月目 录第一部分 制度篇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 4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 10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

3、资格及形式审查实施细则 12第二部分 实施篇四、关于举办第二届“挑战杯”蚌埠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选拔赛的通知14五、比赛进程及各阶段的要求19第三部分 指南篇六、备赛“挑战杯”的几个问题及评审原则 22七、撰写参赛论文与准备作品展示及问辩的几点提示 25八、“挑战杯”竞赛课题选择指导 27九、学术论文撰写指导 33十、“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格式要求 39十一、关于竞赛中课题研究的几点建议 41附录附1: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特等奖作品名单 42附2:“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

4、赛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参考题 45附3:往届优秀作品摘要 50附4:作品申报书样本 63主要参考文献 79一、“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草案)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的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中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竞赛活动,每两年举办一届。 第二条 竞赛的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 第三条 竞赛的目的:引导和激励高校学生实事求是、刻苦钻研、勇于创新、多出成果、提高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并在此基础上促进高校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

5、发现和培养一批在学术科技上有作为、有潜力的优秀人才。 第四条 竞赛的基本方式:高等学校在校学生申报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参赛;聘请专家评定出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给予奖励;组织学术交流和科技成果的展览、转让活动。第二章 组织机构及其职责第五条 竞赛设立领导小组,由主办单位和承办单位的有关负责人组成,负责指导竞赛活动,并对全国组织委员会和全国评审委员会提交的问题进行协调和裁决。 第六条 竞赛设立全国组织委员会,由主办单位、承办单位和联合发起单位(含高校、新闻单位、相关企业)的有关负责人组成。主办单位和承办单

6、位分别委派有关负责同志作为组委会成员,各联合发起单位推荐一名主管领导作为组委会成员。全国组织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副主任若干名。 第七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的职责如下: 1审议、修改竞赛的章程;2筹集竞赛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的经费;3投票表决竞赛承办高校; 4议决其它应由组委会议决的事项。 第八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下设秘书处,负责按照全国组委会通过的章程组织竞赛活动并向全国组委会报告工作。秘书处设秘书长一名,由承办单位有关领导担任;设副秘书长若干名。 第九条 竞赛设立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的相关学科具有高级职称的非高校专家组成。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二名,评审委员若干名。 全国评审

7、委员会经主办单位批准成立,有权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所规定的原则下,独立开展评审工作。 第十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职责如下:1在本章程和评审规则基础上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2审看参赛作品及其演示,对作者进行问辩; 3确定参赛作品获奖等次。第十一条 竞赛设立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在全国组委会第二次全体会议召开时成立,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1名、评审委员3名(根据被评判作品学科分布选定)、主办单位各1名代表、全国组织委员会高校委员中抽签产生的10名代表组成。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由全国评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担任。资格评判委员会会议由资格评判委员会主任负责召集。 第十二条 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职责如下: 1授权全国

8、组委会秘书处在预审开始至终审决赛结束前接受参赛学校和学生、评委、社会各界人士对参赛作品资格的质疑投诉; 2在终审决赛结束前,如出现被质疑投诉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应召开会议,对被质疑投诉的参赛作品的作者及所属学校进行质询;3投票表决被质疑投诉作品是否具备参赛资格。第十三条 全国组委会秘书处对质疑投诉者的姓名、单位予以保密。质疑投诉者需提供相关证据或明确的线索。资格评判委员会开会时,到会委员超过2/3方可进行表决;表决时实行回避制度;若参加表决委员中有2/3以上认为该作品不具备参赛资格,则评委会对该作品不予评审,其参赛得分随之取消。全国组委会秘书处不受理匿名质疑投诉。 终审决赛结束后,对作品的质疑

9、投诉继续按本章程第三十三条执行。第十四条 主办单位根据团体总分优先原则,确定上届竞赛总分前70名的学校为联合发起高校,并可根据终审决赛规模、地区平衡、学校类别及代表性、承办地区等因素作部分调整。第十五条 各省(区、市)、各高校应举办与全国竞赛接轨的届次化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各省(区、市)团委、科协、教育部门、学联联合设立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评审委员会,负责本省(区、市)竞赛的组织协调、参赛作品资格审查和作品初评等有关工作。第三章 参赛资格与作品申报 第十六条 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

10、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第十七条 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终审决赛当年7月1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和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的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至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或博士研究生类进行评审。 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

