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合成生物技术生产甾体激素中间体的研究展望_刘夺汇总.docx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2109644 上传时间:2021-09-0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96.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合成生物技术生产甾体激素中间体的研究展望_刘夺汇总.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合成生物技术生产甾体激素中间体的研究展望_刘夺汇总.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合成生物技术生产甾体激素中间体的研究展望_刘夺汇总.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合成生物技术生产甾体激素中间体的研究展望_刘夺汇总.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合成生物技术生产甾体激素中间体的研究展望_刘夺汇总.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DOI:10.13376/j.cbls/2013.10.001第25卷第10期2013年10月生命科学Chinese Bulletin of Life SciencesVol. 25, No. 10Oct., 2013? 994-2016 (Thina Academic Journal K lecti onic Pub讴hi门黑 11GUg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i .11 et文章编号:1004-0374(2013)10-0958-08合成生物技术生产番体激素中间体的研究展望刘夺,张莹,周晓*,元英进(天津大学化工学院系统生物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天津300072

2、)摘 要:备体类药物是销售额仅次于抗生素的世界第二大类药物,不同的留体药物分子结构均由雷体激素 中间体衍生而来。雷体激素中间体的传统生产方法包括植物提取皂素法和化学全合成法,其对环境有害, 反应产物结构不唯一且成本较高,不利于工业化生产。目前主要的生产工艺是利用微生物对特殊原料进行 转化的半合成法,但会遇到微生物酶转化率低、发酵周期长等问题。合成生物学的出现为构建利用糖为唯 一碳源生产备体激素中间体的人工细胞提供了理论上的可行性和可靠的技术支持。重点综述了合成生物技 术在备体激素中间体生产中的应用,以有利于工业发酵的酿酒酵母、分枝杆菌等为底盘细胞,通过引入外 源合成功能模块,实现胆备醇、雄烯二

3、酮等留体激素中间体的生物合成,并对合成生物技术在医药生产方 式转变中的应用进行了展望,以期推动备体类药物生物制造技术的进步。关键词:窗体激素中间体;植物提取皂素法;化学全合成法;半合成法;合成生物技术中图分类号:O629.23; Q812文献标志码:AResearch prospects of synthetic biotechnology in steroid hormone intermediate productionLIU Duo, ZHANG Ying, ZHOU Xiao*, YUAN Ying-Jin(Key Laboratory of Systems Bioengineerin

4、g of Ministry of Education, School of Chemical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Tianjin University, Tianjin 300072, China)Abstract: Steroid drugs have become the second one in the world pharmaceutical market, right after the antibiotics. All types of steroid drugs are derived from the steroid hormone inte

5、rmediates. For the production of steroid hormone intermediates, traditional methods include plant saponin extraction method and total synthesis method. Both of them are detrimental to environment, yield the mixing of different structural products, and too expensive for industrial production. At pres

6、ent, the common method is semi-synthesis which uses certain raw material and microorganisms, while faces the problems such as low enzyme conversion rate and long fermentation period. The advent of synthetic biology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and reliable technical support for constructing artifici

7、al cells that can synthesize steroid hormone intermediates using sugar as the sole carbon resource. This review summarized the application of synthetic biotechnology in the production of steroid hormone intermediates. Cholesterol, androstendione and other steroid intermediates can be synthesized by

8、introducing exogenous synthetic function modules, using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nd mycobacteria as chassis suitable for industrial fermentation. Furthermore, the application of synthetic biotechnology is also discussed in changing pharmaceutical production mode, expecting to promote the progress o

9、f steroid biological pharmaceutical technologies.Key words: steroid hormone intermediates; plant saponin extraction method; total synthesis method; semi-synthesis method; synthetic biotechnology收稿日期:2013-06-03;修回日期:2013-07-31基金项目:国际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2012AA02A7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1206114);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2

