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北海市海城区向海经济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杨桃文库 文档编号:12038793 上传时间:2021-08-15 格式:DOCX 页数:63 大小:1.8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海市海城区向海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北海市海城区向海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北海市海城区向海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北海市海城区向海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63页
北海市海城区向海经济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63页
亲,该文档总共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北海市海城区向海经济发展规划(2017-2020)北海市海城区人民政府二一八年十月III规划组织领导小组名单组 长:潘娟副组长:罗远权成 员:蒋伟添 黄红亮曾芝艳周国庆规划编制小组名单组 长:谭凡民副组长:吴斌成 员:陶艳成 李斌统 稿:谭凡民审 核:吴斌IV前言3编制说明4第一章 规划背景6第一节 发展条件6第二节 发展现状9第三节 存在问题11第四节 机遇与挑战14第二章 总体要求17第一节 指导思想17第二节 战略定位17第三节 基本原则19第四节 发展目标20第三章 空间布局23第一节 向海经济总体布局23第二节 海岸使用功能布局24第四章 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26第一节 发展现代海水

2、养殖业26第二节 加快水产加工产业升级改造27第三节 加强渔港基础设施建设28第四节 拓展渔业生产发展空间28第五章 大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滨海旅游休闲度假胜地30第一节 构筑特色滨海旅游发展格局30第二节助力航运基础设施建设和开辟国际旅游航线31第六章 积极服务和推进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32第一节 推进港口基础设施建设32第二节 推动港口航线和集运体系建设32第七章 加快培育和壮大海洋新兴产业33第一节 加快发展海洋生物产业33第二节 加大海洋新能源产业开发力度33第三节 积极发展海洋环保产业34第四节 加快培育海洋信息服务产业34第八章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35第一节 加强海洋污染防治35

3、第三节 加强海岸带资源开发与管理36第四节 加快海洋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建设37第五节 建立健全海洋防灾减灾体系39第九章 保障措施40第一节 加大向海经济发展资金投入40第二节 加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41第三节 加强海洋法规和执法能力建设41第四节 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42第五节 加强向海经济运行监测和评估体系建设44第六节 加强规划组织实施45附件1:海城区拟推动的向海经济重点产业项目情况一览表47附件2:海城区向海经济发展规划重点项目建设布局示意图47前言 海洋是海城区的最大优势和最大特色,依海而建,依港而兴是我区的发展战略核心所在。港口建设是向海经济的主要支撑,发挥区位优势,积极融入向海

4、发展、服务全面转型是我区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机遇。编制和实施北海市海城区海向海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有利于科学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优化海城区经济布局、推进产业供给侧改革、加快产业现代化进程,对做大做强我区向海经济、助力“一带一路”交流与合作具有重大的意义。规划以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北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北海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16-2020)等为依据,提出了海城区向海经济的发展战略、发展目标、重点任务、空间布局、产业重点和保障措施,是指导海城区今后一个时期向海经济发展的总体蓝图和行动纲

5、领。本规划地域范围包括海城区管辖的海域和向海经济发展依托的相关陆域。规划期限为2017-2020年。本规划编制由北海市海城区人民政府批准、北海市海城区海洋与渔业局组织实施,并成立了规划编制组,由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编制完成。 北海市海城区向海经济发展规划编制组 2018年4月编制说明为了加快海城区向海经济发展,根据中共北海市委员会 北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打造向海经济的行动方案要求,北海市海城区海洋与渔业局委托广西红树林研究中心开展北海市海城区向海经济发展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编制工作。规划编制组首先查阅并分析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北海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

6、要、北海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16-2020)、北海市海城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6-2020)等相关规划,收集了相关资料,分析了海城区海洋产业的自然条件和制约因素,研究了近年来海城区海洋产业的发展情况,并实地调研了主要产业建设现状,在此基础上以北海市海城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为统领,按照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服从规划纲要、同级规划相互协调的原则,结合北海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按照北海市向海经济建设工作要求,编写了规划(征求意见稿)。规划征求了市海洋与渔业局及海城区发改局、统计局、商务和投资促进局、农林水利局、旅游局、工信局、财政局、地角街道办事处、西街街道办事处等

