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承天寺夜游激趣导入:走 古典 文的世界,我 都有月亮的影子。 明月曾照亮了 的河畔,曾惊 了 儿的安眠,也曾打湿了 的封面明月 了无数古人的情 ,他 或借月抒写相思愁 ,或借月表达美好祝愿。当 因莫 有的罪名被 黄州,他会借月抒 什么 的情 呢?那就 我 同游承天寺,与 一起欣 那 具一格的月色吧!学习要点一、重点1. 反复 ,体会文章意境。2. 抓住重点 ,体会作者的心境。二、难点理解作者的心境。整体感知一、理解文题文 中的 “承天寺 ”,故址在今湖北黄 南,点明了地点。“夜游 ”,夜晚游玩,点明了 。 “ ”, 明本文是一篇游 。 目点明了文章的写作内容, 、概括性 。二、了解背景本文写
2、于宋神宗元丰六年( 1083 ),当 ,作者被 官到黄州已 有四年了。元丰二年七月, 生了 史上著名的“ 台 案 ”。御史李定等人摘出 的有关新法的 句,断章取 。八月, 被逮捕入 。 的 折磨, 他几次都差点 了性命。 十二月 出 ,被 到黄州任 副使,但不得 “ 公事 ”,也就是 做着有 无 的 官。在 种情况下,作者写了 篇短文, 月夜的景色做了美妙的描 , 真 地 了他当 生活的一个片段。三、梳理结构 文分几部分,概括各部分的意思。第一部分(元丰六年 中庭):首句点明夜游的起因与 , 美好的月色而心 ,遂起夜游之意。第二部分(庭下 影也):运用比 的手法描 庭院月色。第三部分(最后)
3、:两个反 句引人深思。作者抒 面 月光 生的感触,表达了作者安适的心情。四、走近作者 ( 1037 1101),字子瞻,号 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文学家、 法家、画家。嘉祐二年( 1057 ), 士及第。宋神宗 曾在 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 。元丰二年,因“ 台 案 ”受 陷被 黄州任 副使。后几 ,第 1页宋徽宗 大赦北 ,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 追 太 , 号“文忠 ”。 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并在 、 、散文、 、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其 材广 ,清新豪健,善用夸 、比 ,独具 格,与黄庭 并称“ 黄 ”。 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 并称
4、“ 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 豪放自如, 与欧阳修并称 “欧 ”, “唐宋八大家 ”之一; 亦善 , “宋四家 ”之一;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 坡七集 坡易 坡 府 等 世。课文讲解一、分析课文,疏通文意。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欣然起行。念无与 者,遂至承天寺, 民。 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 无竹柏?但少 人如吾两人者耳。1. 重点文言 念:考 ,想到。寝:睡。相与:共同,一起。但:只是。 人:清 的人。空明:形容水的澄澈。来源 学 科 网 : 。遂:于是。至:到。交横:交 , 横。盖:大概是。2. 重点
5、句子解衣欲睡,月色入 ,欣然起行。“ ”,一 指堂屋的 ,又一 指窗 , 里指 ,如 木 中 “木 当 ”、 “足不出 ”的 “ ”。 “欣然 ”,高 、愉快的 子。 “行 ”,散步。 :(我)正脱下衣服准 睡 ,(恰好看到) 月光从 射 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 致,于是)高 地起身出 。念无与 者。“念 ”,想。 “者 ”,的人。 :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 的人。庭下如 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第 2页“如 水空明”,好像 着水,清澈透明。 里是形容月光充 了庭院。“空明 ”,清澈透明。 “藻、荇 ”,泛指水草。“藻 ”,水草 称。“荇 ”,一种多年生水草,叶子像心 形,面 背紫,夏
6、季开黄花。“盖 ”,表示推 。 :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 水那 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水 ”中像藻、荇似的水草交 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 枝叶的影子。二、品读课文,探究写法与情感1. “庭下如 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一句写出了月光和竹柏倒影的什么特点?点染出一个怎 美妙的境界?明确:此句用比 手法写出了月光的清澈透明、 竹柏倒影的清 淡雅。 点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 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作用: 借景抒情。烘托了作者 月的欣喜,漫步悠 的心情, 一步感受作者被 后豁达的胸 ,也从 面 托了作者被 后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2. 文章运用了叙事、写景、抒情的表 手法,找出相关内容并