11、、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第十八条 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大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 第十九条 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

12、所开具证明; 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 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第二十条 参赛作品必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经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确认。第二十一条 每个学校选送参加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6件,每人限报一件,作品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作品总数的1/2,其中博士研究

13、生的作品不得超过l件。参赛作品须经过本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和本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初步评定,方可上报全国组委会办公室。各省(区、市)选送全国竞赛的作品数额由主办单位统一确定。每所发起学校可直接报送3件作品(含在6件作品之中)参加全国竞赛。第四章 展览、交流、转让 第二十二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推荐通过预审的一定比例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及全部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参加展览。科技发明制作类作品须有实物或模型参展。 第二十三条 全国组委会将在竞赛的终审决赛阶段组织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和工作交流活动,并适时举办单项展示赛或邀请赛等丰富“挑战杯”竞赛

14、的活动 第二十四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在终审决赛期间,举办成果转让活动;成果是否转让不作为作品评审获奖的依据。第二十五条 全国组织委员会拥有组织转让获奖作品的优先权。成果产权及利益分配由学校和作者协商确定。全国组织委员会可以结集出版竞赛获奖的作品及评委评语。第五章 奖励第二十六条 全国评审委员会对各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发起高校报送的参赛作品进行预审,评出80左右的参赛作品进入终审决赛。参赛的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作品各设特等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等次奖分别约占进入终审决赛各类作品总数的3、8、24和65。本专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三

15、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获奖数与其进入终审决赛作品数成正比例。科技发明制作类中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第二十七条 参加全国终审决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的,由全国组织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并视情况颁发相应的奖金。参加各省(区、市)预赛的作品,确认资格有效而又未进入全国竞赛的,由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向作者颁发证书。 第二十八条 竞赛以学校为单位计算参赛得分,团体总分按名次排列,按位次公布。最高荣誉“挑战杯”为流动杯,授予团体总分第一名的学校;设“优胜杯”若干,分别授予团体总分第二至第二十一名的学校。累计三次捧得“挑战杯”的学校,可永久保存复制的“挑战杯”一座。 第二十九条 各等次奖计

16、分方法如下:特等奖作品每件计100分,一等奖作品每件计70分,二等奖作品每件计40分,三等奖作品每件计20分,上报至全国组委会但未通过预审的作品每件计10分。如遇总积分相等,则以获特等奖的个数决定同一名次内的排序,以此类推至三等奖。第三十条 竞赛设10个左右省级优秀组织奖和进入终审决赛高校数30%左右的高校优秀组织奖,奖励在竞赛组织工作中表现突出的省份和高校。省级优秀组织奖由主办单位评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高校优秀组织奖由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提名,主办单位评定后报全国组织委员会确认。第三十一条 在符合竞赛宗旨、具有良好导向作用的前提下,可联合社会有关方面设立、评选专项奖。专项奖不计

17、分。第六章 附则第三十二条 竞赛联合发起高校应向全国组织委员会交纳规定数额的发起组织费。参加全国终审决赛的作品,作者所在学校应向全国组织委员会交纳规定数额的参赛费。发起组织费、参赛费主要用于竞赛的组织、评审、奖励所需经费的补充。 第三十三条 竞赛结束后,对获奖作品保留一个月的质疑投诉期。若收到投诉,竞赛领导小组将委托主办单位有关部门进行调查。经调查,如确认该作品资格不符者,取消该作品获得的奖励,重新计算作者所在学校团体总分及名次,取消该校、该省所获的优秀组织奖,通报全国组织委员会成员单位;并视情节轻重,分别给予所在学校取消下届联合发起单位资格或参赛资格的处罚。 竞赛组委会保护投诉人的合法权益。

18、 第三十四条 承办竞赛的高校应按当届组委会通过的申办办法,申请承办下一届竞赛活动;获得历届“挑战杯”和“优胜杯”的学校具有承办下届竞赛的优先权;当届组委会通过一定的民主程序产生下届承办单位。 第三十五条 竞赛承办单位有权以全国组织委员会名义寻求赞助。最高荣誉“挑战杯”不得用于寻求赞助。 第三十六条 为“挑战杯”竞赛专用网站,由主办单位和承办高校共同建设。第三十七条 本章程自全国组织委员会审议通过之日起生效,由竞赛主办单位及全国组委会秘书处负责解释。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草案) 一、本规则依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制定。全国评审委员会依据本规

