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淄博市开发区发展规划(2021-2025年) (征求意见稿)淄博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二一年八月目 录前 言1第一章 发展基础2第二章 总体要求5第一节 指导思想5第二节 基本原则6第三节 发展目标7第三章 空间布局10第四章 产业发展15第一节 聚焦特色产业集群15第二节 新型产业经济25第三节 发展方向29第五章 支撑保障35第一节 深化科教创新支撑35第二节 深化改革开放支撑39第三节 深化可持续发展支撑43第四节 深化基础设施建设支撑46第五节 深化体制机制创新支撑50第六节 深化保障措施支撑52前 言“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开局五年,也是我市经济由中高速增长转变
2、为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五年。开发区作为全市经济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对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为推动形成优势互补高质量发展的区域经济布局,不断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水平,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力源,特编制本规划。规划编制主要依据山东省经济开发区条例、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7号)、国务院关于促进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207号、中共山东省委关于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鲁发201914号)、中共淄博市委关于推动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促进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淄发201920号)、
3、中共淄博市委淄博市人民政府关于调整优化部分功能区管理范围和机构设置促进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淄发20207号)等政策文件。规划范围包括我市纳入2018年版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的淄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淄博经济开发区、五区三县省级经济开发区、淄博东岳经济开发区、齐鲁化学工业区以及2020年8月获批的淄博综合保税区,合计13个开发区。近期规划期限为2021-2025年,远期规划至2035年。第一章 发展基础“十三五”期间,是淄博发展极不平凡的五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全市开发区坚持稳中求进,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促进开发区发展的政策,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积极应对
4、经济运行困难与挑战,着力创新体制机制、转方式调结构,在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中率先突破。开发区产业承载能力和集聚水平不断提高,发展活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对全市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日益明显。全市13家开发区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约22979亿元,成为淄博市经济增长的核心引擎和产业集聚的重要载体。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高。开发区在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历程中始终扮演着重要角色,经济体量和规模不断壮大,各项经济指标均保持快速增长,高于全市平均增幅。实现工业总产值约25898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营业收入约28769亿元,占全市的54.1%,贡献地方税收约1206亿元,占全市的39.7%,各方面工作
5、取得明显成效。主导产业发展成效初显。开发区大力发展“四强”产业,着力优化传统产业,不断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产业结构日趋优化,各类高端产业向开发区集中度持续提升,淄博新型功能材料优势产业集群入选全国首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形成了以东岳集团、山东铝业等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能行机器人、华成集团为代表的智能装备产业,以新华制药、瑞阳制药为代表的新医药产业,以新恒汇、美林电子等为代表的电子信息产业和以吉利汽车、卓创资讯等为代表的新经济新业态,逐步形成一批特色鲜明、体系完备的区域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发展质量水平日益提升。开发区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加快从粗放型增长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全