7、单位意见,并根据反馈的意见对规划进行了修改。本规划共分九章。第一章规划背景。分析了向海经济发展条件、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机遇与挑战。第二章:总体要求。明确了指导思想、战略定位、基本原则、发展目标。第三章:空间布局。详细阐述了向海经济总体布局和海岸使用功能布局。第四章: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第五章:大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滨海旅游休闲度假胜地。第六章:积极服务和推进海洋交通运输业发展。第七章:加快培育和壮大海洋新兴产业。主要包括海洋生物产业、海洋新能源产业、海洋环保产业、海洋信息服务产业。第八章: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第九章:提出了保障措施。制定了包括海城区向海经济规划拟推动的向海经济重点产业项

8、目情况一览表及布局示意图。北海市海城区向海经济发展规划编制组 2018年4月第一章 规划背景第一节 发展条件一 海洋空间资源 海城区辖区海岸线长25.27公里,海域面积73.56平方公里(其中包含涠洲岛辖海域),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北海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6-2020及北海市海城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6-2020中除了已经利用的港口码头、临海工业岸线海域、生态保护岸线及海域、特殊利用岸线及海域、预留航道及海域、保留利用岸线及海域,还有可供开发利用的10米等深线以内的养殖浅海滩涂及水域14671.66公顷。二 海运港航资源 地角至南澫岸线海城区辖区为岩线,岸

9、线曲折,北海港附近有一条东西向标高5至10米的深水槽,建设港口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其中根据广西北部湾港总体规划和广西北部湾港务集团规划,北海港石步岭港区将逐年建成以集装箱、清洁型物资运输和海上客运为主、货运通过能力2100万吨/年、客运200万人次/年的多功能综合性港口。其余海岸为砂堤、砂坝或沙质海滩,岸线较平直。三 海洋生物资源 海城区所辖海域地处的北部湾是我国著名渔场之一,海域内生物资源种类繁多,海洋渔业资源丰富。其中,经济价值高的鱼类有100多种,按其分布范围和生物学特性,属溯河性鱼类的有银鲶(芒鱼)、河豚,属近岸海湾中上层鱼类的有园腹鲱、大眼青鳞鱼、小沙丁鱼、黄鲫等,属近岸海湾底层鱼类

10、有中华海鲶、尖吻鲈、大黄鱼、硬头海鲶、平鲷、金线鱼、鳗鲶等,属大陆架海域中上层鱼类有蓝圆鲹、马鲛鱼、鲳鱼、大眼鲷、带鱼等;经济价值较高的虾蟹类有长毛对虾、日本对虾、短沟对虾、宽沟对虾、斑节对虾、竹节对虾、黄新对虾、须赤虾、鹰爪虾及三疣梭子蟹、远海梭子蟹、锯缘青蟹等;头足类和贝类等生物资源也很丰富,有乌贼、海蜇、牡蛎、泥蚶、文蛤、栉江珧、大獭蛤等。四 海洋旅游资源 海城区是北海市中心城区,属海洋性季风气候,具有典型的亚热带气候特色,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四季宜人,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廉州湾辖区岸线海滩沙细、浪平、坡缓、水暖,水质清澈,是理想的天然海水浴场和海上运动场所,发展滨海观光休闲运

11、动旅游得天独厚。五 区位优势中央明确赋予广西“三大定位”新使命: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一带一路”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使广西在国家发展格局中的地位得到进一步提升。海城区作为承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始发港的古城区,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在以“两港、四城、一枢纽”为重点打造的北海市向海经济新区中占据重要地位,是北部湾经济区的重要节点和“一带一路”的衔接门户枢纽,陆路向北成为西部开放的海上门户,向西南连接中南半岛五国,海陆沟通东南亚七国,从三个方向承接着“一带一路”规划倡议,充分凸出了向海经济发展的区位优势。六 政策优势 海城区属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

12、十二个省市区域,享有民族区域自治、西部大开发、沿海和边境地区等多重优惠政策,特别是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国务院关于加快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等颁布实施后,将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市场体系建设、重大项目布局、推进兴边富民开放合作等方面得到国家给予的更大支持,这些政策涉及面广、针对性及可操作性强,为向海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同时,“一带一路”的倡议和构架,不断深入与同东盟各国的合作与交流,将强力助推海城区“向海经济”发展。七 生态优势 长期以来,海城区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保持了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好、空气质量

