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讲:找规律1知识要点:观察是解决问题的根据。通过观察,得以揭示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找规律:1根据每组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找出规律,推断出所要填的数;2根据相隔的每两个数的关系,找出规律,推断出所要填的数;3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数据之间的联系,从而很快找出规律;4数之间的联系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只要言之有理,所得出的规律都可以认为是正确的。1例题:先找出下列数排列的规律,并根据规律在括号里填5例 5:下面每个括号里的两个数都是按一定的规律组合的,上适当的数。在里填上适当的数。1, 4,7,10,(),16,19( 8,4) ( 5,7) (
2、 10, 2) (, 9)分析:在这列数中, 相邻的两个数的差都是3,即每一个数加分析:经仔细观察、分析,不难发现:每个括号里的两个数上 3 都等于后面的数。根据这一规律,括号里应填的数为:相加的和都是 12。根据这一规律,里所填的数应为:1210+3=13 或 16 3=13 9=32例 2:先找出下列数排列的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1, 2,4,7,(), 16, 22模仿训练 :分析:在这列数中,前 4 个数每相邻的两个数的差依次是1,1.先找出下列各列数的排列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2,3。由此可以推算7 比括号里的数少4,括号里应填: 7+4=11。 数。( 1)2, 6
3、, 10, 14,(),22, 26( 2)3, 6, 9,12,(),18, 21( 3)33,28,23,(),13,(),33例 3:先找出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23, 4,( 4)55,49,43,(), 31,(), 1920, 6,17,8,(),(), 11, 12( 5)3, 6, 12,(),48,(), 192分析:在这列数中,第一个数减去3 的差是第三个数,第二( 6)2, 6, 18,(),162 ,()个数加上 2 的和是第四个数,第三个数减去3 的差是第五个( 7)128 ,64,32,(),8,(),2数,第四个数加上2 的和是第六个数 依此规律, 8
4、后面的( 8)19,3, 17, 3, 15, 3,(),(), 11, 3一个数为: 17-3=14, 11 前面的数为: 8+2=102. 先找出下列数排列的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 1)10,11, 13, 16, 20,(),31( 2)1, 4, 9,16,25,(), 49, 64( 3)3, 2, 5,2,7, 2,(),()4例 4:在数列1,1,2,3,5,8,13,(),34,55( 4)53,44,36, 29,(),18,(), 11,9,8中,括号里应填什么数?分析:经仔细观察、分析,不难发( 5)81,64, 49, 36,(), 16,(), 4,1,0
5、现:从第三个数开始,每一个数都等于它前面两个数的和。( 6)28,1, 26, 1, 24, 1,(),(),20,1根据这一规律,括号里应填的数为:( 7)30,2, 26, 2, 22, 2,(),(),14,28+13=21 或 34 13=21( 8)1, 6, 4,8,7, 10,(),(), 13, 14.1知识要点:观察是解决问题的根据。通过观察,得以揭示出事物的发展和变化规律,在一般情况下,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找规律:1根据每组相邻两个数之间的关系,找出规律,推断出所要填的数;2根据相隔的每两个数的关系,找出规律,推断出所要填的数;3要善于从整体上把握数据之间的联系,从而很