6、市开发区土地开发率53%。工业用地固定资产投入强度为310万元/亩,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综合容积率为0.9,集约化建设水平明显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攀升。开发区着力构筑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的现代特色产业体系,努力打造以创新型领军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民营科技企业为骨干的创新梯队。稳步建设高新区新材料中试基地、MEMS研究院、东岳研究院、功能膜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创新研发平台。2020年,累计拥有高新技术企业581家,申请发明专利2639件,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各类产业创新平台764家,其中国家级创新平台45家。对外开放引领作用显著。开发区实施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进出口规模不
7、断扩大,外贸结构持续优化,利用外资质量显著提升。“十三五”期间,实现开发区进出口总额412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近42亿美元。淄博保税物流中心(B型)成功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再添高能级对外开放新平台,2020年全市开发区外贸、外资占全市的比重分别达到72%和86%。园区承载能力切实增强。组织实施了一批路网、供水、供电、供热、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以及物流、商贸、金融等公共服务配套项目,大力提高园区吸引力。强化开发区对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重点实施了天津路南延、北京路南延等一批道路工程。抢抓淄川、博山被列入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机遇,深入推进博山经济开发区产城融合,促进淄川经济开发区与淄博经开区、博山经开
8、区统筹发展。积极推进区域能源中心、危废处理等配套设施的建设,有效促进了各产业园(区)间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体制机制改革逐步完善。开发区不断深化改革,创新行政管理体制、项目审批机制和市场化开发运营机制。改革后,11家省级经济开发区共将685项社会事务剥离给市、区县直部门和所属镇办,剥离开发运营职能185项。整合归并事业单位84个,内设机构、员额数量和管辖面积分别比改革前减少7.7%、58.7%和30.1%。开发区领导班子的年龄普遍下降3岁以上,学历水平、专业结构得到明显优化。各省级经济开发区中层及以下工作人员中,“80后”占比70%左右,“85后”占30%左右。各开发区面向社会招聘高层次专业人才,
9、从事双招双引和服务项目一线的工作人员,从改革前的30%左右,提高到60%以上。多家省级经济开发区实行了“管委会+公司”运行模式,改革红利初步释放,内生动力进一步提升。 第二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 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指示批示和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认真贯彻市委十二届八次、九次、十次、十一次全会精神,立足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紧盯“凤凰涅槃、加速崛起”发展目标,持续深化“六大赋能”。聚焦全国新型工业
10、化强市建设,按照“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集群发展”的产业组织理念,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核心,以“空间上集聚、业态上集群、资源上集约、功能上集成”为重点,围绕构建“双核引领、两片协同、多点联动”区域发展新格局。加强全市各开发区统筹规划,不断提升我市开发区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水平,加快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和优势互补的区域经济布局,促进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增强开发区功能优势,加快推进开发区从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型。努力把开发区建设成为我市新型工业化发展的引领区、产城融合的示范区、开放型经济和体制创新的先行区。第二节 基本原则统筹协调、扩面提质。推进开发区经济总量上台阶,优
