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A不AB”与“AB不A”两种反复问句的统一处理及相关的句法问题.doc

上传人:依依 文档编号:1196466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189.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A不AB”与“AB不A”两种反复问句的统一处理及相关的句法问题.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A不AB”与“AB不A”两种反复问句的统一处理及相关的句法问题.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A不AB”与“AB不A”两种反复问句的统一处理及相关的句法问题.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A不AB”与“AB不A”两种反复问句的统一处理及相关的句法问题.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A不AB”与“AB不A”两种反复问句的统一处理及相关的句法问题.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刊当代语言学2013 年第 4 期1“A 不 AB”与“AB 不 A”两种反复问句的统一处理及相关的句法问题A Unified Account of A-not- AB and AB-not- A” Questions and Some Related Syntactic Issues徐杰 1 田源 21 澳门大学、 2 武汉大学提要 汉语中各类反复问句均为通过“正反重叠”这一操作程序核销疑问特征造成的结果。我们认为, “A 不 AB”与“AB 不 A”虽表面上看似两类反复问句,但其基础形式实际上同为一类,生成过程也高度一致。两类反复问句本质上的高度一致性要求我们采用统一的分析方案对其生成过程

2、进行处理。在对各类反复问句的处理上,我们认为应该是“合” ,而不是“分” 。反复问句家族中各小类间的差异都可以解釋为(1)相关疑问句式除了执行“正反重叠” 操作外是否还额外执行了“删除”操作以及(2)重叠和删除两类操作程序受制于不同的限制条件。关键词 反复问句、生成机制、统一处理一、 引言汉语反复问句是世界语言中不太常见一种疑问句式。除了中国南方侗台语、苗瑶语等少数民族语言以及南亚和东南亚语言之外,世界其他语言中较少见到这种疑问表达形式(吴福祥 2008) 。在汉语反复问句的研究中,反复问句的类型归属和生成过程一直是学者们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一) 反复问句的类型归属问题在对反复问句这个热点

3、问题的研究上,不同学者关注的重点并不相同。国内描写语法学派最感纠结的是它的归类,而生成语法学派最为关注的则是它的派生机制和生成过程等等。关于反复问句的类型归属问题,范继淹(1982)从交际功能的角度着眼,认为“用吗提问和用V不(没)V的各种形式提问”相同或者相近,应该归入一类。朱德熙(1985)则指出“反复问句也是一种选择问句,区别在于一般的选择问句要对方在X与Y里选择一项作为回答,反复问句则是让人在X和非X里选择一项作为回答。 ”汤廷池(1981)和吴振国(1990)也认为反复-本文的相关研究得到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句法功能特征的两大类型及现代汉语中相关的句法问题” (批准号: 10BYY0

4、61)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语法原则与汉语特殊句式” (批准号:2009JJD740011 )的资助。特此申谢!本文初稿曾在“第三届汉语语法南粤论坛” (2010 年12月,澳门大学)上宣读讨论,会上会下承蒙胡建华等多位学者参与讨论和刊当代语言学2013 年第 4 期2指正。 当代语言学匿名审稿专家的宝贵意见也对我们启发很大。谨此一并致谢!问句虽然跟选择问句有所不同,但应同属一类。黄正德(1988)运用模组方法分析反复问句,首先把它们分为“A不AB” 和“AB不A”两类,认为它们有不同的来源。 “A不AB” 型反复问句是一种带有疑问曲折范畴的单句结构,在句法上与一般特指问

5、句相同。而“AB不A型” 型反复问句则是由含有并列谓语的深层结构经“照应删除”得到的结果。 1而我们则认为,反复问句跟所有的疑问句式都不相同,不能归入任何一种静态的疑问句式。一方面,反复问句没有相应的非疑问句;而另一方面,我们却又无法在词库中象给特指问句中的疑问代词和选择问句的“还是”规定带有+q疑问标记一样,给其任何一个语法成分规定带+q标。比方说,虽然“你看不看这本书”一定是个疑问句,但是孤立地看,“你” “看” “不” “这本书”都跟疑问无关。我们因此认为,汉语中这种正反并列表达式本质上是一种针对疑问范畴的,动态的语法处理方式。跟它平行的不是任何一种静态句式,而是加用疑问语气词(“吗”

