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民族乡工作进展情况汇报一、xx 畲族乡情概况我乡地处宁化西南部,乡域面积 178 平方公里,现辖 12 个行政村、100 个村民小组3102 户 13148 人。我乡是革命老区乡。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全乡有 600 余人参军参战,现在册烈士 170 人,评定革命 “五老”人员 32 人。是宁化唯一的少数民族乡。全乡现有世居雷、蓝两姓畲族 812 户 4012 人,占总人口的 30.5%,治平、湖背角、坪埔、社福、光亮、下坪、高峰、高地、泥坑等 9 个村为民族村,35 个自然村村民全部为畲族,几户或十几户聚居成村,具有大分散小聚居和杂居的特点。是宁化最边远分散的高山乡。地处闽赣两省三县八乡
2、交界处,有“三江源头”(闽江、赣江、韩江发源地之一 )之称,距县城 56公里,是 16 个乡镇中离县城最远的一个乡镇,全乡 3 户以上自然村 387 个,平均海拔 678米,为全县地势最高的高山乡,县内最高峰鸡公栋海拔 1398 米落座在境内。是三明最大的毛竹大乡。全乡现有毛竹林面积 13 万亩,人均 10 亩,是全市 3 个 10 万亩以上的乡镇之一。是宁化耕地最少的耕地小乡。全乡仅有耕地 7845 亩,仅为全县的 1.86%,人均不足 0.6 亩,有 400 余人口完全没有耕地。是典型的贫困农业乡。农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单一,主要依靠毛竹和烟叶,2004 年乡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67.34 万元
3、,人均 52 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819元,人均 1800 元以下低收入人口 4218 人,占总人口的 32%,其中人均 1000 元以下的农村贫困人口还有 663 人,占总人口的 5%。二、民族乡成立以来工作情况我乡于 2000 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畲族乡。五年来,在省、市、县各级党委、政府及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尤其是得到省领导汪毅夫、王美香、陈增光、苍震华以及省直部门领导、市县党政主要领导的亲切关怀,特别是省农业厅挂钩帮扶四年来,厅党组高度重视,厅领导先后多次深入我乡,组织专家技术员考察调研,帮助制定规划,进行访贫问苦。先后注入帮扶资金 120 万元,扶持竹屑香菇生产、土壤改良、
4、农田基础设施和卫生院建设。通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我乡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一是农业农村经济持续稳步发展。2004 年全乡实现农业总产值 4218 万元、财政收入 130.44 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 2819 元,分别比 1999 年增长 26.2%、23.8%、39.9%。二是特色产业逐步壮大。至 2004 年完成护笋养竹 6.5 万亩、改造低产竹林 8600 亩、建丰产竹林基地 2450 亩,去年农民人均竹业收入 2436 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到 86.4%。发展以竹屑代木香菇 45 万袋,实现产值 120 万元。三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多渠道筹措资金,先后铺设曹治线通乡油
5、路 4.2 公里,开通治平田畲至长汀庵杰边贸公路 6.2 公里及竹山公路 32 条 86.5公里,改造通民族村四级路 10.1 公里;新建民族学校教学楼、宿舍楼等校舍 3200 平方米;完成农网改造、程控电话及 9 个行政村自来水等一大批基础项目建设,为今后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四是民族工作扎实推进。充分利用党和政府对少数民族的优惠政策,共争取民族补助经费、项目资金、挂钩帮扶资金 600 多万元,直接拉动投资 3000 多万元,为民办实事 38 件,有效改善了畲乡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五是党的农村政策得到落实。继续巩固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确保农民得到改革实惠。深化林权制度改革,去年底已