19、则制定评审实施细则。 二、全国评审委员会的组成 1全国评审委员会由主办单位聘请非高校的具有高级职称的40名左右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和20名左右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专家组成; 2全国评审委员会设主任一名,常务副主任2名,副主任若干名,秘书长一名。下设若干专业组,各组设组长一至二名; 3全国评审委员会下设由秘书长领导的秘书处,负责对参赛作品分类、统计、送阅和评审的组织服务工作; 4全国评审委员会成员名单(正、副主任、秘书长除外)在终审完毕之前实行保密,在终审结束后可以公布; 5全国评审委员会在向全国组织委员会报告终审结果后解散。 三、评审工作的基本原则 1参赛作品分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

20、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的作者限本、专科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 2评审过程中综合考虑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等方面因素。 3全国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工作分预审、终审两阶段进行。预审要评选出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和发起高校报送作品的80%左右的作品进入终审。终审要按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三类分别按照3%、8%、24%、65%的比例评出特、一、二、三等奖。科技发明制作类A类和B类作品分别按上述比例设奖。各奖励等级之间的标准是相对的。 4评审注意本(专

21、)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在学识水平和科研能力上的差异,三个学历层次作者的作品各等奖的获奖比例与其进入终审的比例基本一致。 5涉及需由有关部门出具证明材料的参赛作品,须按章程第三章第十八条的规定严格把关。 6评审实行回避制度和保密制度。评委不得参与对其同省(区、市)高校、其本人亲属作品的评审工作。在评审结束之前,任何评委不得以任何方式对外宣布、泄露评审情况和结果。 7全国评审委员会的评审工作按评审实施细则规定执行。 四、评审程序 1各省(区、市)的组织协调委员会要按照“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资格及形式审查实施细则的规定,对报送的作品进行严格的资格和形式审查,省(区、市)评审

22、委员会对报送作品进行认真的初评。2全国组织委员会秘书处对各省(区、市)组织协调委员会报送和发起高校直送的参赛作品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不合格的作品取消参赛资格。3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和科技发明制作类的作品在承办高校所在地进行预审,预审要提出是否进入终审和获奖等级初步意见,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在全国评审委员会负责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评审工作的常务副主任的主持下先期进行评审,选出一定比例作品赴承办高校所在地进行展示。 4终审决赛期间,评委在组委会安排的专门时间集体到展厅对作者提出问辩,并审看发明制作类作品的实物。每个评委须向自己负责评审的作品的作者至少询问一次。 5评委可以对所评审的作品

23、的资格提出质疑,并提出质疑理由、证据或线索。受到评委质疑的作品,将提交竞赛作品资格评判委员会按程序评定其参赛资格。 6评委会应于终审开始时在主任的主持下召开评委会全体会议,听取组委会对竞赛活动情况的通报。五、各省(区、市)初评工作,由该省(区、市)评审委员会参照上述规则主持。六、本规则由竞赛主办单位负责解释,并由主办单位根据全国组委会的意见修改。三、“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资格及形式审查实施细则 本实施细则依据“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和“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规则制定。全国组织委员会秘书处和省级组织协调委员会对参赛作品进行资格及形式审查时

24、须参照本细则执行。资格评判委员会依据本细则判定被质疑和投诉作品的资格是否有效。 一、关于资格审查 1凡在举办竞赛终审决赛的当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非成人教育的各类高等院校(含社会力量举办的高等院校)的在校中国籍专科生、本科生和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均不含在职研究生)都可申报作品参赛; 2参赛作品可分为个人和集体申报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研究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上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作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除填写集体作品名称外,还

25、要注明一位学历最高的作者为集体项目的代表,集体作者必须均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本专科生作品、硕士研究生作品或博士研究生作品; 3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者仅限本专科学生。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 4参赛作品涉及下述内容时,必须由申报单位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 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 对国家保护动植物的研究,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 新药物的研究,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

26、机构的鉴定证明; 医疗卫生研究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上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 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的研究,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 5申报参赛的作品必须是距竞赛申报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和社会实践活动成果。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的其它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不在申报范围之列; 6参赛作品须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 7每个学校选送参加全国竞赛的作品总数不得超过6件,每人只限报一件作品,其中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总数的1/

