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记承天寺夜游教案教学目标? 整体感知,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 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教学重难点:感受文章中描写月色语句的精妙揣摩作者写作本文时的心情教学时数: 1 课时教学过程:一 、导入:“ 一门三父子,皆为大文豪。诗赋传千古,峨眉共比高。同学们了解苏轼吗?谁来介绍一下。(学生介绍)PPT 出示对苏轼的介绍:苏轼(1037 1101),”这句话写的是谁?引入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7 岁知书,十多岁传文,一生文采风流。死后谥“文忠公 ”。才华横溢的苏轼:文-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词 - 苏辛:(豪放
2、派)苏轼辛弃疾;诗 - 苏黄:苏轼黄庭坚;书法 - 宋四家:苏轼蔡襄黄庭坚米芾苏轼生活的时代大兴“新法”,改革之风大盛。神宗元丰二年(1079 年),因御史李定、何正臣等说他写诗讽刺了 “新法”而被捕入狱, 被无辜关押了整整一百三十六天。这就是当年有名的“乌台诗案” (乌台,指当时的御史台) 。出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书公事”,也就是说做着有职无权的闲官。二、学生朗读课文, (注意节奏、字词正音)三、通译全文1 .理解字词欣然:愉快的样子。入户,欣然起行。欲:想要。念:想。与为乐者:共同游乐的人。遂:于是。至:到。亦:也。相与:一同,共同。于:在。2.理解全文四、整体理解(学生四人小
3、组讨论,全班交流)1、阅读过全文,你觉得文中作者叙事、写景、抒情都围绕哪个字来写,请说说理由。明确:文中叙事、写景、抒情都紧扣着 ”闲 “字。入夜即 “解衣欲睡 ”,见 “月色入户 ”便 “欣然起行 ”,因 “无以为乐者 ”就至 “承天寺寻张怀民 ”, “怀民亦未寝 ”,两人在夜深人静之时竟兴趣盎然地 “步于中庭 ”,这些都可看出作者与怀民两人都是“闲人 ”,只有 “闲人 ”才有如此的闲情逸致,才会观赏到如此美妙的庭院月景。2、文中描写庭院中的月色,着力表现了月色的什么特点,你觉得这段描写好不好,好在啊里?月色的特点可用“空明 ”来概括。这段写月景写得出主要在于1、比喻运用传神:“积水空明 ”
4、比喻庭中月光清澈透明,“藻荇交横 ”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文中没有出现“月 ”字,但两个比喻却使人感受到了无处不在的皎洁的月光。2、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积水空明 ”正面比喻月光, “藻荇交横 ”却是用竹柏倒影来侧面烘托,二者结合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世界。五、重点探究苏轼是被贬到黄州时写下了 记承天寺夜游 你认为他当时的心境是怎样的?你怎样来看待他的这种心境?元丰六年已是苏轼被贬到黄州第五个年头了, 虽然耕种田地可以自慰, 虽然有壮丽山河可游乐,却仍感壮志未酬,心忧政事。这种心情从最后的两个反问句便可体会。月色与竹柏处处皆有,为何此处月光与竹、柏分外令人动情?原来只是因为有了作者和
5、张怀民。因为两人的经历有相似之处:两人同是被贬之人,虽有壮志,无法实现,只是“闲人 ”而已。自谓 “闲人 ”反映了他胸怀愤懑又自嘲、自解的心态。六、总结归纳主题思想:课文描绘了作者在承天寺夜游时看到的月下美景,抒发了他壮志未酬的苦闷心情。七、课外拓展:月亮, 曾激发过无数诗人的才情, 留下许多杰出的诗篇。 你知道下列著名诗人描写月亮或月色的名句吗?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王昌龄:出塞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的 : 山居秋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望月怀远)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八、作业:1、背诵并默写课文;2、课下整理听课笔记;归纳重点词语;理解重点语句。选做:用自己的话改写本文(200 字)写作要点:1、恰当的修饰语;2、准确的修辞手法;3、适当的联想与想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