6、)那类动态的操作程序。正反叠用必然造成一个疑问句跟加用疑问语气词“吗”必然造成一个疑问句的道理是完全一样的(徐杰 1999、2001) 。(二)反复问句的生成过程问题有关反复问句的生成过程问题,王士元早年曾提出用“并列删除” 的分析思路来处理(Wang 1967) 。他认为汉语反复问句和选择问句都是并列结构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删除所造成的结果。不同程度的成分省略造成了不同形式的反复问句。这种分析方案的优点是可以解释反复问句跟一般并列结构在句法语义等方面的一些共同特点。而黄正德(1988)以及新近的 Huang, Li and Li (2009) 则认为运用并列删除来分析反复问句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

7、无法解释一些违反了并列删除的方向性限制但却是可以接受的汉语句子。所谓的方向性限制(Directionality Constraint)指的是,如果重复的词语在结构树形图里是向左分支,被删除的则只能是后一个,亦即顺向的承前省略;如果重复的词语是向右分支,被删除的则只能是前一个,亦即逆向的蒙后省略(Ross 1967, 黄正德 1988) 。下列汉语例句(1a)可以经过顺向删除重复词语“张三”中的第二个而得到(1b) ,但是不能经过逆向删除重复词中的第一个而得到(1c) ,这都是因为重复的词语“张三”在“张三唱歌”和“张三跳舞”中都是向左分支(亦即“张三”在“”唱歌” “跳舞”的左侧) 。(1)

8、a. 张三唱歌,张三跳舞。b. 张三唱歌,跳舞。c. *唱歌,张三跳舞。同一原理的反向运行, (2a)只能逆向删除重复词语“唱歌”两个中的前一个而得到(2b),不能顺向删除后一个而得到(2c) 。这都是因为在“张三唱歌”和“李四唱歌”结构中,重复的词语“唱歌”位处于右侧,向右分支。(2) a. 张三唱歌,李四(也)唱歌。b. 张三、李四(都)唱歌。c. *张三唱歌,李四(也) 。针对并列删除的这一方向性限制条件在包括汉语和英语在内的众多语言中都曾得到清晰无误的证实,值得采信。现在的问题是,如果汉语反复问句的多种形式如王士元所述,是经过并列删除造成的结果,那它理当接受方向性条件的约束。但是,事实

9、并非如此,正如黄正德所正确指出的,是有一些反复问句刊当代语言学2013 年第 4 期3遵守方向性限制。如下列(3a)满足了方向性限制条件(亦即同上列(1b) ,左向分支,顺向删除重复词语之第二个) ,能说,可以成立;(3b)违反了方向性限制条件,事实上也正好不能说(亦即同上列(1c) ,左向分支,不能逆向删除重复词语之第一个) ,不合法。这都没有问题。(3) a. 他喜欢这本书不喜欢这本书? b. *喜欢这本书他不喜欢这本书?但是,也有反复问句却不遵守方向性限制条件。如下列例句(4)明显违反了方向性限制,却照样可以接受,可以说。宾语“这本书”在该句中向右分支(亦即在“不喜欢”的右边) ,依照方

10、向性限制的条件,应该只能执行逆向删除,但是(4)中却执行了顺向删除,与方向性限制条件的规定不符。(4) 他喜欢这本书不喜欢?针对这类问题,黄正德(1988)以及 Huang, Li and Li (2009) 认为,至少有一部分反复问句是不能以并列删除的方式来处理的。他们的解决方案是把反复问句区分为“A 不 AB” 型和“AB 不 A”型两类,并对其基础形式和生成过程做出完全不同的分析。在他们看来,对反复问句采取分而治之的策略,是因为两类反复问句有一系列的语法差异。除了二式在方向性限制条件方面的差别外,还至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A 不 AB” 型问句可以违反“词语完整律 ”(Princ