13、优,所辖区域连续多年环境空气质量保持优良,空气污染指数低,二氧化硫年日均值浓度低,全年空气质量优良率均达到95以上,近海海域海水环境质量状况总体较好,大部分近岸海域水质符合国家第一、二类海水水质标准。第二节 发展现状一 产业质量不断提高在北海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大力发展向海经济,加快相关海洋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海洋产业布局,完善海洋管理体制机制,有效地促进了向海经济健康发展并取得喜人成绩,向海经济已成为推动我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海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等传统支柱产业巩固发展和壮大,海洋船舶修造、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制品、海洋信息服务等海洋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其中:1

14、、海洋渔业渔业生产稳步发展,海城区水产品总产量从2010年20.92万吨提高到2016年的24.16万吨,年均增长2.8%。其中海水水产养殖产量从2010年6.10万吨提高到2016年9.56万吨,年均增长9.44%,海水养殖由滩涂向浅海逐步发展,形成了以对虾、文蛤、牡蛎、大獭蛤、栉江珧等名优品种养殖的多元化发展格局。水产品加工能力逐步提高,2016年水产品加工总量67973吨,同比增长1%。至2016年共有水产品加工企业46家,其中规模以上加工企业有22家,水产品加工能力达到383,500吨/年,企业规模扩大,核心竞争力强,加工质量提高,海产品加工销售具有强劲的市场竞争力。2、海洋旅游业海洋

15、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滨海文化旅游建设成绩喜人,北海老街历史文化旅游区、嘉禾.冠山海景区成功创建国家4A级景区,廉州湾滨海休闲旅游带、高德历史文化街区、外沙特色旅游街区的规划建设扎实推进,海洋旅游业作为我区重要的海洋支柱产业之一,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增强。 3、海洋交通运输业推进和服务北海港及后方集疏运体系的建设步伐加快。协助完成了北海邮轮码头、海上救助基地码头等项目建设,其中北海邮轮码头项目规划设置有客运中心、邮轮给养中心、综合办公区、文化广场、会展中心、餐饮及购物区等,计划总投资62042万元,年通过能力为200万人次;2013年完成北海港石步岭港区1至4号泊位码头结构加固改造工程,

16、通过本次改造,1号2号泊位可靠泊3.5万吨船舶,3号泊位可靠泊5万吨级船舶,4号泊位可靠泊7万吨级船舶,吞吐能力得到大幅提高,吞吐能力由改造前的169万吨提升到768万吨,将大大简化大型船舶靠泊的程序,大幅提高作业效率。 4、海洋船舶修造船舶修造产业发展迅速,其中2014年修造船业产值3.19亿元,同比增长17%,比2010年增长195%,造船完工量81艘、3.2万载重吨,修造完工船274艘,目前具有生产资质和规模以上企业主要集中在海城区所辖区域,以制造400-500载重吨灯光捕鱼和拖网渔船为主的钢制船只为主,并已基本具备了3000吨以下LNG和LPG船舶建造能力;积极推进现代海洋船舶修造业建

17、设和向产业集聚区发展。 5、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制品积极推进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制品产业发展并初步形成规模,生产的珍珠系列产品、鱼肝油、螺旋藻等10余种产品在市场上取得良好销售成绩。二 产业服务成效显著积极融入向海经济发展,及时转型服务方式,以服务为大局,加快推进项目建设,临海产业园区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展。全力服务“三区一港”,园区功能逐步完善,园区规模不断壮大,为北海工业园区征地4153亩,中电二期、台湾(北海)电子产业园、朗科、三诺、惠科等产业项目顺利落地建成投产,2016年辖区完成电子信息产业产值701.33亿元为北海打造第一个千亿元产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协助和服务北海邮轮码头、海上救助基地码头

18、等项目的推进与建设。支持银河科技产业园转型升级,引导和推进辖区水产品加工与流通产业升级与改造,并向产业园区集聚效应逐渐显现。三 海洋综合管理能力不断提升“十二五”期间,海城区加快完善海洋行政管理体系,初步建立了相关海洋管理框架,编制完成了北海市海城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6-2020)、制定了关于落实北海市海洋强市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县级海域使用管理动态监管能力建设工作扎实推进,已完成相关技术合同的签订,专项技术用车已完成定编。第三节 存在问题近年来,虽然加快了海洋经济发展步伐,但作为广西沿海重要的海洋经济县区,一些产业的发展滞后于该产业的地位,相较于其他海洋强省市区,总体上仍然处于落后的局

