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04年农作物病虫测报培训班教材之三(果树病虫).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1192991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DOC 页数:46 大小: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04年农作物病虫测报培训班教材之三(果树病虫).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6页
2004年农作物病虫测报培训班教材之三(果树病虫).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6页
2004年农作物病虫测报培训班教材之三(果树病虫).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6页
2004年农作物病虫测报培训班教材之三(果树病虫).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6页
2004年农作物病虫测报培训班教材之三(果树病虫).doc_第5页
第5页 / 共4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2004 年农作物病虫测报培训班教材之三果树病虫测报荔枝蒂蛀虫荔枝蒂蛀虫(Conopomorpha sinensis Bradley) ,属鳞翅目,细蛾科。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 ,为害荔枝、龙眼,是荔枝、龙眼重要蛀果害虫。一、危害性该虫主要为害果实,也可为害花穗和嫩梢幼叶。果实膨大期蛀食果核,导致落果。果实发育后期(着色后) ,种核坚硬,不能入侵,则仅在果蒂危害,遗留虫粪,影响果实品质;危害花穗、新梢则多钻蛀嫩茎近顶端和幼叶中脉,被害叶日后表现中脉变褐,表皮破裂;花穗和梢轴受害,顶端枯死,但常不易觉察。二、形态特征成虫:成虫体小形如蚊,体长 45 毫米,展翅 911 毫米,全体灰黑

2、色,腹部腹面白色,触角丝状,倍于体长。前翅灰黑色、狭长,从后缘中部至外缘的缘毛甚长,亦灰黑色,并拢于体背时,左右前翅翅面两度曲折的白色条纹相接呈“爻”字纹,后翅灰黑色,细长如剑,后缘中部的缘毛甚长,约为翅宽 4 倍。前翅最末端的橙黄色区有三个银白色光泽斑。卵:直径约 0.30.4 毫米,椭圆形。卵壳上有刻纹,三角形至六边形不等,有微突,纵向排列成约 10 列。初产下的卵淡黄色,后转为橙黄色。幼虫:圆筒形,乳白色。老熟幼虫中后胸背面各有 2 个肉状突。1蛹:初化蛹时淡绿色,后转为黄褐色,近羽化时为灰黑色,头部有 1 个三角形突起的破茧器。茧扁平椭圆形,白色透明,结于叶上,多在叶背。三、发生规律1

3、、发生世代多,世代重叠。据报道,深圳市一年发生 11 个世代。粤西(高州)荔枝开花至果实成熟期发生 5-6 个世代(详见参考资料表 5) 。高州市观察 2003 年 3 月 12 日至 5 月 29 日,每隔 3天采落地果回室内观察,共采落地果 19 批(次) ,每批(次)的落地果均可见到幼虫离果化蛹,其中:百果幼虫量最高的 107.5 头(4月 11 日采三月红品种) ,最低的 5.3 头(3 月 14 日采三月红品种) 。可见世代重叠非常明显,为发生期的预测预报增加了难度。因而,适时采果观察发育进度,是发生期预测是否准确的关键。2、生物学习性。成虫昼伏夜出,多在羽化后第三天早晨交尾,产卵前

4、期多为 4 天,产卵活动在晚上,产卵盛期在交尾后 35 天。果实期主要产卵于荔枝果实龟裂片缝间,1 果可着卵 1-3 粒。幼虫孵化多自卵壳底面蛀入果内。3、一年中虫口消长有徒升陡降现象。具体表现为花果期陡升,采果后陡降。果实越接近成熟受害越严重,如不防治,树上果蛀果率一般为 27.642.10%,最高达 58.5%。四、预测预报方法广东省植保站于 2004 年制订了“荔枝蒂蛀虫测报技术规程” ,荔枝蒂蛀虫的预测预报,请详细参考该规程。在此,结合我们对荔枝蒂蛀虫的观察,引述该规程的部分内容。(一)调查内容及方法1、田间越冬调查调查时间:于每年 1 月2 月调查 1 次。2调查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

