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自评报告2016年11月目 录学校概况1一、定位与目标2(一)使命驱动愿景牵引,致力于建设享有国际声誉民航类高等学府21.秉承历史使命,助力行业快速发展22.谋划未来愿景,打造著名民航学府3(二)需求导向价值引领,着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41.依据学校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42.适应行业需求,突出专业特色发展4(三)履行责任不忘初心,定力于人才培养中心地位51.学校领导重视,是决策围绕的中心52.绩效政策引导,是工作激励的中心53.预算资金倾斜,是经费投入的中心54.条件建设优先,是资源保障的中心65.环境氛围营造,是舆论宣传的中心6二、师资队伍7(一)积极引进扩充数量,
2、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71.加强顶层设计,实施人才兴校战略72.完善标准程序,健全教师选拔体系73.发挥行业优势,打造兼职教师队伍84.适应持续发展,优化师资队伍结构9(二)多措并举创新制度,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111.规划科研平台,专业水平不断提高112.多方政策引导,教学能力日益增强123.完善激励机制,师德师风保持良好12(三)完善激励强化约束,确保教师投入本科教学131.量化岗位考核,保证教师投入教学132.刚性岗位标准,鼓励教师教研教改14(四)加强资质能力建设,服务教师职业生涯发展141.建立资质制度,提高教师三个能力142.完善培养体系,助力青年教师成长153.健全多元通道,服务教
3、师全面发展16三、教学资源17(一)确保教学经费投入,保障本科人才培养工作171.多方筹措资金,保障本科教学投入172.严格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18(二)改善条件完善设施,满足本科教学运行需要181.拓展办学空间,不断改善办学条件182.加强设施建设,满足本科教学需要193.推进开放共享,提高设施利用效率204.丰富信息资源,服务本科教学改革20(三)构建特色专业体系,科学修订人才培养方案211.满足民航需求,顶层规划专业建设212.完善调整机制,优化专业结构布局213.建立专业标准,科学修编培养方案23(四)总体优化课程结构,丰富完善优质课程资源241.规划课程建设,优化课程结构体系2
4、42.丰富课程资源,推进优质课程共享253.规范教材选用,鼓励出版特色教材25(五)加强合作广纳资源,主动拓展协同育人途径261.开展境外合作,系统引进优质资源262.深化境内合作,紧密耦合协同育人263.广纳社会资源,合力支撑教育发展27四、培养过程28(一)系统谋划整体设计,培养行业精英骨干人才281.突出内涵建设,系统谋划教改思路282.鼓励个性发展,整体设计培养体系283.彰显特色发展,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94.建设信息平台,提升教学管理水平30(二)推动教学模式改革,激发学生内在学习动力311.科学制订大纲,规范执行过程管理312.科研促进教学,不断更新教学内容313.改进教学方法,改
5、善学生学习效果314.加强过程管理,探索多种考核方式32(三)深化实践教学改革,培养学生工程素质能力321.完善实践体系,提升实验教学水平322.打造实践平台,推进实验资源共享333.加强基地建设,改进实习实训效果354.强化过程管理,提高毕业设计质量355.校企紧密联动,培养创新创业能力36(四)整体规划四个课堂,大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361.规划空间时间,整体优化育人体系362.做细第二课堂,突出综合能力培养373.做实第三课堂,改进实践育人效果384.做新第四课堂,优化网络育人环境385.拓展交流渠道,深化国际国内交流39五、学生发展40(一)优化整合招生政策,生源质量逐年大幅提高401.
