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试论我国技术本科的发展 试论我国技术本科的发展 摘要:从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性和技术体系的独立性两个角度,论证当前在我国发展技术本科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提出发展技术本科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发展技术本科并非意味着大量现有高职院校升格为本科,要把技术本科与高职升本科严格区分开来。目前我国技术本科发展的主要途径;是对部分传统学术性大学进行改造,让极少数办学条件优越的高职升格为本科。关键词:技术本科;职业教育;发展技术本科即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当前我国技术教育学历的最高层次仍然局限于大专,本科层次的技术教育有无发展必要,是关系到我国学制在新的历史时期改革与发展的问题。这一问题在教育界存在较大争论,形成
2、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我们认为,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已对技术本科的发展提出了客观需求,目前所面临的问题不应当是技术本科是否要发展的问题,而是如何发展的问题。一、我国技术本科发展的经济,社会必要性理论总是落后于实践。当我们在讨论是否要发展技术本科的时候,“我国本科层次的高等技术教育实质上早已存在,特别在近几年,在一些科学类专业的基础上纷纷衍生出来技术类专业,进一步证明了社会需要本科技术教育的客观性” 。技术本科发展的必要性不是任何人的主观建构,而是多种客观因素综合作用的必然结果,在这些因素中,经济、社会因素是首先需要考虑的。(一)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对本科层次技术人员的需求量大大增加经过 20
3、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已经有了很大发展,并且这种发展已不仅仅是 GDP 的量的增加,更为重要的是经济发展方式已由粗放型逐步转向集约型。特别是在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这一趋势更是明显。也就是说,我国今后经济的增长,将主要依靠技术进步,而不是原始物质资料的投入。尽管目前在我国内地还存在许多技术落后的企业,但激烈的经济竞争必将促使它们迅速提高生产技术水平。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成熟,以及我国经济日益全面地加入国际竞争,这一趋势也将日益明显。在全球范围内,生产技术由以经验技术为主转向以理论技术为主,知识经济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己成必然。比如航空技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理论技术,这不仅是从方法论上讲,即飞机的
4、最早设计者是采用科学实验的方法进行研究的,而且指理论在这一技术的开发中起了关键作用。理论技术的出现及发展,使得现代技术日益复杂。以复杂、尖端技术为基础的经济,必然需要大量高质量的技术型人才。在西方,技术型人才产生于 20 世纪初,它作为介于工程型与技能型之间的人才,是技术活动日益复杂、专业化程度日益提高的结果。研究表明,对技术型人才的需求目前已成为我国企业特别是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企业的现实需求。如生产集成电路的上海贝岭公司有工程技术人员 200 名,其中近一半人员负责研发和设计工作,另一半人员从事工艺、设备和质量控制工作;上海华虹 NEC 电子有限公司、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上海西门子移动通信
5、有限公司和上海耀华皮尔金顿玻璃有限公司等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无不存在类似的分工。 随着我国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在一些技术水平很高的企业,或在企业的高级技术岗位上,需要更高层次的技术型人才,这是必然趋势。正是基于这一共识,近年来高职在我国得到了很大发展。但是,大专层次的高职目前已不能满足我国经济发展对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匮乏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当然,企业需要高级技术型人才,但不一定需要技术本科教育。因为人才成长有两种基本模式,一种是教育模式;一种是在工作环境中与工作过程相伴随的自然成长模式。对高级技术型人才的需求,除了依靠教育系统外,我们还可以采取人才的自然成长模式。
6、但是,当知识结构日益复杂,且社会对某种类型人才的需求构成一定规模时,这种人才的成长模式便应由自然成长模式转化为教育模式。因为教育是一种高度组织化、系统化的人类活动,惟有通过教育,才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人才素质的快速发展。高级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同样遵循这一规律。目前高技术岗位的人员,主要是通过自然成长模式来获得的。但是随着企业生产技术水平的普遍提升,仅仅通过自然成长模式来获得高级技术型人才难以满足经济发展的需求,这就需要我们发展一种新型的教育,即技术本科,来弥补教育体系中的缺失。(二)技术本科为高职生提供了发展进路,这是人性化教育的需要发展技术本科,除了考虑经济发展的需求外,还要考虑它的社会必要性。
7、而当前首先要考虑的,便是高职生的发展进路问题,尤其在终身教育背景下,这一问题更是不容回避。现代教育体系应当为不同能力类型的人提供充分的发展机会,这是人性化教育的必然要求,那种终结性教育则是与这一原则完全违背的。我们没有理由为一部分人建立充分发展的教育机会,而把另一部分人压制在现有的教育层次上。当前,我国高职生的就业状况不容乐观。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高职生的就业率远低于大学毕业生就业率。 “据统计,至去年 10 月底,上海高校高职毕业生一次就业率只有 30左右,远低于同期本科生的 92.58和大专毕业生的 81.59” 。其他省市也出现了同样的情形。当然,解决高职生就业率低的主要措施应当是提高高