5、早、中、迟熟品种果园,每类型果园调查按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各调查一株,共五株,每株按东、南、西、北各调查 10 梢,早熟品种调查花穗、中迟熟品种调查晚冬梢或早春梢,剥检受害花穗(梢) ,记录受害花穗(梢)的总虫数,换算百花穗(梢)活虫数、死虫数,记入表 1,作为当年虫源基数,为中、长期发生程度预测提供依据。表 1 荔枝蒂蛀虫越冬情况调查表总虫数(头)调查日期调查地点品种类型及名称生育期调查花穗(梢)数受害花穗(梢)数花穗(梢)受害率%剥检共穗(梢)数活虫死虫百花穗(梢)活虫数(头)幼虫死亡率%2、发生程度调查调查时间:从谢花至收获期,在每代幼虫盛发期调查 12 次。调查方法:选择有代表性的早、

6、中、迟熟品种果园,按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定点检查 1 株,每株按东、南、西、北定点调查树上果 20 个,即每品种查 400 个,记录蛀果数,计算蛀果率,填入表2。表 2 荔枝蒂蛀虫发生程度(树上果)调查表调查日期调查地点品种类型及名称 生育期 代别总果数蛀果数蛀果率%3、发育进度调查(即室内观察)调查时间:从当地最早熟品种第一次生理落果开始至采果期,3在每代幼虫盛发期采集落地果 12 次。调查方法: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早、中、迟熟品种果园各 1 个,每品种采集落地果 300 个以上,带回室内,当天剥捡 100 个以上落地果,记录蛀果数和活虫数,计算蛀果率和百果活虫数,结果填入表 3;将剩余落地果

7、用广口瓶装好(百果活虫数低于 20 头时,增加落地果调查数量以确保总虫数达到 50 头以上) ,在果实表面覆盖少量的荔枝或龙眼叶片,然后用纱布封口(注意观察条件应与大田保持基本一致,要通风、透光、且观察容器应为果实体积的 3 倍以上) ,逐日观察并记录各级蛹数和羽化数,将结果填入表 4。表 3 荔枝蒂蛀虫落地果室内剖检记录表幼虫数(头)采集日期采集地点品种类型及名称生育期剥检总果数(个)蛀果数(个)蛀果率 % 活虫死虫百果活虫数(头)表 4 荔枝蒂蛀虫落地果室内逐日观察记录表蛹 数 (头)观察日期采集地点品种类型生育期总虫数(头)预蛹数(头)1级2级3级4级合计化蛹率%羽化数(头)羽化率%注:

8、化蛹结束(即连续 3 天无幼虫出果化蛹),剖检落果统计未化蛹幼虫数(未化蛹幼虫视为死亡幼虫) ,蛹数蛹壳数未化蛹幼虫数即为总虫数。(二)测报方法1、发生期预测根据发育进度,结合气象资料,参考“荔枝蒂蛀虫各虫态历期” ,推算发生期和防治适期。方法一:短期预测即通过室内化蛹进度调查,确定化蛹始盛期和高峰期,预测成4虫始盛期、高峰期和卵孵始盛期、高峰期。预测公式如下:B(a)=B(p)L(p)(式 1)H(a)=H(p) L(p)(式 2)B(e)=B(p) L(p)LL(e)(式 3)H(e)=H(p) L(p)LL(e)(式 4)在上述各式中:B(a)成虫始盛期;B(p)化蛹始盛期(即累计化蛹率

9、达 16%的日期) ;L(p)蛹历期;H(a)成虫高峰期;H(p)化蛹高峰期(即累计化蛹达 50%的日期) ;B(e)卵孵始盛期;L产卵前期;L(e)卵历期;H(e)卵孵高峰期。方法二:中期预测根据短期预测的成虫高峰期,用历期推算法预测下一代成虫高峰期。预测公式如下:H(e)=H(e) L(a)(式 5)在式 5 中:H(e)下一代成虫高峰期;H(e)当代成虫高峰期;L(a)当前温度下的世代历期。2、发生程度预测以调查的蛀果率为依据,结合品种、气候等因素并根据发生程度分级标准进行发生程度预测。53、防治适期防治适期=成虫高峰期+ 产卵前 1/2(三) 、参考资料(详见表 1、2、3、4、5)表