6、加大招生宣传,生源质量逐年提高402.改进招生策略,生源结构不断优化40(二)分类指导精准帮扶,不断提升指导服务水平411.助力学生成长,完善指导服务体系412.实施分类指导,开展学生精准帮扶413.加强组织建设,丰富条件保障体系424.学生对指导服务满意度高43(三)完善学风建设机制,持续改进学生学习效果431.科学分析数据,研判学风影响因素432.校院综合施策,学业成绩持续提高443.提升综合素质,鼓励学生全面发展454.学生对自我学习与成长满意度高46(四)健全就业服务体系,就业质量位居国内百强461.加强就业教育,拓展多元就业市场462.就业始终良好,学生职业发展向好473.用人单位对
7、毕业生满意度高48六、质量保障49(一)完善标准强化制度,健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491.加强系统设计,健全质量保障体系492.完善质量标准,规范教学运行过程513.强化制度建设,夯实质保组织基础514.倡导明快严实,加强管理队伍建设52(二)建立健全三路闭环,实施全员全程质量监控521.抓住核心要素,确定质量监控内容522.拓展渠道方式,强化三路质量监控533.多源信息融合,形成闭环监控系统53(三)收集信息科学分析,健全信息分类反馈机制541.收集质量信息,形成分析反馈机制542.强化日常监控,完善教学状态数据543.履行社会责任,定期发布质量年报55(四)推拉并举提供动力,形成质量持续改进机
8、制551.加大激励力度,引导追求卓越质量552.强化约束惩戒,推动质量持续提高56七、问题与对策57(一)定位与目标571.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尚未成为每名教职员工的自觉行动572.应用型人才培养理论研究深度不够59(二)师资队伍601.高端人才引进及建设工作力度不够602.师资队伍规模相对不足,结构有待优化623.少数教师的教学能力不足64(三)教学资源651.教学基础设施尚不完善652.个别专业建设水平不高663.优质课程资源总量不足674.少数实验室开放程度不足685.高水平特色教材出版偏少69(四)培养过程701.部分专业改革成果尚未发挥有效的辐射带动作用702.尚未建立有效的基于能力的学
9、生评价机制713.校外实习基地建设不能完全满足实习要求714.工科类个别专业毕业设计与工程实践结合不够紧密725.教学与科研有机融合不够736.少数教师开展教学方法改革的自觉性不足747.新媒体应用效果有待提高758.学生国内外交流规模较小76(五)学生发展771.招生宣传力度不够772.部分本科生导师指导学生的实效性不高783.尚未形成一支高水平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784.学生自我学习与成长的评价机制尚不完善795.学生学业分化趋势在加大806.毕业生就业观念有待转变817.尚未形成制度化的用人单位评价调查机制82(六)质量保障831.尚未形成全校人人主动追求卓越的质量文化832.个别质量监
10、控方式仍需改进843.少数教学单位质量监控体系实施效果不显著854.少数专业教学质量标准的科学性需要提高855.学校尚未建立与国家对接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86八、“崇尚严实、致能致用”办学特色88(一)坚守使命传承历史,形成“崇尚严实、致能致用”办学特色88(二)建章立制从严治校,促进“崇尚严实、致能致用”办学特色89(三)改革创新持续优化,发展“崇尚严实、致能致用”办学特色89(四)完善机制提升质量,保障“崇尚严实、致能致用”办学特色90(五)弘扬特色人才辈出,彰显“崇尚严实、致能致用”办学特色91vError! No text of specified style in document.
