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浅论信息时代学校络道德教育初探浅论信息时代学校络道德教育初探作者:李凌云 张敏锐 韩之乃 胡孔赞 论文关键词:网络 网络道德 学校教育 论文摘要: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对学生思想意识和行为方式的影响愈来愈强烈。本文分析了网络道德失范的现象及其原因,从两个维度对学校进行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作了初探。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人类社会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为新兴的“第四媒体”的网络,其具有数字化、多元化、全球化、虚拟化、交互性和即时性的特征,使网络传播的触角渗人到教育、经济、文化等方面。麦克卢汉所预言的“地球村”正在成为现实。网络的日益普及所形成的网络文化正逐步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
2、式、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也向传统的伦理道德、价值取向等方面提出了挑战。根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 CNNIC 的最新调查川表明,截至 2005 年 6 月 30 日,我国上网用户总人数达10300 万,其中年龄在 18 岁以下的人数占 15.8%,18-24 岁占37.7%,25-30 岁占 17.4%。在所有网络用户中,学生人数最多。由此可见,由于网络用户大多是青少年学生,在学校教育中开展网络道德教育无疑是十分迫切也是十分重要的。 一、网络道德概念 网络道德,是指人们在线生活中应该遵循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网络道德是现实社会中道德的延伸。网络已经渗透到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网络虚拟环境下所遵
3、循的规范和操守也应属于现实中的道德范畴。现实中的道德又是网络道德的继续,以网络为手段进行的活动都需要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实现。因此,学校网络道德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方面,也是信息时代所赋予学校德育的重要课题。 二、网络道德失范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在网络环境下,学生“道德失范”主要体现于以网络不文明行为为主要特征的“网络道德的失范” ,具体表现有: 1.人格冲突突出,有双重人格的倾向 网络的虚拟性导致许多人都试图变成心目中所理想的另一种类型,于是表现出“双重性格” 。平时家长、老师眼中的好孩子、好学生,在 CBS 或聊天室里污言秽语、脏话连篇。在网络开放、宽松的环境中,他们极易放纵自己,丧失道德
4、感。 2.人际关系冷漠化 互联网拓展了人类交往的空间,使身处异地、互不相识的人们能够频繁交往。然而,这种交互方式使得人们从传统的“人一人”交互变成“人一机一人”交互。人与媒体的亲近使得个体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与他人、社会接触的机会,最终将导致人与人关系的疏远,人与人之间越发冷漠,极有可能引发一些心理健康问题。 3.价值冲突更直接,价值取向多元化 由于网络文化的自由性、开放性、隐藏性等特征,致使传统的校园道德观念、伦理观念、价值观念受到冲击。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意识形态畅通无阻,并迅速传播,对学生道德判断、选择和批判的能力是一个考验。 4.网络文化侵略 英语强势文化对我国学校教育的冲击很大。众所周知
5、,民族语言是国家主权和尊严的象征。它不仅是思想交流的工具,而且是特定文化的载体。学校教育的一大使命,就是传递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化。然而,当今最流行的操作系统和网络软件都是美国人的发明,互联网上 90%的信息是英文,使得网络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成为英语强势文化。这种英语强势文化挟裹着特定的价值观和道德观,成为“新殖民主义”或“文化霸权”的一种表现。这对于我国的学校教育,尤其是对于民族文化传统的教育,是一个严重的挑战。 5.网络犯罪 网络“黑客”和“病毒”是伴随着互联网诞生的。不容忽视的是,造成网络安全失控的“元凶”基本上都是青少年,其中大多数为在校学生。根据江苏科技大学的一项调查表明,目前大学生对黑客
6、的认识存在误区,在他们学校有 18.26%的同学非常想成为黑客,甚至已经尝试过;有 43.91%的同学虽然还没有尝试,但表示想成为黑客,两者相加高达 62.17%;只有 29.57%的同学明确表示不想成为黑客,因为这不道德;有高达 41.3%的同学很欣赏黑客,认为他们是了不起的网络英雄;有 23.91%的同学认为他们不简单,两者相加达 65.21%;表示很讨厌、认为黑客是网络幽灵的有 9.13%;表示很反对、认为黑客是网络罪犯的有 21.3%。 造成网络失范的原因有很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网络自身的开放性、虚拟性、瞬时性和超时空特征似一把“双刃剑” ,有其积极的一面,也必然地为学
7、生的道德行为失范提供了可能和条件。 其次,传统的德育方法简单陈旧,以说教、灌输和强迫执行为主要形式,忽视了学生主体参与和情感态度的培养。同时,传统的德育方式对学生缺乏一定的吸引力,容易使高年级的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再次,学生身心特点是失范的重要根源。青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心理上的断乳期” ,接受事物、分辨是非善恶的能力较差。尤其是现在独身子女较多,他们对父母和家庭的依赖性强,生理与心理成熟滞后,难以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无法抵抗各种诱惑。大学阶段是青年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人际关系能力形成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青年时期道德修养的薄弱阶段。由于网络交往难以形成真实可信和安全的人际关系,大学生在网
8、络交往中一旦受骗上当就容易对现实产生怀疑、悲观和敌意的态度。 三、加强网络道德教育的对策 联合国“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在“教育的四大支柱”的方案中,认为所谓教育的四大支柱,是指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和学会生存。该委员会主席雅克德洛尔认为, “学会共同生活”是这四种能力的基础。强调把“学会共同生活”作为教育的基础,就是强调要把道德教育作为教育的基础。在现实社会中,道德的维系主要依靠传统教育、社会舆论以及国家法律的保障,而在网络社会中的自由和信息共享的观点,使得网络社会更多依靠网民的自律来维护网络道德。网络道德教育是网络社会对传统道德教育的挑战,也是现今道德教育内容延伸的选择。如
9、何在信息时代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是当代教育研究的新主题。 笔者认为,加强学校网络道德教育应从以下两个维度进行。 1.纵向上应遵循学生认知特点及身心发展规律 目前,信息技术的使用者呈低龄化的趋势。小学阶段是打基础阶段,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品质、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关键期。皮亚杰通过大量研究发现,儿童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阶段。在 10 岁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准,称为他律道德;10 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思维判断依据自己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根据人类的道德认知发展从他律到自律的规律,在小学阶段的网络道德教育不应该“一刀切” ,应该遵循儿童道德发展的两个阶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中学和大学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和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也是道德修养的薄弱阶段,这两个阶段的网络道德教育与小学阶段的教育又有所不同。因此,网络道德教育应尽早抓起,从小树立学生良好的网络道德观。同时遵循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道德认知发展的各自侧重面以及教育关键期的一般规律,使他们在生理成熟与最佳学习期中接受网络道德教育。只有这样,才能使他们在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从他律道德走向自律道德,具有判别是非的网络道德观念,合理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提高自身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