6、快找出规律;4数之间的联系往往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只要言之有理,所得出的规律都可以认为是正确的。3. 先找出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5) 33, 17, 9,5,3,()( 1)1, 6,5,10,9,14,13,(),()(6) 0,1,4, 15, 56,()( 2)13,2, 15, 4,17,6,(),()(7) 1,3,6, 8, 16, 18,(),(), 76, 78( 3)3,29,4,28,6,26,9,23,(),(),18,14(8) 0,1,2, 4, 7,12,20,()( 4)21,2, 19, 5,17,8,(),()5. 下面括号里的两个数是按一定
7、的规律组合的,在里填上适当的数。( 5)32,20,29,18,26,16,(),(),20,12(1)( 6, 9) (7,8) ( 10, 5) (, 4)( 6)2, 9,6,10,18 ,11, 54,(),(), 13,486(2)( 1, 24) ( 2,12) (3, 8) (4,)( 7)1, 5,2,8,4, 11,8,14,(),()( 8)320 ,1,160 ,3,80,9,40, 27,(),() (3)( 18,17) ( 14, 10) ( 10, 1) (, 5)4. 先找出规律,然后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数。(4)( 2, 3) (5,9) ( 7,13) ( 9
8、,)( 1)2, 2,4,6,10,16,(),()( 2)34,21,13,8, 5,(), 2,()(5)( 2, 3) (5,7) ( 7,10) ( 10,)( 3)0, 1,3,8,21,(), 144(6)(64, 62) ( 48, 46) ( 29,27) (15,)( 4)3, 7,15,31,63,(),()( 5)33,17,9, 5,3,().第二讲:等差数列求和1知识要点:数列:若干个数排成一列,称为数列。等差数列:从第二项开始,后项与其相邻的前项之差都相等的数列称为等差数列。首项与末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称为一项,其中第一项称为首项,最后一项称为末项。项数:数列中数的
9、个数称为项数。公差:后项与前项的差称为公差。例如:等差数列:3、 6、9 96,这是一个首项为3,末项为96,项数为 32,公差为 3 的数列。2计算等差数列的相关公式:通项公式:第n 项首项(项数1)公差项数公式: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求和公式:总和(首项末项)项数2平均数公式:平均数(首项末项)21例题:3例题:总和(首项末项)项数2第 n 项首项(项数1)公差( 1)1 234 4950( 1)已知数列2、 5、8、11、14 ,第 21 项是多少?( 2)2 468 100( 2)剧院有 31 排座位, 第一排有 35 个座位, 以后每排都比前一排多一个座位,最后一排有几个座位?2例题
10、: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4例题:( 1)已知数列2、 5、 8、11、 14 , 47 应该是其中的第平均数(首项末项)2几项?( 1)有五个连续的偶数:4、 6、8、 10、 12,他们的平均数是多少?( 2)3 6912 3336( 2)已知 5 个连续自然数的和是75,求这五个数分别是几?.5. 模仿练习(6)已知数列3、6、9、 12、 15 第 51 项是多少?( 1)1 23 99 100( 2)1 357 99(7)丽丽学英语单词,第一天学会了6 个,以后每天都比前一天多学会1 个,那么第 11 天学会了学会了多少个单词?( 3)已知数列1、4、7、10、13 ,298 应该是其
11、中的第几项?(8)5 个连续偶数的和是200,那么这 10 个数分别是多少?( 4)6 10 14 398402(9)有一列数: 13、16、19、22、 307,这些数的平均数是多少?( 5)212323 197199.第三讲:速算与巧算1运算定律与性质:( 1)加减法运算定律:a+b-c=a-c+b(a+b)+c=a+(b+c) a-b-c=a-(b+c )( 2)乘除法运算定律: a bc=a( b c) a ( b+c )=a b+a c a b c=a( bc ) a b c=ac b( ab) c=a c b (a+b) c=a c+b c( 3)去、添括号的性质: - (),()