10、JCQNJC03800)*通信作者:E-mail: ; Tel: 18722178216第10期刘 夺,等:合成生物技术生产爸体激素中间体的研究展望963图1环戊烷多氢菲母核结构及典型管体类药物品种管体类药物是指分子结构中含有环戊烷多氢菲 母核结构的激素类药物,典型品种有地塞米松、泼 尼松、倍他米松、氢化可的松等(图1)。管体类药物的合成和应用与抗生素并称为二十世纪医药工业 最引人注目的两大成果,在制备保健品、治疗呼吸 系统疾病、内分泌失调、肿瘤等疾病方面有着显著 的临床作用1。管体类药物年销售额大于400亿美元,约占世界医药产品总额的10%。作为制备各种管体类药物的原材料,管体激素中间体应

11、用广泛、 种类繁多,具有重要的医药价值和巨大的市场需求。 我国是生产管体药物中间体的主要国家,2009年国内管体激素原料药及中间体出口总量为743.25吨,出口总金额3.7亿美元2。随着各国经济发展和居 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对管体类药物的需求将不断 增加,管体激素中间体的市场空间广阔。如何开发 出管体药物及其中间体的新型生产技术,降低成本 与生产污染,提高附加值与生产效率,成为关系着 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命题。管体激素中间体的生产工艺经历了植物提取皂 素法、化学全合成法、半合成法、新型的微生物合 成法等几个阶段。虽然工业上仍以半合成法为主, 但合成生物学的出现,建立了一种新型的微生物合 成法

12、。它只利用糖为唯一碳源,通过人工构建的功 能微生物,即可生产特定结构的管体激素中间体,为建立新型的生物制药技术开拓了发展思路,奠定 了研究基础。1传统生产工艺的应用1.1 植物提取皂素法植物皂素是生产雷体类药物的重要原料,其分 子结构无法通过全化学合成获得,因此只能通过植 物提取的方式获取3。目前工业上提取的植物皂素 包括薯藤皂素、剑麻皂素和番麻皂素,其中尤以薯 薪皂素为主,是 200余种管体激素药物的原材料。 作为薯藤皂素的重要来源,黄姜已成为我国生产雷 体原料的最主要药源作物4。工业上最初采用直接酸水解法提取薯藤皂素,即把黄姜粉碎,用稀酸加 热回流进行水解,水解产物用水或饱和碳酸钠水溶 液

13、洗涤至中性,置于80 c烘干后,再用汽油、石油酸等溶剂提取皂素5。植物提取皂素有如下明显弊端:(1)由于植物细胞壁比较坚韧,提取过程需配合使用生物酶以及 大量酸和有机溶剂,导致排出的废水污染物中pH值、BOD、COD等含量均超标6-7 ; (2)黄姜是一种 农作物,生长对地理位置要求严格,利用其提取薯 薪皂素,必将面临工业生产受制于农作物生长的问 题,会导致生产具有明显的周期性,产量不稳定, 不利于连续生产 ;(3)提取后不能被二次利用的残渣堆放会占用土地资源,大量的渗透液又可能污染 地下水,造成潜在的威胁网。由此可见,通过植物提取法生产管体激素中间体包含诸多弊端,亟需其 他生产工艺的出现。1

14、.2 化学全合成法管体类中间体化学全合成的关键步骤是环戊烷 多氢菲母核的构建(图1)。最初的合成方法以 A环 或AB环起始,依次连接 C环、D环,但该路线反 应流程过长,并无过多经济价值9。20世纪50年代, 随着各种立体专一性反应的发现,以往最后引入的 D环在合成前期就能引入1。然而,合成产物均为 消旋化合物,一般只有一个对应体具有生理活性, 另一个无作用甚至有反作用,因此,涉及到手性拆 分的问题。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不对称合成开始出现, 通过在CD环上引入符合天然管体构型的手性中心 以得到光学活性管体11。与此同时,生物模拟多烯 环合法(仿生环合法)的出现,实现了具有适当位置 的多烯煌一步

