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清时期的军事哲学时代概况明清时期是我国古代兵学兴盛的时期,也是古代兵书出版数量最多的时 期。但是对这个时期的兵书,过去研究不够,很少有人作专门的介绍。当我们从 军事哲学的角度,对这个时期的兵书作简要介绍之前,首先需要说明在这个时期 中我国古代兵学的再度兴盛和终结的时代背景。明清兵学兴盛的原因首先是由于战争的需要。明清(不含近代)的著名战争 和军事人物,据中国大百科全书军事卷记载有二十四次,三十六人。例如, 朱元璋、刘基、徐达等所进行的创立明朝的战争,明成祖远征漠北之战,于谦指 挥的北京保卫战,戚继光、俞大猷指挥的抗倭战争,袁崇焕守卫辽西的战争,李 自成、张献忠领导的农民起义战争,郑成功收复台
2、湾的战争,努尔哈赤、多尔表 灭亡明朝的战争,康熙、乾隆等平定北方的战争等等。明清的农民战争也有很大 发展,仅明代就有三、四百次,战争行动动辄数十万,以至百万以上。正是这些 战争为古代兵学的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 明代的军事问题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 是对北方民族的防御战略,一是对南方倭寇的防御战略。明代的兵学也是围绕这 两个战略问题而发展起来的。明初就比较重视武备,取得对蒙古、西域各部族作 战的胜利,巩固了西北边防,也比较重视对兵书的收集整理。 朝廷下诏令“求四 方遗书,设秘书监”,共著录兵书五十八部。明洪武时(1397)兵部还奉命重 刻宋本武经七书,发给武职官员子孙学习。明中叶以后,政治日趋腐败
3、,同时边 患加剧,北有蒙古,东南沿海有日本倭寇侵扰。此时有关海边防的兵书增多,还 涌现出许多关于兵器、地理、供应以及汇编的类书,影响较大的有数十部。清代 对整理保存我国古籍作过重要贡献, 但对兵书查禁较严,著录兵书较少。乾隆时 用十年编修了大型的四库全书,只收录兵书二十部,附存目录四十七部,特别对明代兵书查禁更严。四库全书提要对收录的每部兵书都作了介绍,这是 第一个有提要的兵书目录。其次,武器的改进要求兵学的改进。明清在武器上也有较大发展,已进 入冷热兵器并用的时代。由于火器的改进,从外国引进了部分先进兵器,出现了 独立的水师、炮兵、工兵以及其它技术兵种,再加上作战对象的变化,促使建军 训练、
4、作战指挥也产生一系列变化。明代的管形火器是前装填,发射石弹和铅子, 以后又由单发发展到多节多管,既可以单放又可以齐放、连放,并开始装瞄准器, 提高射击精确度。明中叶以后,炮兵逐渐从步兵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的炮兵部队(神机营),部分炮弹由实心弹改为爆炸弹。炮兵的作用开始提高。工兵也应运 而生,骑兵的作用则逐步降低。1563年,戚继光就曾以火器击退倭寇的骑兵。 武器的发展也引起了战术的变化。为减少伤亡,产生了低姿跃进的作战形式和小 而疏散的战斗队形(鸳鸯阵、三才阵等)。战斗时先进行火力冲击,然后再短兵 相接。在这种情况下也出现了一些专门介绍火器、火药的兵书,如火龙经、火攻挈要等。清初十分重视骑兵,同
5、时成立了八旗兵制。 1884年以后,西 方兵器技术大量引进,我国已有了后装连发枪等武器,逐渐进入了以火器为主的 时代。再次,明清之际哲学思想的发展,促进了兵学的繁荣。明代对外贸易的发展 促进某些港口城市的繁荣。明清之际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开始萌芽,引起了社会思 潮的变化。明清在哲学思想上仍是理学占统治地位。但明清之际出现了一批唯物 主义思想家,开始冲破理学的束缚,出现了中国哲学史上的又一个繁荣时期。 明 清兵学的兴盛正是在明中期以后,尤其是明清之际。这个时期产生的兵书最多, 内容最丰富。一些著名的哲学家、政治家都大谈兵事。可以看出哲学思想的发展 对兵学的繁荣是起到了很大作用的。 它促使这个时期的兵