7、把握其作用。明确: 叙事:月色入 , 欣然起行, 相与步于中庭。 交代清楚了 、 地点、 游者、游 的 由。景物描写:庭下如 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描 庭院中月光的澄澈。抒情、 :月夜 天,自 人;惋惜无人 月。点出作者 达 的襟 。3. 面 如此空明之境, 抒 了内心怎 的感慨?明确: 何夜无月?何 无竹柏?但少 人如吾两人者耳。4. 文中的 “ 人 ”是点睛之笔,具体体 在哪里?它的含 是什么?明确: “ 人 ”,即清 的人, 里并非是指 极无聊、无所事事的人,而是包含着复 的意味。首先,“ 人 ”指具有 情雅致的人。作者与 民欣 月夜景致 感慨:“何夜无月?何 无竹柏?但少
8、 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 自己和 民是清 的人, 来无事才出来 月的, 上却 自己的行 而自豪 月夜 都有, 有了人的欣 才有美,只有此 此地的月夜才是最幸运的,因 有情趣高雅的人欣 它。其次,“ 人 ”包含了作者郁郁不得志的悲凉心境,作者在政治上有 大的抱 ,但是被一 再 ,流落黄州,在内心深 ,他又何 愿意做一个“ 人 ”呢? 月 “ 人 ”的自得只不 是被 “ 人 ”的自慰 了。5. 分析文中 月色的描写的妙 。明确: 在描写月色 用了 的手法。以水 月 去了比 的本性,不着一个 “月 ”字。先写月色, “ 水空明 ”,一泓 水清澈透明,可以推想月色之清; 写水中之物,“藻、荇
9、交横 ”,交 横, 曳生姿,可以推想出月色之明;最后点出“盖竹柏影也 ”,可以推想出月色之 。夜游因月起, 扣月写;写月又不 墨重彩,而是 点几笔,境界全出;写月不明写,而从竹柏影入手,极具妙 。第 3页6. 探究作者的心情:此时苏轼的心境如何?明确: 赏月的欣喜,贬谪的落寞,自我排遣的达观,漫步的悠闲,人生的感慨。拓展延伸记承天寺夜游与西湖游记 晚游六桥待月记比较阅读【甲】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10、【乙】然杭人游湖,止午、未、申三时。其实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 chng) 未下,始极其浓媚。月景尤不可言,花态柳情,山容水意,别是一种趣味。此乐留与山僧、游客受用,安可为俗士道哉?(节选自袁宏道西湖游记晚游六桥待月记)【注】染:染成。设色:涂色,这里可译为“笼上暮色 ”。夕舂:夕阳。1.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月色入户 _( 2)盖 竹柏影也 _( 3)止 午、未、申三时 _( 4)其实湖光染翠之工 _2. 翻译下列语句。( 1)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 2)湖光染翠之工,山岚设色之妙,皆在朝日始出,夕舂未下。_3. 请品析甲文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
11、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的妙处。_4. 同是借月抒情,苏轼和袁宏道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他们积极的人生态度,对你今后的生活有什么启发?_参考答案:第 4页1.( 1)门( 2)大概是(3)仅仅,只是(4)美妙2.( 1)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的闲人罢了。( 2)湖水被染成绿色之美,山峦被笼上暮色之妙,都出现在朝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或:湖水被染成绿色之美,暮烟凝聚在山间之妙,都出现在朝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3.用比喻的修辞,把 “月光 ”比喻成 “积水 ”,把 “竹柏的影子 ”比喻成 “藻、荇 ”。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4.第一问示例:苏轼借月抒发