11、化开发区产业结构,加快产业集群发展,努力构建传统优势产业、战略新兴产业和新业态新模式协同发展的新格局。统筹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的全面协调发展,切实提高发展质量,不断提升开发区核心竞争力,助力打造全国新型工业化强市。创新驱动、开放带动。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覆盖全产业链条的创新体系,切实增强产业创新能力。坚持向改革要动力,着力破解开发区高效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深化改革释放开发区活力潜力。坚持高水平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优化配置要素资源,当好全市开放提升的领军者。重点突破、连片发展。坚持开发区发展全市统一规划,统筹优化开发区空间布局。
12、加强分类指导,针对不同规模、不同产业特点和不同发展阶段分类施策,坚持“一区一策”,避免同质化竞争。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集约化目标,明确发展路径,整合各类资源,予以重点突破。科学推动开发区核心区块与协作区连片发展,推动产城融合、区域融合。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市场体系,促进要素资源自由流动。强化企业主体地位,加强产权保护,弘扬企业家精神,激发企业活力。更好地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加强规划引导,创新体制机制,完善财税、金融、产业、土地、人才、贸易等配套扶持政策,打造高水平营商环境的示范区。第三节 发展目标总体目标:全市开发区布局更加科学,开发区转型升级、
13、提质增效取得显著成效,规模总量、结构层次、科技创新、质量效益、开放合作、绿色生态、营商环境同步提升,开发区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明显增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作用更加凸显。到2025年,开发区协调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基本建成安全高效、绿色智慧、互联互通的现代化园区基础设施体系,初步实现产业结构的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力争形成新材料、新医药、新能源汽车、绿色化工等多个超千亿级产业集群,产业同质竞争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增强,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进出口总额超1000亿元。努力将我市开发区打造成全省转方式和调结构的重要引擎、全省对外开放和吸收外资的顶梁柱、全省创新驱动和集约绿色发展的排头兵、全省体
14、制机制改革的试验田。总量规模迈上新台阶。产业转型升级深入推进,产城融合发展取得初步成效。到2025年,全市开发区实现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0%以上。打造工业总产值超3000亿级开发区2家,超千亿级开发区突破2家。支持淄川经济开发区争创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国家级开发区达到3家。结构优化取得新成效。产业集群效应突出,创新引领能力显著提高。到2025年,产业集聚能力持续增强,前三主导产业集聚度平均达到65%以上,重点产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创新驱动能力持续增强,力争国家级创新平台达到90家以上,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以上,研发经费投入占GDP比重达
15、到2.95%左右。质量效益再上新高度。集约节约发展能力明显增强,以“亩均论英雄”导向进一步强化。到202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超3500亿元,新增投资项目投资强度不低于400万元/亩,亩均税收年均增长8%以上。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对外开放和投资贸易合作成效凸显。到2025年,开发区招商引资能力持续增强,对外合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实际利用外资突破8亿美元,实际利用省外资金突破1000亿元。货物进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元,经济外向度大幅提升。绿色发展完成新转变。到2025年,全市开发区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完成国家及省下达任务、用水量控制在35立方米/万元以下,单位GDP能源消耗、单位GD