19、面,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 向海经济总量小增长慢海城区向海经济发展不均衡,一些产业存在增长粗放、总量小等问题,如2016年全区渔业生产总值31.28亿元,其中,海洋捕捞产量14.6万吨,产值21.2亿元,水产养殖产量9.56万吨,产值10.08亿元,渔业捕捞生产与养殖生产占比不合理,渔业生产主要以资源型生产方式为主;“十二五”期间海洋生产总值年均增速为6.6%,远低于全市年均增速22.8%的水平,其中海洋渔业年均增速只有8.6%,服务业年均增长率-6.9%,工业年均增长率6%,一些产业的建设发展明显迟滞于该产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广东、福建等区外其他沿海地区。二 海洋产业结

20、构不够合理在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中,2016年海城区海洋三次产业结构为25:47:28,全市海洋产业结构30:35:35,而国家海洋三次产业结构的比例约是5:47:48。海洋新技术产业规模小,海洋生物医药、海洋生物工程、海洋能源开发、海水综合利用等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海洋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信息、保险、法律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有待进一步拓展。三 海洋管理机制有待加强涉海各部门行政管理和执法条块分割,管理职能重叠,面对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中出现的问题与矛盾缺乏统一的协调和管理,影响了海洋资源开发管理和保护等工作成效,海洋管理体制、机制有待完善。海域使用许可证制度、海域有偿使用制度有待健

21、全,海洋法制建设有待加强,陆海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亟待完善。四 海洋科教支撑力量薄弱海城区海洋科研能力薄弱,高层次海洋科技人才几乎是空白。海洋科技创新体系尚未形成,海洋科技投入不足,企业研发力量单薄,科技研发及科技成果产业化程度低,科技对现代海洋产业的贡献率仍处于较低水平,现有海洋研发技术力量无法满足和支撑向海经济发展的需要。五 基础设施薄弱航运港口码头规模偏小,泊位少,不能满足港口吞吐量和临海工业快速发展的需要。渔港设施建设落后,停泊港船位严重不足,捕捞渔船功率小,技术设备落后,深远海捕捞能力不足,规模化的海产品集散交易市场缺乏,水产品精深加工龙头企业较少。六 海洋资源开发与海洋环境保护的矛盾

22、日渐凸显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依据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发展要求,以及在相继进行的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功能区划(2011-2020)、北海市总体规划、北海市土地利用规划、北海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2015-2020)等修编中对土地利用规划和海洋功能区划的重新调整,海城区岸线海域渔业生产空间和沿岸产业拓展空间受到挤压,海水养殖业、船舶修造业等传统产业面临着资源保护和环境保护的双重制约,海洋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有待进一步加强,海洋灾害种类多、危害大,海洋防灾减灾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第四节 机遇与挑战一 发展机遇2017年4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北海视察时指出“要建设

23、好北部湾港口,打造好向海经济”、“一定要把北部湾港口建设好、管理好、营运好、以一流的实施、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服务,为广西发展、为一带一路建设好、为扩大开发合作多种贡献”。习总书记的指示为落实我市“三大定位”、实施“四大会战”、舞起“四个龙头”注入了动力,为我区做强向海经济、助力“一带一路”的交流与合作指明了方向。面对良好的发展形势,综合分析国内外海洋经济发展环境与条件,为我区发展向海经济创造了一个巨大战略机遇。1、经济环境形势良好经济全球化深入推进,促进了海洋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为我国海洋强国战略和海洋经济“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实施,推进海洋经济与国际全面合作与竞争、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

24、发展空间提供了良好条件,海洋经济成为世界经济增长中最具活力、最有前途的领域之一。海城区作为北部湾经济区城市核心城区,要顺应当前良好的海洋经济发展形势,充分发挥海上门户枢纽作用,开创向海经济发展新局面,以向海经济为突破口,全面提升地区城市竞争力,助力“一带一路”合作与交流,促进社会与经济的快速发展。2、政策形势好优惠多海城区属于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十二个省市区域,享有沿海开放政策、少数民族地区政策、西部大开发政策、边境贸易政策等多种国家优惠政策。随着“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洋强国”等国家战略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国家将在进出口关税、外商投资、跨境金融等领域出台更多的政策措施,优惠政策的多重叠加