15、直接合成天然构型的管体骨架 ABCD 环。此后,环加成法、重排反应、分子内 Heck反应 等均在管体类的全合成上得到广泛应用12。由于管体分子的母核结构复杂,化学全合成工 艺流程长、反应步骤多、副产物去除复杂、能耗高 且易对环境造成污染,限制了管体药物的生产和应 用。因此,探索高效、绿色的合成方法是管体激素 中间体生产工艺发展过程中的首要任务。2微生物催化半合成法生产雷体激素类药物 微生物半合成法生产管体激素类药物,是利用 特殊微生物作为反应器,将特殊非糖原料转化为管 体类产品的方法。它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改进了生产工 艺路线,弥补了植物提取法与化学全合成法的缺陷。 2.1以植物皂素为原料的半合成

16、法利用特定微生物,以植物皂素为原料,可在管 体母核的任何位置进行羟化反应,使管体分子具有 药用活性13。管体的羟化酶都是细胞色素P450依赖型单加氧酶,属于末端氧化酶,能将一摩尔分子 氧引入底物,并需要一个NADPH提供电子转移系统14。常见的管体微生物羟化反应及所用微生物见 表1。2.2以动植物管醇为原料的半合成法由于植物皂素的提取会带来一系列问题,目前 世界上的先进国家大多以动植物管醇为起始原料进 行微生物降解侧链,得到重要中间体C-17酮管体,如雄管-4-烯-3,17-二酮(4AD)、雄答-1,4-二烯-3,17-表1常见的细胞色素P450酶催化的管体羟化反应爸体羟化反应类型转化微生物6

17、0自耐热性芽抱杆菌7 a串珠镰刀菌、布拉克须霉11 a棕曲霉、烟曲霉、黑根霉11 0月状旋抱腔菌15 a雷斯青霉15 0巨大芽抱杆菌16 a玫瑰产色链霉菌二酮(ADD)和9 a -OH-AD后进一步制备管体药物15。 作为工业生产的废物,动物管醇,如胆备醇,以及植物管醇,如豆番醇、3至番醇、菜油管醇等原料来源丰富,且具有管体母核,是合成管体激素 中间体的理想原料16-17。因此,利用微生物进行动 植物管体的侧链降解,在工业化应用中具有重要地 位。常见的动植物管醇侧链降解及所用微生物见 表2。利用微生物转化进行化学反应修饰,进而合成 管体激素中间体,与传统提取方法相比具有如下优 点:(1)生产过

18、程尽量避免或减少工业强酸、强碱 的使用,改善操作条件;(2)微生物转化法专一性强, 具有较好的立体选择性和区域选择性同。但是,其仍有不足。一方面,特殊底物管体类物质通常具有 较强的疏水性,使得其难以扩散进入细胞与转化酶 接触反应,从而导致转化率降低;另一方面,分支杆菌发酵是细菌发酵,不像酵母等真菌发酵一样具 有很强的鲁棒性,灭菌成本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 了半合成法生产管体激素中间体的工业化应用19。我国传统的雷体激素药物生产还主要以薯藤皂 素的化学降解得到基本中间体C21管体的双烯物技术为主。近年来,我国从国外引进2条生产线,开始了微生物发酵植物管醇生产4AD的先进生物制造工艺,标志着我国进入

19、了国际先进水平的行列。 然而,4AD作为C19管体中间体用于生产雄性激素、 蛋白同化激素类有一定优势,但是要在C17酮位置应用化学法引入双羟丙酮侧链生产A环具有4-烯-3-酮结构的第一代肾上腺皮质激素尚需时日。 我国在管体药物生产中应用的微生物转化反应包括 C11-羟基化、C1,2-脱氢。这些微生物转化反应长 期以来是管体药物生产中的薄弱环节,资源利用率 不高,与国外差距较大。因此,重视生物制造的研 究应用,实现绿色制造的可持续发展对提高资源利 用率、降低能耗、环境友好意义重大20。底物转化微生物主要产物羊毛笛-7,9(11)-二烯-3-醇分枝杆菌NRRL B-38054,8(14)-ADD-