6、学进一步向系统化、 体 系化方向发展。在明清的军事家中,戚继光既有丰富的军事实践,又对实践经验 进行了理论总结,写出了著名的军事著作。可以说,他是这个时期兵学研究的集 大成者。明清时期的兵学又是在复杂曲折的斗争中向前发展的。明清时期不但兵书数 量多,而且研究范围广,例如战史、战例、地形、后勤、兵器制造等兵书多出现 在这个时期。不少兵书,文字较长,内容较丰富,论述较具体。虽有因袭前人之 病,令人有繁琐猥杂之感,但也不能说没有发展。有些军事哲学思想比以前展开 和深化了。这个时期,兵学领域中先进与落后的思想斗争比较突出。 有的兵书保 守思想严重,提出了只求守城保寨的单纯防御思想。 清王朝建立后,统治
7、者局限 于骑射为满洲之根本的思想,在军事上更趋于保守落后。特别是到了近代,西方 军事思想有很大突破。十八至十九世纪就有十多部著名兵书见于辞典,特别是到 了拿破仑时代,武器的发展和新兴资产阶级的军事行动, 给战争带来了许多新特 点。我国近代兵法,相形之下,就逊色得多了。当然,近代兵法也从西方吸收了 新血液,这是中西军事文化撞击的结果。明代兵书:续武经总要、火龙神器阵法、筹海图编、阵纪等明初的兵书不多,后来有不少兵书伪托刘基所著,实际上刘基并未写出多少 军事著作。刘基( 1311-1375 )字伯温,浙江青田人,元末进士,曾任江西高安 县丞、浙江行省都事等职,被革职回乡后,协助朱元璋,推翻元朝,成
8、为明代开 国功臣。明初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1371年辞官,后被丞相胡维庸毒死。著有诚意伯集、兵法心要、郁离子等书。他经常为朱元璋出谋划策,宣讲其 主张,如君明臣贤、兵精将良、选贤任能、强本薄赋、宽猛相济、审时度势、省 刑省政、除恶务尽等等,深受朱元璋的信任。郁离子是一部寓言集,其中提出了 “幸不可常,胜不可恃,兵不可玩,敌不可侮”的慎战主张。朱元璋(1328 一 1398)也是一位军事家。他“临小敌如临大敌”,用兵很谨慎。他放弃淮西, 渡江南下开辟新区,以南京为根据地就很有战略眼光。明代兵书主要产生于明中期以后。这个时期的赵本学可以说是开一代武学新 风的人物。他的著作主要是续武经总要。此书共八
9、卷,前七卷为赵本学所著 韬铃内外篇。赵是福建晋江人,一生隐居,曾自发地组织乡民,操练武艺, 抗击倭寇,还著有孙子校解引类等书。他“以易演兵家虚实之权”,用易经 来解释军事问题,并对古代步兵阵法作了清理,阐明了三十九种阵法。他将古代 阵法分为两类,一是古代“圣王贤将”所作二十二种, 谓之内篇。一是汉唐以后 出现的十七种,多是附会伪托,华而不实,巧而无用,谓之外篇。续武经总要的后一卷是赵的学生俞大猷(1503-1579 )所作的韬铃续篇(又名剑经)。 俞是抗倭名将,福建晋江人,曾任汀漳守备,嘉靖三十二年(1553)与倭寇作战,曾获普陀山之捷。1562年任福建总兵,与副总兵戚继光一同抗倭。他用兵 强
10、调“先计后战,不计近功”,颇多建树。在剑经中,他将赵氏阵法加以推 演,并讲述了兵器使用要领。认为阵形不论方圆,其要在“内外相维,大小相包;四面为一,触处为首”,“贵为奇正,有分合,利于相救,便于攻守”。“因 地形险夷之便而增损其数”。他用发展的观点看待阵法,强调奇正变化无常,“奇亦为正之正,正亦为奇之奇,奇正之变,如循环之无端”。他十分尊敬其师, 汇编刊刻了赵的著作,并写诗赞道:“晚得名师虚舟老,允然自负圮上道,此老 闭门六十年,考编韬铃内外篇。上下古今三百载,列阵为图阐其玄”。这种尊师 重道精神是值得发扬的。火龙神器阵法是明初关于火药、火器技术的兵书,约万余字。题为东宁 伯作。一说为永乐时宁
11、国人都督焦玉,一说为天顺时受封的蒙古人焦礼。该书记 述了火药制造、火器种类、性能及使用方法,反映了明代军事技术的进步。它将 四十多种新式火器分为燃烧性、爆炸性和管形火器三类,其中有毒剂、炸弹、地 雷、水雷、旋转火炮、多发火箭等,在当时世界上是先进的。书中要求“知药性 之宜”,“得火攻之妙”。“上顺天时”,使风火相助,“下因地利”,以便发扬火力。各类武器要远近协调,“用之相宜”,“随机应变”只有火器、兵力、阵法三者配合才能克敌致胜。筹海图编是筹划沿海防务的专著,总结了明初以来的沿海防卫经验。作 者郑若曾(1503-1570 )江苏昆山人,曾随总督胡宗先御倭,作成此书。该书二 十六万余字,一百一十