8、职的办学质量,促进高职办出特色。但当前高职生就业率低带来了一个问题,即许多高职生在毕业时将选择继续学习。目前解决高职生继续学习问题的措施是专升本。专升本确实解决了部分高职生继续学习的问题,是一个进步,但是专升本后,高职生是升入了学术教育体系,而不是职业教育体系。也就是说,专升本是以放弃他们原来的教育体系为代价的。从逻辑上看,这一措施存在下列几个问题:1学术教育有它自己的标准,这一标准是和职业教育完全不同的,我们应当深刻地看到这两种教育之间的差异。既然如此,许多高职生必然难以达到学术教育的标准。尽管为了“照顾”他们,这一标准已有所放宽,但对他们来说仍然很困难,因为他们以往所受的教育和他们将受的教
9、育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教育模式。2这种专升本的形式容易导致学术教育课程对职业教育课程的制约,从而使职业教育课程出现学问化倾向。3即使有些高职生经过努力,升入了学术性本科院校,但他们将接受的教育对他们来说是很困难的,因为他们初中毕业时,就是因为难以接受学术教育而进入职业学校的。从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来看,多数高职生的能力类型可能不属于言语的、数字的,而是属于操作的。因此,这一措施存在严重的逻辑问题。4专升本实际上使得许多学生脱离了职业教育系统,导致了我国职业教育规模的隐性萎缩,不利于技术型人力资源的开发,将进一步加剧我国高级技术型人才的供需失调。因此,目前的专升本并非解决高职生继续教育的合理措施,合
10、理的选择应当是建立与他们原来所受的教育在性质上完全相同的更高级的教育,而这种教育就是技术本科。(三)目前高职生缺乏进路,正成为国外教育市场争夺的对象社会必要性要考虑的另一个要素是教育市场的国际竞争。在全球化背景下,教育市场的国际竞争已成为极为平常的事情。目前,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资源普遍过剩。为了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获得最大利润,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发展中国家。而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人口超级大国,自然是他们关注的主要对象。一定规模的人员出国留学,将加快我国人才培养的国际化进程,有利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但是,如果出国留学人员的数量过大,会造成我国资金过多地流向国外,从而影响到我国教育乃至经济的发展。在学
11、制中,如果没有技术本科,意味着高职生缺乏进一步发展的路径,许多学生很可能会选择到国外去学习,从而导致我国教育资金和人才的大量外流。为了阻止教育资金的大量外流,我们必须建立适合高职生的更高层次的教育,即技术本科,为高职生提供进一步发展的路径。 二、技术体系的独立性与我国技术本科的发展以上从经济、社会的角度,论证了当前我国发展技术本科的必要性。但是仍然有一种观点,认为在我国没有必要发展技术本科,其理由是现有的大学对学生的实践能力也很重视,所培养的大学生实践能力都比较强。因此,现在的大学完全可以起到技术本科的作用,没有必要再专门建立一种以技术应用为目标的技术本科教育。这是一种比较普遍而又有失偏颇的认
12、识,它目前正严重阻碍我国技术教育的发展。但是,要揭示这种认识的偏颇却并不容易,因为它扎根于我们对科学与技术关系的深深误解,而这种误解又十分隐蔽,即认为技术仅仅是科学的演绎与应用,技术是依附于科学的一个体系。按照这一观点很容易推论出,我们关键是要发展好科学教育,如果科学教育发展好了,那么技术教育自然而然会很容易地发展。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技术哲学的研究显示,即使是对现代理论技术而言,它也是与科学相对立的一个具有独立性的体系,尽管二者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相互作用。对于技术体系的独立性,可以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一)技术是区别于科学的一个体系在汉语中, “科学”与“技术”已被组合成个一个词,即“科学技术
13、” ,并被简化为“科技” 。这充分反映了技术对科学的依赖越来越强这一趋势,但同时也有抹杀技术与科学之间区别的现象,出现了用科学代替技术,否定技术的独立地位的危险。对科学与技术的区别的研究是技术哲学中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技术哲学家们早巳对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做出了种种规定,不管这些规定之间差别如何大,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技术是有别于科学的一个体系。事实上,科学和技术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两个方面,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的产物,技术是人类改造自然的工具;科学的作用在于理解,技术的作用在于做、制造和实施;科学体系是由命题构成的,而技术体系是由工具、方法、经验构成的。我们决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二)技术是独立于科学的一个体系仅仅看到科学与技术的区别,只是看到了技术体系的独立性的第一个层面。对于技术体系独立性的确立来说,第二个层面更为重要。可以说,当前阻碍我国技术教育发展的,主要是第二个层面的误解。有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承认技术与科学的区别,但认为技术仅仅是应用科学,是科学的应用。 “尽管科学对技术的作用有程度上的不同,但所有技术活动都是科学的延续,技术必定是科学的应用,甚至认为技术就是应用科学” 。如果这一观点能够成立,那么技术体系只是科学的附属品,它的独立性根本无法确立,而技术教育自然也就可有可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