20、3,27-二酮3 0乙酰氧-19-胆笛-5-烯胆笛醇莫拉克斯氏菌雌酮胆笛醇分枝杆菌NRRL B-3805睾酮麦角笛醇分枝杆菌NRRL B-3805AD分枝杆菌NRRL B-3683ADD“谷笛醇分枝杆菌NRRL B-3805AD分枝杆菌NRRL B-3683ADD0谷笛醇分枝杆菌NRRL B-3805AD分枝杆菌 VKM Ac-1815D ET1AD植物笛醇分枝杆菌MB 3683AD表2常见的微生物降解动植物管醇侧链反应3合成生物技术在雷体激素类药物生产中的 应用及展望3.1 合成生物技术在异戊二烯途径下游药物生产的 应用合成生物学旨在工程学思想指导下,设计构建 新生物元件、模块、系统,或赋予

21、天然系统具有新 功能、新用途,以满足人类的需求。合成生物技术 的出现,已经在医药、能源、环境等方面取得了标 志性突破21。其中,已经有多项工作针对细胞异戊 二烯途径下游药物生产开展研究。以细胞内源的异 戊二烯焦磷酸 (IPP)为前体分子,通过多种聚合、 修饰和降解的生物反应,可以合成多种重要的菇烯 类药物,包括青蒿素、紫杉醇、丹参酮、人参皂昔等, 以及管体激素类药物,包括黄体酮、雄烯二酮等。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Jay Keasling教授是利用合成生物技术生产青蒿素的领军人物。2003年,该课题组首次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从青蒿中 克隆的功能基因,得到了产量为3.1 mg/L的青蒿二烯22。

22、2006年,Keasling课题组在酵母菌中导入青 蒿二烯合成酶基因及P450氧化酶及还原酶基因,实现了青蒿酸的生产,产量达到115 mg/L 23 o 2008年,他们对工程化的产青蒿酸酵母菌进行优化,发 酵得到1 g/L的青蒿酸24。在此基础上,该课题组 设计了人工蛋白支架,对大肠杆菌中不同反应酶以 不同分子数捆绑在一起,协同作用降低中间代谢物 积累,提高产物合成效率达77倍25。2009年,通过基因来源的重新选择替换和工业发酵过程的优 化,他们进一步在大肠杆菌中实现了青蒿二烯的高 效生产,平均产量达到27.4 g/L 26 o 2013年,该组在青蒿二烯之后又引入5个外源反应酶或辅助蛋白

23、形成的模块,使得青蒿酸的产量达到25 g/L的高水平,具有直接工业化的巨大价值27。抗癌药物紫杉醇的生物合成也是合成生物技术替代传统植物源药物提取的典型实例。2001年,德州农工大学的 Huang等28在大肠杆菌中首次实现 了紫杉二烯的生物合成,产量为1.3 mg/L。2004年,西班牙巴塞罗那大学的Besumbes等29在拟南芥中实现了紫杉二烯的合成,产量为600 ng/Lo 2005年,德国Darmstadt技术大学的 Engels等30在酵母中 合成了紫杉二烯,产量达到8.77 mg/L。2006年,DeJong等31在酵母菌实现了紫杉二烯-5 ”嚼的合成,产量约为 25 11 g/L

24、2010年,麻省理工学院的 Stephanopoulos课题组在大肠杆菌中成功实现了紫 杉二烯的合成,产量高达(1020 土 80) mg/L32o在国内也有若干家单位从事紫杉醇的生物合成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的Wang等33-34于2005年分别在大肠杆菌和酵母菌中成功构建紫杉二烯的合成途 径。2011年,Meng等35在大肠杆菌中构建了紫杉 二烯合成途径,最终发酵可产生(876 60) mg/L的紫杉二烯。丹参酮来源于中药,具有抗肿瘤的效果,近年 来受到很高的关注度。2012年,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Zhou等36以酿酒酵母为底盘细胞, 最终构建了如下模块:过表达tHMG1 ,融合表