12、四幅图,记叙了沿海地理形势等内容。它注重地理形势, 认为“不审形势,不可以施经略”,并针对当时军备废弛,提出了选兵、择将、 加强训练的主张,认为选兵应注重“乡野老实之人”,练多兵,寓兵于农,首要 在练心,使“人心齐一”。它提出了海陆策应、攻守兼施的沿海防御方略,基本 思想是御近海、固海岸、严城市的多层防御。如提出“防之于海”,“哨贼于远 洋”,“击贼于近洋”,、沿海各府“协谋会捕”,击敌于将至,在要害处设寨, 击敌于将登。严守要害之城,坚壁清野,击敌于疲困,歼敌于城下。但书中反映 的天朝大国闭关自固的思想,应予摒弃。登坛必究是军事类书性著作。明山阳(今江苏淮安)人、武科进士、骤 骑将军王鸣鹤辑
13、。共四十卷,约百万字左右。1599年刊刻。全书分七十二类,以时代为经,依次排比,广征博引,搜罗丰富。各类前有作者按语,不但对内容 提要钩玄,而且反映了作者的观点。如从“国家多事”的形势出发,主张“储将” 练兵,增选器械,适应抗倭斗争的需要,提出了 “兵识将意,将识士情”的观点, 比较重视士兵的作用等。明代这种类书汇编较多。如唐顺之(官至右令都御史, 巡抚淮扬)的武编,余琳的经世奇谋,张风翼的兵机类纂、叶梦熊的 运筹纲目等。阵纪作者何良臣,浙江余姚人,生活于正德至万历年间。青年时代即投 笔从戎,嘉靖年间任蓟镇游击将军。著有军权、阵纪、利器图考、制胜 便宜等书。阵纪主要论述练兵之法,共四卷。明中叶
14、武备废弛,边境多事。 作者积极主张革新军制,变用古法,强调以选练为先,所列机要,亦多为中原野 战立说,论述比较切实近理,很有创造性、针对性,且少迷信虚妄之说。在治军 问题上,他主张治军与治国相结合,礼治与法治相结合,募选和训练相结合,练 胆和综艺相结合。认为治军要以治国为基础。治军不治国,军亦不可治。礼治即 进行思想教育,使军队“其心能和,其气能激,则土不劝而自战,不守而自固。” 法治就是要赏罚严明,小善必赏,小恶必罚,使军队“内畏重刑,则外无坚敌。” 募选要“募贵多,选贵少”。募兵“第一切忌不可用城市游滑之人”。逃兵“首 取精神胆气,次取膂力便捷”。要按照真才实学选士,不可选“误军之奸”,“
15、乱 纪之卒”。要根据各人的特长来选拔和使用人才, 可以成立各种专业队(异术队、 胆勇队、敢死队、材士队等等)发挥各人的特长。关于练兵,他提出了 “五教” 的原则,即教目、教耳、教足、教手、教心。这里包括了练胆和综艺两个方面。他认为胆艺应该兼备,善练兵者,必练兵之胆气,而练胆气又必须先练兵之武艺, 作为胆的护卫。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胆与艺的辩证关系。在作战指导上,也有 新的发挥。例如关于奇正问题,他强调了奇正的相互渗透,相互转化。有正内之 奇,奇内之正,彼此互藏奇正。他还把奇、正、伏三者结合起来论述,指出既知 奇正相变之术,便可得敌人虚实之情,就是说可以利用奇正变化来侦察敌情。奇、 正、伏三者不
16、可缺一。正兵如人之身,奇兵如人之手,伏兵如人之足,有身而后 有手足。三者的运用又必须以虚实之情为依据。这些论述比前人更为系统和深刻。 关于众寡问题,他具体分析了识众寡之治、求众寡之情、审众寡之敌等三种情况。识众寡之治的关键在于正确使用各种人才, 调动人马,作到更众不费其劳,虽寡 其势不孤。求众寡之情就是要正确判断敌情,研究敌人的众寡情况变化。对此要 通过现象看本质,不能只看人数的多少。审众寡之敌就是根据敌我力量对比, 作 出正确的决策,力求做到“将寡而用众”。他还提出了因势取胜的作战原则, 并 概括了五因即“因敌而用变,因人而异施,因地而作势,因情而措形,因制而立 法。”要求“因敌之势而致胜,
17、因我之气以决胜,因敌之利以必胜”,也就是要 人们善于利用战场上存在的各种客观条件去争取胜利。但本书也存在历史局限性,如存在愚兵思想,主张连坐法,一人有罪,诛杀全队,兵有背伤,以逃兵论罪等等。投笔肤谈系嘉靖至万历年间浙江解元何守法(又称西湖逸士)所著。该 书效法孙子写成十三篇,每篇有题解并举战例说明,其体系比孙子更为明确 系统。它的基本内容是:1、在战争观上强调战争目的在于保民康国,除乱去暴。 进行战争时应该注意制造舆论,“我执其名而加敌以恶名,我仗其义而加敌以不 义。”但它也要求慎重对待敌人,我方“难保其必胜,而保其必不败”,应该“敌虽寡,我亦举众以待之”,“既胜着初会”。2、在对战争规律的认
