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浅谈新课程标准对语文 - 论文关键字:煽情 教师 学生 老师 知识 情感 语文 教育 教学 浅谈新课程标准对语文教师的要求 当前,在全国推行的新的课程标准,不仅要改革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要改变教师原有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语文教师,也将在这一场课程改革的过程中接受新的考验。我们要适应新的语文课改形势,就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确立新的教学理念,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那么,新课程对语文教师有哪些要求呢?我认为:一、语文教师要有渊博的学识 与其他学科教师相比,语文教师特殊。人们对语文教师的“形象”要求似乎格外地高,言谈举止中表现出的气质风度不能平俗,讲课中表现出的文化底蕴不
2、能单薄,语文教师得有“文人气” 、 “文学气” 、“文化气” 、 “学究气” 。人们的要求特殊,但是并不过分。我以为,语文教师要想在教坛立足,就要有强烈的“形象”和“特色”意识。 教师的职责一言以蔽之就是教书育人。一个教师能否树立起自己的良好形象,除了应具备较好的师德外,主要取决于他怎样履行自己的职责以及履行职责的效果;履行好职责的关键又在于他的业务能力,而决定业务能力高低的诸多因素中最根本的一条是学识水平。特别是语文教师,从事的是母语教学工作,学生到了中学,他们的母语知识、母语运用能力已经有了一定的积累,教师如果没有丰富的学识就不会满足学生对新知识的渴望。另外,汉语文里融合着政治、经济、哲学
3、、宗教、艺术、伦理、历史等多方面的知识,如果语文教师学识浅陋,课堂上就会常常捉襟见肘、破绽百出。这些都是由语文学科特点决定的。这样说来,一个语文教师能否真正树立起自己在人们心目中的良好形象归根结底是看他学识水平的高低。具体说有以下几点。1、文化科学基础知识要“博” 。博,就是知识面要宽广,除了通晓本专业教学所应具备的系统知识外,还要有较广博的横向知识。举凡天文、地理、哲学、文学、历史、宗教等方面的知识,无所不学,都会不同程度地有所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语文教师应该是“杂家” ,是“通才” 。世界范围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科学、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不断涌现,对肩负传播人类文明使命的教师的
4、知识积累、知识更新的要求也越来越急迫;同时,由于现代化信息传播手段的发展和社会化影响的日益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愈来愈开阔,求知欲也愈来愈强烈。这样的形势势必给语文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语文教师要实现素质教育的培养任务,就必须有更雄厚的文化科学知识底蕴和更高的文化科学知识素养。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苏东坡稼说 ) ,惟其如此,教师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才能凭借所掌握的丰富而鲜活的知识,旁征博引,左右逢源,多方取譬,举一反三,信手拈来,顾后瞻前,既能够满足学生多方面的求知要求,又能够引发学生的想像和联想,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让学生欣悦,使学生折服。2、专业学科知识要“渊” 。渊,就是知识应当专
5、深,在对多方面知识广泛涉猎的基础上,应当对自己所教学科或与之密切相关的其它一两个学科有较深入的研究,或者,对自己所教学科的某一领域有较为精深的研究。教师的专业基础知识必须扎实,对于语文教师来说,就应该起码精通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等方面中的二三项;即使只是“文” (文学)方面的知识,从文体角度说,要么精通散文或小说,要么精通戏剧或诗歌;即使仅是散文,从文学史角度讲,所精通的或是先秦的或是两汉的或是唐宋的或是“桐城派”的或是“五四”的;再退一步讲,即使只是“五四”散文,从研究对象上讲,要么精通鲁迅,要么精通朱自清或林语堂或徐志摩或梁遇春或郁达夫对其人其事其作品有专家学者式的独到研究。只有
6、这样,教师在课堂上才能高屋建瓴、举重若轻、深入浅出、循循善诱,才能表达自己对某些问题的真知灼见,充分挖掘知识本身所蕴涵的审美价值,从而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真真地感到听课是一种享受、求知是一种享受,能这样深入地、透辟地、精彩地讲课的老师,真真是最让人敬佩的。3、教育科学知识要“全” 。全,就是全面系统。要真正成为一名深受学生爱戴的语文教师,还必须深谙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这是教师学识水平中不可或缺的方面,是教师智能结构中的必备素质。语文是人文学科,最讲究教学的艺术性,而讲究教学艺术性的基础是对教育本质和教学规律的把握,要做到这一点,就要全面系统地掌握教育科学知识。首先要掌握阐述教育一般规律的教育学
7、,了解研究教育历史、现状和发展趋势的中外教育史、教育未来学;其次,要通晓研究教育现象某一方面规律的教育心理学、教育哲学、教育法学、教育管理学、教育卫生学、教学论、德育论、教育测量学等;还要悉知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手段来研究教育问题的教育控制论、教育系统论、教育统计学等。只有这样,才能从各个侧面把握教育科学的体系,认识教育的本质、作用和发展规律,才能认识教育教学过程的规律,减少盲目性,增强预见性,从而更有效地传递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发掘学生的各种潜能,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和艺术性。 在课堂教学中,如果一味强调方法问题,把功夫花在对所谓的“四步” “五步” “八步”法的教学模式的模仿上,不免有舍