27、2件,研究生作品中博士研究生的作品不得超过1件,集体项目按学历最高者划分; 8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中可包含被采用的为党政领导部门、企事业单位所做的各类发展规划、改革方案和咨询报告,同时附上原件及采用单位使用证明的复印件和有关鉴定材料。 二、关于形式审查 1申报参赛的作品分为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含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共三大类。其中科技发明制作类分成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制作投入较小,对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参赛学生须在作品申报书封面相应作品类别中划“”。 2作品申报书相应栏目须经

28、本校学籍管理、教务、科研管理部门审核后签章确认。 3作品申报书中B1表(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中的作品分类栏须由作者按作品的学术方向或所涉及的主要学科领域据实填写;B3表(科技发明制作)中的作品分类栏须由作者按作品的发明点和创新点所在类别据实填写。此栏如填写有误,将影响作品的最终成绩。 4作品申报中的B3表(科技发明制作)必须附有研究报告,并提供图表、曲线、试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外观图或照片,也可附鉴定证书和应用证书。 5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每篇论文在8000字以内,每份调查报告在15000字以内。 三、本实施细则的解释权归竞赛主办单位。四、关于举办第二届“挑战杯”蚌埠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

29、作品竞赛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选拔赛的通知各单位、各部门:“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是由共青团中央、教育部、中国科协、全国学联主办的一项具有导向性、示范性和群众性的全国竞赛活动,被誉为中国大学生学术科技的“奥林匹克”。“挑战杯”活动每两年一届,至今已举办了十一届,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将于 2011年下半年举行。近年来,我院在广泛开展学生学术科技活动的基础上,已成功组织我院同学参加了全省及全国的比赛,并取得了较为优异成绩。为引导和激励我院大学生刻苦钻研、勇于创新,推动我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努力培养基础扎实、专业

30、精深、具有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经学院研究,决定举办第二届“挑战杯”蚌埠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暨第十二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选拔赛。一、竞赛宗旨崇尚科学、追求真知,勤奋学习、锐意创新、迎接挑战。二、组织领导本次院内选拔赛由团委、教务处、学生处、科研处共同举办。根据关于印发的通知(院字200983号)精神,成立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团委。三、参赛对象2011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的全日制本专科生。四、竞赛日程(一)宣传动员。2010年10月,下发竞赛通知,同时利用广播、展板、招贴、网络等形式进行广泛的宣传动员,使全院师生了解竞赛内容及活动安排。(二)

31、报名参赛。2010年10月11月,各系组建团队,确定课题并报名参赛。11月30日前,各参赛团队将报名表送至团委。(三)作品制作。2010年11月2011年2月,各参赛团队在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所选课题。指导教师由参赛团队自己联系,或由各系安排。(四)作品提交。2011年3月10日前,参赛个人或小组提交经系内评审后的作品及作品申报表,各系作品不少于3件。作品和申报表一式六份报送团委,电子版发至。(五)作品预审。2011年3月11日15日,由领导小组邀请相关专家对参赛作品进行预审。 (六)作品完善。2011年3月16日31日,通过预审的优秀作品,在指导教师或专家的指导下进行针对性修改和完善。 (七

32、)作品终审并参加省级比赛。2011年4月1日15日,组织专家对作品进行终审,模拟答辩,推荐优秀作品参加“挑战杯” 安徽省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五、作品类别及申报要求(一)类别申报参赛的作品须从实际出发,侧重解决社会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申报类别分为以下三类: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作品分类如下:A机械与控制(包括机械、仪器仪表、自动化控制、工程、交通、建筑等);B、信息技术(包括计算机、电信、通讯、电子等);C、数理(包括数学、物理、地球与空间科学等);D、生命科学(包括生物、农学、药学、医学、健康、卫生、食品等);E、能源化工(包括能源、材料、石油、化学、化工、生态、环保等)。2、哲学

33、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作品所属领域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六个学科内。3、科技发明制作类。科技发明制作类分为A、B两类:A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B类指投入较少,且为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等。作品分类同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AE类。(二)申报要求1、作品必须是在2009年7月1日至2011年11月1日期间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或社会实践活动成果,可分为个人作品与集体作品。申报个人作品的申报者必须承担申报作品60%以上的工作,作品鉴定证书、专利证书及发表的有关作品的署名均应为第一作者,合作者必须是学生且不得超过两人(含两人,下同)。2、凡