11、学校概况为发展新中国的民航事业,1951年9月25日由毛泽东主席亲自任命方槐将军为校长,周恩来总理选定校址,在天津成立了中国民航大学前身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民用航空局第二民用航空学校。历经65年开拓进取,中国民航大学现已成为一所民航学科门类齐全,以培养民航高级工程技术和管理人才为主的高等学府,被誉为中国民航人才的摇篮、科学技术研究的中心、国际文化交流的窗口。学校占地面积171.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78.3万平方米。校本部坐落于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旁,另建有辽宁朝阳飞行学院、内蒙古飞行学院、新疆天翔航空学院3个飞行训练学院。学校设有20个教学单位,拥有工、管、理、经、文、法6个学科门类下1
12、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个专业硕士学位点,7个工程硕士领域,29个本科专业,覆盖民航主要业务领域。学校现有全日制在校生25365人,其中本科生18179人,研究生1834人,高职生5316人。迄今已经培养毕业生10万余人,其中80%左右从事民航相关工作,占到我国民航行业工程技术和管理骨干人才的三分之一,在各类岗位上为民航事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拥有国家空管运行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民航空管研究院、工业和信息化部与中国民用航空局共建的民用航空器适航审定技术研究与管理中心等16个国家级、省部级重点实验室(科研基地、工程中心),2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1个全国示范性
13、工程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9个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个天津市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具备了良好的教学和科研条件。学校建校以来,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教学是中心工作、质量提升是永恒主题的办学思想,秉承“学生为本、学者为先、学风为要”的办学理念,坚持“立足民航,服务社会,面向世界”的办学面向,弘扬“严实向上”的校风和“笃学、精博、严谨、创新”的学风,形成了“崇尚严实、致能致用”的办学特色。65年来,学校坚守使命、不忘初心,始终以服务我国民航业可持续发展为己任。65年来,学校砥砺前行、变革创新,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硕果累累。65年来,学校把握机遇、直面挑战,正向着享有国际声誉的世界著名的
14、民航类高等学府阔步前进。1Error! No text of specified style in document.一、定位与目标(一)使命驱动愿景牵引,致力于建设享有国际声誉民航类高等学府1.秉承历史使命,助力行业快速发展在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时期,学校伴随新中国民航事业起步而诞生。自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民航事业处于筹建和初步发展阶段,学校与中国民航同呼吸、共命运、齐发展。1951年9月25日,为培养民航事业极为紧缺的飞行、机务维修、空管调度及相关技术管理人才,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民用航空局第二民用航空学校,时任教员多为“两航”起义人员中的知识分子。1958年12月15日,
15、学校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高级航空学校。1963年6月21日合并组建了中国民用航空机械专科学校,并列入普通高校序列。1965年培养输出了首批192名本科生。自建校以来至改革开放前,学校参照军校的建制设置,延续部队传统,形成了“严实”的校风,为新中国民航事业培养了大批一线骨干人才。学校积淀实力全面转型,助力民航事业快速发展。随着改革开放,我国民航事业进入快速成长期,对民航技术和管理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强。根据邓小平同志提出的民航走企业化道路的方针,全行业开始向民用化转型。1981年,经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民用航空学院,开始在飞机结构与系统、发动机和机载电气、仪表、无线电设备等机务维修领域恢复本科教
16、育,并逐渐由军事化管理模式向普通高校管理模式转型,由专科教育为主向系统的本科教育转型。学校以成规模培养本科人才为契机,不断夯实本科教育基础,探索了行业需求和本科教育规律融合创新的发展之路,建立了“以基本理论、基本技能为主,面向机型同步更新”的教学体系。1998年学校顺利通过国家教委开展的本科教学工作合格评估,教育教学水平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1999年学校在“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和“导航、制导与控制”两个领域开展研究生教育,人才培养层次逐渐提高,为我国民航事业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专业技术和管理人才。学校深化内涵强化特色,支撑我国民航强国建设。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民航事业在国际民航运输业中的地