11、iple of Lexical Integrity) ,但是“AB 不 A” 型问句则必须遵守这一规律。(4) a. 他喜不喜欢这本书?b. *他喜欢这本书不喜?(5) a. 你高不高兴?b. *你高兴不高?第二, “A 不 AB” 型问句可以违反 “禁止介词悬空原则”(Principle against Preposition-Stranding) ,但是“AB 不 A” 型问句则要严格遵守这个原则(6) a. 你从不从这里出去?b. *你从这里出去不从?(7) a. 你把不把功课做完?b. *你把功课做完不把?第三, “A 不 AB”和“AB 不 A” 型问句存在明显的方言分布差异, “A

12、B 不 A” 型问句在汉语北方方言中普遍使用,而“A 不 AB” 型问句则主要出现在中部和南方方言中。黄正德等先生的基本观点是,两种反复问句的语法处理方案应该是分,而不是合。也就是说, “A 不 AB” 型和“AB 不 A”型两种反复问句源自不同的基础形式,且经由不同的操作方式生成。具体说来, “AB 不 A” 型反复问句在深层结构中就形成“AB 不 AB”这一并列谓语形式,然后运用照应省略规则得来。换句话说,假设存在一种机制,能够基础生成一个并列结构AB不 AB,这个并列结构的两项由一个带有+Q+A-not-A等特征的空的还是连接, 2然后经过“照应省略( Anaphoric Ellipsi

13、s) ”删除后项中的某些成分,从而生成“AB 不 A”型反复问句。 “A 不 AB” 型反复问句则不是经由并列删除这一操作方式得来的,其深层形式是一个带有疑问屈折词组的简单句,包含一个带+Q属性的屈折范畴,这个抽象的屈折范畴的语音表现方式是重叠。其具体实现过程包括以下两个步骤:首先是重叠 AB 中的起首部分,其次是将重叠后居于后位的相同成分转化为否定形式。经过这样两个步骤就生成了“A 不 AB” 型反复问句。黄正德通过刊当代语言学2013 年第 4 期4这两种不同的生成方式细致清晰地将上述反复问句的两个类型进行了有效的区分,并且对这两类反复问句之间的差异进行了解释。我们认为,黄正德等先生有关两

14、类反复问句的观察和分析极富洞察力和启发性。但是,重新审视和深入考察之后,我们发现统一而不是分开处理反复问句所谓的两个类型的生成过程更加简单和有效。分开处理方案能解释的现象统一处理方案也能解释。但统一处理方案更加简洁,因为我们再也不必象黄正德(1988)那样还要专门为“AB 不 A”型问句在深层结构层面特别设立一个本身就来路不明的“AB 不 AB”这一并列谓语形式,然后再运用照应省略规则来推导出“AB 不 A”。此外,统一处理之后,我们不仅能够解释“AB 不 A”和“A 不 AB”两类反复问句的共性,还能解释包括这两类主要反复以及更基本的“A 不 A”等所有反复问句小类的共性,再也不必因到底应将

15、“A 不 A”问句归入“AB 不 A”式还是“A 不 AB”式而烦恼。二、 反复问句生成机制的统一处理: “重叠(+ 删除) ”徐杰(2001)曾经指出,疑问范畴的表达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来实现。汉语针对疑问范畴有“ 加用疑问语气词 ”和“正反叠用”两种处理方式。在遇到 “疑问范畴”时将促动相关语法机制从这两种方式中选择一种。汉语中的“A 不 A”类正反并列表达式本质上是一种针对疑问范畴的动态处理方式。我们认为, “A 不 AB”型和“AB 不 A”型两种反复问句,连同最基本的 “A不 A”型反复问句(如 “你来不来?”)的生成机制可以统一处理。这些反复问句的生成过程所涉及到的操作手段只有“重叠”