34、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者不超过三人的,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的项目,均须申报集体作品,集体作品除填写集体作品名称外,还要注明一位学历最高的作者为集体项目的代表,集体作者均须为学生。凡有合作者的个人作品或集体作品,均按学历最高的作者划分本(专)科生作品。每人限报1件作品。3、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国际竞赛中获奖的作品、获国家级奖励成果(含本竞赛主办单位参与举办的其他全国性竞赛的获奖作品)等均不在申报范围之列。4、参赛作品必须作者本人或竞赛小组集体申报,每件作品需有相关专业二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专家学者推荐,一至二名相关专业专家学者指导,并填写统一印制的蚌埠学院大学生课外

35、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品申报表。5、哲学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每份社会调查报告应在15000字以内,每篇学术论文应在8000字以内。发明制作类应向评委进行模拟演示或实物展示。六、评审原则 (一)参赛作品按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共3类进行评审。(二)评审过程中以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现实意义和实用价值为基本评判标准。(三)评审中综合考虑本(专)科生在学识水平和科研能力上的差异。(四)评审分为预审和终审。参赛作品涉及下列内容时必须由申报者提供有关部门的证明材料,否则不予评审。动植物新品种的发现或培育,必须有省级以上农科部门或科研院所开具证明;对国家保护动植

36、物的研究,必须有省级以上林业部门开具证明,证明该项研究的过程中未产生对所研究的动植物繁衍、生长不利的影响;新药物的研究,必须有卫生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鉴定证明;医疗卫生研究必须通过专家鉴定,并最好附有在公开发行的专业性杂志上发表过的文章;涉及燃气用具等与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有关用具研究,必须有国家相应行政部门授权机构的认定证明。七、竞赛评奖和奖励本次竞赛将设定单项奖和优秀组织奖、优秀指导奖。分别评出各组参赛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科技发明制作3类作品具有较高的学术理论水平,实际应用价值和创新意义的优秀作品一等奖各1名,二等奖各2名,三等奖各3名,优秀奖若干,及优秀指

37、导奖若干,优秀组织奖若干。八、活动要求(一)各系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二)各系成立相应的领导小组,明确职责,进行组织和作品发掘。(三)要发觉和探索学生科技创新新模式,努力发现和培养学生科技创新拔尖人才。(四)要有组织、有规划、坚持不懈地推进我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的蓬勃开展,为我院培养人才贡献力量。九、本次大赛设立专题网站大赛相关材料及有关通知请在http:/网站“挑战杯”专栏查阅或下载。 本届竞赛遵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章程,作品资格审查遵从“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资格及形式审查实施细则,作品评审遵从“挑战杯”

38、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评审细则。附件:第二届“挑战杯”蚌埠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报名表共青团蚌埠学院委员会 蚌埠学院教务处 蚌埠学院学生处 蚌埠学院科研处 二一年十月十四日附件:申报者情况姓 名性别出生年月系 别现 学 历专 业年级学制 年入学时间作品全称作品类别作品所属领域作品的类型个人项目 集体项目宿 舍宿舍电话电子信箱手机合作者情况姓 名年 龄性 别最 高 学 历所 在 系 部第二届“挑战杯”蚌埠学院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报名表1、“作品类别”:A自然科学类论文;B哲学社会科学类调查报告或者论文;C科技发明制作;2、“作品所属领域”分为:A哲学 B经济 C社会 D法律

39、 E教育 F管理 G机械与控制 H信息技术 I数理 J生命科学 K能源化工3、本表为有意参加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同学填写,为方便有关培训讲座等事项的通知。4、请于11月30日前将本表交至学院团委五、比赛进程及各阶段的要求一、开题参加“挑战杯”竞赛,你得从选择一个题目入手。从现在开始,利用你已掌握的知识和你敏锐的头脑,挖掘你感兴趣的学科中有科研价值的课题。(一)“挑战杯”竞赛的参赛作品类别:1.自然科学类学术论文(理、工、农、医类学术论文)理(包括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及地球科学等)、工(包括石油、化工、机械、仪器仪表、电工、电子、电信、自动化、计算机、建筑、交通运输、轻工业、手工业、动