25、将使我区成为改革开放政策最为富集的经济区域之一。积极争取和用足好国家和自治区的扶持政策,通过着力打造和利用现有政策和发展平台,即铁山港口岸扩大开放政策平台、国家级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政策平台、北海出口加工区政策平台、国家高新区产品入境再制造/全球维修示范区政策平台、国家海洋局第四海洋研究所发展平台,吸引投资、引进项目、加快发展向海经济。3、发展条件好产业空间大北海是广西三个国家级加工贸易梯度转移重点承接地之一,北海出口加工区已成为广西发展加工贸易最重要增长点,也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海城区地处西部地区,产业成本优势明显,劳动力成本平均只有我国东部沿海地区的一半,依托城市中心城区良好的生

26、活环境和居住条件,能集聚和容纳产业发展需要的大量劳动力和专业技术人才,可提供产业发展需要的劳动力保障。同时北海港集运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为海城区更好的“引进来”、“走出去”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海洋合作,向海经济发展空间大。4、海洋环境好发展潜力大丰富的海洋资源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使海城区在海洋生物产业、国际滨海旅游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海洋科教文化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具有较强的发展优势,为建设现代海洋产业提供了强劲的资源优势和原动力,现代向海经济将成为我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二 面临挑战随着向海经济的建设与发展,各地都加大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地区间相互的竞争和产业之间的竞争,给我区向海经济发展

27、带来了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产业结构调整挤压了传统产业发展空间随着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全面实施,海城区受产业结构调整和城市化进程的影响明显,一些传统产业发展空间受到挤压,如海水养殖和水产加工等产业发展面临着水域滩涂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双重制约,在新形势下如何推进海城区传统优势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是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2、沿海地区海洋经济发展力度加大了向海经济发展的压力随着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落实与实施,沿海各地掀起向海经济开发热潮,相互之间竞争日趋激烈,海城区作为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区域的城市枢纽,向海经济发展也受到了一定的压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如何发挥优势推进向海经济健康发展是我

28、们面临的一个挑战。3、海洋资源和环境保护压力加大随着海洋经济产业结构进入调整和健康发展阶段,临海产业污染、海水养殖污染、船舶(航运)污染以及围海造地、海洋和海岸工程等给海城区岸线海洋生物资源和环境生态系统带来的压力越来越大,造成的影响也日益凸显,陆源入海排污口及邻近海域环境质量有所下降,生态资源和岸线地貌也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海洋经济发展带来的环境压力是我们发展向海经济必须面对和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第二章 总体要求第一节 指导思想秉持科学发展观,积极对接“一带一路”和“海洋强国”国家战略,全面贯彻和深入落实我市向海经济建设工作部署,根据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北海市海洋经济发展规划(2016

29、-2020),依据新形势下经济发展要求,结合海城区向海经济现状,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海洋产业结构调整,转变向海经济发展方式,优化发展传统支柱产业,重点发展现代海洋服务业,构建结构合理、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向海经济产业体系。全力服务和推进我市以“两港、四城、一枢纽”为重点的打造的向海经济新区,引导和推进海城区海洋产业向园区集聚,平衡和协调海洋产业发展与海洋环境保护,将海城区建设成为向海经济发达、环境优美的滨海宜居城市。第二节 战略定位依托北海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区位、港口、对外开放、生态环境、海洋产业、科技创新及后发优势,结合全市向海经济产业总体布局的要求,充分

30、发挥中心城区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加强向海经济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着力建设中国东盟(北海)商贸服务核心区、广西海洋生物产业开发核心城区、滨海城市旅游核心区和国家滨海休闲度假公园,把我区打造成集生态旅游、现代服务、文化创意、国际交流与会展、科技与教育等为主体的滨海生态城市综合示范区。一 打造中国东盟(北海)商贸服务核心区发挥区位优势,配合国家“一带一路”、“海洋强国”战略布局,积极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框架与交流平台,着力发展现代物流、信息服务、电子商务、海洋服务等产业,加强与东盟各国的交流与合作,积极推进港口集运体系和游客服务中心建设,全力服务国际邮轮母港建设;加强服务和推进辖区加工出口基地、大型

31、物流集运中心、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国际旅游集散服务中心等项目的筹划与建设,把海城区打造成为面向东盟的现代商贸服务核心城区。二 建设广西海洋生物产业开发核心城区抓住国家建设海洋经济强国的机遇,依托北海海洋产业园区和驻市科研机构的研发力量和平台,加强海城区海洋研发基础设施和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开展海洋生物资源开发和综合利用技术研究,促进海洋产业成果转化和产业聚集,推进和把海城区建设成为一个以海产品精深加工、生物育种、海洋生物制药制品为主的海洋生物产业开发核心城区。三 建设滨海城市旅游核心区和滨海休闲度假公园充分利用辖区口岸近代历史遗址、疍家文化特色、廉州湾岸线独特地貌等资源,开发和建设特色旅游精品;突