16、P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SO2、NOX、COD、氨氮排放量年均下降比例完成国家及省下达任务,污水集中收集率、污水集中处理率、重点排污单位在线监控设备安装联网率均达100%。到2035年,开发区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国际竞争力明显提升,差异化发展特色鲜明,形成合理的专业分工格局和经济发展圈层,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建成一批服务精准化、产城融合度高的现代化智慧园区,全面实现高水平对外开放和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第三章 空间布局全市开发区空间发展布局致力于破解区域发展“同质化”问题,聚焦突出开发区功能优势,强化开发区在区域发展格局中的集聚、辐射和带动能力,加快推动优势产业集约集群发展和新兴产业加速培育壮大,为
17、淄博新一轮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和活力。努力构建全市开发区“双核引领、两片协同、多点联动”区域发展布局,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促进全市开发区发挥优势差别化发展。培育壮大淄博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代管淄博先进制造业创新示范区)、综合保税区和淄博经济开发区产业生态圈,挺起淄博开发区发展中部脊梁;推动主城区东南(山东齐鲁化学工业园区)和西北(淄博东岳经济开发区和马桥/高青化工产业园)两片实现绿色发展;将淄川、张店、博山、临淄、周村、桓台、高青、沂源8个经济开发区打造成全市产业发展重要增长极。以优势产业集聚提升现代产业核心竞争力,以跨园区合作带动区域协调发展,加速形成布局合理、良性互动、错位发展、功能协调
18、的全市开发区发展格局,促进我市开发区高质量平衡发展。图1 全市开发区空间发展布局示意图“双核引领”主城区北部以淄博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代管淄博先进制造业创新示范区)、综合保税区为核心,立足淄博“四强”产业,强调研发创新赋能、高端产业引领、开放活力彰显,突出“三区一窗口”功能定位,打造科产城融合示范区,引领带动周边开发区及整个淄博市经济、城市发展。淄博高新区重点打造淄博科学城、双创公园城等高能级空间板块,集聚一批国内外优势创新资源要素,强化创新发展源头,进一步贯通研发-应用-产业化通道。强化无机非金属材料创业园、智能制造产业园、医疗健康产业园、电子信息产业园等园区专业化、市场化、集约化发展
19、,推动智能制造区、先进制造业创新示范区规模体量、质量效益双提升。全面建设淄博综合保税区,升级全市对外开放发展平台。主城区南部以淄博经济开发区为核心,齐鲁科创大走廊为带动,着力打造以铝基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绿色高端产业为主导,以商务会展、科技金融、商贸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为支撑,老工矿区转型升级先行区、绿色生态涵养区和生态产业新城。同时,借力济淄同城化发展机遇,发挥好周村区王村镇与文昌湖区萌水镇片区“桥头堡”作用,确定淄博经济开发区“融入省会经济圈的先行区、对接区和试验区”战略定位,积极承接济南先进产能转移和科研成果落地转化,加速推进区域融合、产业协同,进而带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北部、南部
20、交相呼应,努力打造新兴高端产业拓展平台,逐步发展成为开发区相互促进、竞相发展的“双核”引擎,壮大主城区产业发展基础,由内而外辐射形成引领全市产业跨越发展的新高地。“两片协同”主城区东南部依托齐鲁化学工业区和张店东部化工区作为融合一体化发展片区,坚持高端化、绿色化、集约化、智慧化发展方向,聚力发展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为优势的产业链条。主城区西北部依托淄博东岳经开区和马桥/高青化工产业园作为统筹发展片区,大力发展以东岳有机氟硅为特色的产业集群,抓住小清河复航机遇,布局临港化工,发展高端绿色化工和智慧园区。“两片”区域与“双核”区域内主导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带动、加快升级,持续放大淄博绿色化工产业集
21、群虹吸效应,倾力将其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国内领先的化工产业创新与生态发展示范区。“多点联动”形成以淄川、张店、博山、临淄、周村、桓台、高青、沂源经济开发区为多点支撑的区域协调联动、产业更新迭代的新发展格局,淄川主要发展汽车及智能装备制造业和新医药产业,张店主要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博山主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新医药产业,周村主要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临淄主要发展智能制造、数字经济和新医药产业,桓台主要发展绿色化工和高端装备制造产业,高青主要发展新医药、绿色化工产业。8个省级经济开发区由内而外与“双核”“两片”及周边产业园区共同编织起多层次、多样化的产业空间载体,努力打造成各自主业突出、优势互