12、去掉括号或添上括号要变号;+(),()去掉或添上括号不变号。( 4)利用商不变的性质使计算简单。1例题:a+b-c=a-c+b( 1)843 78-43( 2)843 - 861572例题:a-b-c=a-(b+c);去、添括号的性质( 1)528 - (186 328)( 2)564 - (387- 136)3例题:a bc=a( b c);a bc=a( b c)( 1)2532125( 2) 75000125 85例题:( a b) c=ac b;a( b+c) =a b+ac( 1) 56165 711( 2) 44256例题:a( b+c) =a b+ac利用商不变的性质( 1) 7
13、253+7247( 2) 240025.1运算定律与性质:( 1)加减法运算定律:a+b-c=a-c+b(a+b)+c=a+(b+c) a-b-c=a-(b+c )( 2)乘除法运算定律: a bc=a( b c) a ( b+c )=a b+a c a b c=a( bc ) a b c=ac b( ab) c=a c b (a+b) c=a c+b c( 3)去、添括号的性质: - (),()去掉括号或添上括号要变号;+(),()去掉或添上括号不变号。( 4)利用商不变的性质使计算简单。5模仿训练( 6)3600 25 4( 1)329 46-129( 7)8 7+97+11 7( 2)6
14、47 - 86153( 8)88125( 3)528 - 186 - 314( 9)7527+19 25( 4)728 - (347- 172)( 10)9000 125( 11)20112011 2010-2011 20102010( 5)2564125 5.第四讲:错中求解1知识要点:( 1)和的变化规律:如果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加(或减少)一个数,那么它们和也增加(或减少)同一个数。( 2)差的变化规律:如果减数不变,被减数增加(或减少)一个数,那么它们的差也增加(或减少)同一个数。如果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或减少)一个数,那么它们的差反而减少(或增加)同一个数。( 3)多加要减,
15、少加再加;多减要加,少减再减。1例题:3例题:【多加要减,少加再加】( 1)小马虎在做一道减法题时, 把被减数百位上的6 看成 4,( 1)小明在做一道加法时,把一个加数个位的 2 看作了 4, 结果得到的差是 212,正确的差是多少?另一个加数个位上的 7 看作 9,结果计算的和为 25,正确的和为多少?( 2)小华在计算两个数相加时,把第1 个加数百位上的7 错( 2)小马虎在做减法题时,把被减数十位上的3 写成 8,个写成 1,把第 2 个加数十位上的6 错写成 9,这样算得的和是位上的 2 写成了 5,结果得到的差是284 ,正确的差是多少?443,正确的和应是多少?4例题:2例题:(
16、 1)小马虎在做一道减法题时, 把被减数十位上的4 看成 6,【多减要加,少减再减】把减数十位上的2 看作 5,结果得到的差是 52,正确的差是( 1)小马虎在做一道减法题时,把减数十位上的2 看作 5,多少?结果得到的差是 342,正确的差是多少?,( 2)小聪在计算一道减法题时, 把被减数5023 错写成 5032,( 2)在减法算式中,错把减数百位上的5 看成 3,十位上的把减数千位上的 3 错写成 2,十位上的5 错写成 8,这样得1 看成 7,结果得到的差是254,正确的差是多少?到的差是 2352。正确的差应是多少?.1知识要点:( 1)和的变化规律:如果一个加数不变,另一个加数增
17、加(或减少)一个数,那么它们和也增加(或减少)同一个数。( 2)差的变化规律:如果减数不变,被减数增加(或减少)一个数,那么它们的差也增加(或减少)同一个数。如果被减数不变,减数增加(或减少)一个数,那么它们的差反而减少(或增加)同一个数。( 3)多加要减,少加再加;多减要加,少减再减。5模仿训练( 5)小马虎在做一道减法题时,把被减数百位上的8 看成 3,( 1)小明在做一道加法时,把一个加数个位的 5 看作了 8, 结果得到的差是 212,正确的差是多少?另一个加数个位上的 4 看作 6,结果计算的和为 25,正确的和为多少?( 2)小华在计算两个数相加时,把第1 个加数百位上的5( 6)