32、出城区旅游特点,依托优越的滨海生态环境资源,加强和推进旅游基础设施、旅游景区、休闲度假区的特色化建设,把海城区建设成为特色鲜明的滨海城市旅游核心区和滨海休闲度假公园。四 建设全国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滨海宜居城市坚持陆海统筹、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按照生产、生活、生态“三生共融”的要求,合理布局沿海的生产、生活、生态岸线,大力发展节约资源能源型生态产业,全面推广清洁生产,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生态经济,保持良好环境质量;加强海洋环境保护和海洋与海岸带生态系统建设,加快构筑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环境友好型社会,确保碧海蓝天,建设海洋经济健康、环境优美的全国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和滨海宜居城市。第三节 基本原则一

33、 陆海统筹,联动发展根据海洋功能定位与陆域发展定位,结合海城区海洋资源现状与陆域产业、科技、资金、市场、人才等要素,以海洋资源合理利用为重点,以海洋为拓展空间,以陆域为依托,把海洋产业发展与陆域工业化、城镇化结合起来,实现陆海产业联动发展、基础设施联动建设、资源要素联动配置、生态环境联动保护。二 生态优先、协调发展坚持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相统一,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我区向海积极发展的重要内容,规范海洋开发秩序,控制海洋开发强度,促进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优先发展海洋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推进海洋资源开发、环境保护与向海经济的协调发展,构建海洋可持续发展新格局。三 优化升级、创新发展准确处理

34、向海经济快速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系,优化海洋产业布局,深入实施科技兴海战略,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和人才对海洋产业的支撑作用。四 深化改革,开放发展加快海洋产业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经济探索海洋管理新模式,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和企业的主体作用,提高民营经济和外资经济参与海洋产业的经济性,推动涉海企业“引进来”、“走出去”,提高综合竞争力。第四节 发展目标一 总体目标经过“十三五”的努力,向海经济总量进一步壮大,海洋经济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向海经济成为我区重要的经济增长点;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产业供给侧改革取得明显成效,产业效能不断提高;向海经济产业布局优化,传统海洋产

35、业稳步发展,海洋生物制药和制品、海洋信息等海洋新兴产业规模初步形成;海洋服务业发展壮大,北海港石步岭码头和外沙内港码头等航运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服务和推动临海工业做大做强,现代海洋产业发展格局初步形成。海洋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海洋科技对向海洋经济的贡献率大幅度提升;海洋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海洋可持续发展能力进一步增强,实现海洋生态系统良性循环与海洋资源持续高效利用,海洋生态文明示范区初具规模。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力争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0%、达237.6亿元,实现“向海经济强区”目标,争创“两港、四城、一枢纽”打造北海向海经济新区的先锋,把海城区打造成集生态旅游、现代服务、文化

36、创意、国际交流与会展、科技与教育等为主体的滨海生态城市综合示范区。二 向海经济发展主要目标1、海洋渔业加快推进现代海洋渔业建设,渔业生产效能明显提高,力争海洋渔业总值“十三五”期间年增长10%以上,产值达30.87亿元。培育一批现代化水产种业龙头企业,良种覆盖率80%以上,能满足辖区养殖生产需求并能对外推广;培育一批集约化水产高产养殖科技型企业,产业科技贡献率达50%以上;引导和推动捕捞企业产业升级改造,完成辖区70%以上大马力渔船的更新改造并具备远外海生产能力,培育一支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远洋渔业生产企业队伍;引导和发展水产品加工与流通产业升级与改造并向现代渔港经济区聚集。2、滨海旅游业服务和推

37、进智慧旅游建设,推动全域旅游发展,助推两带三园一区旅游发展新格局的构建和打造一批独居特色的滨海旅游标杆品牌景点,力争至2020年均接待游客1900万人次,年均旅游收入170亿元以上。3、港口基础设施发挥中心城区优势,依托港口和铁路等交通运输优势,鼓励和发展大型物流(仓储)配送中心和快件集散中心,以北海港为中心统筹规划和建设大型物流中心和专业批发市场,推动和协助打造2-3个区域性和面向东盟的国际性商贸物流服务中心,推进高德渔港的改造升级打造二级多功能渔港,全力服务和推进石步岭港城国际邮轮母港建设。4、海洋新兴产业培育发展一批海洋生物医药、功能食品、海洋能源、海洋信息工程、海水综合利用等新兴科技创

