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于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关于实施创新教育的思考创新是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不竭的动力。创新也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实施创新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 一、对创新教育的理解 创新教育是由于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为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以适应全球综合国力竞争的需要,而提出的新的教育观念。 “它不仅仅是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或者教育内容的增减,而是教育功能的重新定位,是带有全局性、结构性的教育革新和教育发展的价值追求,是新时代背景下教育发展的方向。”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品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从这一定义出发,可以看出创新教育至少包括以下内容: 1创新精神的培养。创新
2、精神,首先表现为创新意识,即不墨守成规,思想活跃,具有对新异事物的敏感和强烈的好奇心,以及旺盛的求知欲。其次表现为强烈的开拓进取精神及自信心。 创新教育的任务之一就是培养这些具有驱动力的兴趣、动机系统。 2创新能力的培养。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创造力有个体差异。美国奥斯本创立的创造学的基本原则是:人人皆有创造力,创造力水平可经训练提高。创新能力也就是创造力, “是指个人提出新理论、新概念或发明新技术、新产品的能力”。对青少年学生而言,不是要求他们提出新理论,发明新技术,创新能力的培养集中体现在创新思维的训练上。 创新能力与两种思维有关。一是聚合思维,它以逻辑思维为基础,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追
3、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聚合思维本质上是按照形式逻辑逐步进行分析推理,最终得到符合逻辑的结论。聚合思维是求同思维,是传统教学中高频度运用的思维方式。一是发散思维,它是以形象思维为基础,它不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也不追求问题解决的唯一正确答案,它试图就同一问题沿不同角度思考。因此,发散思维是一种无规则、无限制、无方向的求异思维,它不依据确切的逻辑推理而是凭着个人的直观知觉对事物和现象作出推断。美国着名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有三个特征:变通性(对事物能够随机应变、触类旁通,不受各种心理定式影响) 、流畅性(对事物反应迅速,在短时间内可以有各种不同的念头) 、独特性(对事物具有不同寻常的
4、见解)。发散思维的这些特征构成了创新能力的主要组成部分。 创新教育的任务之二,就是通过教育教学活动训练学生的聚合思维能力,特别是发散思维能力,以及二者相互结合、灵活运用的能力。 3创新个性品质的培养。创新过程,常常受到个性品质的影响。心理学研究证明,人的创造力与智商有关,但并不是完全的对应关系,它与人的非智力品质亦密切相关。具有较高创造力的人,他们的智商在中等以上,但不一定是最高的,而他们往往都有良好的个性品质,例如,具有较强的责任心,稳定而持久的注意力,豁达的态度,做事有耐心、有毅力,能经受失败的挫折,具有人格的独立性,等等。因此,创新教育的任务之三是重视对良好个性品质的培养。 二、历史学科
5、实施创新教育的学科优势 历史学科实施创新教育,有其自身特殊的学科优势。这种优势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从历史学科教学内容来看,它所陈述的是人类社会从古到今的演进过程,这种演进过程的每一个阶梯都包含着不同质的、量的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历史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类社会的一部创新史。学习历史课,对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作用。具体来说,在历史教材中,大量古今中外着名的政治改革家、发明家、科学家、思想家、艺术家等,他们为一种新制度的建立、一种新技术的发明、一种新理论的诞生所进行的奋斗,对学生创新个性品质的形成无不具有启发教育作用。他们对社会进步、人
6、类幸福所做出的重大贡献和他们享有的崇高声望,也往往会转化为学生巨大的创新动力。学生在阅读这些伟人的传记材料时,会具体了解到伟人们的创新思路与创新方法的细节,这对他们创新能力的培养也会得到有益的启迪。总之,历史教材中可供挖掘的创新教育素材很多,其丰富性是其他学科所不能相比的。 另一方面,从教学过程的特点来看,历史学科存在着“主体介入”的空间,这为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供了更多的机会。从历史认知的角度看,史书上记载的历史并不完全是历史本身,而是人们对历史存在进行观察、筛选、整理后的产物,其中包含了记录史实的史家的历史观点。不同的史家站在不同的立场,用不同的观点看待历史,就会有不同的认识。有些史书,如
7、史记 、 资治通鉴中,还以“太史公曰” 、 “臣光曰”的形式发表评论,直接表达史家自己的立场和观点, “这些都是史家对客观历史的主观认识,还不一定都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历史”。今人对历史的研究成果虽然比前人有了很大的进步,但仍需要不断深化。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应提倡主体介入,这个主体既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鼓励学生主体介入,让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参与对历史的评论,这样做,不仅能起到强化学生在历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也有利于形成他们对历史的独立见解,养成他们批判思维的习惯,而批判思维能力是创新能力的重要组成因素。历史教学界有学者提出以“谈古论今”的方式进行历史教学,即通过师生谈谈论论,让学生
8、充分发表自己对历史的感受和见解。这种主张很适合创新教育的需要,只要教师引导得法。点拨有方,历史教学就能在创新教育中发挥其特有的学科优势。 三、历史学科实施创新教育的途径和方法 1实行教学民主,营造和谐宽松的氛围。 与欧美等国家的学校相比,我国传统教学风格是程式化、刻板化的,强调教师教学要“忠于教材” 。因此,历史教师不敢把有争议的问题提到学生面前,一般也不将考古新发现、史学新观点介绍给学生,久而久之,养成学生唯书、唯师的心态,不敢怀疑传统,不敢怀疑书本,不敢向权威挑战。心理学研究认为, “害怕(怕犯错误)的压力会禁锢儿童的智力活动,阻碍儿童通向新思想的道路;不安全感(担心受到批评指责)会导致儿童产生模糊的主张和阻塞选择答案的途径”。实施创新教育首先要有一个民主宽松的课堂教学氛围。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就要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要尊重学生,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要以认真的态度倾听学生的意见。对于学生提出的奇异想法,要妥善地选择适当角度予以评价。要摒弃传统教学中将学生的思路强行纳入教师设计的轨道,束缚学生思维的做法和以严厉的语言中断学生思维过程的做法,更要禁绝以嘲讽、挖苦的语言对待学生的失误。精心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消除学生的畏怯心理,这是建立和谐宽松课堂教学氛围的前提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