18、小马虎在做减法题时,把被减数十位上的5 写成 8,个错写成 2,把第 2 个加数十位上的3 错写成 8,这样算得的和位上的 4 写成了 7,结果得到的差是284,正确的差是多少?是 444,正确的和应是多少?( 3)小马虎在做一道减法题时,把减数十位上的2 看作 5,( 7)小马虎在做一道减法题时,把被减数十位上的3 看成 8,结果得到的差是342,正确的差是多少? 把减数十位上的 4 看作 7,结果得到的差是 252,正确的差是多少?( 4)在减法算式中,错把减数百位上的6 看成 4,十位上的( 8)小聪在计算一道减法题时, 把被减数3046 错写成 3064,3 看成 8,结果得到的差是
19、564,正确的差是多少?把减数千位上的 2 错写成 1,十位上的 4 错写成 7,这样得到的差是 3360。正确的差应是多少?.第五讲:定义新运算新运算,显然是与旧运算相对应,旧运算又是什么呢?同学们可以思考一下,就运算就是学校里的四则运算“加减乘除”,对于这些运算,同学们应该很熟悉。前面课程里,我们也讲到了很多旧的运算,今天我们要讲的就是新运算,既然是新运算,就是不同于以前的运算,为了不让同学们混淆了,所以就需要我们定义一下。那么怎么样定义呢?同学们可以与生活中结合起来,公共场所都有标志,这些标志都是我们人为定义的,新运算也是如此,关键点就是看如何定义的。同时想提醒同学们注意,一个符号在一个
20、问题里被定义了,不代表在所有题目里都是同一个意思,要结合题目的实际情况。1例题:4例题:( 4)对于两个数a 与 b,( 1)设 a、 b 都表示数,( 1)对于两个数a 与 b,规定 a规定: a b= a b a b。如果 5规定: ab = a 3 b 2。 b=a(a+1)+(a+2)+ (a+b1) 。已x=29 ,求 x。试计算:( 1) 5 6;( 2) 65。知 x 6=27,求 x( 2)设 a、 b 都表示数,规定: a b=6 a 2b。试计算 342例题( 1)对于两个数 a 与 b,规定 a b=a b ab,试计算 6 2。( 5)如果 24=24( 2 4),3(
21、 2)如果 2 3=2 3 4=9 , 66=36( 3 6),计算 8 4。5=6 78 9 10=40。已知 x3=5973 ,求 x( 6)如果2 3=2 3 4, 5 4=5 6 78,且 1x=15 ,求 x。5模仿训练( 1)设 a、b 都表示数,规定:a*b=3 a 2b。试计算:( 5*6 ) *7( 2)对于两个数a 与 b,规定:a b=a b( ab)。计算 3 5。3例题( 1)如果 2 3=2 3 4,54=5 6 7 8,按此规律计算3 5。( 2)有两个整数是A 、B,A B表示 A 与 B 的平均数。已知A6=17,求 A 。( 7)对于两个数a 与 b,规定a
22、b=a+(a+1)+(a+2)+ +(a+b 1) ,已知 95x=585 ,求 x。( 8)如果 1! =1, 2!=1 2=2 ,3!=1 2 3=6,按此规律计算5!。( 2)如果 5 2=5 6, 2 3=2( 3)对于两个数 A 与 B ,规定: 3 4,计算: 3 3。A B=A B 2。试算 6 4。.第六讲:平均数问题我们经常用各科成绩的平均分数来比较班级之间,同学之间成绩的高低,求出各科成绩的平均数就是求平均数。平均数在日常生活中和工作中应用很广泛,例如,求平均身高问题,求某天的平均气温等。求平均数问题的基本数量关系是:总数量总份数= 平均数解答平均数问题的关键是要确定“总数
23、量”以及与“总数量”相对应的“总份数”,然后用总数量除以总份数求出平均数。1例题 1:6模仿训练( 6)李大伯上山采药,上山时他每分钟二( 1)班学生分三组植树,第一组有( 1) 电视机厂四月份前 10 天共生产走 50 米, 18 分钟到达山顶;下山时,他8 人,共植树 80 棵;第二组有 6 人,电视机 3300 台,后 20 天共生产电视机沿原路返回,每分钟走75 米。求李大伯共植树 66 棵;第三组有 6 人,共植树6300 台。这个月平均每天生产电视机多上下山的平均速度。54 棵。平均每人植树多少棵?少台?2例题 2:( 7)小军参加了3 次数学竞赛,平均分王老师为四年级羽毛球队的同