18、识上,强调“以我量敌,以敌量我,将敌我双方作比较。他说:“凡两军相距,匪我 谋敌,敌亦谋我。”因此要周密考虑敌我双方的情况。 这里揭示了战争认识的特 点:敌我双方都在相互认识,互为认识主体和客体。3、在作战指导上,强调灵活机动,“因形措胜”。他说:“凡用兵之法,主客无常态,战守无常形。”我 方应该掌握主动权,“藏机误敌”,“韬其所长,交其所短”。这也就是要乘敌 之隙,如“乘疑可问,乘劳可攻,乘饥可困”等等。他对攻守关系的看法也比较 辩证,认为两者不可偏废,“守之顺者攻之道,攻之易者守之难”,要根据不同 情况,决定攻守对策。4、在治军上,强调教戒为先,先要对士兵进行教育。同 时要求君主发挥将帅的
19、自主作用。“不中制,不外监,不分权,不信谗”。该书 论述军事问题是以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为思想基础的。 既强调取得胜利的客观 条件,认为“得天时者胜,得地利者胜,得敌之情者胜”;同时也注意把人的作 用和物的作用结合起来,要求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作到“敌之实,我虚之;我之实,敌不可得而虚之。”该书比较重视技术的作用,曾提出在实践中运用燃 火飞枪等先进技术。在物略中还介绍了飞潜动植等自然现象,要求“察物之 理,察物之用,总括其利,不遗微小”。这里包含着把科学技术运用于战争的含 义。但本书也存在唯心主义杂质,如认为“天命不可违”,“风可以祭而得”,甚至有时还讲迷信幻术。这是不可取的。明代类似的著作
20、,还有何汝宾的兵录、魏禧的兵迹等。值得一提的是白毫子兵羁(音雷,概述之意)。明代后期学者尹宾商(又名白毫子,郢中 人)作。此书约五千余字,1887年始刊行于世。书的内容是把古代军事思想概 括为三十六个字,引证大量战例,逐字加以解释,其中富有辩证观点。例如在“变”字条中认为“良将用兵,若良医疗病,病万变,药亦万变。病变而药不变, 厥病弗能疗也”。在“静”字条中,认为“兵,武事也,而以静为主。静则无形, 动则有形,动之有形,必为之擒。”这里虽然过分夸大了静的一面,但也包含着 要求慎战,以静制动的合理因素。他还注意全面地看问题,如既要行动迅速,又 要求持重待机,不可妄动。既讲集中兵力,“合其势而一其
21、力”,又讲兵“贵精 不贵多”,力求作“用寡之神手”。在“因”字条中,他强调“兵贵其因”,“能 审因而加胜则不可穷也”。“因”即取胜的客观依据、条件。重因就是要从客观 实际出发。戚继光的纪效新书、练兵纪实是军事哲学思想的结晶抗倭名将戚继光( 1528-1587 ),山东蓬莱人,将门出身,历任蓟州、永平、 山海关等地总兵,官至中军都督府左都督,进封太子太保。他既是战功卓著的民 族英雄,又是杰出的军事理论家。在军事实践中,他为保卫我国的南疆海防和北 疆边塞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军事理论上,他总结了南北两地练兵作战的经验, 写出了纪效新书、练兵实纪等著名兵书。他是冷热兵器并用时代兵学研究 的集大成者,在
22、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对后世的军事活动也产生 了深远影响。纪效新书写于1560年在浙江任参将时,主要总结了在南方抗倭 的经验。练兵实纪是1568年以后,他在蓟州任都督,总理四镇时所写,主要 总结了在北方练兵,防止蒙古入侵的经验。从军事著作中可以看出他的军事哲学 思想是富有创造性的,堪称我国冷热兵器并用时代军事哲学思想的结晶。、知彼知己的“算定战”戚继光之所以能身经百战,屡战屡胜,一个重要的原因是能从实际出发,制 定正确的作战方略,用打“算定战”的思想指导自己的军事实践。这个思想是以“兵事须求于实际之间”,“于切实处用力”的朴素唯物主义作为思想基础的。 他说:“夫大战之道有三:有算