16、 和“删除” 两种。这有限的两种操作程序的运用就可以生成反复问句的多种具体类型。如果只是运用了重叠一种手段,生成的句式既可以是“A 不 A”型反复问句(亦即直接重叠整个谓语成分) ,也可以是“A 不 AB”型反复问句(仅仅重叠谓语的开头可大可小的一部分) 。如果在重叠整个谓语部分之后又运用了删除手段,那么就可以得到“AB 不 A”型反复问句。在我们看来, “A 不 AB”型和“AB 不 A”型两种反复问句完全同源,且生成过程也基本一样,二者之间的差异根源于后者在重叠之后,再接着执行了删除操作,而前者则是仅仅执行重叠,而没有进行删除操作。此外,重叠和删除两类操作程序受制于不同的条件。二者的诱发动

17、力也不相同,重叠是语法特征诱发的刚性操作,用以核查疑问特征,所以是必须执行的操作(除非另外使用了“吗”类助词的加标手段) ;而删除却是某种语用特征驱动的结果,因此是可有可无的柔性操作。此外,重叠和删除操作的范围均为语用因素驱动,所以可大可小,因语言环境而异。各类反复问句的具体生成过程可以描述如下。首先,必须执行的重叠操作程序。重叠手段的运用,亦即在谓头位置对相关成分进行正反重叠操作。参与重叠的语法成分可大可小,可以是整个谓语部分(整个动词短语或形容词短语) ,也可以是动词或形容词的最靠前的一个或者多个音节。所谓的“谓头” 位置,实际上是位于谓语开头部分的汉语句子中心语位置。 3这里要特别强调的

18、是, “A 不A”型和 “A 不 AB”型两种反复问句均为执行同一操作程序“X 不 X”式正反重叠得到的结果。二者间的差别仅仅是重叠范围(亦即“X”)的大小。如果 X 为整个谓语部分,得到的结果即为 “A 不 A”型反复问句;而如果 X 只是谓语的一部分(亦即谓语起头的那部分) ,得到的结果即为“A 不 AB”型反复问句。重要的刊当代语言学2013 年第 4 期5一点是, “X 不 X”式正反重叠的作用域无论大小,都不可能直接推导出 “AB不 A”型反复问句,因为否定词“不”之后的“A”没有完全重复否定词之前的“AB”。如要仅仅通过重叠直接推导出“AB 不 A”,那就违反了“X 不 X”式正反

19、重叠运行的初始定义, A AB,亦即“X 不 X”中“X ”自身缺乏统一性。此外,一个语法单位“喜欢”也不可能越过另外一个语法单位“这本书”而进行重叠成“喜欢这本书不喜欢” 。这些意思可以通过下列各例清晰显示出来。 4重叠整个谓语部分(8) 他喜欢这本书 他喜欢这本书不喜欢这本书? (A 不A)(其中,X = 喜欢这本书)重叠谓语的起头部分(9) 他喜欢这本书 他喜欢不喜欢这本书? (A 不AB)(其中,X = 喜欢)重叠谓语的起头部分(10) 他喜欢这本书 他喜欢这本书不喜欢? (AB 不A)(其中,否定词“不”之前的 X(=喜欢这本书)跟之后的 X(=喜欢)不具有统一性,因此该操作程序违反

20、了重叠的初始定义,这意味着“他喜欢这本书不喜欢?”仅仅通过重叠操作而直接获得) 。其次,可以选择性执行的删除操作。从例(10)可知, “AB 不 A”型反复问句(“你喜欢这本书不喜欢?” )无法仅仅经由重叠而一步到位地直接获得。它的派生过程涉及两个步骤:第一步是对整个谓语部分执行重叠从而获得一个正反两项的并列结构“A 不 A”式反复问句;第二部是对第一步的语法输出(亦即“A 不 A”式反复问句)的后项“A”中的后一部分再执行删除。第一步:全谓语部分重叠(11) 他喜欢这本书 他喜欢这本书不喜欢这本书?(A 不 A)第二步:后项“A”中的后一部分再执行删除 他喜欢这本书不喜欢?(AB 不 A)作

