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谈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管理对策浅谈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分析及教育管理对策论文摘要:贫困生大学生的心理特点有其独特性,通过对贫困大学生与非贫困大学生卡特尔 16PF 测量结果的对比分析,归纳出贫困大学生的人格特点。根据人格理论分析了贫困生人格的成因:生活状态落后见识有限;缺乏安全感与归属感;成熟动机强烈,提出相应的教育管理对策。 论文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特点;教育管理对策 贫困大学生是近年来为社会广为关注的一个弱势群体,由于家庭贫困,他们来自学习、生活和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心理压力较大,其心理疾病发生率远远高于普通学生从而出现了因经济贫困导致的“心理贫困”的“双困生” 。由于心理能量不足
2、,贫困生容易产生认知、情绪、意志行动等心理过程的一系列不良反应从而导致心理健康水平下降、学习生活效率降低、社会功能受损等负性变化,严重影响了其学业的顺利完成和人格的健康发展。近年来,国家和学校已经建立了一整套的贫困生资助体系,在经济上给予了贫困生很大的帮助,但在我们工作中仍能感受到贫困生精神状态的低落。因此针对贫困生的特点,不仅要提供必要的经济帮助,而且要研究贫困生的心理特点,对其进行精神扶贫,帮助贫困学生摆脱精神压力。 一、贫困大学生的心理特点调查分析 (一)调查对象及方法 笔者从九江市四所本、专科院校各个年级的学生中按照随机抽样原则抽取 400 名贫困生(月个人消费总额低于九江市居民最低生
3、活标准)和40O 名非贫困生,利用卡特尔 16 种人格测验量表 fl6PF1 进行统一测试发放问卷各 400 份,回收问卷贫困生 368 份和非贫困生 392份,问卷有效性分别为 92和 98。数据统计采用 W_IZ 心理测验与统计软件和 SPSS 软件包。 (二)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1贫困生与非贫困生人格因素比较贫困生与非贫困生 16PF 值如图 l 所示 从图l 中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贫困生在有恒性(G)、忧虑性(O)、独立性(Q2)、自律性(Q3)四个方面分值高于非贫困生,而在聪慧性(B)、稳定性(C)、兴奋性(F)、敢为性(H)、世故性(N)、实验性(Q1)六个方面分值贫困生低于非贫困生。通过统计分析。贫困生与非贫困生在聪慧性(B)和敢为性(H)两个方面差异显着其显着性小于005,而在兴奋性(F)方面显着性明显,其值小于 001表明贫困生较朴实,做事审慎、保守,甚至有退缩倾向。 2贫困生与非贫困生次级人格因素。比较卡特尔教授在研究人的 l6 种个性因素的基础上,认为有 4 个次元素可以进一步诊断人格特点根据卡特尔的次级人格因素分数的计算公式利用图 1 中的相关数据计算出贫困生与非贫困生的次级人格因素从图 2 中的数据比较可以看出贫困生在内向与外向方面与非贫困生差距明显,其显着性差异小于005,表现在贫困生相对较内向,在人际交往中不主动,甚至缺少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