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社会互动对幼儿不一致愿望理解的影响及机制理解他人可具有与自己不一致的愿望是心理理论发展中重要的内容之一。前人研究发现 , 不一致愿望的理解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的连续发展过程 : 对最简单的不一致愿望的理解在婴儿期已经出现 , 而对复杂的不一致愿望的理解直到 7-8 岁仍在不断发展 ;4 岁左右是这一理解能力提升最为明显的时期。 目前心理理论主流的观点 ( 理论论、模块论和镜像映射论 ) 对于愿望理解的发展从多个角度提出了解释。虽然这些观点对心理理论随年龄增长的趋势做出了较好的说明 , 然而它们对社会互动在其中的影响并未予以足够的重视。 社会互动对于认知的重要性最早在维果茨基的理论中得到了强调。基
2、于他的观点 , 研究者提出了一系列可被统称为建构主义的理论假设 , 其核心思想为社会互动会主动参与塑造、 建构心理理论和其他认知能力的发展。 根据这一思想 , 心理理论的发展会受到个体所参与的社会互动的底层结构的影响。然而 , 不同的社会互动是否会对不一致愿望理解的发展造成不同的影响 , 以及怎样的社会互动底层结构在其中起到关键的作用 , 目前尚无直接针对上述问题的实验探讨。 本研究从建构主义重点关注的两种典型的社会互动合作和竞争入手 , 通过两组共五个实验系统探讨了不同互动形式对于 4 岁幼儿不一致愿望理解的影响。 研究采用的主要范式为 : 被试首先与成人以游戏形式进行短时的社会互动 , 随
3、即在适合成人和适合幼儿的不同物品间为成人进行礼物选择 , 作为其不一致愿望理解能力的反映指标。 研究由两部分构成 : 第一部分 ( 实验一至实验三 ) 对合作与竞争在幼儿不一致愿望能力上的影响进行现象性的探讨 ; 第二部分 ( 实验四和实验五 ) 进一步对合作与竞争的两项结构性差异目标类型与行为协调性的效应进行分离。研究获得如下主要结果 :(1) 合作与竞争对 4 岁幼儿不一致愿望理解具有不同影响 , 合作可提高其理解水平 , 而竞争则未造成明显效应 ;(2) 竞争情景下幼儿仍然具有满足他人愿望的动机 , 因此上述差异难以由二者所致的动机的差异所解释 ;(3) 合作所提高的是幼儿不一致愿望的普遍理解能力 , 而非特定于互动对象的加工倾向 ;(4) 导致二者影响差异的关键因素是行为协调 , 而非目标类型。综合以上结果 , 本研究的结论为 :与他人进行高水平的行为协调能够有效地帮助心理理论尚不成熟的幼儿提高其不一致愿望的理解能力。该结论支持并拓展了建构主义的思路 , 对研究者和教育实践领域均有着重要的启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