23、定战,有舍命战,有糊涂战。何谓算定战?得算 多,得算少是也。何谓舍命战?但知我拼着一腔热血报国家, 敌来只是向前便了, 却将行伍等项,平日通不知整饬是也。何谓糊涂战?不知彼不知己是也。”(练 兵实纪杂集登坛口授)在这里,他把作战指导思想分为三种,既反对冒险主 义的舍命战,又反对消极被动的糊涂战,而主张在未战以前,”件件算个全胜”, 使敌“寸刀不得伤我”的“算定战”。打算定战,必须做到知彼知己,根据敌我双方的实际进行谋算。戚继光非常 重视研究国情军情。在浙江时,他对明军中存在的种种弊端进行了分析, 认为必 须从建兵营、选兵、练兵开始,使杀贼练兵,并行不悖。他对敌情的研究更为重 视,指出:“多算回
24、用兵之所贵矣!然必先知彼而后可以语算。贼情不察,庙算 何由定哉。”(经略广东勘定机宜疏)他特别重视战前侦察和收集情报,要求 将领亲临前线 “遍察军情虏状”,主张“多差广探”,“追随贼之动静,图报 贼之地利。凡贼一举动必有报,凡逾一时辰必有报”。他还亲自组织调查,并且 采用沙盘和地图等形式将敌情告知各级将领。由于战争是敌我双方的生死斗争, 不但自己要作到知彼知己,还要防止敌人知彼知己,因此,防奸保密工作十分重 要。为此,他提出了严格的保密措施,强调如泄漏机密“致贼乘我者,军法不贷”。打算定战,必须在知彼知己的基础上确定符合实际的作战方略。 戚继光正是 根据南北两地作战对象和自然条件的不同, 提出
25、了不同的作战方法。在抗倭战争 中,他根据东南沿海山岭沼泽,道路崎岖,以及倭寇活动分散, (亍票)悍技精 等特点,采取积极进剿的攻势战略,并创立了以十二人为一队的“鸯鸳阵”战术 队形,使长短兵器相互配合,特别是发明了狼宪(头上有利刃,旁有十一枝小叉) 等长兵器,用以克制倭寇的短刀,收效甚大。在镇守蓟门时,他根据北方地势广 阔,交通便利,以及蒙古骑兵众多,行动迅猛等特点,采取了积极的守势战略, 强调守战结合,“有能战之势,而后可期固守之安”,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 的目的,并创立了车步骑联合作战的阵法。这种阵法以车营为主体,连以鹿角, 配备火器,以阻挡敌之骑兵。同时,使骑战、步战相互配合。这是因为
26、平原之地, 利以车战为主,半险半易之地利以骑战为主,山林险峻之处,则只能实行步战。正是采用了这种符合实际情况的战法, 他以十六万大军镇守北方十六年,先后打 退了敌人的四次进攻,保持了边境的长期安宁。战争形势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打算定战不能只按原定计划,一成不变地执行。 要真正做到打算定战,还必须根据形势变化,随时修正原定作战计划,使之更符 合战场实际。戚继光一贯主张根据实际情况,临机处置,灵活用兵,反对机械地 照搬兵法和简单地执行命令。在纪效新书序言中,他开宗明义地指出:“夫 曰纪效,明非口耳空言;曰新书,所以明其出于法而不泥于法,合时措 之宜也。”必须“因故转化,因变用权,因人异施,因情措法”
27、。他把兵法比作 药铺,指出:“百法俱备,即药肆也。为将者,要先知土伍之情,山川之形, 认察敌人动静,即问病诊脉之医也。”因此,无论在作战和练兵时,对兵法都要“师其意而不泥其迹”,“善用兵者,因故情转化,其法已云然矣。而不知善操 习者,亦因兵情转化,岂有一定之习哉!善用形者,亦因地形措战,岂有一定之 阵哉。”(纪效新书操练篇)针对不同的敌情,一分为二就成为两仪阵,一 分为三又变成三才阵,临机制变,因敌转化,这是他一再强调的观点。二、集中兵力的歼灭战他认为“倭对集中兵力这个普遍的军事原则,戚继光有着比较明确的认识奴鹫悍技精,须用素练节制劲兵,以正当一,始为万全”(请重将权益客兵以 援闽疏)。集中兵