6、100%完成各项林权改革任务。深入开展扶贫开发活动,通过开展对口帮扶,全乡脱贫 126户 600 余人口;实施造福工程搬迁 83 户 407 人口。自 2000 年以来,我乡先后荣获省委“先进基层党组织” 、市委“学习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集体” 、市政(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 )府“民族团结进步先进集体”及 2004 年度评选的“国务院第四次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模范集体、市政府评选的“十佳毛竹乡” 、 “闽、浙、赣第六联防区森林防火先进集体” 、省民宗厅“信息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三、2006 年工作思路及进展情况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四中全会和省市县经济工作、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
7、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的发展观,抢抓机遇,打好民族牌,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主动融入县域经济,着力打造竹业强乡,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预期目标是:实现农业总产值4450 万元,增长 5.5;引进区外资金 750 万元,增长 10;完成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320万元,增长 10;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 2960 元,增长 5%。为实现上述目标,着重抓好以下五方面工作:(一) 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立足资源优势,遵循比较优势原则,做大做强竹业支柱产业,发展烟叶、肉牛、食用菌三个产业,形成区域特色经济。1、做大做强支柱产业。继续实施“科技兴竹、竹业兴乡 ”发展战略,以昌丰竹业有限公司为龙头,采取“公司+ 农
8、户”模式,以低产林改造、丰产林培育、新植小径竹、竹山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开展山地水利建设年活动。一是扩大丰产竹林基地规模。低产竹林垦覆改造 10850 亩,新建高标准丰产竹林基地 12900 亩,年产毛竹 220 万根。二是优化竹种结构。新植小径竹 520 亩。三是改善竹山生产条件。新开竹山公路 75 公里,新建竹山喷灌点 106 个,覆盖竹山面积 5200 亩。四是加快产业化进程。建立健全乡竹业协会和村竹业分会运作机制,聘请专家担任竹业顾问,提高竹农组织化程度。五是设立竹业发展基金。多渠道筹措资金设立 100 万元竹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对丰产示范基地建设、小径竹基地建设、竹山喷灌设施、竹山公
9、路等方面的补助扶持。目前,毛竹山地水利完成 10 个村规划设计,坪埔、下坪等村开始组织实施;已在邓屋、彭坊、治平等平原村落实新植小径竹面积500 余亩,清明后可完成种植。2、发展三个产业。在确保粮食生产稳定的前提下,对接县域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规划,依托县烟草公司、万士利公司龙头企业,采取“公司农户”模式,把烟叶、肉牛、食用菌等三个关联度高的产业做大做强。一是巩固烟叶生产基地。种植烟叶 3500 亩,收购烟叶7000 担。二是培育肉牛养殖基地。新增母黄牛 100 头,冻精冷配 190 头,创建户均 1 头母黄牛村 2 个,出栏 240 头。三是扩大食用菌生产规模。发展杏鲍菇、鸡腿菇、竹荪等珍稀菌类
10、,种植以竹屑代料香菇 100 万袋、蘑菇 19000m2。目前,已完成烟叶种植 3500 亩,面积比去年增加 300 余亩,可实现农民增收 20 万元;落实蘑菇种植面积 8000 平方米。(二) 实施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为抓手,完成招商引资项目 2 个、引资 600 万元、储备项目 5 个。重点抓好:一是生产性招商项目。完成竹林丰产基地、笋竹专业批发市场、笋制品、竹炭、竹拉丝、坪埔水电站等项目可研。通过招商推介,春水笋罐头厂已建成投产,项目总投资 260 万元,年产春水笋罐头 500 吨,产值 300 余万元;竹拉丝项目已与浙江老板达成投资意向。目前,正积极筹备参加林业专场招商会,争取有更好的笋
11、竹加工项目签约落户。二是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主要对集镇环境进行整治(包括河道、防洪堤、集镇小巷的路面硬化) ,完成集镇所在地洪门坝 2.7 万平方米小区开发,解决 87 户高山区少数民族人口搬迁,并新建一个占地 1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3000 平方米的笋竹专业批发市场。加快农村路网改造。完成治平境内 2.75 公里通乡三级路改造;抓好治平至高峰、坪埔至高地等 2 条 14 公里通村四级路改造。加快社会公益项目建设。开工建设乡所在地日供水 1000 吨,服务 5000 人的自来水厂;民族学校占地 500 平方米,建筑面积 2000 平方米的师生食宿楼。(三) 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坚持实施科教兴乡