38、新企业,产业科技贡献率达50%以上,力争至2020年海洋新兴产业生产总值翻一番,其中海洋生物医药和生物制品产业产值超亿元。三 海洋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推进和完成海洋环境保护预防和监督管理体系建设,建立科学完善的海洋综合管理机制和海洋环境污染零容忍机制,初步形成区域协调、海陆统筹的发展格局;建立海洋生态系统保护和环境修复的有效措施,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修护能力明显提升,廉州湾岸线综合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岸线海域、水质和重点生态区得到有效保护,海域的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提高,确保近岸海域环境质量全面达标,各类海洋功能区监控率达到100%,海洋功能区海水质量达标率在95%以上;内港环境整治取得成

39、效,内港水域海水质量达到四类水质以上。第三章 空间布局按照发挥优势、突出重点、协调发展的总体要求,根据海城区产业发展态势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科学统筹所辖岸线和海域的开发,构建覆盖北海港港区和廉州湾岸线的特色海洋产业集聚区,形成以城区为中心的向海经济空间布局。第一节 向海经济总体布局充分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根据北海市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经济产业布局,科学统筹规划向海经济发展,围绕北海港、廉州湾岸线辖区和中心城区构建和打造“一港、一湾、一城”的海城现代海洋产业集聚区。一 北海港产业集聚区北海港产业聚集区覆盖石步岭港口区、外沙内港区、地角渔业码头等区域。重点发展国际旅游、港口物流、出口加工、电子信

40、息、海洋渔业等产业。着力打造国际邮轮母港,建设游客服务中心、东盟商贸物流中心及海产品加工出口等专业批发交易中心,形成海洋航运、电子信息、出口加工业等产业集群。二 廉州湾产业集聚区廉州湾产业聚集区覆盖辖区廉州湾岸线和海域。产业布局为海水养殖生产、滨海旅游、海洋科教文化、海洋生态建设等。形成以现代海水养殖业、滨海特色旅游业和生态保护与建设等为主的产业集群。三 城区产业集聚区城区产业聚集区覆盖辖区所属陆域区域。产业布局为滨海旅游度假购物、商贸物流、加工出口以及海洋生物制品、海洋环保、海洋信息服务、涉海金融服务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形成滨海旅游文化购物休闲度假中心、国际会议与会展中心、海航集运中心、现

41、代海洋信息服务中心、海洋生物制品及药物研制中心等,建设形成现代海洋新兴产业集聚。第二节 海岸使用功能布局沿海岸线和近海滩涂是海洋经济发展的载体,根据北海市向海经济新区建设方案,结合海岸开发的用途用海需求和相关涉岸涉海规划,将辖区岸线及区域划分为港口现代服务产业区、渔业养殖区、滨海旅游度假区、产业开发区和城镇建设区、生态保护区等五大类型。一 港口现代服务产业区港口现代服务产业区主要以北海港石步岭港区、海运内港和外沙内港、地角渔港为核心,主要布局建设国际邮轮母港,统筹建设一批现代港口物流园区、专业物流基地和物流配送中心,扶持培育一批现代物流中心。港口建设作为向海经济的重要支撑,必须积极发挥主城区服

42、务功能,响应北部湾港口的总体规划与部署,服务和推进港口集运体系建设,协助和服务广西北部湾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助推将石步岭港域打造成为面向东盟的国际邮轮母港。二 滨海旅游区该区域以辖区廉州湾岸线区域为主,主要布局滨海观光休闲度假、海上运动及休闲垂钓、民俗风情深度体验、海洋生态科教文化展示及体验等。着力开发打造黄金北岸海洋风光、廉州湾海上旅游运动为特色的国际休闲观光旅游带;建设以海滨风情民俗民宿、历史文化街区、休闲街区、口岸历史遗迹等项目为主的海上丝绸之路大遗址公园;建设以冠岭休闲度假旅游和城市休闲购物旅游构筑的海城商贸文化旅游区。三 生态综合区该区域主要位于廉州湾辖区岸线海域,主要用于保护重要海洋