25、达BST1和ERG20,同时融合表达SmKSL和SmCPS,使次丹参酮二烯产量达到了12.5 mg/L ;利用15 L规模发酵罐培养携带高效Miltiradiene合成途径的酵母工程菌,产量达到365 mg/L。植物源药物提取导致的高污染、物种资源破坏 等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研究开发基于 新功能元件与模块库平台的合成生物技术,以促进 资源依赖型医药产品从天然提取生产模式向微生物 合成的工业模式转变。3.2 合成生物技术应用于构建生产管体激素中间体 的底盘细胞动物及人体内的管体激素类分子均来自胆固醇 的合成,而胆固醇的合成路径中鲨烯(squalene)到酵母固醇亿ymosterol)的

26、路径与酵母中的路径基本 相同,且后续一些酶也具有同工作用,只是末端产 物分别为胆固醇和麦角固醇。因此,酿酒酵母作为 基因工程、代谢工程常用菌株,基因操作工具方便, 便于培养和大规模发酵,且遗传背景较清晰,次生 代谢产物较单一,能简化代谢工程产物的纯化37,是理想的真核蛋白表达系统之一,适合作为固醇类 物质人工合成的底盘细胞。德国柏林工业大学的 Christine Lang课题组对 酿酒酵母内源固醇生物合成途径中的关键调控基因 进行了研究,通过上调基因tHMGR的表达,使酵母固醇前体物角鲨烯的产量提高了40倍38;为进一步促进角鲨烯向固醇类物质的转化,该课题组对 内源关键基因角鲨烯环氧酶基因(E

27、RG1)和羊毛固醇C-14去甲基化醇酶基因(ERG11)进行过表达, 使角鲨烯下游总固醇产量较野生菌株提高了 3 倍39。在该课题组发表的专利中,通过引入来自小 鼠和人的C-8管醇异构酶基因(ERG2)、C-5番醇去 饱和酶基因(ERG3)以及管醇C24-还原酶基因 (DHCR24),并将C-22管醇脱氢酶基因(ERG5)和管醇C24-甲基转移酶基因(ERG6)失活且截短的HMG-CoA还原酶基因(tHMG1)过表达,获得了能 合成7-脱氢胆管醇、麦角番-5,7-二烯醇及中间代谢物的重组酵母菌株40。荷兰的Hans-Peter课题组也实现了通过酵母生 产非酵母的管醇,通过上调HMG1的截短基因

28、,敲除ERG5和ERG6基因,并引入脊椎动物来源的管 醇C24-还原酶DHCR24 ,成功在酵母中生产7-脱氢胆管醇。进一步地,他们将脊椎动物胆固醇C25-羟化酶与7-脱氢胆管醇和麦角固醇结合,获得了 生产25-羟基-7-脱氢胆管醇和 25-羟基麦角固醇 的酵母菌株41。2011年,瑞士日内瓦大学与奥地利格拉茨工 业大学合作研究,通过敲除固醇C-24甲基转移酶基因ERG6和固醇C-22脱氢酶基因ERG5,分别引 入非洲爪产蟾、人源、鱼源的固醇 C-7还原酶、固 醇C-24还原酶,构建得到稳定生产胆固醇的酵母 菌株RH6829 o他们的研究表明,鱼源的基因表达 效果最佳,胆固醇产量约为1 mg/

29、L细胞湿重。为了进一步研究胆固醇的合成对细胞膜蛋白的影响,该课题组对三种细胞膜溶质的转运因子Tat2p、 Pdr12p Can1p进行了分析,发现胆固醇的合成对 色氨酸和精氨酸的吸收均有显著影响,但与麦角固 醇相比,胆固醇合成菌株对弱有机酸的抗性降低42。3.3 合成生物技术应用于构建生产管体激素中间体 的元件挖掘与检验经过优化改造的酿酒酵母底盘细胞具备了合 成外源胆固醇及其分子类似物的能力,在此基础上,添加人工设计的反应路径,可使其合成管体类分子。动物细胞中,降解胆固醇侧链至剩余一个酮基的反 应由细胞色素酶 CYP11A1及其伴随蛋白铁氧还蛋 白ADX和铁氧还蛋白还原酶 ADR合作完成。俄罗