12、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一是巩固义务教育。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位置,稳定入学率、升学率。二是完善农技推广体系。完善农技推广服务网络,每个村配齐 3 名村级技术员,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和推广力度。三是稳定低生育水平。突出抓好计划生育流动人口管理、社会抚养费征收等薄弱环节,继续开展性别比专项治理。四是注重构建和谐社会。积极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营造谋发展、求发展、能发展的宽松氛围。严格安全生产责任制,突出抓好交通、森林防火工作重点,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切实维护社会安定稳定。(四) 创新农村工作机制为适应农业农村新形势的发展变化,对创新农村工作机制进行有益探索。一是建立“一帮一”扶贫助困制度。确
13、定 157 名乡村干部帮扶 157 户贫困户,对贫困户提供信息、技术、资金、营销等服务,发展短平快增收致富项目,加快脱贫步伐。二是组建竹业发展服务中心。调整 5 名乡干部到中心专门从事竹业项目的策划、包装、引资、服务等工作。三是鼓励乡村干部带头创业。鼓励乡村干部通过集资、入股、承包等形式领办、创办各种经济实体,参与特色产业开发,在实践中增长本领。(五) 加强基层组织建设结合学习张仁和同志先进事迹,在全乡广泛开展“学习张仁和、我为畲民谋发展”主题活动,围绕党委“五好” 、支部“五好”目标,开展争创先进“党小组长、村民小组长、计生小组长”三小组长竞赛活动,充分发挥“三小组长”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14、为深化主题活动,在全乡开展“四个一”系列活动。一是每个乡干部撰写一篇调研报告,帮助挂包村理清发展思路。二是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全乡 157 名各级驻治平所属村工作队员与 157 户贫困户结对子。三是每季召开一次经验交流会,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提高,共促发展。四是开展为民办实事活动,今年计划投入 800 万元为民办 6 件实事好事。通过开展以上“四个一”系列活动,使广大乡村干部在各自平凡岗位上,用自己实实在在的行为、实实在在的政绩、实实在在的示范、实实在在的带动,体现党员的先进性,为广大群众做出表率,带领广大群众共促治平发展。四、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困难1、农民增收难度大我乡山多地少,群众
15、居住分散,全乡有 7000 多人居住在高山上,主要收入来源毛竹。由于 70%近 8 万亩竹山不通公路,群众依靠肩挑手提,习惯传统竹山耕作方式,致使竹山效益低下,有近 6 万亩的竹山效益仍停留在 120-150 元/ 亩的水平上。近几年,我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在竹山道路建设和竹山管护方面,收到了一定成效。但由于竹山道路和竹山低产改造、丰产林培育投入大,加之群众原始积累少,在竹山开发上长期投入不足,导致竹山效益提高不快,造成群众增收慢。2、各项基础设施建设任务繁重由于乡村财力不足,致使各项基础设施滞后。一是交通问题。我乡是全省 18 个民族乡中唯一没有实现通乡路面硬化的少数民族乡。全程 11 公里
16、正在改建中,但资金缺口达 300万元,筹措难度大;全乡尚有 7 个行政村 35 公里通村路待建,因山高路陡,除上级补助每公里 23 万元外,每公里需自筹 10 万元;此外全乡还有 160 公里竹山公路,按每公里 3 万元计,需投入 500 万元。二是教育卫生设施滞后。教育方面,由于撤点并校,民族学校学生食宿困难突出。民族学校 1600 名学生,其中寄宿生 900 多名,尚有 300 名学生寄宿在周围农户家中,且无学生食堂。为此,我乡在 04 年建设一座可容纳 600 名学生宿舍的基础上,今年将新建一座面积 2000 平米的食宿综合楼。目前已列入上级危改计划,除上级补助65 万元外,仍需自筹资金 80 万元。乡卫生院(含门诊、病房、办公、宿舍在内仅 700 平方米)用房严重不足,医疗设备极为简陋。为解决这个问题,去年我乡在省农业厅的大力扶持下(补助 30 万元),筹资 56 万元,购买了一座建筑面积达 1000 多平方米的邮政楼,拟今年再筹 40 万,用于改造装修和添置部分医疗设备,以满足群众医疗卫生需求。以上汇报不妥之处,敬请首长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