8、本逐末之嫌。方法问题究其实是学识问题,有了渊博的学识,开阔的视野,就有了驾驭课堂、应对裕如、游刃有余的重要保障;有了渊博的学识,才能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自然而然地表现出平易、平等、仁爱、宽容、谦和、儒雅、从容、超俗的状态和风度,才能真正成为使学生心悦诚服的好语文教师。许多优秀的语文教师特别是全国著名的特级教师,他们在课堂上能够纵横捭阖、得心应手、游刃有余,其一招一式都有坚实的文化底蕴作基础。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教师的知识视野比学校教学大纲宽广得无可比拟的时候,教师才能成为教育过程的真正能手、艺术家和诗人。 ”语文教学风格的形成,源于知识的积累。所以要让读书成为我们每位有志追求教学个性的语文教师
9、的精神的第一需要。二、语文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语文教师要有较渊博的学识,指的是语文教师要修炼出的内功即才智;语文教师还必须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即才艺。语文教师的外功、 “硬功”主要指以下几个方面。1、要有读功。在朗读教学中,讲解是披文入情的分析,朗读是出神入化的感知;讲解是钻进文中,朗读是跃出纸外;讲解侧重于通过思索而有所悟,朗读则更能直接拨动学生的心弦而引起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借助自然、真切、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朗读来传达的情、意、志,其效果常常是分析讲解难以企及的。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学习语文最重要的是笼统的感知而非理性的思考。所以,语文教师要重视朗读教学,同时要有较强的朗读能力。语文教师的朗读要
10、达到什么样的水平?我想:“无论是优美抒情的散文,还是曲折生动的小说;无论是平实的说明文,还是激昂的议论文;无论是一封情真意切的书信,还是一则简明扼要的广告,语文教师读来,都应是字正腔圆,优美动听。抑扬顿挫,轻重缓急,要处理得恰到好处。 ”2、要有背功。相对来说,语文教师更应该“伶牙俐齿” 、 “巧舌如簧” 。课堂教学口语表达是教师重要的职业技能之一,课堂教学口语表达能力强则是出色的语文教师鲜明特色之一。出色的语文教师讲起课来,常常是辞藻富赡,表意恰切;引经据典,言之凿凿;文采斐然,出口成章能说会说的基础是深厚的知识功底和背诵、记忆的能力,也就是要有“背功” 。那么,都背什么呢?首先要背的是工具
11、书,背字典、词典,要记住 10000 个以上汉字,3000 个以上词条,3000 个以上成语,成为“活字典” 、 “活词典” 。其次,要能够背诵从初一到初三阶段 6 册语文课本中的所有经典篇章,成为 “活课本 ”。其三,还要背诵古今中外名篇、诗词歌赋几百篇(首) ,格言警句几百条,甚至流行歌曲也要会唱几十首。如此这般,我们讲起课来才能旁征博引,尽情发挥。从另一个角度看,学习语言,从模仿开始,模仿的根本是记住,记住的原理是重复,重复的手段是多读多背。3、要有书功。书者,写也。语文教师的字是语文教师的第二形象,在学生面前,它比我们的仪表容貌还重要 仅凭一手好字我们就可以将学生们征服。对于中小学生来
12、说,语文教师的字足以影响他们的一生。再说,指导学生写好祖国的文字,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字的热爱,也是每位语文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4、要有写功。指语文教师要有较好的文字表达能力,要能够写一点。许多语文老师为学生指导习作常常是思路滞塞、无计可施,评点习作常常是蜻蜓点水、无关痛痒。原因何在?有知识上、态度上、趣味上的问题,更有自己的写作实践问题。宋代诗人陆游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语文教师只有身体力行,经常进行写作实践,对写作有了切身的感受、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练就了厚实的功底,他才能真正了解写作的思维过程,以自己的体验、心得去指导学生,并对学生的习作作出恰如其分、令人信服的评析。练笔的
13、机会很多,编教案,写总结,写论文,写教学后记,只要不怕辛苦,就会不断提高写作水平,品尝到成功的乐趣。若有余力,还可以搞搞文学创作,写写“下水”作文,增加指导的权威性,给学生以精神上的鼓舞。三、语文教师要有“煽情”的本领艺术人生是一个很受观众喜爱的谈话类节目,在央视的收视率一直名列前茅。因为主持人朱军是公认的“煽情高手” ,参加节目的嘉宾,很少有不潸然泪下的,观众席上也常有观众落泪。我认为,一个成功的语文老师,也应该是一个出色的节目主持人,一个高超的演说家,一个“煽情的高手” 。 1、文学作品教学需要“煽情 ” 心理学家认为:人一旦失去了情感,思维活动就会受到压抑和阻碍,因此,为了最大限度地调动
14、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就一定要求教师审时度势,运用一切行之有效的手段,调动学生的情感,以便在健康快乐的气氛中完成教学任务。狄德罗曾指出:“只有情感,而且只有伟大的情感,才能使灵魂达到伟大的成就,老师的激励作用,鞭策作用和鼓舞作用,仰赖与教师的深厚的情感” 。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会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者思想感情倾向,能联系文化背景作出自己的评价;对作品中感人的意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 ” 语文教学中的“煽情”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当语文老师走进课堂,就要像主持人走进演播室,要立即进入角色,以崭新的姿态,