28、力不但表现在数量上,还表现在质量上。他要求从各方面提高 军队的战斗力,特别重视改进武器,以发挥兵力优势。战争是“称干比戈”的行 动,戚继光是深知这一待点的。他说:“军中秘诀,称戈比干。” “杀人三千, 自损八百,此相敌之说也。杀人三千,我不损一,则称比之术也。譬如彼以何器, 我必求长于彼,使彼器未到我身,我举器先杀到他身上了,他应手而死,便有神 技,只短我一寸,亦无用矣。是以我不损一人,而彼常应手便靡,此用众之法 也。” “兵银云:一寸长,一寸强,此六字其秘诀乎!” (练兵实纪杂集军器解上)所谓称干比戈,就是要进行敌我武器优劣的比较,以己之长 克敌之短。他强调武器的“实用有效”,反对搞“淫巧繁
29、多”而不实用的武器, 并组织人研制优于倭寇的鸟铳、倭刀的武器,如后装填的鸟铳和一丈三尺多长的 狼羌等,对歼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当然,好的武器还得有人去使用。在人和武 器的关系问题上,他认为兵器必须“得人而用之”,“不得其人,则制于人也”(纪效新书牌宪篇)。因此,他主张士兵既要练胆,又要练艺,做到艺高胆 大,智勇双全。集中兵力的原则不但体现在进攻中, 而且体现在防守中。他守卫蓟镇时,坚 决主张重点防守,反对“无所不备,无所不寡”。他把十六万大军分为十二路, 建立七座车营,守卫长城一线关隘。并注意加强联系,能分能合,对任何一路进 攻,都可以做到五路驰援,以优势兵力阻击之,做到“峙如山岳,不可撼摇。
30、流 如江河,不可阻碍。虽乱犹整,百战不殆”(练兵实纪练将)。集中兵力的目的是为了歼灭敌人。戚继光在抗倭战争中特别强调了这一点。他认为抗倭如同除草、治水。“芟草必除其根,治水必从其源”,“倭歼非尽”, “不足以杜其再至”。(止止堂集横槊稿)由于倭寇兵力众多,在数量上超过了当地驻军,因此要歼灭敌人就必须采取集中兵力, 速战速决,各个击破的方 法。他主张军队作战要“势险节短”,亦即抓住战机,以飙风电举之势,给敌以出其不意的突然袭击。在具体作法上,他根据敌我兵力对比的不同情况, 提出了 不同的作战方法。“如贼势大败,贼少我众,所围之处,或山林人家,又复狭窄, 方可四面合围,必使一倪不返。” “如贼气方
31、盛,我少贼众,或所围之处散阔,而我兵分守不足,必缺生路,一面分兵于去围十里之外必遁之路伏之。”在一般 情况下,他将部队分为两个梯队轮番攻击, 一有机会则实行两翼包抄,“各兵奋 勇径奔贼锋,再不许时刻迟疑”(纪效新书操练篇),在练兵实纪杂集储 练通论中,他简要地描绘了速战速决的战斗过程,指出:“凡临阵时,去数里 地列阵,须一息而定。列阵时勿使敌见尤妙。列毕,火器在前,抬营而进。或敌 来冲我,或列阵待我,挨到五十步内,火器听中军令齐发,只有一次。兵士乘火 烟如云一齐拥进,须是飞走,密布长器,如蜂丛蚁附,一齐拥上,不可毫发迟疑, 短兵救之,无有不胜”三、冷热武器并用的协同战宋以前的古代战争使用的是冷
32、兵器, 一般的战争形式是陆战,主要的兵种是 步兵和骑兵。宋代发明和使用了火器,明代的火器更发展到一百多种,并广泛使 用,从而进入了冷热兵器并用的时代, 使作战形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再加上海 战增多,规模扩大,兵种也增多了。这样,协同战的问题就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 在中国兵法史上,首先比较系统地论述协同战术的是戚继光。 他虽未明确使用协 同战的概念,但对人和武器、战斗组织、不同兵种、指挥号令的协同配合都作了 较详细的论述。这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重要贡献。明代的重要火器是装有火药的鸟铳(原始步枪),开始是前装填,戚继光则 改为后装填,提高了命中率。由于敌我双方都使用了热兵器,增强了杀伤力。这 引起了
33、作战方式的改变。当时作战,一般是交锋前先用枪炮和弓弩射杀敌人, 交 锋后用冷兵器肉搏。从而也给作战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如“疏而不断”, 而不杂”,低姿前进,能分能合等等。他所创立的“鸳鸯阵”,其实也就是要求 象鸳鸯那样密切配合的协同阵,其目的是要解决长短兵器、冷热兵器的协同问题。 他深知协同问题的重要性,明确指出:“千百人列阵而前,勇者不得先,怯者不 得后,丛枪戳去,乱刀杀来”,“焉能容得左右跳动,一人回头,大众同疑一人 转移寸步”(纪效新书总叙)。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解决协同问题,就难 以取得战争的胜利。冷热兵器并用的时代,兵种开始增多,从而也产生了车、步、骑、炮、辎的 协同和陆军、水军的协