22、补、特色鲜明的高质量发展聚集区。第四章 产业发展坚持产业组织理念和平台思维、生态思维,以转方式、调结构为主线,按照分类指引理念打造全市开发区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构建高端引领、链条完整、生态完善、效益显著的产业发展格局,推动淄博经济换挡提速。第一节 聚焦特色产业集群紧紧围绕创新绿色、动能转换优存量,着眼未来、高端引领扩增量转型路子,以高端化、集约化、特色化为导向,以掌握核心技术为关键,加快推动各类主导产业链式集群发展。1新材料深入实施“高端材料+高端产业”双高战略,聚焦共性技术高端突破、终端产品加速裂变,实现从基础材料向高附加值新材料的结构升级,占领产业链价值链的高端。开发区按照“龙头带群带链”模
23、式,串珠成链、集链成群,着力打通一批重点产业链关键节点,重点培育一批特色鲜明、配套完备、竞争力强的产业链条。积极扶持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化进程,组织引导多领域协同创新、资源共享,拓宽下游产品品类。推进实施一批产业技术攻关项目,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共性关键技术,引领全市新材料产业向中高端攀升。力争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1200亿元,建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新材料产业聚集区和创新策源地,打响“新材料名都”品牌。专栏1 新材料产业布局区域淄博高新区新材料产业园、先进陶瓷产业园、东岳经开区、沂源经开区、淄博经开区、周村经开区新材料产业园、淄川经开区发展领域先进高分子材料:依托东岳
24、集团、华安新材料和飞源化工,发展绿色制冷剂,突破第四代制冷剂HFOs技术,发展高性能的共聚改性氟树脂等高端含氟聚合物,开发新一代高性能太阳能封装膜、锂电池膜等有机氟膜材料;巩固有机硅单体生产优势,突破特种硅橡胶、硅油制品、硅烷偶联剂等;以山东瑞丰为带动发展高端PVC和生物可降解高分子材料助剂;依托齐鲁石化、天辰齐翔、海力化工、山东广垠,加快推进丁二烯直接氰化合成己二腈工艺优化和产业化,重点发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塑料、特种工程塑料、长碳链聚酰胺工程塑料、高性能化和功能化通用工程塑料等高性能工程塑料;依托鲁泰集团,重点发展功能性面料,打造鲁联功能性面料智慧生态园区无机非金属材料:依托中材高新、山东工
25、陶院、硅元新材、泰晟新材料、中电科12所,发展耐磨陶瓷、高温陶瓷及陶瓷纤维、高性能氮化硅、氮化铝粉末、电子功能陶瓷、生态环境陶瓷及功能陶瓷膜材料;依托山耐集团、鲁阳节能、鲁中耐火、淄博工陶、琳赛姆、鲁耐窑业,发展玻璃用耐火材料、冶金钢铁用耐火材料、石化陶瓷用耐材及保温材料;依托鹏达环保,发展炭基环保新材料;依托中材科技、北汽海华等,发展轻量化碳纤维复合材料特色金属新材料:依托中铝齐鲁工业园,发展低钠微晶新材料、板状刚玉、高纯氧化铝、高端阻燃填料、高端拟薄水铝石等精细氧化铝产品;发展镁合金材料、钛合金材料和高端铝合金材料等产品2智能装备加快培育智能装备领军企业和特色产业集群,引导开发区龙头骨干企
26、业加快纵向延伸、横向联合、跨越发展,遴选具有代表性的“雁阵形”产业集群进行重点扶持,打造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运营高效的智能装备产业集群。实施强基“一条龙”工程,围绕重大装备产业链瓶颈,建设一批产业技术基础平台,培育一批“小巨人”企业,着力构建市场化的“四基”(基础零部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发展推进机制。重点支持智能装备整机与关键基础材料和核心零部件同步研制,提升整机配套能力。着力推进装备制造领域的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引导传统装备或核心部件供应商向多元智能化系统解决方案供应商转型,培育具备整体设计能力和解决方案提供能力的专业化智能装备系统集成企业。推广应用柔性生产系统、自
27、动化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积极开展“机器换人”,建设一批自动化车间和智能工厂,鼓励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力争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600亿元,助推打造全省智能装备产业基地和智能装备产业名城。专栏2 智能装备产业布局区域淄川经开区、博山经开区、临淄经开区、周村经开区、桓台经开区发展领域智能机器人:以精密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为突破点,支持能行机器人、纽氏达特、泰展机电、遨博机器人、韩国现代机器人等龙头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在关键部件、整机核心控制技术领域创新先行,大力发展各类工业机器人及专用控制器,促进形成一批机器人行业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高档数控机床:依托西铁城、新景机械、镭泽激光,