40、力、环境、劳动保护、土木工程、能源、材料等)、农、医题目示例:数据挖掘技术在网络信息资源服务中的应用研究碳分子筛变压吸附提纯氮气含氟液晶化合物的形成2.哲学社会科学类社会调查报告和学术论文参赛的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含学术论文、调查报告)限定在哲学、经济、社会、法律、教育、管理专业。作品应尽可能地结合社会实际。题目示例:名牌战略案例分析中国私企二次创业管理体制问题的调查研究建立抑郁症学生的朋辈支持系统关于大学生对抑郁症态度的调查与思考3.科技发明制作(包括化工、机械与控制、计算机、电工、电子、电信、农医等)科技发明制作 A 类:指科技含量较高、制作投入较大的作品;科技发明制作B类:指制作投入较小

41、,对生产技术或社会生活带来便利的小发明、小制作题目示例: 沥青基球状活性炭制备炭肾甲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微型反应器液晶参数综合测试仪要知道,一个好的选题,在“挑战杯”的成功中占有重要的份量。在本指南的后面,列出了第十一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获奖作品的标题以及一些参考题目,希望能对你有所启发。最好把你的想法和老师沟通一下,征求老师对于该课题的意见。(二)“挑战杯”对参赛者以及参赛作品的资格的要求:1.对参赛者的身份要求: 凡2011年7月1日以前正式注册并尚在校的专科生、本科生均可申报作品。2.对作品内容的规范: 参赛作品必须是距申报日以前两年内完成的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和社会实践活

42、动成果。“距竞赛申报日以前两年内完成”是指作品完成最后工作的时间距竞赛申报日不到两年,而非在两年内完成全部工作。以下四类作品不在申报范围内:A毕业设计和课程设计(论文)B学年论文和学位论文C国际竞赛上获奖的作品D获国家级奖励成果3.对作品形式的规范: 发明制作类作品申报时必须附有研究报告,并提供图表、曲线、实验数据、原理结构图、外观图(照片)。鉴定证书和应用证书也可一同附上。 人文社会科学类参赛作品,每篇论文在8000字以内,每份调查报告在15000字以内。 二、展开研究充分利用参赛前的阶段,积极展开研究。指导教师、系部要提供一切支持和帮助。三、提交作品及作品申报书参赛学生需要在院团委网站上下

43、载作品申报书,于规定的时间向各系部提交你的作品及申报书。您要注意如下规定;若以个人作品申报,申报者必须承担作品60%以上的工作,且须出具证明,合作者不能超过两人;凡作者超过三人的项目,或作者不超过三人,但无法区分第一作者,均须申报集体作品。若以集体作品申报,除填写集体作品名称外,还要注明一位学历最高的作者为集体项目的代表,集体作者必须均为学生。作品须经作者本人或集体申报,由两名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称的指导教师(或教研组)推荐。四、学校筛选 各系将依实际情况对上交的作品进行评审,按一定比例筛选并上报院团委;随后院团委进行一定分组,并按一定评分标准,聘请专家、教授进行审核、进行一次初评和终审答辩,把

44、评选分数靠前的作品选出,以备参加省级比赛。 五、报送全省、全国“挑战杯”竞赛学校将把筛选出的作品报送参加安徽省选拔赛。获得一等奖的作品将参加第十二届 “挑战杯” 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六、备赛“挑战杯”的几个问题及评审原则一、怎样选题1要根据科研、生产、教学、生活等各方面社会需要 2要结合本校的具体条件和特点 3要考虑挑战杯的特点:先进性、科学性、现实意义 4要掌握较多的信息 5课题一般不宜过大,但必须有创新 6若选国家项目的子项,则应把研究范围划清 7同一个学校申报作品不要集中在某一个学科领域,避免自相竞争8涉及几个学科领域时,按学术方向或发明点来填写二、如何挑选参赛项目 1作品要符合竞赛章程的各项规定 2作品的科学性、先进性和现实意义 3作品的文件资料完整性 4同一个学校申报作品不要集中在某一个学科领域,避免自相竞争 5人文社科类仅限于:哲学、教育、社会、经济、管理、法律六个方面。三、填写作品申报书注意事项 1仔细阅读挑战杯竞赛章程、评审规则和作品申报书说明 2个人作品: (1)申报者需承担申报项目60以上的研究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事务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