34、同等新问题。戚继光在军队中建立了车营、步营、骑营、 辎重营等编制,并在军队中配备了各种火炮。车营最早是由俞大猷建立的,戚继 光加以改进。它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恢复了久已淘汰的战车,安装上新的火器, 以提高战斗力,从而使车战这种形式经历了一个否定之否定过程,在消失3千多年以后得到了部分的复兴。车营这种新事物在开始产生时还不成熟, 由于协同不 好等原因,并未立即收到成效。因而遭到不少守旧者的怀疑和反对。为此,他专 门写了辩请兵一文,分析了过去的六种失败之道,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六变之 道。他认为车营的失败主要在于没有做好协同配合,如“临阵生死目前,心忙手乱,每致火药自焚”,“车钉于土,不复移动”,“虏得
35、聚攻”,“集薪蹈犯” 等等。因此,他提出了以战车为正兵,以步为卫,以骑为奇兵,相互协同配合的 战法。他说:“故御冲以车,卫车以步;而车以步卒为用,步卒以车为强,骑为 奇兵,随时指挥无定形也。”这种车步转联合战法能作到奇正相生,可攻可守, 攻守结合,”壁垒之间,马兵虽持车为周,而缓急之阵,车兵必以马为锋。”从 而在抵御蒙古骑兵的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抗倭战争中还存在一个水军陆军 配合的问题,对此,他也十分重视。例如提出了 “兵船束伍法”的海战术,对各 种战船的相互协同配合,水军、陆军和后勤保障的协同配合都有过论述, 并且要 求水军既能水战,又能“逼贼登山,舍舟步战”,使水战和陆战结合起来。打
36、协同战,必须做到“齐勇”。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有组织的战斗力量,发挥整体威力,“期齐勇之用”。所谓齐勇,就是要齐心合力,“联数万人心为一 心,合数万人之力为一体”,团结一致,奋勇向前。他说:“你只要看用人抬巨 石大木,百万斤木石,用千数个人便能抬得来。盖数千人虽是力在各人身上,而 纯子、杠子则可均在众人身上也。”(练兵实纪练胆气)只要大家“共作一 个眼,共作一个耳,共作一个心,何贼不可杀,何功不可立。”(纪效新书总 叙)在练兵中,他也强调把分练与合练结合起来,经常组织协同合练(演习),“使数万人联异为同,聚少成多,合寡为众”(练兵实纪杂集登坛口授), 以收齐勇之效。四、依靠人民的卫国战戚继光的主
37、要军事活动是进行防止外来侵略骚扰的卫国保民正义战争。对这一点,他是有明确认识的。卫国保民杀贼,可以说是他治军的根本指导思想。他 认为军人要以“卫国保民”、“安国保民”为念,军队“无非以保民为职”,“兵 是杀贼的东西,贼是杀百姓的东西”,要卫国就必须杀贼。”欲求内治之安,必 先除海上之盗”(经略广东戡定机宜疏)。这就是说,要实现安国保民的政治 目的,必须通过杀贼的军事手段来完成。 可见,他对政治目的和军事手段的辩证 关系是有着比较清楚的认识的。当然,他所说的卫国、安国指的还是封建王国, 但他强调了保民的内容,这无疑是具有进步意义的。要安民就必须依靠人民。他认为军来自民,保军者民,如果不相信人民就
38、不 能取得胜利。在浙江抗倭时,他曾针对有人认为南方兵无战斗力, 不信任本地浙 兵会打仗的思想指出:“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堂堂全浙,岂无村官?” ( 上 应诏陈言乞晋恩赏疏)从这一思想出发,他主要挑选当地的“乡野老实之人”,“臂力骁壮之人” 当兵,进行严格训练,终于组建了一支纪律严明,骁勇善战 的军队。为使军队都懂得卫国保民的道理,他十分重视对军队的政治教育。练兵实纪练胆气中的一段话,通俗而生动地体现了他的思想, 可以说是一篇字满意 新的士兵教育材料。他对士兵说:“你在家那个不是耕种的百姓,你肯恩量在家 种田时办纳的苦楚艰难,即当思量今日食粮容易,又不用你耕种担作。养了一年, 不过望你一、二阵杀