28、引进发展高效高精加工装备、精密伺服锻压成形装备、激光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功能部件,开发应用智能制造技术、高档智能化数控系统关键技术和精密伺服锻压技术高效动力传动设备:依托华成集团、佶缔纳士、山博电机、功力达电机、北齿传动、众联能创,发展精控微电机、高速电机、真空泵、石化用泵、专用减速器等高效动力传动设备,突破齿轮传动关键设计、制造技术,微电机技术以及大型泵个性化设计技术等关键技术,打造淄博先进高效电机产业基地智能专用装备:依托齐鲁机械、淄柴动力、巨明机械、火炬能源、泰鼎机械、长志泵业,着力培育石化化工装备、节能环保装备、农业装备、造纸装备等特色专用智能装备做大做强,突破环境感知、性能预测和主动维护
29、、智能数控和伺服驱动等智能专用装备领域共性技术;依托山东腾晖,引进做大一批光伏电池、储能电池上下游产业,创建全省最大的光伏电池产业基地;依托金史密斯、宝迪朗格等龙头企业,建设智能健身器材生产基地3新医药聚焦创新驱动、品牌带动、资本推动,支持上市企业加快并购重组,骨干企业加快上市,壮大上市集群,打造中国新医药产业上市公司集群名城。实施百亿企业培育工程,重点支持瑞阳制药、新华医疗、新华制药、蓝帆医疗、齐都药业、金城医药、山东药玻、英科医疗等骨干企业做大做优。针对化学药、医疗器械实施“强链”战略,继续壮大2-3个领域,针对中成药、生物药实施“建链”战略,培育引进行业龙头企业。紧跟国际生命科学发展前沿
30、,着力打造生物医药、医疗器械及制药装备等产业创新链,积极发展生物制药及新型医药制剂、中药及天然药物、高端医疗仪器设备,做精做强医药中间体、制药设备、药用包装材料、药用辅料等优势产业,打造淄博医疗器械与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国内领先的新医药公共技术服务和产业化平台,依托九州通医药仓储物流优势,建设覆盖鲁中、辐射全国的医药物流基地,同时吸引医药营销、物流配送、临床推广等上下游配套企业,打造齐鲁药商谷。深化生物医学工程技术与信息技术融合发展,开发新型医疗器械,构建移动医疗、远程医疗等诊疗模式,促进智慧医疗产业发展。把握医疗数字化、在线化、智能化发展趋势,积极布局发展精准医疗、互联网医院、医疗机器
31、人、医疗大数据等。力争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800亿元,打造全国一流的化学药、生物药和高端医疗器械生产研发基地。专栏3 新医药产业布局区域淄博高新区医药创新谷、沂源医药健康产业园、高青黄河三角洲药谷、博山健康医药产业园发展领域化学药:依托新华制药、瑞阳制药、齐都药业、金城医药、立新制药、北京京丰制药(山东),发展高端特色原料药、化学仿制药、创新药等领域,加快开发特色、高附加值化学创新药物和高端医药配套中间体,做强做精头孢菌素、解热镇痛等优势产品,打造国内领先的从医药中间体、原料药到高端制剂的优势化学药全产业链生物药:依托瑞阳制药、齐都药业、金城生物,发展血液制品、疫苗和诊断试剂三大领域;以
32、金洋药业生物酶技术为核心发展代血浆产品,探索发展医美健康和保健食品领域;发挥山东大学淄博生物医药研究院和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研发平台作用,重点研发基因工程药物、抗体药物及各类新产品中医药领域:发挥博山中医药道地药材种植优势,依托淄博万杰中医药研究所,招引和培育中药饮片、中药制剂、保健食品等项目,推动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高端医疗器械:以新华医疗、蓝帆医疗、英科医疗、安得医疗、中保康、侨牌集团、康贝医疗、民康药业为带动,巩固放大消毒灭菌设备、高端注输液器、血液透析器、医用手套等传统产品优势,大力发展体外诊断、骨科植入物、心血管植入物、家用医疗器械、高端诊疗设备等前沿产品4电子信息依托淄博本地工业场景,
33、坚持需求牵引招引产业头部企业落户开发区,吸引更多关联企业“入群”,积极加快技术创新链、产业配套链、要素供应链、产品价值链“四链融合”,拓宽产品线、延长产业链,部署应用创新示范工程。重塑电子信息集成电路及元器件、MEMS及物联网、人工智能等产业创新链,突破核心电子器件、高端芯片、基础软件等瓶颈,大力发展IC卡封装、电子元器件、IGBT、MEMS、仪器仪表、工业互联网等,提升产业规模能级。集中要素资源,着力培育建立应用牵引、开放兼容的核心技术自主生态体系,全面梳理和加快推动电子信息关键领域新技术研发与产业化,推动产业能力实现快速跃升。瞄准人工智能核心产业需求,力争引进一批引领型、标志性企业和项目。
34、鼓励探索前沿技术驱动的服务新业态,推动电子信息骨干企业在新兴领域加快行业解决方案研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发展集成电路材料、封装、测试等产业,支持MEMS研究院等加强集成电路关键材料核心技术研发,建设国内领先的集成电路封测基地、MEMS创新中心。力争到2025年,产业规模达到500亿元。专栏4 电子信息产业布局区域淄博高新区电子信息产业园、淄博光电科技园、张店经开区IGBT产业园发展领域硬件制造:推动新恒汇、齐芯微等骨干企业实施IC卡封装测试产能倍增计划,推动集成电路通用高精度蚀刻金属引线框架、晶圆减划等项目加快产业化,推动IC卡封测企业向集成电路封装测试领域拓展;以美林电子为带动,加快提升大功率I
35、GBT芯片研发设计能力,发展模块设计及封装、模组设计和推广应用,重点招引汽车、智能电网、家用电器等领域的IGBT应用企业;支持高新区MEMS研究院加快国家创新中心建设,全产业链发展MEMS传感器,推进基于MEMS微加工技术的纳米探针、压电陶瓷扬声器、压电陶瓷喷墨头、编码器和力传感器芯片等项目的产业化系统应用:依托高新区省级物联网基地,带动兆物网络、海智造物联等骨干企业扩大在工业物联网、工业互联网等领域的应用规模,推动在射频识别(RFID)、传感器及节点、高端集成、服务应用以及网络通信、云安全等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物联网应用服务系列产品5新能源汽车借助吉利汽车、奇瑞汽车入驻淄