21、为两种重要的操作手段,这里的重叠和删除在使用上有个重要的差别:重叠是必须执行的操作手段(obligatory operation) ,而删除则是可选的,可以执行但是不一定非要执行的操作手段(optional operation)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重叠是语法动因驱动的(syntactically motivated) ,目的是核销疑问功能特征;而删除却是语用动因驱动的(pragmatically motivated) ,删除一些可有可无的语言成分。至于删除多少,可能取决于不同讲话人的语用心理和语言语境。正因为如此,我们将这一分析方案概括为“重叠(+删除) ”,其意思就是该疑问表达式必须进行重

22、叠,重叠之后,如果那些不是为它们所特设但却对其适用的条件得到满足,可以(但是不一定)再进行删除操作。在我们看来,使用“重叠(+删除) ”一套分析方案统一处理“AB 不 A”和“A 不 AB”不同类型的反复问句,需要的规则少,操作过程简单直接,也刊当代语言学2013 年第 4 期6符合一般人的语感,有其合理性。但是有一个不容回避的重要问题是,本文提出的“合而治之”如何面对和处理黄正德(1988)以及 Huang, Li and Li (2009) “分而治之”的分析法引为重要支持论据的两类反复问句之间一系列差异,尤其是“A 不 AB” 型问句可以违反“词语完整律”和 “禁止介词悬空原则” ,而“

23、AB 不 A” 型问句则必须严格遵守这两条硬规律。我们认为, “AB 不 A”和“A 不 AB”两种反复问句之间的这些差异可以归因为重叠和删除两种操作手段运作条件的不同。具体说来,重叠操作手段无需遵守“词语完整律”和“禁止介词悬空原则” ,而删除操作手段却必须这两条规律。(12) 陈述句: 他喜欢这本书。(13) 疑问句:a. 重叠 他喜不喜欢这本书?b. 重叠 他喜欢这本书不喜欢这本书? (重叠之后)删除 *他喜欢这本书不喜?(14) 陈述句: 你从这里出去。(15) 疑问句:a. 重叠 你从不从这里出去?b. 重叠 你从这里出去不从这里出去? (重叠之后)删除 *你从这里出去不从?由此可见

24、,某些“AB 不 A”型反复问句之所以不能成立跟重叠操作手段的运行无关,问题出在这类句式派生过程的第二步,亦即在重叠之后进行有条件的删除时,删除本身需要遵守“词语完整律” 和“禁止介词悬空原则”。这正是问题的关键所在!三、 “重叠”和“删除”运行的不同条件从以上的讨论和演示可知,合而治之的统一处理方案简单而直观。但是它的有效运行有赖于一个重要的前提:重叠和删除要遵守不同的条件。具体说来,删除需要遵守“词语完整律”和“禁止介词悬空原则” ,而重叠则无需遵守这两个条件。仅凭这些相对而言非常简单的操作手段及其运行条件,相关的语言现象就能得到自然的解释。现在的问题是,重叠和删除这两类操作手段的运行为什

25、么会有这些重大差别?这是个比较复杂的问题,不容易回答。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不管造成二者间差异的原因是什么,这些条件本身有独立存在的证据(independently motivated) ,起码不是我们为了解释反复问句而专门设计出来的(ad hoc) 。就此而言,上述分析方案符合生成语法的核心精神。(一)重叠、删除与“ 词语完整律 ”先说重叠。重叠是汉语语法中的普遍现象,不仅名词、动词、形容词、副刊当代语言学2013 年第 4 期7词等多种词类都可以进行重叠操作,而且重叠的形式也具有多样性。邢红兵(2000)对汉语词语重叠结构的深层结构类型及产生方式进行过系统分析,指出汉语重叠结构大部分是