24、学测量( 2)小明参加数学考试,前两次的平是 84 分。已知前两次平均分是82 分,他身高。其中两个同学身高153 厘米,均分是 85 分,后三次的总分是 270 分。第三次得了多少分?一个同学身高 152 厘米,有两个同学求小明这五次考试的平均分数是多少。身高 149 厘米,还有两个同学身高 147厘米。求四年级羽毛球队同学的平均身高。( 3) 五( 1)班有 7个同学参加数学( 8)小丽在期末考试时,数学成绩公布竞赛,其中有两个同学得了99 分,还前她四门功课的平均分数是92分;数学3 例 3:从山顶到山脚的路长36 千有三个同学得了96 分,另外两个同学成绩公布后,她的平均成绩下降了1
25、分。米,一辆汽车上山,需要4 小时到达分别得了 97、 89分。这 7个同学的平小丽的数学考了多少分?山顶,下山沿原路返回,只用2 小时均成绩是多少?到达山脚。求这辆汽车往返的平均速度。( 4)气象小组每天早上8 点测得的一( 9) 如果三个人的平均年龄是22 岁,周气温如下: 13、13、13、14、且没有小于 18 岁的,那么三个人中年龄4例 4:李华参加体育达标测试,五15、14、16。求一周的平均气温。最大的可能是多少岁?项平均成绩是 85 分,如果投掷成绩不算在内,平均成绩是 83 分。李华投掷得了多少他? ( 5) 小强家离学校有1200 米,早上( 10) 如果四个人的平均年龄是
26、28 岁,上学,他家到学校用了15 分钟,从学且没有大于 30 岁的。那么最小的人的年5校到家用了 10 分钟。求小强往返的平龄可能是多少岁?例 5:如果四个人的平均年龄是 23岁,四个人中没有小于18 岁的。那么均速度。年龄最大的人可能是多少岁?.第七讲:还原问题知识要点:一个数量经过若干次变化成了另一个结果,我们从结果出发,根据每一次变化情况,一步一步地倒着想,把结果还原成开始状态,这类问题叫做还原问题,又叫逆运算问题。对于简单的每一次变化不太复杂的还原问题,可以直接列式一步步倒着推算,对于变化复杂的,可借助列表和画图来帮助解决问题。1例题 1:小刚的奶奶今年年龄减去7 后,缩小9 倍,再
27、加5例 5:两只猴子拿26 个桃,甲猴眼急手快,抢先得到,乙上 2 之后,扩大10 倍,恰好是100 岁。小刚的奶奶今年多看甲猴拿得太多,就抢去一半;甲猴不服,又从乙猴那儿抢少岁?走一半;乙猴不服,甲猴就还给乙猴5 个,这时乙猴比甲猴多 5 个。问甲猴最初准备拿几个?2例题2:某商场出售洗衣机,上午售出总数的一半多10台,下午售出剩下的一半多20 台,还剩95 台。这个商场原来有洗衣机多少台?6模仿训练( 1)在里填上适当的数。20 816=263例 3:小明、小强和小勇三个人共有故事书60 本。如果小强向小明借3 本后,又借给小勇5 本,结果三个人有的故事书的本数正好相等。这三个人原来各有故
28、事书多少本?( 2)小红问王老师今年多大年纪,王老师说:“把我的年纪加上 9,除以 4,减去 2,再乘上3,恰好是30 岁。”王老师今年多少岁?4例 4:甲乙两桶油各有若干千克,如果要从甲桶中倒出和乙桶同样多的油放入乙桶,再从乙桶倒出和甲桶同样多的油放入甲桶,这时两桶油恰好都是36 千克。问两桶油原来各有多少千克?.知识要点:一个数量经过若干次变化成了另一个结果,我们从结果出发,根据每一次变化情况,一步一步地倒着想,把结果还原成开始状态,这类问题叫做还原问题,又叫逆运算问题。对于简单的每一次变化不太复杂的还原问题,可以直接列式一步步倒着推算,对于变化复杂的,可借助列表和画图来帮助解决问题。(
29、3) 粮库内有一批大米,第一次运出总数的一半多3 吨, ( 7) 王亮和李强各有画片若干张,如果王亮拿出和李强同第二次运出剩下的一半多5 吨,还剩下4 吨。粮库原有大米样多的画片送给李强,李强再拿出和王亮同样多的画片给王多少吨?亮,这时两个人都有24 张。问王亮和李强原来各有画片多少张?( 4)爸爸买了一些橘子,全家人第一天吃了这些橘子的一半( 8) 甲、乙、丙三个小朋友各有玻璃球若干个,如果甲按多 1 个,第二天吃了剩下的一半多1 个,第三天又吃掉了剩乙现有的玻璃球个数给乙,再按丙现有的个数给丙之后,乙下的一半多 1 个,还剩下 1 个。爸爸买了多少个橘子?也按甲、丙现有的个数分别给甲、丙。