10、 1 荔枝蒂蛀虫发生程度划分标准(以树上果调查为标准)发生程度 1 2 3 4 5蛀果率 X% 0X2 2X5 5 X 10 10 X 30 X30发生面积比例(%) 80 20 20 20 20表 2 荔枝蒂蛀虫蛹的分级标准级别 特 征 历 期(天)1 体淡绿色至浅黄绿色,复眼乳白色、其上有一黑点 22 体蜡黄色,复眼桔黄色、其上有一黑点 1.53 体蜡黄色,复眼褐色 24 体 蜡 褐 色 , 复 眼 黑 色 、 翅 及 足 缀 有 黑 斑 纹 1.1注:表中数据引自(姚振威,1987) ,各历期的试验结果在室温下观察所得。表 3 荔枝蒂蛀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虫 态 卵 幼 虫 蛹 世

11、 代发育起点温度( ) 8.79 5.72 9.04 9.04有效积温(日度) 40.15 184.97 123.45 467.12注:表中数据摘自谢钦铭,2001。表 4 不同温度下荔枝蒂蛀虫各虫态历期6各虫态历期(天)温度卵 幼虫 预蛹 蛹 成虫12 6.5 28.7 2.2 25.8 16.918 4.3 16.3 1.8 17.2 13.124 3.2 9.3 1.6 8.6 12.230 2.2 7.5 1.0 5.8 8.133 1.5 7.1 0.8 5.1 6.8注:此表数据摘自谢钦铭,2001表 5 荔枝 (龙眼)开花至果实成熟期荔枝蒂蛀虫发生世代 (高州市)成虫盛发期 成虫

12、高峰期世代 2002 年 2004 年 2002 年 2004 年 物 候 期一 3.15 3.38 3.34 3.46 早熟品种幼果期,中、迟熟品种盛花期二 4.15 4.510 4.34 4.68早熟品种果实膨大期,中、迟熟品种幼果发育及生理落果期三 4.2126 4.275.2 4.2223 4.2830早熟品种果实转色至成熟采收期,中、迟熟品种果实膨大期。四 5.1217 5.1620 5.1315 5.1719中 、 迟熟品种果皮转红,开始成熟,迟熟品种果实膨大五 5.316.4 6.37 6.13 6.46 荔枝迟熟品种成熟采收期,龙眼果实膨大期六 6.2425 6.2125 6.

13、2223 6.2224龙眼早熟品种成熟采收,中迟熟品种果实膨大期。表 6 落地果幼虫化蛹进度室内观察统计表(高州市观察)化 蛹 进 度 采果次数(次)采果后天数出现次数 %1 14 73.682 4 21.05化蛹始盛期(累计化 蛹达 20%左右) 194 1 5.262 7 36.84化蛹高峰期(累计化蛹率达 50%左右) 19 3 7 36.8474 4 21.055 1 5.263 1 5.264 9 47.395 4 21.056 4 21.05化蛹盛末期(累计化蛹率达 80%左右) 197 1 5.267 4 21.058 9 47.379 5 26.36化蛹终止期 1910 1 5

14、.26荔枝蝽象荔枝蝽象(Tessaratoma papillosa Drury ) ,属半翅目,蝽科,俗称臭屁虫。分布于海南、广东、广西、江西、云南、贵州等省(区) 。主要为害荔枝、龙眼,还为害无患子等其它无患子科植物。一、为害状成虫、若虫均能剌吸嫩梢、花穗、幼果汁液,导致落花、落果,若虫的为害比成虫更为严重,受惊扰时,射出臭液自卫,臭液触及人的眼睛或皮肤,可引起辣痛;射在嫩叶、花穗和果实上,会造成焦褐色灼伤状。此外,该虫为害造成的伤口,有利于荔枝霜疫霉病和炭疽病的发生。该虫大发时,严重影响产量,甚至造成失收。二、形态特征成虫:雌虫体长 2428 毫米,雄虫略小;体近似盾形,黄褐色,腹部被白色