17、位越来越高,民航运输在中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的份额越来越大,民航事业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应急救援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民航行业教育的期待越来越高,学校以助力我国民航行业国际化发展、促进民航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协同发展为己任,深化改革、坚持创新,不断提升对行业发展的人才和科技支撑能力。2001年制定了五年发展计划及十年远景规划,学校提出了特定历史时期教育教学改革的目标和思路;2002年推动实践教学改革,构建实践教学体系;2003年制定本科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行动方案,随后启动了“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八项工程”;2005年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并在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中获得“优秀”;
18、2006年学校更名为中国民航大学;2007年依据国家本科教学质量工程,学校制定并实施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决定;2011年召开教学工作会议,颁布中国民航大学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2016年召开教学工作会议,启动实施了中国民航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20162020)。通过系列改革和持续建设,学校不断迈向新的更高目标,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特别是民航业界广泛认可。65年的发展实践表明,学校应新中国民航事业的需要而诞生,随民航事业的蓬勃发展而不断壮大;服务民航是学校历史使命的传承,助力民航强国建设是学校义不容辞的责任;弘扬践行当代民航精神,建设民航优秀文化的传播阵地
19、,培养造就我国民航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是学校的根本任务。2.谋划未来愿景,打造著名民航学府学校始终追求卓越,不断谋划未来。在2011年9月学校建校60周年之际,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同志来校视察,提出把学校建设成为“享有国际声誉的世界著名的民航类高等学府”的目标。2012年学校召开党代会并提出了中长期发展目标:到2020年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科学研究水平、社会服务能力、文化传承力度以及国际化程度,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在更高水平上为中国民航发展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把学校建设成为高水平、国际化、教学研究型民用航空大学;20252030年期间,将学校建设成为享有国际声誉的世界著名的民航高等学府
20、。2015年制定中国民航大学章程(教育部第88号公告核准,以下简称章程),将学校发展目标进一步固化下来。2016年学校启动“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将党代会确定的办学目标写入“十三五”规划,为提高这一目标的可操作、可实现、可测量,进一步将目标定位细化为“112345688”目标体系:深化一个体系,即“一体两翼三支撑”的学科体系;实施一个计划,即教学质量提升计划;发展两类人才,即国内外高水平工程技术及学术型人才;巩固三个“中心”,即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实践教学示范中心、大学生创新创业中心;落实四项改革,即人事分配制度改革、科研管理机制改革、机关管理体系改革和后勤管理体制改革;建设五维校园,即
21、美丽校园、生态校园、智慧校园、创新校园、和谐校园;扩展六方合作,即校政、校地、校企、校事、校校、国际合作;建设八个专业实验中心;打造八个科研平台。努力使学校成为民航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主要基地、行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的重要支撑地、行业高水平领军人才的孵化及聚集地、服务国家及民航发展的重要智库。(二)需求导向价值引领,着力于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1.依据学校定位,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学校始终坚持“立足民航、服务社会、面向世界”的服务面向,以实现“在更高水平上为中国民航发展发挥支撑和引领作用,成为高水平、国际化、教学研究型民用航空大学”为发展目标,依据此目标,学校确立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定位。应用