39、胜,你不肯杀贼保障他,养你何用?” “你们果肯杀贼,守 军法,不扰害地方,百姓如何不奉承,官府如何不受重?”进行卫国保民的思想 教育,目的是增强全体官兵的士气。他十分重视士气的作用,并论述了气、心、 勇三个范畴之间的关系。他说,“人有此身,先有此心。气发于外,根源于心。“如缺少”兵中之一事”,“与大命无干“,”未必不能为一战之胜”。而士气 则是关系到全局大命之事,“大命所系在气,而内属于心。” “盖其发为勇者, 乃浮气之在外者,非真气之根于心也。气根于心,则百败不可挫。”(练兵实纪杂集储练通论)这也就是说,有了卫国保民的决心,才有可能真正保持高 昂的战斗士气和勇敢精神。同时,其中还包含着全局与
40、局部辩证法的含义。五、注重实用的练兵法练兵是纪效新书和练兵实纪的主要内容。前面所说的算定战、歼灭 战、协同战、卫国战等都是从练兵的角度论述的,包含在他的练兵法的体系之中。 同时,他对军队管理和军事训练的论述也尤为详细, 作出了一些明确具体的规定, 有些类似现代的纪律条例、内务条例。这在当时是很可贵的。他深知练兵的重要, 明确指出:“守不忘战,将之任也;训练有备,兵之事也。”(练兵议)可以 说戚继光的基本军事思想都凝结在他的关于练兵的经验总结中。从军事哲学的角度看,他的基本练兵思想是注重一临阵实用他尖锐地批 评了当时练兵不从实战需要出发而搞花架子的形式主义作法。 在纪效新书总 叙中,他明确指出:
41、“今所习所学,通是一个虚套,其临阵的真法真令,真营真艺,原无一字相合。及其临阵,又出一番新法令,却与平时耳目闻见无一相同。 如此就操一千年,便有何用?临时还是生的,且如各色器技营阵,杀人的勾当, 岂是好看的。今之阅者,看武艺,但要看周旋左右,满片花草;看营阵,但要周 旋华彩,视为戏局套数。”这种“花法胜”、“虚文张”的作法,只能是武艺之 病、制阵之病。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了按实战要求进行训练的思想,强调练兵 要“一一都是临阵一般,件件都是对大敌实用之物”,临阵不实用的则坚决不学。 这样,才能作到“操一日便有一日之效,一件熟便得一件之利。”(练兵实纪练 营阵)“非严不克”,从严训练是戚继光对练兵
42、的又一个指导思想。他认为训练要 稍高于实战的要求,例如“练手力。凡平时各兵所用器械,轻重分两,当重于交 锋时所用之器。”练足力,要加沙袋。练身力,要穿重甲,荷以重物等等。只有 这样,才能在临战使用武器装备时,更觉轻便有力,得心应手。他还强调对军队 要严格管理,加强节制。节制部队首先要搞好部队的编制。他说:“节制工夫, 始于土伍以至队哨,队哨而至部曲,部曲而至营阵,营阵而至大将。一节相制一 节,节节分明。”(练兵实纪练将)按戚家军的编制是十二人为一队,四队 为一哨,四哨为一营,四营为一总。他认为这样一级管一级,就能作到“以简驭 繁”,“譬如竹之有节,节节而制之,故竹虽虚,抽数丈之笋而直立不屈。故
43、军 士虽众,统百万之夫如一人。”(练兵实纪练将)这里蕴含着朴素的哲理。 节制部队还需要有明确而统一的号令。 他对号令作了许多具体规定,做到了 “金 鼓各有所用,音不相杂;旗各有所用,色不相杂。”(练兵实纪练将)止匕外, 戚继光还对练兵中的人和武器、练胆和综艺、分练和合练、赏罚和教育、练兵和 练将等等多种关系作了论述。被当时人称赞为“才猷虎变,当收儒将之功;意气鹰扬,可望干城之寄”的 戚继光,作为封建地主阶级的军事家,其军事哲学思想只能是朴素的、不完备的0 但他比较系统地总结了我国冷热兵器并用时代的治军作战的经验, 创造性地提出 了一套符合实战的练兵方法,并在实战中取得了卓越的成绩,其中所包含的军事 哲学思想是值得我们深入发掘和研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