30、最后,丙也按同样的方法给甲、乙,这时,他们三个人都有32 个玻璃球。原来每人各有多少个?( 5)甲、乙、丙三个小朋友共有贺年卡90 张。如果甲给乙( 9) 学校运来 36 棵树苗,小强和小萍两人争着去栽。小3 张后,乙又送给丙 5 张,那么三个人的贺年卡张数刚好相同。强先拿了树苗若干棵, 小萍看到小强拿太多了就抢了 10棵,问三人原来各有贺年卡多少张?小强不肯,又从小萍那里抢了6 棵,这时小强拿的棵数是小萍的 2 倍。问最初小强准备拿多少棵?( 6) 小红、小丽、小敏三个人各有年历片若干张。如果小( 10) 李辉和张新各搬 60本图书,李辉抢先拿了若干本,红给小丽 13 张,小丽给小敏 23
31、张,小敏给小红 3 张,那么张新看李辉拿了太多,就抢了一半;李辉不肯,张新就给了他们每人各有 40 张。原来三个人各有年历片多少张?他 10 本。这时李辉比张新多4 本。问最初李辉拿了多少本?.第八讲:和差问题知识要点: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及它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问题我们称为和差问题。掌握了和差问题的特征和规律,我们解答起来就很方便了。解答和差问题通常用假设法,同时结合线段图进行分析。可以假设小数增加到与大数同样多,先求大数,再求小数;也可以假设大数减少到与小数同样多,先求小数,再求大数。用数量关系表示: (和差) 2=大数(和差) 2=小数1例题 1:期中考试王平和李杨语文成绩的总
32、和是188 分,5例 5:四个人年龄之和是88 岁,最小的 3 岁,他与最大李杨比王平少 4 分。两人各考了多少分?的年龄之和比另外两个人年龄之和大8 岁。最大的年龄是多少岁?2例题 2:某机床厂第一、二两个车间共有车床96 部,如果第一车间拨给第二车间8 部,那么两个车间车床数相等。两个车间各有车床多少部?6模仿训练( 1)两筐水果共重124 千克,第一筐比第二筐多8 千克。两筐水果各重多少千克?3例 3:哥弟俩共有邮票70 张,如果哥哥给弟弟4 张邮票,这时哥哥还比弟弟多2 张。哥哥和弟弟原来各有邮票多少张?( 2)小宁与小慧的身高总和是264 厘米,又已知小宁比小慧矮 8 厘米。两人分别
33、高多少厘米?4例 4:把一条 100 米长的绳子剪成三段,要求第二段比第一段多 16 米,第三段比第一段少18 米。三段绳子各长多少米?.知识要点:已知大小两个数的和及它们的差,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问题我们称为和差问题。掌握了和差问题的特征和规律,我们解答起来就很方便了。解答和差问题通常用假设法,同时结合线段图进行分析。可以假设小数增加到与大数同样多,先求大数,再求小数;也可以假设大数减少到与小数同样多,先求小数,再求大数。用数量关系表示: (和差) 2=大数(和差) 2=小数( 3)红星小学一年级新108 人,分成甲、乙两个班。如果从(7)某工厂第一、二、三车间共有工人280人,第一车间
34、甲班转 3 个学生到乙班去,两班学生就一样多。甲、乙两班比第二车间多 10 人,第二车间比第三车间多15 人。三个车各有学生多少人?间各有工人多少人?( 4)甲、乙两筐共有水果80 千克,若从甲箱取出6 千克放(8)某工厂将857 元奖金分给有创造发明的三名优秀工人,到乙箱中,这时两箱水果同样多。两箱原来各有水果多少千第一名比第二名多得250 元,第二名比第三名多得125 元。克?三名优秀工人各得多少元?( 5)一只两层书架共放书72 本,若从上层中拿出9 本给下(9)小军一家四口年龄之和是129 岁,小军7 岁,妈妈 30层,上层比下层多4 本。上、下层各放书多少本?岁,小军与爷爷年龄这和比他父母年龄之和大5 岁。爷爷和爸爸的年龄各是多少岁?( 6)姐姐和妹妹共有糖果39 块,如果姐姐给妹妹7 块,就(10)某校四个年龄共有438 名学生,其中一年级119 人,比妹妹少3 块。那么姐姐和妹妹原来各有糖果多少块?四年级 101 人,一、二年级的总人数比三、四年级的总人数多 52 人。二、三年级各有多少人?.第九讲:和倍问题知识要点: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它们之间的倍数关系,求这两个数是多少的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解答和倍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