22、型人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欧美等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的历程表明,随着产业分工日益专业化,技术领域日益细化,而以满足最终客户需求的产品或服务呈现出“产品服务化”和“服务产品化”特征,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提出多样化需求。在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中,面向特定行业的应用型人才需求日益增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日益提高。应用型人才适应民航业发展需要。从产业属性看,民航业属于生产性服务业,各岗位专业人员通过提供大量后台技术和前台服务支撑行业运行,这些技术均属于应用科学和应用技术范畴,包括生产和服务技术、过程技术、信息技术等。学校适应民航业发展需求,构建了以培养从事航空器安全运行、可靠维护、精益管理的工程师为
23、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多年研究与实践,按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法,结合行业实际,2013年学校系统提出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特征,“一个视野、两类知识、三种意识、四项能力”,即学生应具备“国际化视野、工程技术知识体系、管理知识体系、质量意识、规章意识、创新意识、系统思维能力、工程实现能力、工作适应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2015年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纳入学校章程;2016年学校召开教学工作会议,进一步丰富了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特征的内涵。2.适应行业需求,突出专业特色发展专业培养目标是依据学校总体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结合专业面向的岗位领域需求,并参照
24、相应行业标准制定。学校不断加强传统优势专业升级改造。机务类专业围绕民航企业技术密集型特征,以及运行工程师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要求,通过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核心竞争力;空管类专业适应“新一代国家空管系统”建设要求,将空管新技术融入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通过教学模式改革,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适应度;飞行类专业构建学校、企业、航校三方联合人才培养机制,提高培养质量并缩短毕业生岗位适应周期;管理类专业通过跨学科整合,优化提升专业内涵。通用专业在满足民航要求的同时,积极跟踪本学科专业发展趋势,站在学科发展和服务行业及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借鉴先进人才培养理念,紧密结合专业实际,明确目标定位、打造专
25、业特色。(三)履行责任不忘初心,定力于人才培养中心地位1.学校领导重视,是决策围绕的中心学校党委常委会定期研究人才培养工作,学校中长期教育教学改革计划等人才培养重大决策问题均提交党委常委会审议,如中国民航大学本科教学质量提升计划(20162020)等;校长办公会经常研究本科教学工作的重要事项,近三年20余次讨论审议专业建设、教师队伍建设、实验教学、教学质量、招生就业等事关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每五年召开一次教学工作会议,学校领导均在会议上就今后一个时期本科人才培养工作作出部署;每年召开一次教学研讨会,促进广大教师跨学科跨专业交流分享教研成果,促进教师和行政管理人员之间围绕人才培养工作达成共识;每
26、月召开教学工作例会和学生工作例会,分别就当月的教学工作、学风建设和学生日常教育管理进行部署;每周召开一次学校党政领导碰头会,形成了随时沟通的传统,及时解决教学运行过程中的问题。2.绩效政策引导,是工作激励的中心学校业绩分配政策向人才培养倾斜。建立“关键绩效指标(KPI)+锦标赛”学院考核制度,将学院整体业绩津贴与人才培养贡献挂钩,发挥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主体作用。在教师岗位职责任务书中,明确每名教师应当承担的教学任务,强化岗位职责和基本任务考核。制定教学科研突出成果奖励办法,引导教师在人才培养方面做出突出成果。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与教师岗位津贴挂钩,引导教师投身教学。建立团聘团考机制,促进教
27、学科研融合,提升人才培养质量。3.预算资金倾斜,是经费投入的中心学校教学经费投入逐年增加。逐步加大教学日常运行经费投入,保障学校人才培养工作的有效运行;加大教学改革与建设专项经费投入,支持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改革;保证教师培训进修专项经费投入,提升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加大实验条件建设和实践教学经费投入,鼓励开展工程教育改革,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求;大力支持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并逐年加大经费投入,着力提升学生创新创业能力。4.条件建设优先,是资源保障的中心教学条件建设以满足人才培养需求为目标。“十二五”期间,学校投入约9亿元扩建校区,新建了多栋学生宿舍楼、综合教学实验楼、科技图书馆、学生活动