30、 斯罗蒙诺索夫莫斯科州立大学Kovaleva教授领导的课题组针对靶向于膜结构的细胞色素P450酶开展了多年的研究。1993年,该课题组利用酿酒酵母 成功表达动物源的P450酶。在该项工作中,将人体的细胞色素 P450IID6酶的氨基酸末端序列进行 不同程度的截断,以考察其对 P450IID6酶定位于 酵母内质网的影响43。1994年,该课题组在酿酒酵母中成功表达人活性细胞色素 P450IIIA4酶,研 究其对异源化学物质的代谢作用,在以 P450IIIA4 酶催化合成管体激素羟甲雄二烯酮方面取得突破性 成果,奠定了利用酵母细胞进行生物制药的基础 44。 1996年,该课题组开展了在酵母中表达人

31、细胞色素 P450酶的机理性研究,利用酵母表达系统作为工具, 研究P450酶对多种因子诱导的影响及其机制45。1996年,他们在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了经过序列修 饰的铁氧还蛋白 ADX与铁氧还蛋白还原酶 ADR的 前体,这两种蛋白是与P450scc搭配的关键蛋白,是酵母能够合成管体激素药物前体的核心蛋白46。19982000年,在该课题组发表的成果中,陆续研 究了酵母线粒体中的蛋白水解作用47外源蛋白转运进酵母线粒体时是否对蛋白水解酶及分子伴侣的 功能造成影响48,以及胆固醇底物添加对转运进酵 母线粒体的 CYP11A1酶的影响49。2006年,该课 题组首次尝试将酵母内源的D-乳酸脱氢酶信号肽

32、添加到外源细胞色素酶CYP11A1p(即P450scc)的前端,成功令其靶向酵母线粒体的内膜50。2008年,该课题组系统研究了不同信号肽对 CYP11A1酶的 定位及活性影响,这些信号肽分别涉及到线粒体内 膜定位的3种不同机制以及基质定位机制 ;同时包 含了内源信号肽与外源信号肽,是利用人工添加信 号肽实现外源元件功能的合成生物学代表工作51。另一方面,分枝杆菌在降解管醇侧链中的作用? 994-2016 (Thina Academic Journal Klectionic Publishing: 11Glig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i.11 et967生命科学第2

33、5卷也成功运用于合成生物技术。2007年,荷兰格罗宁根大学的Vander等52对红土菌RHA1中催化胆固 醇降解的基因簇进行了研究,认为分支杆菌中的一 系列基因簇可以将胆固醇转化得到雄管-4-烯-3,17-二酮(AD)、雄答-1,4-二烯-3,17-二酮(ADD)和 9 a -OH-A*管体药物中间体,这一发现揭示了胆 固醇代谢对分支杆菌在巨噬细胞中存活的超能力有 极其重要的作用。该研究组进一步研究分析了胆固 醇的代谢过程,发现CYP125是细胞色素 P450单加氧酶,利用NADPH催化胆固醇的C26位羟基化, 该反应是胆固醇侧链降解的关键首要步骤53。2009年,该研究组通过使编码 HIP-

34、CoA转移酶的基因 ipdA、ipdB和编码HIL-CoA脱氢酶的基因ipdF失活, 得到AD、ADD、9 a -OH-AD等重要管体中间体54-55。 他们的发现也为利用其他微生物实现管体激素中间 体的合成提供了新思路,对实现管体激素药物中间 体工艺的多元化,合理利用我国管体植物源天然产 物资源具有重要意义。3.4 合成生物技术应用于构建生产管体激素中间体 的功能模块在已经优化构建的酿酒酵母底盘细胞中,以外 源固醇分子为底物,合理搭配元件,构建人工合成 功能模块,可实现不同管体激素中间体的合成,这 方面的研究工作主要围绕雄烯二酮的合成展开。1998年,法国国家科学研究所分子遗传学中 心的De

