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略论儒家的“个体观”或其他--再复京逵兄 - 论文_0.doc

上传人:kuailexingkong 文档编号:1187614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略论儒家的“个体观”或其他--再复京逵兄 - 论文_0.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略论儒家的“个体观”或其他--再复京逵兄 - 论文_0.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略论儒家的“个体观”或其他--再复京逵兄 - 论文_0.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略论儒家的“个体观”或其他再复京逵兄 - 论文关键字:价值 儒家 个体 道德 整体 可能 社会 意识 个体或者说个人主义,是一个西方传来的概念。而且是一个近现代才有概念。当兄说儒家重视个体价值时候,就有很大程度上的误导作用。当兄将“天命之谓性”举出来,以为儒家重视个体价值的时候更是误解了个体这个概念。天命之谓性的意思不过是说,人的自然禀赋就做“性” 。这不等同于西方的“天赋人权” 。性和权是不同的。在古代中国,这种性往往不是指权,在中国似乎没有权利这个概念,而是指道德本性。性,不是自然法中的权利,而是加于人的沉甸甸道德义务。这由后面的率性以为道,修道以为教明显可以看出来。 “个体价值授命于天

2、,天子、诸侯、父母都无法剥夺” 。这个判断显然是无来由的一厢情愿。 近代以来国人在接受西学的过程中,老犯此类比附的毛病。一种简单的作比,往往缺乏对概念背后所含文化背景社会背景的了解,就套将过来,生硬地进行嫁接。思想的歧异处全不见了。 个体或说个人主义在西方有双重起源,一方面是十四五世纪以来社会经济发展所催生的世俗化运动,与资本主义的兴起,文艺复兴联系密切。另一方面与宗教改革关联很大。这方面的观点,韦伯在其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中表达得最明显。其实如果个体要细分的话,迪蒙在其论个体主义的人类学研究中,分为出世的个体和入世的个体。出世的个体在宗教中往往可以见到,比如基督教,佛教,印度教等,中国的道

3、教可许也可勉强算进去。出世的个体在人类文明社会的早期就可见到,但是入世的个体的诞生只是近代文明才产生的事。在此或可给个体作个说明,一般而言,关于人和社会有二种看法,认为最高价值体现在个体中的,称之为个体主义;相反,认为最高价值存在于整体社会的,称之为整体主义。在近代之前,人类文明多的是以整体主义眼光来看世界。在古希腊罗马如此(智者派,怀疑论派除外) ,古代中国也不例外。 儒家的最高价值观可以由其不朽观看出来,春秋中所谓的三不朽:立言,立德,立功。这些不朽都是指向整体或说社会的。在儒家思想中,如果有所谓的个体价值的话,那么,这种个体价值也必当是基于整体而来的。个体不能独立出去,必得融于整体或者依

4、附于整体。这个整体可以小到是家族,大到整个天下。 孔子说的“人不知而不愠” 、 “古之学者为己 这里的己,不是纯粹的己,无条件的己,而是包含了道德判断的己。为什么“不知而不愠”?因为,自己有道德,别人不知而已。此德受之于天,人只要坦诚行事,便可无愧于心。古之学者为己,为己为的是明自己的“明德” ,为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以劝人向善,夺取话语以谋权力和利益,或者也要获得名声以得一生的安慰。这也就是孔子为何要说:“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人不知而不愠这是表面的话,要是到了要死的时候,还是名不称,那就完了。孔老先生性情好的人,怕也不能忍受得住,恐怕也要如屈原大骂世人瞎眼, “世人皆浊,惟我独清”了。

5、因为仁义在己,故可护己。西方不如是,个体拥有至高无上的无条件优先权。儒家个人意识的不纯粹性:道德含量。指向社会,而非其本身。在中国的个体则是借了作为整体的道德意识而增强了主体的自信。个体既是作为整体的至善的手段和工具,当然也就谈不到有个体了。假如无道德,不顾整体,则禽兽不如了。此就是孟子说的“无君无父,是禽兽也” 。在中国人禽之辩,义利之辩全可看出,儒家的个体意识是些什么东西了。所谓的个体意识完全是些个体道德意识(舍生取义,杀身成仁) 。个体本身无价值,只有当个体成了社会,集体实现至善理想的一个环节而有些价值罢了。儒家的大同世界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本身的思想基础没有差别。天人合一的宇宙秩序观与以柏

6、拉图为代表的希腊宇宙目的论别无二致,都为了实现一个至善的目标,差别只在一个认为至善可以在现世即可实现,一个认为必得在死后的世界才有可能。 说到己想起兄以前的一个观点,克己复礼就是走向共和。 所谓克己复礼, 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殷人“尊神” ,认为只有履行这样的仪式才能得到鬼神的赐福和保佑。如此可见, “礼”一开始就和神权、族权紧密联系并含有行为规范的意义。 “礼”到西周发展成一整套以维护宗法等级制为核心的礼制。 孝经中开宗明义第一章便提出“孝”乃“德之本”,“不孝”则是“大乱之道” ,宣称:“五刑之属三千,罪莫大于不孝。 ”“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这是西周时期的立

7、法原则,孔子对此有所修正,主张“礼下庶人(礼失求诸野) ”,法家抨击儒家,主张“刑上大夫” 。秦汉以后,儒法合流,礼下庶人,刑上大夫。但这种礼对个体的压制还是未变的,甚至变本加厉了。 也就是说,在儒家传统的形而上学中, “己” (或说心)一开始就有一种先天强加的规定性在其中,孟子所谓人性“四端”即为此。发扬本性就是为德。中庸所谓“天命之谓性,率性以为道,修道以为教” 。而孟子谓性又是善的,于是率性以为教,谁来教呢?当然是由儒家这批自我感觉良好,道德高尚的圣人君子之流来了。故大学开篇即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或谓新)民,在止于至善。这个明德是什么呢?就是人的本心,也就是正大光明的品德。人的