15、饱满的感情,投入到教学当中去,以丰富的情感感染同学,撩拨起学生似火的激情,使之融入作品感人的意境和形象,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 2、语文课堂上如何“煽情” (1 )练好煽情功 一个好的语文老师,必须是一个文学爱好者,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对生活有浓厚的兴趣,在学习的征途上必须锲而不舍,多读书,读好书,不断地充实自己,丰富知识,增强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教师要讲究自己的仪表,因为教师是以直观的方式呈现在学生面前,教师的自身传递着大量的教学信息,教师的仪表和行为很容易使学生受到感染,教师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做学生的表率,要给人以美感。新时期的教师也要注重“形象包装
16、” ,只有让学生接纳你,喜欢你,信任你,你才有可能成为教学活动的策划者,指挥者,你才能成功地实施“煽情的手段” 。 我国的科学家严济慈说:“从某种意义上讲,讲课是一种科学的演说,教学是一门表演艺术” ,一个好的老师就要像演员一样,一方面用自己的话把书上的东西讲出来,另一方面可以通过“手舞足蹈” “眉飞色舞”进行一场绘声绘色的讲演,调动语言的手段来进行煽情,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得到丰富的情感体验。 从表演的意义上来说,模仿和借鉴主持人主持方式,我们的课堂教学将会充满生机,充满活力,形成师生互动,双向交流的平台,大大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 新世纪的教师,必须学会使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在文学作品的教学
17、中要借助于现代多媒体的教学手段服务于教学。实践证明:多种教学手段的运用是成功煽情的关键所在。语文老师要注意收集教学资料,学会制作教学,服务于自己的教学。 (2)选准煽情点 教者在实施文学作品教学的过程中,要认真的钻研教材,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难点,尤其是对小说、诗歌、散文、戏剧等感情线索明显,感情非常丰富的作品,要选准煽情的基点,在与学生的双向交流中,激起感情的涟漪,引起感情的共鸣。为了达到煽情的目的,教者在教学过程中,要抓住教学的各个环节,梳理出课程中的情感枢纽,为成功煽情设下情感点。导语设计是煽情的第一环节,一个教学经验丰富的老师十分重视导语的设计,为课堂教学定下感情基调。在教学的过程中,教
18、者要根据教学的要求,从宏观上不断地调控,通过不断激发,捕捉学生的感情兴奋点。每堂课的结束应该是高潮所在,因此,教者要打开感情的闸门,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受到美的熏陶。 (3 )巧用煽情术 一个成功的老师应该游刃有余地驾驭课堂,教师要始终把握住自己的情感。按照情感转移的原理,教师先入情动情析情移情。在教学过程之中,让老师的情感元素在潜移默化中,迁移学生当中去,接受情感的体验。如何运用煽情的方法,这里有个技巧问题,那么在课堂上如何煽情呢?可以采用如下的方法。诗人说,教师的语言,似热情在燃烧,如激情在澎湃,更是真情在流淌。教师的语言能传达出人类最美好的情感。教师要苦练语言基本功,让自己的语言像淙淙
19、的清泉,像甘甜的雨露,滋润学生的心田。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漪在往事依依中深情回忆了她的国文老师在课堂教学中如何煽情的:“记得有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慷慨悲歌,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总是感慨万千。可见这位老师的煽情非常成功,他使学生受到感染,爱上了文学,影响了她的一生。 通过教师的衣着和服饰,适当的环境布置,适当的教具,创造有利于煽情的氛围,使学生触景生情。 照片、幻灯片、录音和录像、电影是教师用来煽情的强有力的手段,多媒体教学手段为教师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情感提供了技术上的支持,只要合理
20、运用,一定会事半功倍,相得益彰。如教学刻骨铭心的国耻时,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观赏电影南京大屠杀 ,由此可以让学生对那一段历史有清醒的认识,来激起学生对法西斯残忍手段的愤怒,铭记那段不堪回首的国耻。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在文学作品的教学中,合理地利用煽情手段,对陶冶学生情操,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是不无裨益的。语文课上,就让我们做个煽情的高手吧! 四、语文教师要具备一定的演员素质,有一定的幽默感。教师在上课时不能刻板地传授知识,要像演员一样进入角色,必要时要善于表演,围绕一节课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这个中心,有时可以唱几句歌,做一个幽默动作,画一个简单图形,加几句小品片段,说几句名人讲的话,讲一个寓言故事等等,总之形式很多,要善于挖掘。这些方法运用在教学中,操作起来并不困难,而且效果还比较明显,它可以很快集中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从不原意接受知识,到乐于接受知识。从而在寓教于乐中完成教学任务。以上是本人的一点不成熟的见解,不到之处,还请大家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