35、nis Pompon与Transgene公司合作研究,敲 除酵母内源基因固醇C-22脱氢酶,同时引入拟南芥C-7还原酶,共表达牛细胞侧链降解细胞色素 P450、ADX、ADR ,实现了单一碳源到孕烯醇酮 的生物合成,产量达到60 mg/L ;该研究组进一步引入人源3 3贫基类固醇脱氢酶,将孕烯醇酮转 化为孕酮56。2003年,该中心膜蛋白工程实验室 与Transgene公司和 Aventis公司在此前研究的基础 上,通过引入哺乳动物蛋白matP450scc (CYP11A1)、matADX、matADR、线粒体靶向的 ADX、CYP11B1、 3 3 HSD CYP17A1、 CYP21A1

36、,首次实现 了酿酒 酵母中氢化可的松的全生物合成;而后该研究组又对路径进行了优化,包括对NCP1、ARH1两个线粒体系统的调控以及敲除基因ATF2、GCY1、YPR1以抑制副产物的生成,最终使氢化可的松的产量提 高23倍,达到11.5 mg/L,占总固醇的 70%57。该 课题组还对胆固醇的合成进行了研究,在专利 US 2009/0239837 A1中,通过表达真菌系统中的C7还原酶和C24还原酶,同时抑制 C24甲基转移酶的表达,从而获得合成胆固醇的酵母菌株58。此外,他们还获得了多株生产固醇衍生物的基因工程菌 株,并发表了专利59-60。以上关于各种管体激素中间体的研究不仅体现 出酵母菌作

37、为重组微生物的巨大应用前景,更证明 了从高等真核生物到微生物实现复杂生物合成途径 的可行性,为合成生物技术取代植物源提取法提供 了有力的技术和理论支持 61。3.5 合成生物技术在管体激素中间体生产中的展望将基因元件(启动子、转录调控区域、核糖体 结合位点、开放阅读框、终止子等)依据工程化目标需要,有机重构和连接起来,便形成了功能基因 模块。通过对已有生物网络加以利用,同时引入新 的功能基因模块,表达出天然细胞不能合成或含量 极低的产物。尽管合成生物技术开拓了新的生产方 式,但尚处于起步阶段,对于生物合成路径较长的 物质,各种酶的反应并不完全,容易产生限速步骤, 有待于进一步优化合成路径,以提

38、高产量。合成生物技术生产管体激素中间体,常用的底 盘细胞是酿酒酵母,而作为底物的内源固醇是细胞 膜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代谢路径调控严谨,但仍 有通过内源途径改造提高固醇含量的空间。此外, 脂肪酸合成是固醇类代谢的竞争路径,前体均为乙 酰辅酶A ,因此,如何使乙酰辅酶 A的积累更多转 化为内源固醇而非脂肪酸,协调两条代谢路径的关 系,也是未来运用合成生物技术生产管体激素中间 体的研究重点。在人工合成生物体系、人类健康、能源等领域 的重大需求牵引下,合成生物技术将不断发展。为 了解决药物需求与环境、植物资源的突出矛盾,需 要设计构建高效的管体激素生物合成平台及产品, 实现重要的植物源医药产品的从碳

39、源合成出发,以 人工细胞合成替代天然提取,为国民经济带来巨大 效益的同时,也为资源环境的合理利用、科技进步、 产业调整、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提供巨大推动力, 从而提升我国的战略国际地位和综合国力。参考文献1 梁剑光,黄鹏,徐正军.重要爸体医药中间体的微生物 转化研究进展.化工中间体,2008, 4(11): 20-32 陈合,李庆娟.黄姜副产物综合利用的研究进展.食品与药品,2007, 9(12A): 60-23 徐有明,李双来,郭治成,等.薯茄属植物基础研究进展 与开发利用.湖北林业科技,2005, 3: 37-414 孙欣,邓良伟,吴力斌.皂素生产废水污染特点及治理现状.中国沼气,2005,