12、了自己仕途失意的落寞、自我排遣的旷达。(或: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 )袁宏道借月表达了独到的审美情趣,从而表达出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独以自然山水为乐的情感。第二问示例:生活中遇到困难、失意时,要做一个积极向上、乐观豁达的人。西湖游记参考译文:然而杭州人游览西湖,却仅在上午十一时到下午五时这一段时间之内。实际上湖水被染成绿色之美,暮烟凝聚在山间之妙,都出现在朝日初升、夕阳还未落山之际, (有了它们)西湖才把浓媚的姿态发挥到了极点。月景之美,更是难以形容。那花的姿态、柳的柔情、山的容颜、水的情意, 更是别有情趣韵味。 这种乐趣只留给山僧和游客享用, 怎么能够对那些凡夫俗
13、子说呢 !知识清单1. 重点字词欣然 起行:高兴的样子。念无与为乐者:想。相与 步于中庭:一起,共同。月色入户 :门。遂至承天寺:于是,就。怀民亦未寝 :睡。积水空明 :清澈透明。盖竹柏影也:表示推测。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只;耳,罢了。2. 古今异义但少闲人 如吾两人者耳(古义:清闲的人今义:与事无关的人)月色入户 (古义:多指门今义:住户,人家)念无与为乐者(古义:考虑,想到今义:纪念,思念)盖竹柏影也(古义:原来是,表推测原因今义:器物上有遮盖作用的东西)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但是,表转折关系的连词)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古义:相当于“而已 ”“罢了 ”今义:名词,耳
14、朵)第 5页3. 活用相与步 于中庭(名 活用 ,散步)4. 特殊句式相与步于中庭(倒装句。状 后置, “相与于中庭步”。)解衣欲睡 省略句。 “(余)解衣欲睡”。 念无与 者省略句。 “念无与(余) 者”。 盖竹柏影也(判断句。“也 ”表判断。)5. 文学常 1. ,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学 他的文章有水 歌 ?明月几 有、江城子 密州出 。2. 承天寺夜游全文以“月光 ” 索,依据作者的行踪,以 的笔触描 了夏夜月光 , 了一种清冷皎 的意境,表达了作者 达的心境。6. 理解性默写( 1)文中描写月光美景的 句是:庭下如 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表达作者微妙
15、复 的感情 句是:何夜无月?何 无竹柏?但少 人如吾两人者耳。(主旨句)同步测试(答题时间: 30 分钟)一、 内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 ,欣然起行。念无与 者,遂至承天寺, 明。 明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 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 无竹柏?但少 人如吾两人者耳。1. 解 下列加点的 在文中的意思。( 1)月色入 ,欣然起行()( 2)念 无与 者()( 3)庭下如 水空明()2. 翻 句子。( 1)但少 人如吾两人者耳。_( 2)庭下如 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_3. “ 人 ”一 , 桑凝重,它 含了作者怎 的心境?_二、 外 第
16、 6页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苏轼赤壁赋 )【注释】既望:农历十六日。属:致意,引申为劝酒。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任凭小船在宽广的江面上飘荡。冯(png)虚御风:在天空中驾风遨游。冯虚,凭空、凌空。4.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水波不兴()遗世独立()5.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白露横江,水光接天。_6. 请结合文中的内容说说 “仙人 ”在夜游赤壁中是怎样
17、体现的。_第 7页参考答案一、1.( 1)高兴地( 2)考虑,想到( 3)形容水的澄澈。2.(1)只是缺少像我们俩这样的清闲的人罢了。( 2)庭院的地面,沐浴在像积水那样清澈透明的月色之中, “水 ”中像藻、荇似的水草交错纵横,原来那是竹子和柏树枝叶的影子。3.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二、4. 起,作;超越尘世,独自存在。来源 :5. 白茫茫的雾气笼罩着江面,波光与星空连成一片。6.( 1)清风明月,泛舟江上,悠闲自在;( 2)举酒诵歌,冯虚御风,宛若仙人。赤壁赋(节选) 参考译文:壬戌年秋天,七月十六日,我和客人荡着小船,在赤壁下游玩。清风缓缓吹来,水面波浪不兴。举起酒杯,劝客人同饮,朗颂月出诗,吟唱“窈窕”一章。一会儿,月亮从东边山上升起,徘徊在斗宿、牛宿之间。白蒙蒙的雾气笼罩江面,水光一片,与天相连。任凭船儿自由漂流, 浮动在那茫茫无边的江面上。 船儿像凌空驾风而行, 不知道将停留到什么地方;飘飘然,又像脱离尘世,无牵无挂,变成飞升仙界的神仙。第 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