15、蜡粉,但经交尾后蜡粉减少或残存无几。头部复眼内方有 1 对鲜红色单眼。触角 4 节,黑褐色,臭腺 1 对,开口于胸部腹面中后胸交接处,雌虫腹部末节腹面中央有一纵裂并分成两片,据8此可鉴别雌雄。卵:近圆球形,直径约 3 毫米,初产时淡绿色或淡黄色,近孵化时紫红色,卵腰处围绕 1 条白纹,常 14 粒排成 2 行成 1 卵块。若虫:共五龄。第一龄体椭圆形,体长 45 毫米,体色由鲜红变深蓝色,缺翅芽,触角 4 节,复眼深红色,前胸背板鲜红,甚阔大,其大小等于中后胸,前端略凹入,几成半圆形。喙延长至中足基节;触角 4 节,基节最短。腹部背面第四、五节及第五、六节之间各具有臭腺孔 1 个,能射出臭液;

16、第三、四节及第六、七节之间亦有臭腺孔,但不能射放臭液。第二龄体变长形,体长 78 毫米,橙红色,头部中央凹陷,头颅缝 2 条,前胸长方形,后胸背板略缩小,其它与第一龄同。第三龄体亦长方形,体长 1012 毫米,头部中央微凹入,头颅缝变为 2 条,翅芽仍不发达,后胸背楹缩小。第四龄体长 1417 毫米,头部中央前端凹陷极微,中胸背板两侧末端向下发展和第一节与第二腹节相接。后胸背板缩小。第五龄体长1922 毫米,体长方形,头部略延长,其前端亦微凹陷,前胸背板发达,呈长方形,中胸背板两侧特别发达,并向下发展,几乎达腹部第三、四节间处。三、发生规律1 年发生 1 代。以成虫在荔枝、龙眼树上较稠密的树冠

17、叶丛中和屋瓦下隐蔽处所越冬。次年气温上升至 15时,成虫才上枝梢花穗活动取食,待性成熟后,开始交尾,交尾后 12 天即开始产卵,卵多产在叶背,叶面居少。据高州市观察,2 月中旬越冬成虫开始上枝梢、花穗活动取食,2 月下旬末至 3 月上旬初成虫开始交尾产卵,产卵高峰期多在 3 月上旬末3 月下旬初,卵孵高峰期多在4 月上旬至 4 月中旬。据福建省报道,若虫期 6397 天,其中:一龄若虫历期 57 天,二龄若虫历期 610 天,3 龄若虫历期 1225天,4、5 龄若虫历期均为 2030 天;成虫寿命 203371 天。9四、测报方法(一)调查方法1、越冬成虫出蛰期及产卵期调查调查时间:从每年

18、2 月中旬(日平均气温 15以上)开始调查,每 35 天调查一次,直至到越冬成虫出蛰期终止(即成虫数量不再增加) 。调查方法:选择历年发生量较大的果园,标记 35 株树,每株树按东、西、南、北、中各标定好 510 个梢(或花穗) ,每 35 天调查一次梢上的成虫数量、卵量及孵化率,记载于表 1。以确定越冬成虫始见日、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以及产卵始见日、始盛期、高峰期和盛末期。表 1 荔枝蝽象系统调查表调查日期调查地点调查梢数总虫数百梢虫数总卵块数百梢卵块孵化卵块孵化率(%)寄生卵块寄生率(%)2、卵块发育进度调查调查时间:分别在产卵盛期、高峰期各调查一次。调查方法:选择当地有代表性的早、中、迟品种果园各 12 个,每个果园对角线五点取样,每点调查的卵块数(含孵化卵块)共 10块 , 每 个 果 园 调 查 的 卵 块 不 少 于 50 块 , 调 查 结 果 记 载 于 表 2表 2 卵块发育进度调查表各级卵块数调查日期调查地点品种类型及名称一级 二级 三级 四级 合计 孵化卵块孵化率(%)3、发生程度调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实用文档 > 简明教程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