28、中心等。教室数量不断增加,实验实践条件不断改善,图书文献信息资源持续增加,教学管理信息化有序推进。加强数字化校园建设,促进网络信息技术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服务保障工作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有效提升。5.环境氛围营造,是舆论宣传的中心学校舆论宣传工作始终坚持把人才培养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充分利用校园网、微信、微博、校报、校园广播等媒介平台,重点宣传关于人才培养和教育教学改革的理念、思路及激励政策等,引导广大教职员工在人才培养中心地位上形成共识,例如关注人才培养历程的“回眸十二五”、“中航大记忆”等。在搞好校内宣传同时,加强对外宣传,通过对学校教育教学改革成果、科
29、研成果以及优秀师生事迹的报道,扩大学校影响力,提高教师职业自豪感,增强学生爱校意识。93二、师资队伍(一)积极引进扩充数量,不断优化师资队伍结构1.加强顶层设计,实施人才兴校战略学校牢固树立办学以教师为本的理念,将人才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的第一资源。2012年,学校党代会提出大力实施人才兴校战略,从全局高度和长远角度对学校人才队伍建设进行了系统的顶层设计。在历次事业发展规划编制中,学校高度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发展规划。在学校“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三个一”,即:着力培养一支具有较高学术水平和学术管理能力的学科带头人队伍,历练一支具备一定国际化视野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青年骨干教师队伍,打造一批具有突
30、出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的学术团队。在学校“十三五”事业发展规划中,提出着力打造两支人才队伍,即高水平工程技术人才和高水平学术型人才,特别注重青年后备人才培养。努力建立一支德业双馨、数量充足、结构优化、具备国际视野的高水平教师队伍。学校积极推进人才兴校战略,通过引进和自主培养,涌现出一批国家级、省部级优秀人才(见表2-1)。学校先后实施了以培养具有较大影响的学术带头人及其学术团队为目标的“蓝天学者特聘教授计划”、“蓝天学者讲座教授计划”,以培养造就一批国家级和省部级教学名师为目标的“蓝天教学名师培养计划”,以引进和培养青年学术带头人为目标的“蓝天青年学者计划”,以培养后备青年学术带头人为目标的“青
31、年骨干教师培养计划”等。通过实施系列人才计划,学校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得到明显提升。2.完善标准程序,健全教师选拔体系学校建立了完整严格的教师引进标准,注重新进教师综合素质和专业能力考察。为确保引进教师的专业水平,招聘教师以“211”、“985”院校博士为主;为保证教师达到基本教学要求,招聘教师须通过试讲;为确保引进教师心理健康和人职匹配,招聘教师须通过岗位胜任力评价和职业风险测试。学校建立了科学有效的教师选拔机制,保证选拔过程公开、公平、公正。为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学校每年公开教师招聘岗位、数量和要求;为科学评价人才,建立学科评议组制度,对应聘者的专业学术水平等进行考察;为保证选拔的有效性,建立了
32、预聘制。2013年至今,学校共引进招聘各级各类人才(不含飞行教员)186人,其中博士98人,硕士88人。表2-1 学校高层次人才一览表级别项目人次国家级国家杰出青年基金1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1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国务院特殊津贴29科技部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交通部专家委员会专家3安监总局国家安全生产专家1民航局民航特聘专家4民航中青年带头人11天津市省部级科研团队1省部级教学团队5天津市特聘教授1突出贡献专家1天津市教学名师8天津市宣传文化“五个一批”人才1天津市千人计划2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2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二层次人选
33、8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选303.发挥行业优势,打造兼职教师队伍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需要着力建设一支具有丰富的一线工程技术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队伍。学校借助行业院校优势,构建“政、产、学”紧耦合机制,建立起一支实践经验丰富、相对稳定的外聘教师队伍,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要。聘请民航企事业单位一线人员来校授课。民航特有专业聘请民航企事业单位一线人员来校,为学生讲授实习实训类课程。例如,中国民航局空中交通管理局专门下发文件,要求地区空中交通管理局安排一线优秀管制教员,来校承担空中交通管制模拟机教学工作,高质量完成管制专业模拟机训练课程。近三年,共有来自各空管单位的12