40、 23(1): 25-8罗星,刘运美,姚旭,等.从黄姜中提取薯薪皂昔元的工28艺研究.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 19(11): 38-9吕杰,金湘,毛培宏.生物技术在薯薪皂普及其昔元生物合成中的应.生物技术,2009, 19(4): 88-90王庆宇,金凤燮,鱼红闪.薯薪皂昔元制备方法的研究.29安徽农业科学,2011,39(5): 2642-4杨磊,肖长文,祖元刚.植物提取物生产过程中废水的治理.森林工程,2008, 24(4): 44-7蔡祖悻.笛体全合成.中国医药工业杂志,1979, 6: 29-4630Nature, 2013, 496(7446): 528-36Huang Q

41、, Roessner CA, Croteau R, et al. Engineering Escherichia coli for the synthesis of taxadiene, a key intermediate in the biosynthesis of taxol. Bioorgan Med Chem, 2001,9(9): 2237-42Besumbes o , Sauret GS, Phillips MA,et al. Metabolic engineering of isoprenoid biosynthesis in Arabidopsis for the produ

42、ction of taxadiene, the first committed precursor of taxol. Biotechnol Bioeng, 2004, 88(2): 168-75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Engels B, Dahm P, Jennewein S, Metabolic engineering of71 W4-2016 China Academic Journal H 1-ectroTiici ;uiisk/ All ii/ril1; reserved.rielRecent advances in the

43、totakadiene biosynthesis in yeast as a first step towards Taxol (Paclitaxel) production. Metab Engin, 2008, 10(3): 201-6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 40 41 42Velluz L, Valls J, Nomine Gsynthesis of steroids. Angew Chem Int, 1965, 4(3): 181200 庄治平.笛体不对称合成的研究.应用化学,1985, 2:81-2 孟程红.爸体关键骨架BCD环的全合成方法学研究D.北

44、京:北京工业大学,2012 叶丽,史济平.爸体微生物转化在制药工业中的应用.工业微生物,2001, 31(4): 40-7杨顺楷,易奎星,杨亚力,等.爸体微生物转化C11 B羟 基化的研究进展.生物加工过程,2006, 4(2): 7-14Fernandes P, Cruz A, Angelova B, et al. Microbial conversion of steroid compounds: recent developments. Enzyme Microb Technol, 2003, 32(6): 688-705 张裕卿,王东青.植物爸醇微生物转化制备爸体药物中 间体的研究进展

45、.微生物学通报,2006, 33(2): 142-6 杨英,姜绍通.微生物降解番醇侧链转化雄爸-4-烯-3,17-二酮的研究进展.微生物学通报,2006, 33(6): 142-5 梁建军,汪文俊.微生物生物转化爸体化合物生产雄烯 二酮研究进展.湖北农业科学,2012, 51(7): 1309-12 张春燕,白宝星,王明蓉.爸体药物生物转化体系的研 究进展.国外医药抗生素分册,2007, 28(5): 210-4 杨顺楷,杨亚力,吴中柳,等.微生物发酵降解植物笛醇 侧链生产17-酮笛体研究进展.生物加工过程,2010, 8(5): 69-77刘夺,杜瑾,赵广荣,等.合成生物学在医药及能源领域

46、的应用.化工学报,2011,62(9): 2391-7Martin VJ, Pitera DJ, Withers ST, et al. Engineering a mevalonate pathway in Escherichia coli for production of terpenoids. Nat Biotechnol, 2003, 21(7): 796-802 Ro DK, Paradise EM, Ouellet M, et al. Production of the antimalarial drug precursor artemisinic acid in engineer

47、ed yeast. Nature, 2006, 440(7086): 940-3Ro DK, Ouellet M, Paradise EM, et al. Induction of multiple pleiotropic drug resistance genes in yeast engineered to produce an increased level of anti-malarial drug precursor, artemisinic acid. BMC Biotechnol, 2008, 8(1): 83Dueber JE, Wu GC, Malmirchegini GR, et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