26、由一个词(即重叠结构的“基式” )通过不同的方式重叠而成的。根据不同的标准,重叠结构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根据重叠结构内部成分的叠用方式,重叠结构可以分为全部重叠(即结构中每个成分都重叠)和部分重叠(即结构中部分成分重叠)两种。其中全部重叠结构又包括 AA 式、AABB 式、ABAB 式和 AAA 四种;部分重叠结构包括 AAB 式、ABB 式和 A里 AB 式三种;如果从重叠结构各因素的来源看,重叠结构又可以分为 “有基式的重叠结构” (即由单个词通过不同重叠方式重叠而成)和“ 无基式的重叠结构”(不是由一个词重叠而成,常常是由两个语素直接重叠而成) 。我们发现其中至少有四个小类的格式,重叠可

27、以进入词语的内部,以语素甚至音节为操作对象。这些实例明显违反了词语完整律的有关规定。可见汉语中的重叠并不需要遵守词语完整律。案例一,某些双音节词可以只重叠第二个语素(或者音节) ,从而构成ABB 式的新形式。(16) 冷清清、水灵灵、坦荡荡 案例二,某些双音节词可以只重叠第一个语素(或者音节) ,从而构成AAB 式的新形式。(17) 开开心、帮帮忙、点点头、挥挥手、见见面、聊聊天、散散步、眨眨眼、游游泳 案例三,某些双音词可以分别重叠两个语素(或者音节) ,从而构成 AABB式的新形式。(18) 安安静静、迟迟疑疑、端端正正、和和气气、健健康康、普普通通、时时刻刻、踏踏实实、潇潇洒洒 案例四,

28、另外还有一类是“A 里 AB”式重叠结构,其中“AB”作为整体是个词语,嵌入“里”后再重叠该词语的第一个语素(或者音节) ,以表达某种特定意义。(19) 糊里糊涂、傻里傻气、罗里啰嗦、土里土气、慌里慌张、怪里怪气、妖里妖气、邋里邋遢 汉语中的重叠方式当然远远不止上述四种,但仅从上述四种重叠方式就可以明显地发现,重叠这一操作手段可以介入词语内部,破坏词语本身的完整性。上述四类重叠形式均违反了词语完整律。由此可见,汉语中的重叠操作无需遵守词语完整律。 5再看删除。在我们的处理模式中,另一个与词语完整律有关的就是删除操作手段。通过考察我们发现,删除(又称 “省略” )不仅在反复问句的生成过程中,在汉

29、语其他结构的构造中都必须严格遵守词语完整律。汉语中有多种类型的删除。删除问题近年来也是一项广受注目的重要议题。比如高丽桃(2004)就根据删除的内容在句中所充当的句子成分,将删除分为主语删除、宾语删除和谓语或谓语动词删除。而生成语法学派有关删除的研究常常与空成分联系起来。按照被删成分的性质,将删除分为名词性成分的删除和非名词性成分的删除,其中非名词性成分的删除又可以分为动词短语的删除、动词缺位和截省等。尽管删除的成分可大可小,但最小单位至少是一个完整的词,也就是说不存在仅仅删除词的某个语素或者某个音节的现象,所有形式的删除都必须遵守词语完整律。这里仅举其中几例(其中括号内为假定删除的成刊当代语

30、言学2013 年第 4 期8分) 。(20) 你已经有这么多衣服了,就不要再买(衣服)了。 (名词性成分删除)比较:*你已经有这么多衣服了,就不要再买衣(服)了。(21) 王磊喜欢物理学,刘丽也是(喜欢物理学) 。 (动词性成分)比较:*王磊喜欢物理学,刘丽也是喜(欢物理学) 。(二)重叠、删除与“禁止介词悬空原则”前文指出,重叠无需遵守词语完整律,而删除则必须遵守这一规则。二者之间对比鲜明。但是,在是否遵守禁止介词悬空原则方面,重叠与删除之间虽然有差异,但是却没有在是否遵守词语完整律方面表现明显。我们认为,造成这个事实的主要原因是介词意义的虚化。首先,包括反复问句在内的,任何形式的删除操作都