34、2名优秀管制教员来校授课。聘请国外高校及航空企业著名专家来校授课。民航业具有国际性强、技术标准全球统一的特点,为此学校积极聘请高水平外籍专家作为兼职教师,例如被誉为法国飞机发动机之父的Jacques Renvier先生,作为学校“蓝天学者讲座教授”的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Mark Hens教授等。一方面为学生提供了高水平国际化课程,拓展了学生国际视野,另一方面为我校青年教师提供了良好的学习机会,提升了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2013年至今,共聘请101名在专业领域具有较高造诣的外籍教师来校授课。充分利用国外航空学校飞行教员资源。学校送培飞行技术专业学生赴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外航空学校完成飞行训练阶
35、段学习,2013年至今,已送培49批次学生赴3个国家10所航校学习飞行,平均每年指导飞行训练的外籍飞行教员76名,收到良好效果。除此之外,学校依托“欧盟-中国”民用航空合作项目,邀请Alain Emest等资深飞行教员来校授课,Alain Emest还主动与学校签订长期工作合同留校任教。4.适应持续发展,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学校根据定位和学科发展需要,在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注重优化结构,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趋势。第一,专任教师队伍总量不断增加,生师比逐步合理。截止目前,按本次审核性评估统计口径,学校共有专任教师1078人,生师比为21.8:1;按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统计口径,学校共有专任教师
36、1289人,生师比为18.4:1。第二,专任教师年龄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学校大量引进青年教师,截止目前,45岁(不含)以下教师占比达到76.7%。中青年教师成为师资队伍中的主要力量,担负起学校发展重任(见表2-2)。表2-2 近三年专任教师年龄结构年龄学年35岁(不含)以下35至45岁(不含)45岁以上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20142015学年初50949.80%33532.78%17817.42%20152016学年初49246.64%37335.36%19018.01%20162017学年初40037.11%42739.61%25123.28%第三,专任教师学位(学历)结构逐步优化。具有
37、博士学位教师比例持续提高,具有硕士以上学位教师占比已超过90%(见表2-3)。表2-3 近三年专任教师学位结构学位学年博士硕士其他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20142015学年初35434.64%55554.31%11311.06%20152016学年初37135.17%58755.64%979.19%20162017学年初38735.90%58854.55%1039.55%注:“其他”栏中主要以飞行教员为主。第四,专任教师学缘结构比较合理。毕业于国内其他高校和国外高校的教师比例基本保持稳定(见表2-4)。表2-4 近三年专任教师学缘结构学缘学年国内其他高校本校国外高校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2
38、0142015学年初78977.20%14814.48%858.32%20152016学年初81677.35%15014.22%898.44%20162017学年初83777.65%14613.54%958.81%第五,教师职称结构比例相对稳定,人才梯队分布较为合理(见表2-5)。表2-5 近三年专任教师职称结构职称学年正高副高中级初级未定级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人数比例20142015学年初888.61%22722.21%57956.65%989.59%302.94%20152016学年初878.25%23322.09%59055.92%1049.86%413.89%2016201
39、7学年初1049.65%23822.07%58654.36%807.42%705.50%第六,为满足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学校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我校师资队伍中,拥有民航相关岗位资质证书或具有民航企业实践经历的“双师型”教师404人,实验技术人员79人,另外还有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兼职教师204人。(二)多措并举创新制度,提升教师教育教学水平1.规划科研平台,专业水平不断提高学校为支持教师学术专业发展,统筹规划科研平台建设。以应用科学和应用技术研究为方向,以服务国家和行业未来发展需求为目标,着力规划、建设8个科研平台。在通信导航监视、适航审定技术与管理、安全工
40、程与管理、民航经济管理、民航节能减排、物联网及信息网络安全等领域形成较强的研究能力,承担了一批重大项目,解决行业发展的实际问题,也提高了广大教师的专业水平。截至目前,学校有国家空管运行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以上科研机构16个。“十二五”期间,学校科研经费共计5.41亿元;国家级项目立项181项,省部级项目立项175项(见图2-1);SCI、EI检索论文794篇,授权专利236项,省部级科研奖励31项。学校注重技术应用,推进成果转化,航大科技公司(大学科技园)获得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资质认定,成为首批国家级“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孵化链条示范单位,同时还获得国家级众创空间认定,共孵化30
