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论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论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 摘 要 我国城乡教育资源配置表现出总量短缺和结构失衡的特点,在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中政府应起基础性作用。应该从加大农村教育经费投入、加强农村师资力量建设、改善农村教育办学条件、实现城乡教育资源共享、深化城乡教育体制改革、拓宽城乡教育融资渠道等方面采取具体措施,优化城乡教育资源的配置。关键词 城乡 教育资源 优化配置教育资源配置实际上也就是把整个教育资源视为一种稀缺资源,既然教育资源也是稀缺,那么人们就必须做出选择,也就是如何更好地利用已经既定的教育资源去发展教育事业,提供教育服务产品,更好地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同样这种选择也就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2、即“生产什么样的教育产品” 、 “如何生产这些教育产品” 、 “为谁生产教育产品” 。第一个问题可以理解为生产什么样的教育产品,各生产多少是合理的,也就是社会应该提供什么类型的教育产品、各提供多少才能更好的满足教育需求?第二个问题也就是用什么方法来生产市场需要的教育产品,实际就是如何对资本、劳动、土地、企业家才能等各种生产要素进行组合,这几种生产要素如何合理投入?第三个问题就是生产出来的教育产品如何分配,按照什么原则分配给社会成员?正确理解经济学意义上的资源配置内涵,是进行城乡教育资源优化配置分析的基础。一、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分析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实际上就是要分析为什么要进行城乡教育资源
3、优化配置?这个问题的根源在于教育资源如同其他经济资源一样也是稀缺资源,所以必须对稀缺的教育资源进行选择。目前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现状可以从总量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我们得出的结论是城乡教育资源总量短缺、结构失衡。第一,城乡教育资源配置总量短缺。可以说教育投资短缺是个全球性问题,但在中国由于人口众多, “穷国办大教育”的事实使教育投资短缺问题更为突出。可以从两个方面论证这个观点:首先,可以从公共教育经费总量得到说明,据杨东平的研究,近些年我国年度公共教育经费一直维持在 170 亿美元左右,约占世界公共教育经费总数的 1.5,而这 1.5比例的公共教育经费,却用于培养占世界20的教育人口,即大约 2
4、.4 亿全日制在校学生的教育。因此从世界角度来看,我们不可以不说我国是在以极不对称的经费维持着众多的教育人口。其次,可以从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得到说明,这一指标更能反映出一个国家教育经费投入的整体水平。1993 年制定的中国教育发展和改革纲要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本世纪末达到 4” ,而实际情况是,据杨明研究,1992 年发达国家除日本和西班牙外,公共教育经费占 GNP 的比例都在 5以上,其中挪威等均在 7以上,发展中国家平均为 4.2,最不发达国家平均为 2.8。而我国公共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为 2.0。另外根据中国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
5、报告课题组的研究,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 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 1991 年为 2.86,此后持续下降,最低为1995 年的 2.41,2002 年回升到 3.32以后,又开始下滑,2004年下滑到 2.79(2004 年国内生产总值调高了 2.3 万亿元) 。教育资源配置总量严重短缺是当前城乡教育发展的一个关键性的制约因素,现在我们出发点就是在这样的资源配置总量短缺背景下来考虑城乡教育资源的协调与优化。第二,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失衡。这里讲的结构是指城镇与农村二元体系结构,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结构失衡表现为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分治模式。重城市、轻农村的城乡差异具体反应在城乡教育经费差距
6、、城乡师资力量差异、城乡升学率差异、城乡辍学率差异、城乡教学仪器设备条件差异、城乡开课率差异等诸多方面。根据袁振国的研究,2001 年生均教育经费的城乡差异,我国城镇小学的生均经费平均为 1484 元,农村为 798 元,城镇是农村的 1.86 倍。初中的生均教育经费城镇平均为 1955 元,农村为 1014 元,城镇是农村的 1.93 倍。还有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城乡差异、生均预算内公用经费的城乡差异,城镇均为农村的 1.63.4 倍之多。另外结构失衡也表现在初等教育(小学) 、中等教育(包括中学、中专、技校、职中) 、高等教育(大学)三级体系结构下的失衡,具体表现为这三级教育中重高等教育、轻基础教育,高等教育主要集中在城市,而基础教育按人口比例来讲大部分在农村,这样也就间接的造成了城乡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