43、生态环境和稀有海洋动植物资源,包括辖区重点岸线、红树林及滨海湿地、种质资源自然繁殖场、产卵场、索饵场等生态敏感区域。该区域主要有北部湾二长棘鲷长毛对虾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四 渔业养殖区渔业养殖区主要包括辖区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区内的垌尾沿岸海水养殖区、廉州湾中南部及西南部海域的浅海底播增养殖区和深水多功能增养殖区,主要布局现代渔业养殖生产,建设海洋牧场及培育休闲渔业,促进渔业资源的充分利用和产业的健康持续发展。五 临海工业开发区和城镇建设区该区域主要以廉州湾东部岸线陆域为主,用于临海工业开发建设和城镇建设,是海城区向海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对该区域岸线统筹规划合理开发,为临海工业园区和沿海城镇

44、建设区提供建设用地,以发展临海工业产业和促进沿海城镇建设发展。主要布局为北海市海城区临海民营工业园区、北海市工业园区和廉州湾东部新城建设区。第四章 大力发展现代海洋渔业第一节 发展现代海水养殖业严格执行海域滩涂养殖规划,加快推进海水养殖业由粗放型向科技型集约化转变,由近海滩涂养殖向浅海及深水海域养殖发展,推进海水健康养殖,加快现代海水养殖业建设与发展。一 加强优质种苗研发和繁育加快优质种苗繁育基地建设,建立一批由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水产种业骨干企业,推动和提升优质种苗的研发生产水平,提高水产种业的市场竞争力,广泛推广优质品种应用与生产。二 发展健康养殖生产继续加强和完善垌尾海水集约化养殖和生态养殖

45、示范区建设,推广循环水等健康养殖技术的应用,引导和推进养殖生产向渔业养殖区集聚发展,形成高质高效、绿色安全的健康养殖生产格局。三 加强名特优品种种质资源保育和养殖生产发展和推进廉州湾中南部浅海海域的优质贝类底播增养殖和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和推进水产养殖逐步由浅海滩涂向深水海域发展,建设深水网箱养殖基地;着力发展具有种质资源优势和地方特色的名特优海产的养殖生产。四 建设海洋牧场和发展资源管理型渔业开发廉州湾渔业规划区深水海域,建设适应水产资源生态的生息场。采用增殖放流和移植放流的办法,优选具有资源优势的名特优水产种苗经过中间培育或人工驯化后放流入场,通过海域自然生产力和微量投饵育成,采取鱼群监控和

46、环境监控技术及措施,使其资源量增加,取得高效渔获,同时培育休闲渔业。第二节 加快水产加工产业升级改造加快产业升级改造,完成产业供给侧改革和提质增效,加强和推进水产加工园区建设和产业集聚发展,初步形成高质高效、绿色环保、健康安全的现代化加工产业业态。一 培育和壮大加工企业加强和发展实力雄厚、辐射带动力强的水产品加工流通企业,重点培养和壮大一批国家级、自治区级水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加强对虾、罗非鱼、贝类以及珍珠的精深加工和低值渔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和渔业综合效益,引导和加强传统名特产品加工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高市场占有率的知名品牌,推进实施渔业品牌战略。二 加强流通平台建设拓展市场空间

47、加快水产品加工流通产业建设,以冷链物流和电子商务为突破口,以自主创新和品牌建设为核心,依托中国-东盟商贸物流中心对外合作和交流平台,努力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推进海产交易市场的电子商务平台建设,拓展市场空间。三 加快产业供给侧改革引导企业集聚发展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进企业升级改造,加强海产品深加工与加工出口,引导海产品加工企业向现代渔港经济区聚集,形成海产品加工企业集群,促进和壮大加工产业的发展,力争在海城区打造一个具有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海产品精深加工出口基地。第三节 加强渔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现代渔港建设工程,加强渔港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地角渔港、外沙内港、高德内港的整治力度,加快渔港升级改造,进一步完善和拓展渔港功能,提高渔港作为捕捞后方补给基地的保障能力和渔船防灾减灾能力,积极服务和推进现代渔港聚集区建设,推动并着力打造中国南海海洋渔业基地。第四节 拓展渔业生产发展空间加快渔业生产企业及队伍的生产设施建设,升级改造外海渔船、专业远洋渔船,提高外海、远洋捕捞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事务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