41、0余个创业项目,现拥有科技型企业127家,初步形成“产、学、研”一体化机制。图2-1 科研项目立项数量及经费情况在应用技术领域,学校培养了以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赵嶷飞教授为代表的一批面向行业、解决实际问题的应用工程和技术人才。2016年,赵嶷飞教授成功申报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广域航空安全监控技术及应用”,是“十三五”国家科研体制改革后首批启动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项目总经费为1.49亿元,其中国拨经费0.9亿元。2.多方政策引导,教学能力日益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学校通过多方政策引导不断提升教师教学能力。一是建立覆盖全部教师的三级资质制度,围绕教师教学能力、工
42、程能力、学术能力,组织开展系统化培训;二是通过教学基本功竞赛、微课大赛、教学观摩月等举措,实现“以赛代培”;三是建立教学名师制度,设立优秀教学奖,通过树立典型和榜样,发挥优秀教师示范作用;四是将课堂教学质量评价结果与业绩津贴挂钩,引导广大教师积极主动投入教学。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过去两届教学成果奖评选过程中,共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1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31项。近五年,荣获天津市教学名师称号5人,天津市级教学团队4个,在天津市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中获得一等奖4人,二等奖12人,三等奖22人,外国语学院侯静华老师获得第十届天津市高校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竞赛一等奖第一名,并荣获天津市“五一”劳动奖
43、章,为全校青年教师树立了良好榜样。学生对教师教学水平整体评价良好,近三年,学生对教师的评教成绩逐步提高,20152016学年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平均成绩89.1分(见表2-6)。表2-6 近三学年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成绩学年项目2013-2014学年2014-2015学年2015-2016学年评教成绩87.788.689.13.完善激励机制,师德师风保持良好师德是教育之根,是立校之魂。学校始终把师德建设作为师资队伍建设的灵魂工程来抓,通过完善制度、树立榜样、广为宣传,建立长效机制,以师德教风促学风,收到了良好效果。完善制度。学校相继出台中国民航大学师德考核暂行规定、中国民航大学师德规范、中国民航大学教
44、师行为规范等文件,不断规范教师行为,引导广大教师树立良好职业道德。在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岗位聘任考核、津贴分配等方面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树立榜样。在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天津市教学名师、天津市德业双馨十佳教师、天津市劳动模范等评选中,推荐长期坚持在教学一线、师德高尚的教师;每年教师节召开表彰大会,对师德先进教师予以表彰;组织各类座谈会,通过师德先进个人与广大教师面对面,分享自己的从教心得,扩大先进榜样的示范作用。广为宣传。为弘扬师德师风,学校坚持做到“五个有”,即“报纸上有文字、电视上有画面、网络上有动态、橱窗里有展板、社会上有声音”,形成了全方位、立体式的宣传局面,在广大教师中充
45、分营造人人学师德师风模范、人人争做师德师风先进的良好氛围。经过多年来常抓不懈的努力,一支爱岗敬业、潜心育人、争创一流、淡泊名利的教师队伍正逐步建立,涌现出一大批优秀典范。“十二五”期间,学校1名教师荣获全国模范教师荣誉称号,1名教师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荣誉称号,1名教师荣获“全国五一巾帼标兵”荣誉称号,21名教师获得天津市“五一劳动奖章”、“劳动模范”和民航局“民航五一劳动奖章”等省部级奖励,632人次教师获得十佳教师、优秀教师、教学名师等校内表彰奖励。(三)完善激励强化约束,确保教师投入本科教学1.量化岗位考核,保证教师投入教学学校通过量化岗位职责,强化任务考核,在制度层面保证教师教学投
46、入。在新一轮人事分配制度改革中,一是在岗位基本职责上对教学任务设定标准,量化考核指标,明确不同岗位类型、不同职称的教师要承担课时的底线要求(见表2-7),并且教授、副教授比讲师、助教承担更多的授课任务;二是在对教学单位年度工作考核中,突出本科教学工作在学校年度考核评价中的重要性,“关键绩效指标”考核权重的75%与教学工作直接相关,引导学院领导更加重视教学工作;三是制定教学科研突出成果奖励办法,对教学成果、优质课程、优秀教材、指导学生竞赛、教学名师等予以单独奖励,奖励类别占到教学、科研奖项总和的74%,正向激励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四是专门设立了专业负责人津贴制度,鼓励高职称教师投身专业建设。表2-7 不同职称教师课时量底线要求类型职称教学型(专业课-公共课)教学科研型公共服务型初级职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