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水稻二化螟的防治方法】水稻二化螟二化螟在我省历史上曾造成水稻大面积为害, 素有“北蝗南螟”之称,为我省水稻主要害虫之一。由于受耕作制度变化、气候条件和害虫抗药性等因素的影响, 二化螟种群数量在我省历史上经历了多次起伏。近年来, 由于耕作制度与栽培方式的改变、全球气候变暖及农药的不规范使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 导致螟虫冬后残留虫量加大、 蛾峰增多、发蛾期延长,并对一些治螟农药产生了抗性, 防治难度加大、为害较重,是我省水稻病虫防治中的重点之一。一、识别特征1. 成虫 雌蛾体长 1215 毫米,翅展 2031 毫米,头、胸部黄褐色。前翅黄褐色或淡黄褐色,外缘有 7 个黑点;雄蛾体长 1012毫米,
2、翅展 2025 毫米。头、胸背面淡灰色。前翅为黄褐色或灰褐色,翅外缘也有 7 个黑点,但翅面上布满褐色不规则小点。 后翅白色,近外缘带淡黄褐色。2 卵 卵粒扁平,椭圆形,排列呈鱼鳞状卵块,其上覆盖透明胶质物。卵块多呈长条状。初产卵块为乳白色,后渐变为茶褐色,近孵化时变为黑色。3幼虫 体淡褐色,背面有5 条紫褐色纵线。4 蛹 圆筒形,额中央呈钝圆形突起。初化蛹时为淡黄色,背上有 5 条棕色纵纹。后转为棕色至酱红色,纵纹消失。二、生活习性水稻二化螟在我省年发生12 代,以 46 龄幼虫在稻草茎秆内越冬,也有少数幼虫在田间稻茬内及其它杂草上越冬。 越冬幼虫第二年 6 月中、下旬开始复苏活动, 6 月
3、下旬开始化蛹,蛹期 711 天,越冬代成虫 7 月初开始羽化,成虫羽化后,当晚或第二天即可交尾,再经一天左右即可产卵。 水稻二化螟的卵多产在水稻叶鞘内, 卵块作鳞片层状排列。长椭圆形,每头雌成虫产卵23 块,每块卵 3060粒不等,卵期 10 天左右。初孵的幼虫淡黑色,卵化后的幼虫沿叶鞘向下爬行,先群集在叶鞘内取食内壁组织,幼虫发育至2 龄后,开始蛀入水稻茎秆为害,秋收后,即在稻草或稻茬内过冬,成为第二年的发生虫源。三、发病特点以幼虫在稻草、稻桩及其它寄主植物根茎、茎杆中越冬。越冬幼虫在春季化蛹羽化。由于越冬场所不同, 1 代蛾发生极不整齐。螟蛾有趋光性和喜欢在叶宽、 秆粗及生长嫩绿的稻田里产
4、卵, 苗期时多产在叶片上,圆秆拔节后大多产在叶鞘上。 初孵幼虫先侵入叶鞘集中为害,造成枯鞘,到 23 龄后蛀人茎秆, 造成枯心,白穗和虫伤株。初孵幼虫,在苗期水稻上一般分散或几条幼虫集中为害; 在大的稻株上,一般先集中为害,数十至百余条幼虫集中在一稻株叶鞘内,至 3 龄幼虫后才转株为害。二化螟幼虫生活力强,食性广,耐干旱、潮湿和低温等恶劣环境, 故越冬死亡率低。 天敌对二化螟的数量消长起到一定抑制作用。尤以卵寄生蜂更为重要,应注意保护利用。四、防治方法(一)农业防治由于二化螟食性复杂,越冬场地多,所以在冬季或早春季除了要尽早处理稻桩、稻草外, 还要在早春齐泥割掉茭白残株,铲除田边杂草等,消灭越
5、冬幼虫。1 、进行秋翻,减少虫源基数。2 、妥善处理稻草、稻茬等越冬寄主。3 、选用丰产、抗虫的优良品种。4 、二化螟具有趋嫩绿性和趋茂密习性, 因此,要科学地处理好水、 肥、栽培密度与二化螟的发生关系。 大面积推广水稻稀播稀植技术, 大力提倡水稻氮、磷、钾配施等技术。(二)化学药剂防治掌握好施药时期是田间化学药剂防治二化螟效果好坏的关键,因此必须做好当年的预测预报,准确掌握二化螟的化蛹、羽化、卵孵化盛期,一般施药时期掌握在 7 月 10 日 24 日之间。1 、药剂封垛。在二化螟羽化始期即 6 月 24 日 7 月 1 日期间,用 50 倍液 80敌敌畏药液封稻草垛。将蘸上药液的玉米杆插入草
6、垛内 30 厘米处,熏杀刚羽化的成虫。敌敌畏用药量按每立方米草垛 1020 毫升。2 、田间药剂防治。结合田间实地调查,当田间见“枯鞘” 10时即可用药防治。 目前推广使用的药剂有: 90杀虫单原粉公顷用量 600 克喷粉,或用 20三唑磷乳油公顷用量 1500 毫升兑水 1500 公斤进行常规喷雾,也可采用毒土法;或用 18杀虫双水剂,公顷用量3750 毫升直接撒施,要求每平方米撒一滴药液。为了提高防效,提倡第一次用药 10 天后再施一次药 ( 蚕区禁止使用杀虫双 ) 。3 、生产上在早、晚稻分蘖期或晚稻孕穗、抽穗期螟卵孵化高峰后 57 天,枯鞘丛率 5 8或早稻每 667m?2有中心为害株 100株或丛害率 1 15或晚稻为害团高于 100 个时,每 667m?2应马上用 80杀虫单粉剂 3540g 或 25杀虫双水剂 200250ml、50杀螟松乳油 50100ml、90晶体敌百虫 100xx 对水 75。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