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播学专业 () 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修订版()一、培养目标传播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应当系统学习传播学理论及方法,了解本领域的最新研究动态。应当具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宽阔的学术视野,良好的理论素养。对传播学的支持性学科(包括自然科学、人文学科、社会科学),有广泛的了解和一定的研究。在本学科范围内,应力求全面、系统地掌握媒介经济、媒介管理、广告、公共关系、创意策划、整合营销、媒介融合、人际传播、组织传播、口语传播等基本技能。 应当能够独立开展与本学科有关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学位论文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和较高的学术性。应当比较全面深入地了解中国国情,具备严谨的专业精神和典范的大学精神,以适应时代对新闻学
2、人才的要求。二、研究方向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理念、理论、方法、管理、技能、工具的科学。本专业研究方向包括:传播理论;广告与公共关系;整合营销传播;新媒体传播;媒介文化研究;、媒介经济与管理;、影视与图像传播;、传播与社会管理。三、招生对象新闻传播专业和其他专业的应届或往届本科毕业生;有一定传播业实践经验的同等学历专科毕业生。1 / 5四、学制及具体安排本专业为新闻传播学科专业,学制三年,授予新闻传播学硕士学位。在三年六个学期的学习过程中, 本专业硕士研究生应按照以下程序和完成全部学业:()硕士生入学三个月内进行师生双向互选, 确定导师;导师负责制定培养计划,并执行培养工作。()在第学期,完
3、成学校和学院规定的公共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必修课程的学习,并通过硕士学位的外语考试。()在第学期,完成研究生的中期考核。详见本文件第五条。()在第学期结束前,完成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详见本文件第八条。()在第学期,撰写硕士学位论文,要求在参加答辩的个月前,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的初稿, 经导师审阅后在参加答辩的个月前完成全部定稿。 详见本文件第八条。五、中期考核制度中期考核南京大学硕士学位研究生中期考核制度实施办法 执行,考核时间为第学期、撰写“开题报告”之前。中期考核的结果和各类文本,与“开题报告”、课程学分,将成为硕士研究生获得答辩资格的必要前提。中期考核由各系或专业方向负责,
4、考核小组由各系或专业方向负责人、 研究生本人的导师,其他具有研究生导师资格的教师共三人组成,并报批准同意。考核须从纪律、学分、科研成果等三方面进行。考核分排在最后的学生,需要参加综合性考试的笔试,考试内容为()和()两类课程。考试不及格者视情况及本人意愿,或延长修学时间一年(学费自理) ,或劝其退学。对思想品德好、 学习成绩优良、 具有博士培养前途的, 可推荐提前攻读博士学位;对学习成绩良好,具有一定科研工作能力的,可建议进入硕士论文阶段。六、课程类别及学分要求按南京大学研究生院规定, 本专业准予毕业并获得硕士学位需修满总学分学2 / 5分、或学分(非本学科及同等学力入学者) ,并应至少选修一
5、门跨一级学科课程。其中:1、 类课程即公共基础课学分;2、 类课程即专业基础课学分;3、 类课程即专业课程学分;4、 类课程即选修课程学分。七、课程设置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一上) (学分)马克思主义原著选读(一下) (学分)英语(学分)类:新闻传播学关键词(一上) (学分)传播学专题(一上)(学分)传播与社会研究(开放,一上) (学分)媒介管理研究(开放,一上) (学分)新闻传播学研究方法(开放,一下) (学分)类:舆论学研究(一下)(学分)新闻专业基础(开放,一上) (学分)传播学思想史(一上)(学分)媒介文化学(一上)(学分)新闻案例研究(工作坊,开放,一下) (学分)电视节目
6、策划(工作坊,开放,一下) (学分)整合营销传播(工作坊,开放,一下) (学分)类:新闻史研究专题(一下) (学分)媒介人类学(英语授课,工作坊,一上)(学分)3 / 5新闻与重大现实理论研究(一上) (学分)策划与创意策略(工作坊,开放,一下)(学分)新闻法学专题(一下)(学分)媒介环境学(一下)(学分)公共关系实务(工作坊,开放,一下) (学分)图像传播专题(二上)(学分)负面新闻传播专题(二上) (学分)符号学专题(二上)(学分)西方传播学流派专题(二上) (学分)受众研究专题(二上)(学分)人际传播专题(二上)(学分)媒介与社会性别研究(二上) (学分)文化产业与媒介经营实务(二上)
7、(学分)八、学位论文学位论文是考察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环节, 研究生应在导师指导下, 选择合适的研究课题,既体现本学科的前沿性,又力求社会现实的关系。研究生写作学位论文前, 必须完成字左右的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 开题报告的核心工作为:围绕学位论文撰写一篇有一定学术见解和视野较为开阔的文献综述。规范的开题报告,至少包括如下内容:()研究摘要,以简洁的语言写明学位论文的基本内容和研究思路;()研究题目,说明选题的理由,理论与现实两方面的意义,论文的主要关注点和基本框架,研究和论文写作的可行性;()研究状况,列举中外学者在本论文涉及的领域内的已有研究成果,基本观点,并通过说明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或不
8、完善之处,论证本论文写作的必要性;()研究方案,包括具体的研究问题、研究可能遇到的疑点和难点、研究对象或个案的基本情况介绍与典型意义, 以及需要通过研究进行检验和论证的基本假设;4 / 5()研究设计,主要包括资料的收集手段和方法;()资料的整理和分析,针对研究问题和资料特点,提出拟采用的整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和手段,包括定性和定量研究方法;()研究计划,说明从事研究和论文写作的进度和时间安排;()参考文献,列出研究和论文写作参阅的中外文献资料的目录,其中,经验性论文的参阅文献不少于种;英文论文的参阅文献不少于种.()其他,除上述以外的与论文写作有关事宜。学院由导师及其他硕导组成三人以上的开题指
9、导组, 审核其是否通过开题报告;与开题报告有关的所有材料需要交研究生秘书整理, 并交系教务员存档; 通过开题报告与正式参加硕士学位论文答辩之间时间间隔应在个月以上。规范的学位论文,其内容应按开题报告的基本框架建构。规范的学位论文, 应符合学术界及南京大学对学术伦理、 学术原创性等学术规范的要求,及研究生院对论文格式的要求。九、答辩和学位授予研究生学位论文完成以后,研究学位论文应在答辩前约请位校内外专家评阅,并写出评阅意见。评阅通过后,方可参加答辩。申请学术硕士学位者,至少在公开出版的刊物上发表论文篇,方可进行答辩。如答辩时尚未完成指标,可在一年内补充完成。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由位教授或副教授组成, 实行导师回避制。 答辩由答辩委员会主席主持。在一般情况下,硕士论文答辩在正式毕业前的月内择日进行。学位论文答辩后,校学位委员会将根据答辩委员会的意见及学院学位分会的意见,参照有关规定,作出是否授予学位的决定。十、教案质量监测学院为监测研究生培养,建立研究生个人教案档案,包括家庭、本科表现、课程修读、作业、考卷、证书、奖惩、出访、论文发表、学位论文、毕业分配等内容,并对毕业后的研究生进行不定期追踪调查。5 /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