8、本性,早给你规定好了。这恰恰是大成问题的。儒家的性善论(荀子例外,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与法家的性恶论都是对人的本性的独断论的说明和规定。直到王阳明才提出一个“无善无恶心之体” ,也就是说王阳明意识到人的本心起初是空明一片的。这才开始解除人心的所有的先天规定性,于是王氏之后,出现了不少异端式的人物。比如李贽等。 宗法社会,不是封建社会,我对传统社会性质的判断并非来自教科书。在历史上西方也有过宗法制。但恰如兄所言,那是在古罗马,希腊时代了。希腊时代结束以后,欧洲开始的是封建庄园主经济和基督教统治。中世界后期经济上的自由主义,一者是思想信仰上的个人主义。这二方面结合,开创了近代以来的个人主久。而中

9、国的宗法社会变本加厉,更加残酷(中国自秦以后的社会并非“封建社会” ,此点已得冯天渝辨析明白,学界基本已同意他的说法) 。儒家意识形态更加牢固。个体更加泯灭不见。至宋儒乃更玩固, “存天理,灭人欲” (此话流俗易误解,以为朱熹反对一切欲,其实乃谓灭人之过分的欲望罢了。虽如是,但这种规定性毫无理由,以天人合一(小程更曾谓“天人本为一,不必言合” ) ,伸天压人。以先验之天来驯化自然之人,荒谬至极) 。另外,小农经济或说自然经济支配下的中国,也没有个人主义诞生的可能经济土壤。 庄子对权力本身的怀疑。孔门对权力的积极追求和依附。以权力来教化天下。若无道德意识优越感, 。佛教庄子消极个人主义。孔子积极

10、集体主义。在中国,就是没有积极的个体主义。这恰恰是今天需要大力启蒙的。 古代儿童抓阄不是自由选择。这不仅是迷信,而且施行的范围不可能大,家道不错的人家才有可能。即便如此,一般儿童只可以在有限的东西里选择。选择了不合家人的期望,也不可能各那方面培养。比如贾宝玉抓阄时选择了脂粉,贾政便大骂。 虚无,是个重要的概念。在现象学中具有核心地位。兄以此竟无价值,大感骇异。虚无是萨特改造过的胡塞尔的先验自我或说纯粹意识,是萨特用来反对萨特将先验自我实体化倾向而所采用的替代词。虚无是指纯粹意识的无规定性,往往指向意识的对象,即意识的意向性。 由此虚无出发,人得已认识世界,与世界共在。当这个虚无,遭遇他者(对象

11、) ,便发生认识关系了。 “他人恰恰是自我产生的先决条件。 ”兄说得不错,这个自我一开始并无意识,是一个纯粹的意识(无内容)也就是虚无。当他(自我)遭遇他者并且必然会遭遇他者时,其结果就是自我的分裂和异化,我就是成了一个他者,成了他人无意识下的产物。所谓集体无意识,语言结构对人的驯化。社会秩序语言结构的先在规定性使本真存在的我不可能,这就是所谓的异化。存在主义,后现代主义很多时候就是批判“自我”是被塑造出来的。就像狗是被人类驯化成的一样。因此,他者即地狱。而我是一个他者。于是, “我”只不过是一个地狱而已。生活于他者之中,便是地狱之中。 黑格尔的话我虽介绍了,但我并没有同意他的话。若联系我在我

12、是地狱一文的话,明显可以看出我是反对黑格尔的自我观的。我认为自我与他者之间,不是如何调和的问题,而是从根本上就否认有调和的可能。因为二者之间是存在论上的差异。不存在同一的问题。关于共同体的看法,或许看一些书较我的论述更好。有一本书书名共同体的幻象 。另一本书叫解构的共通体 。对此,鲍曼的共同体也可一看。三书皆为此方面的经典之作。我所用的社群与社群不同。此点或许有些问题,更正一下。是指多元社会中的社团。宪政是兄牵扯到的。我谈的大约是伦理问题。原来打算的题目就是后现代视野下的伦理与价值:是否可能或如何可能 。这不是我没有意识到如何建构宪政制度的重要或者方法的问题,而是一个更深层次上的分歧。那就牵涉

13、政治与哲学的争论。宪政只是对社会问题的初步解决。哲学探讨的则是人的本真生存如何可能。它可以思考政治,但往往又超越政治。政治解决问题的有限性决定了宪政只能是对社会生活有限安排。政治关注的只是解决宏观的国家权力对个体的压迫和支配,而哲学不仅关注宏观权力对人的支配,更关注无处不在微观权力对人的压制。如果说政治只是对权力如何分配的思考,而哲学则是对权力本身的批判和怀疑。 兄所说的知识结构有些问题,确乃不错。这或许看书杂多,初期都免不了的毛病。我的思想一开始从启蒙理性经存在主义,西方马克思主义,现在又转到后期海德格尔,后现代主义。目前还在转变过程中,思想尚未融会贯通,看起来有问题自然不怪。而且如我上面回一个同学的话,由于讨论的时间约束,不可能进行长篇论证。要弄成学术论文,时间精力所限,也太难了些。因此兄说的多独断少论据,是必然的。这种泛泛而论若非在兴趣点关注面相同的条件下讨论,要进行有建设性对话实属不可能。虽如此,但也不能排除对话的可能。拉杂写些,高明如兄者,尽请赐教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