36、博契机,坚持以整带零、以零促整、联动发展,用好新能源乘用车牌照,积极引进战略投资者推动汽车产业整合起势。鼓励关键零部件企业发展壮大,提高关键零部件本地配套率,培育以三电系统为代表的单项冠军。以唐骏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和吉利新能源汽车总部为核心载体,成立山东省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产业研究院,汽车及零部件贸易园、汽车及核心零部件生产制造检测中心。以北汽海华、安博科技等为引领,带动汽车零部件轻量化技术在材料、结构方面的应用实现更大突破,推动汽车轻量化向纵深发展。积极推进人工智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应用,提升车辆的智能化、网联化技术水平。推动实现新能源汽车产品领域专业化、规模化、高
37、端化、品牌化发展,形成“汽车整车和汽车零部件”双主业驱动格局,全面打造国内知名的新能源汽车基地。力争到2025年,打造成千亿级汽车产业集群。专栏5 新能源汽车产业布局区域淄博先进制造业创新示范区、淄川经开区、博山经开区、临淄经开区发展领域整车制造:以吉利新能源为带动,发展新能源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在汽车轻量化、智能网联、整车优化等方面,加大研发投入和技术攻关,全面提升整车性能。依托奇瑞汽车、雄狮科技、振齐汽车,加快发展淄博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链零部件制造:依托火炬能源、得普达电机、雷帕得、泰展机电、众联能创、舜泰汽车等龙头企业,突破电机控制器、核心芯片、智能变速器、永磁驱动电机控制系统等关键技
38、术,优化电极材料、隔膜材料、电解液等技术性能,发展一批新能源汽车电池、电机、汽车车身、通用件、底盘及变速器等全产业链相关企业;依托山博电机、宏马、博一新能源、爱德曼、北汽海华、北齿传动、中材科技等一批关键零部件生产企业,产品包括汽车电机、汽车轮毂、氢燃料电池、新能源汽车减速器总成、锂电池包技术、汽车增程器、汽车复合材料零部件等6绿色化工持续开展化工企业“升级进优”,重点抓好一批技术含量高、引领作用明显、带动效应显著的强链补链延链项目。大力发展高附加值、深加工和终端产品,实现由资源驱动的传统石化基地向技术创新驱动的多链条绿色化工产业集群转变。着力打造C3、C4、C5和C9、特种油、聚氨酯、新型化
39、工助剂及催化剂等骨干产业链,做强做优高端精细化学品特色产业。加快绿色改造升级,深入推进能源清洁高效利用、高耗能设备系统节能改造,加快推进原料优化、能源梯级利用等工艺技术,推广统一的绿色产品标准、认证、标识体系。推动智慧车间智慧企业建设,通过加强与台塑集团、浙江中控等知名企业的合作,组织开发区化工企业导入现代管理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生产、安全、环保、设备等层面管理水平。培育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及化工新材料三大千亿级化工产业集群,建成国内一流的绿色、高端化工产业园区。力争到2025年,产业规模超3000亿元,打造成为具有世界影响力、国内领先的化工产业创新与生态发展示范区。专栏6 绿色化工产业布局区域推
40、动齐鲁化工区与张店东部化工区融合一体化发展,整合东岳经开区和马桥/高青化工产业园等优势资源,引导各园区错位分工、优势互补发展领域齐鲁化学工业区:依托齐鲁石化、天辰齐翔、齐翔腾达、一诺威、清源集团等行业龙头企业,引导石油化工向精细化方向发展,以鲁华泓锦、新塑化工等骨干企业为引领,打造优势碳基化工产业链。加快聚氨酯及高端聚烯烃产业链的发展,重点发展改性聚乙烯、改性聚丙烯、高端聚氯乙烯、高端苯乙烯、高端聚氨酯、PMMA、尼龙66及碳五碳九下游产业链产品东岳经开区氟硅材料专业园:加快氟硅化工产业链发展,重点发展高端含硅聚合物、高端含氟聚合物、功能膜材料等产品桓台经开区马桥化工产业园:以金诚石化、博汇集
41、团为带动,加快向石油炼化和碳四下游产业链发展,重点发展工程塑料、聚烯烃、聚酰胺、聚氨酯、高端橡胶等产品高青经开区化工产业园:发挥飞源集团氟化工基础产品优势,壮大氟硅材料差异化发展新优势,加快发展高端化工助剂、电子化学品第二节 新型产业经济聚焦绿色经济、数字经济等新经济形态,加快传统制造业改造升级,培育发展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与物联网等新业态,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氢能。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商业化等全流程一体化,推动氢气制、储、运、加、消费等全过程畅通,逐步扩大开发区氢气保障体系和氢能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积极融入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启动未来产业培育计划,在氢能产业、膜产业等引领性产业上加快布局
42、,加快推进以东岳集团燃料电池膜为代表的氢能关键材料和核心部件研发,打造“氢能芯片,中国膜谷”。以爱德曼为龙头,打造集氢燃料电池发动机研发生产为一体的氢能产业园。围绕“产业发展”和“推广应用”两大核心任务推动淄博市氢能产业发展,开展氢能工业利用示范应用,建设规模化制氢、氢气装备、氢燃料电池商用车、燃料电池关键材料及部件为特色的四大产业基地,塑造氢能全产业链基地,在山铝等地建设氢能综合利用示范加氢站,加快加氢站布局,积极创建氢能应用国家级示范区。数字经济。以淄博高新区、临淄经开区、博山经开区现有产业为支撑,主动把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方向,以数字经济引擎驱动科技与产业创新创效,大力推进数字产