31、必须遵守禁止介词悬空原则。违反这一原则的句式都不能成立。(22) *她跟e一起去逛街。(23) *你在e写文章。(24) *你从这里出去不从e?(25) *你把功课做完不把e?其次,介词一般难以进行重叠操作,这是因为介词意义相对实词而言都比较虚灵。介词重叠实现不了词语重叠表尝试、表小量乃至表舒缓语气等基本功能。有趣的是,介词重叠只能在反复问句这一特定句法环境下才能看到,而就在能使其成立的唯一句法环境下,介词重叠允许介词悬空。我们甚至可以因此而概括说,只要介词能重叠,它就允许悬空。(26) 你从e不从这里出去?(27) 你把e不把功课做完?(28) 她跟e不跟她一起去逛街?(29) 你在e不在图

32、书馆写文章?有关上述重叠无需遵守禁止介词悬空原则的论断,另有一个有力的旁证可以支持:不仅“正反式”重叠无须遵守这一原则,在某些汉语方言中使用的“正正式”重叠也无须遵守禁止介词悬空原则。下列山东招远话例句出自许卫东(2005) 。(30) 老王在在家里睡觉?(31) 部队打打这里走?(32) 这儿归归他管?(33) 还替替他卖命了?(34) 对对你妈妈撒谎了?(35) 向向她认错?(36) 按按他的意思办? 6当然,人们有理由追问,同样作为操作手段,重叠和删除为什么会如此之大的差别呢?这是一个非常复杂的理论问题。黄正德(1988)认为重叠是语音层面的操作,所以无须遵守句法条件;而删除则发生在句法

33、层面,所以必须遵守句法条件,这种看法很有见地。两种操作手段分层进行说虽然能够解释它们是否遵守两个句法条件方面,但是它面对的潜在挑战是,如何能证明汉语乃至其他相关语言中各种各样的重叠操作都是在语音层面进行的操作,而跟句法无刊当代语言学2013 年第 4 期9关。众所周知,汉语中的很多重叠形式是有明确的句法功能的。我们仍然认为,重叠和删除都是句法层面的操作,且重叠在删除之前进行。 “AB 不 A”式反复问句(如“吃饭不吃” )如果此前不进行重叠操作(“吃饭不吃饭” ) ,那压根儿就没有进行删除操作的基础和前提,在重叠之前仅仅是个基础形式“吃饭” ,根本不能进行删除。因是之故,我们说重叠必须在删除之

34、前运行。而如果说删除是句法操作,那在它之前运行的重叠就更不可能是语音操作了。当然,这个重要的理论问题还大有进一步深入研究的余地。 7四、 “重叠(+删除) ”在不同句式上的各种实例化方式前文指出,汉语各类反复问句都是以不同的方式执行“重叠(+ 删除) ”操作的结果。这个相对而言比较简单的运算程序在不同的句式上会以不同方式实现出来。下面我们分别以单音节动词与形容词、双音节动词与形容词以及单音节动词与双音节动词带宾语等多种基本句式为例,具体解释“正反重叠+(删除) ”分析模式下反复问句的各种实例化方式。(一)单音节动词与形容词单音节动词与形容词进行正反重叠时只有一种方式,那就是仅仅进行正反重叠,无

