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议公安机关调处民间矛盾纠纷浅议公安机关调处民间矛盾纠纷当前,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市场经济建设的不断推进,人们的生活经济活动日趋活跃,因而引发的各类矛盾纠纷日趋增多。公安机关面临要求调处的各类民间纠纷、矛盾越来越多。这些矛盾纠纷一旦处理不当,极易引发民转刑案件或引起当事人投诉上访,将影响社会不安定,将影响警民关系,严重损害公安机关和人民警察的形象。如何调处民间纠纷,化解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是我们公安机关急需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一、调处民间纠纷中存在的问题1、重视不够、处理不当。当前,群众只要发生纠纷、矛盾,就喜欢到公安机关法律、政策,还涉及民间风俗习惯。有的民警在调处群众矛盾纠纷中,方法
2、简单、态度粗暴、不能以理以法说服当事人,使当事人对民警产生不满情绪。3、徇私情、失公平。有的民警存在私人感情处事,为熟人、朋友关系或为小恩小惠,对矛盾纠纷不分析、不调查。处理问题时显失公平,让当事人对公安机关失去信心、产生反感,从而导致当事人上访,使民警成为被告。4、执法不严、降格处理。当事人发生矛盾纠纷后要求公安机关调处,而有的民警只按群众的要求,不从法律的角度分析判断事情的性质,把原本够立为治安案件,甚至刑事案件的都作为民间纠纷进行调解,使一些违法人员和犯罪嫌疑人没有得到法律的追究,从而使当事人上访。5、责任心不强、调处不及时。民间矛盾纠纷大部分是一些邻里锁事而引发的。有的民警缺乏责任心,
3、不及时给予调解处理,久拖不决,有的达五、六年之久没有处理好,使当事人双方接二连三多次发生纠纷,致使矛盾升级,调处非常棘手。二、原因1、存在官本位意识、群众观念淡薄。淡薄了人民警察的职责,摆官架子、不明白应该为谁服务、为谁执法,颠倒主仆位置,没有设身处地为当事人着想,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而是敷衍塞责,应付了事。2、对调处矛盾纠纷的难度认识不够。认为民间矛盾纠纷案件案情简单、明了,因此不深入调查研究,不做细致的思想工作,不采集有力证据,没有找到调处矛盾、解决问题的症结,草草了事,极易引起当事人的不满,而当事人怕麻烦、怕花钱,又不愿到法院申诉,把怨恨转移到调处民警,造成当事人投诉上访的被动局面。3
4、、法制意识不强、业务素质不高。有的民警不学法、不懂法,不熟悉党的政策法律,对一个案件究竟是民间纠纷,还是殴打他人,还是寻衅滋事,把握不牢、定性不准。对一件民间矛盾纠纷的调处,不知道如何下手,凭主观臆断使一些案件属民间矛盾纠纷的没有调解好,属治安、刑事案件的没有按法律程序办理。4、受经济利益驱动,近功好利思想作怪。由于长期困扰(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 )治安工作的经费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使一些单位的民警养成没有经济利益的案件推诿不办,有的民警则认为调解民间纠纷麻烦,看不出政绩,而不愿办理。5、部分民警对民间矛盾纠纷处理分工不清。民间矛盾纠纷涉及方面很多,有土地山场、邻里纠纷、家庭婚姻、
5、经济债务等等,各类民间矛盾纠纷的处理有关规定,政府有明确分工,规定了哪个部门处理哪些矛盾纠纷,职责分明。有的民警不熟悉有关政策,接受报案、求助后,不能妥善地安慰当事人,告知当事人找哪个部门处理,包揽在身,处理时不了了之。三、对策与措施1、加强政治思想修养,认真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认真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人民公安为人民”贯穿于公安机关和广大民警的每一项具体工作中,牢固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和全心全意对人民负责的精神,做到心里装着群众,凡事想着群众,工作依靠群众,一切为了群众。要坚持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群众的事情
6、无小事。坚持“立警为公,执法为民” ,让每一位民警明白自身位置,清楚为谁服务、为谁执法,如何尽职尽责,真正转变作风,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2、严格制度、落实责任。接待群众报案、求助要建立“首问制” ,坚决克服“门难进、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现象,说话要和气,解释要耐心,以理服人,处理公平、公正,转办案件有凭有据,查办案件要有始有终。责任区民警对辖区要定期开展民间矛盾纠纷大排查,能处理的及时处理,不能处理的按时上报,把各类矛盾纠纷处理在本地,处理在萌芽状态。3、加强法律政策学习、熟悉民情民俗民意。每个民警,尤其基层一线的民警,要认真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使自己在各项执法活动中能准确运用法律,不违反政策,做到“有法可依、执法必严” 。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与群众拉知心话,听实在情,熟悉群众,了解一个地方、一个区域群众的风俗习惯,增强综合素质,使自己在处理各类民间纠纷的问题时,能够做到得心应手、迎刃而解。4、开展倒查、强化监督。进一步深化警务公开,推行公开调处制度,建立健全督查、倒查责任制,增强执法工作的透明度,广泛接受群众监督。对处理民间纠纷不当、不及时、引起群众不满、告状上访、发生民转刑案件、造成恶劣影响、损坏公安机关形象的人和事,实行责任追究制,视情进行批评教育,造成严重影响或后果要依法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