43、业化、产业数字化,促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推动传统产业全链条改造,催生更多新模式、新业态。实施开发区“互联网+”行动计划,以跨界融合理念嫁接新业态、新模式,促进互联网技术向市场、设计、生产等环节渗透,助力传统企业“触网”转型。以智慧车间、智慧工厂等两化融合场景需求为助推,建设工业互联网融合、行业大数据应用、5G融合应用、企业上云等创新示范工程,推动生产方式向柔性、智能、精细转变。发挥淄博工业门类齐全优势,培育引进专业化的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处理企业,建立产业数据知识仓库,建设产业算法研究院、算力应用创新中心,打造工业数据赋能高地。统筹建设数据统管、平台统一、系统集成和应用多样的开发区“
44、工业数字大脑”。以博山绿色数字经济研究院为引领,加快博山绿色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平台经济。支持卓创资讯、齐鲁云商等本土平台型企业发展壮大,加快发展面向先进制造业的资讯服务、软件开发和信息服务外包等信息服务业,引进发展潜力大、聚合流量功能强的大数据服务平台和共享经济平台。重点打造工业互联网、大宗商品供应链、互联网金融资产交易三大平台,贯通产业数据通道,实现线下向线上转型。鼓励支持大型制造企业服务环节独立企业化发展并为产业链相关企业提供服务,培育发展一批信誉好、实力强的平台型企业,强化关联企业产品或服务创新网络建设,引进一批与平台经济发展相配套的第三方支付、物流、信用、检测、认证等服务机构。推动大企
45、业平台化转型,支持东岳集团、蓝帆医疗、鲁泰纺织等企业建设开放式创新创业生态圈,孵化、培育新企业。专栏7 新型经济形态产业布局区域全市各开发区发展领域氢能经济:以东岳集团、齐鲁石化为引领,突破低碳、低能耗化石资源制氢技术,攻克电解水制氢技术,开展高容量储氢材料基础研究,积极发展制氢储运装置、电堆、空压机、氢循环系统等氢能产业关键部件装备,打造氢能产业关键材料及核心部件产业集群,打造以爱德曼为龙头的氢燃料电池电堆关键部件、电解水制氢、氢气储运、加注全产业链为一体的博山氢能产业园数字经济:拓展数字技术应用场景,深化行业应用,以集成电路、工业软件、物联网、大数据为重点加快数字产业化,以智能制造、智能商
46、贸物流、数字旅游为重点加快产业数字化,以数字政府、数字公共服务、智慧城市为重点加快治理数字化,依托5G、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打造汽车智造、电机电控、铸造等产业大数据平台,打通产业链的数据壁垒,建设博山经开区绿色数字经济产业园平台经济:引导企业发展资源共享、创新众包、创业自由的平台经济,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和服务化发展,着力在现代产业链、现代供应链、现代金融链等领域培育形成新动能;加快推进淄博龙工场跨境电商平台和聚源氢能源汽车运营服务平台建设,充分利用国家泵类产品检验检测中心、高效电机检验检测平台,为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跨境电商:紧跟电商和新零售、新消费发展潮流,以跨境电商贸易、金融
47、、线下展示展销为重点领域,加快招引京东全球购、网易考拉海购、天猫国际等跨境电商行业巨头公司,推动本土聚米网络等电商企业加快转型发展,推动形成跨境电商集聚发展优势,争创国家跨境电商综合实区。第三节 发展方向根据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等生产要素,科学确定每个开发区的主导产业,既做到各开发区扬优展长、集中突破,又实现开发区之间错位发展、差别竞争。37专栏8 开发区主导产业及二级产业链发展方向一览表名称级别主导产业二级产业链发展方向重点目标重点工程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新材料、新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产业链:重点围绕现有无机非金属材料、有机高分子材料产业基础,积极布局发展前沿材料,加快推进结构陶瓷、新型功
48、能陶瓷、功能玻璃等行业发展,研发聚氨酯记忆材料生物医学工程用材料新产品,积极布局高性能合金材料、薄膜材料、增材制造等前沿新材料。生物医药产业链:依托新华医疗、新华制药等一批重点骨干企业,推 动生物 医药CDMO、CRO、CMO模式,加快发展创新药、生物药、现代中药,扩大诊疗设备、高值耗材、制药装备等医疗器械行业优势,延伸布局大健康产业。人工智能产业链:积极布局工业机器人、智能专用装各、智能终端设各 业,发挥新恒汇等骨干企业和MEMS国家级技术创新中心及产业化项目等重点项目龙头带动作用,推动物联网、人工智能、汽车电子、智能终端应用 ASIC 芯片研发与制造,构建 MEMS 研发制造高地。淄博先进制造业创新示范区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先进制造业为主体,按照“紧盯前沿、打造生态、沿链聚合、群发展”的理念,重点发展绿色能源汽车、电子信息、新材料等先进制造业和科技研发、现代物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