35、须且无法执行删除操作。重叠操作之后,生成的是“A 不 A”型基本反复问句。例句如下。(37) 你看不看? (38) 他帅不帅?(二)光杆双音节动词与形容词(39) a. 你失望不失望?b. 你失不失望? c. *你失望不失?(40) a. 她漂亮不漂亮?b. 她漂不漂亮?c. *她漂亮不漂?双音节动词与形容词通过正反重叠这一操作过程,可以直接生成“A 不 A”型和“A 不 AB”型两种反复问句。 “你失望”首先进行正反重叠这一操作程序,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重叠整个动词“失望” ,生成的就是“A 不 A”型反复问句“你失望不失望”( 39a) ;二是只重叠动词的首个音节 “失” ,那么生成的便是“

36、A 不AB”型反复问句“ 你失不失望? ”,亦即上列(39b) 。在重叠操作之后,理论上还可以进一步执行删除操作,但删除之后的输出项必须满足词语完整律和禁止介词悬空原则这两个条件,才是合法的输出形式。 “你失望不失” 首先因为不符合“A 不 A”重叠的基本条件,否定词两侧的语言单位不相同,所以不能直接由重叠操作得出,而只能是在正反重叠之后经过删除得来,但是因为输出项中“失”不是一个独立使用的词语,只是“失望” 的一部分,违反了词语完整律,结果造成(39c)整个句子不合语法。 (40)中形容词反复问句的生成过程与(39)相同。由此可见,双音节动词和形容词不能生成“AB 不 A”型反复问句,只能生

37、成“A 不 A”型和“A 不 AB”型反复问句。这些意思可以下列(41)和(42)图示。正反重叠(整个动词) 删除 你失望不失望? *你失望不失? 刊当代语言学2013 年第 4 期10(41)你喜欢 (A 不 A) (AB 不 A)正反重叠(动词首音节)你失不失望? (A 不 AB)正反重叠(整个形容词) 删除 她漂亮不漂亮? *她漂亮不漂? (42)她漂亮 (A 不 A) (AB 不 A)正反重叠(形容词首音节)她漂不漂亮?(A 不 AB) (三)单音节动词带宾语(43) a. 你吃饭不吃饭?b. 你吃不吃饭?c. 你吃饭不吃?(44) a. 她买书不买书?b. 她买不买书?c. 她买书不

38、买?动宾结构经过正反重叠和删除两种操作程序之后,可以生成反复问句的三个次类。以“吃饭”为例,从下列(45)中可以看到反复问句三个次类的生成过程。正反重叠整个 VP 删除你吃饭不吃饭? 你吃饭不吃? (45)你吃饭 (A 不 A) (AB 不 A)正反重叠 V 你吃不吃饭? (A 不 AB)首先,对整个动宾结构“吃饭”进行正反重叠,生成“A 不 A”型反复问句“你吃饭不吃饭?” ,如果继续执行第二步操作(删除)的话,删除后项中与前项重复出现的宾语“饭” ,就可以得到“AB 不 A”型反复问句“你吃饭不吃?” 。如果在第一步正反重叠时只重叠了动宾结构“吃饭”中的动词“吃”的话,那么生成的就将是“A

39、 不 AB”型反复问句“你吃不吃饭?” 。(四)双音节动词带宾语结构(46) a. 你认识他不认识他?b. 你认识他不认识?c. *你认识他不认?d. 你认识不认识他?e. 你认不认识他?双音节动词带宾语结构在反复问句的生成上与单音节动词带宾语结构基本一致,经过正反重叠和删除这两步操作之后,三种类型的反复问句都能够生成。以双音节动词“认识”为例, (47)将三个反复问句次类的生成过程都呈现了出来。在进行第一个步骤“正反重叠”时,可以有三种重叠方式,不同的重叠方式就能生成不同类型的反复问句。首先,如果将整个动宾结构“认识他” 进行正反重叠,得到 “A 不 A”型反复问句“你认识他不认识他? ”。此时,可以继续进行第二个步骤删除操作,删除后项中与前项重复的宾语“ 他 ”,得到“AB 不 A”型反复问句“你认识他不认识?”。其次,如果在执行正反重叠这一操作程序时,重叠的是动词“认识” ,那么生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往来文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