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银川市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论文关键字:经济 工作 人才 人员 工资 单位 配置 国家 地区 竞争 一、建立起能上能下、能进能出、有效激励、严格监督、竞争择优、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推进我市人事制度改革,实现人力资源的合理配置,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和创造性,不断提高工作效率。1、健全机构,加强领导为保证“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工作的顺利进行,应成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成立后,即在员工中进行宣传,使员工对“竞争上岗、双向选择”工作的指导思想、目标要求、竞聘条件、方法步骤、具体规定等有关问题有充分的认识,从而积极主动参与。2、合埋设岗,明确条件专业技术岗位“竞争上岗、双向选择” ,所有岗
2、位均实行一年一聘。同时明确提出部室领导岗位要求:一是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认真履行“三个代表” ,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思想解放,有开拓创新精神,爱岗敬业,廉洁奉公,作风民主;团结同志,懂管理,业务强,有组织协调能力,有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3、严格审核,择优录用对按规定进行自荐、民主推荐、提名的人,均可成为专业技术岗位竞争上岗的候选人,经领导小组进行资格审查,之后,进行竞职演讲和民主测评,对竞聘实行百分制打分根据打分情况择优录用,进行公示后聘任,聘任后,一般人员也必须进行双向选择,经过人人申请、组织推荐、择优录用,对确认的人员由单位与受聘人员签订聘任书。对经 3 轮推荐仍末被选用的人员,由领导
3、小组推荐给缺岗的部门再次进行挑选;对己选用的人员,领导小组可根据工作需要和岗位交流的需求,提出调整意见,本人及有关部室应服从安排;4、相关规定及待遇落实凡不参加“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人员一律不得上岗工作,作待岗处 理,凡不参加“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人员一律不得上岗工作,作待岗处理。待岗期间取消所有工资、岗位津贴和各种奖金,发给生活费,年度考核为不称职,同时,按专业技术职务的管理权限,报组织人事部门批准,对其专业技术职务予以降职,并按新确定的专业技术职务就近就低套入相应的工资档次。经领导小组 3 次推荐仍无部室选用的人员,将安排到指定的岗位,如本人不服从安排则转入待岗,待岗时间为 2 个月,
4、单位指定一个部室试用 1 个月,试用期满后推荐给人员编制未满部室重新选用。如被选用,恢复有关待遇,如仍未被选用,再延长试用期 6 个月,在此期间,扣发岗位津贴和各种奖金,当年履职定为不合格,下一年度不得申报高一级专业技术服务和不得晋升工资。延长试用期满后,仍未被选用的,予以待岗。见习期人员,拒不参加“竞争上岗、双向选择”的或经领导小组 3 次推荐,仍不被选用的,一律辞退。二、发挥工资杠杆作用,促进人才合理配置工资是劳动者赖以生存的条件,工资水平的高低,不仅决定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其社会地位的高低。自有工资以来,劳动者都希望通过劳动换取报酬。提高工资水平,以此提高生活水平和社会地
5、位,是每个劳动者工作的目标之一。在人才的争夺中工资水平收入的高低发挥着巨大的影响,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知道:价值规律是市场经济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的配置流动,关键在于实现其价值。劳动者的收入应由市场根据需求的变化来确定,要以劳动者的交换价值作为分配依据。劳动者的知识技术能力越强、所付出的劳动价值越高,其收入也就应该越高。人才作为劳动者在市场范围内寻找最能体现自身价值的工作地点和行业,是客观正常的现象。事实表明,人才个人发展前景和达到的收入水平,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决定着人才配置流动的方向。所以,工资在人力资源配置的合理性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也可以说,工资是人才配置的手
6、段之一,而且是非常重要的基本手段。要想吸引人才、留住人才,比较优厚的生活待遇,特别是工资待遇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在人才的配置流动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工资的杠杆作用。研究和解决好这个问题,是西部大开发和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的重要工作之一。从我国人才配置流动的历史情况看,计划经济时期的劳动和人事管理,虽有一些利用工资杠杆调节的做法,但总的方面是忽视工资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的,甚至有把收入分配和人力配置隔离的倾向。文革时期这方面的做法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只通过行政的单一手段进行人力配置,造成一些人才的浪费。到了市场经济时期,虽然对工资杠杆作用逐步有所认识,但措施远远没有跟上,人才流动失控,同样出现了
7、人才资源的浪费,给国家造成了损失。 1993 年国家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制度改革,虽然采取了一些使用工资杠杆调节人力和人才资源配置的做法,但仍未从根本上改变调节不力状况。计划经济时忽视,改革时期难以调控的情况同时存在。此次工资改革,全国从中央到地方实行统一的工资制度,只以职务(职称) 高低定工资。在理论上和基本工资制度上,机关事业单位职工的收入,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没有差别。但由于基本工资之外的其他收入差别太大,实际收入就产生了极大的差距。问题主要表现在: 与其他行业相比,工资标准低。平均每月 300 元左右的基本工资,在社会各阶层中处于较低层次,与外贸单位和效益好的企业人员无法相比,更无法和那些
8、收入上万元甚至上十万元的白领职员相比了。没有向西部地区、经济落后地区的工资倾斜政策,原高类区和边疆补贴等均已取消,这些地区基本工资已不高于内地和发达地区。基层单位机构层次低因而干部职务低,工资水平相应就低。如全国机关中 92%以上人员是科以下干部,而这些科以下干部的 90%以上又在省地以下机关,他们的工资受到职务的限制,保持在较低水平。论文银川市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来自 经济欠发达地区财政困难,无钱自行建立地方性的津补贴,使这些地万人才和其他工作人员的收入水平与经济发达地区的差距越来越大。据统计资料,1998 年上海市、北京市、广东省国有经济单位职工年人均收入分别是13746 元、
9、12348 元、11294 元,而西部的大多数省却只有 6000 元左右,如陕西为 6257 元、内蒙 5979 元、贵州 5819 元,差距几乎达一倍以上。以上情况给人才配置和流动带来的直接结果是:人才从国内流向国外;人才从国有单位流向外资企业;人才从低层次机关事业单位流向高层次同类单位;人才从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流向东部发达地区。在这种流动趋势中,工资收入的杠杆作用表现非常突出,但国家工资制度却基本上失去了对人才配置的宏观调控作用。长此下去,国有单位在人才争夺中可能失败,贫困地区更无力和发达地区竞争人才,人才在全国范围的失衡问题将越来越严重。由于人才分布不平衡带来的经济不平衡,将由于同样的原
10、因而更加不平衡。在改革开放已经二十年,国家经济总体水平大大提高的时候,出现这种情况,不应该说是合理的。鉴于上述情况,在人才的配置和西部大开发中,国家应该充分利用工资的杠杆作用,对人才的配置和流动进行宏观的、有益的调控,鼓励人才到国家需要他们的地方和岗位,尤其到西部经济不发达地区工作,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对有关办法和措施,我们有几点思考和建议: 提高工资标准,从总体上提高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水平。这种提高的幅度以物价、消费支出和其他行业工资水平综合衡量,一次性增加至少应在目前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工资的 50%左右。今后定期调整工资标准的做法仍应坚持,但调整幅度每次不应低于基本工资的 20%30%。只
11、有这样,机关事业单位的工资待遇在人才配置和流动中才能有一些竞争力。尽快出台地区津贴制度,尤其是向老少边地区倾斜的艰苦边远地区津贴。现在如实施,对1993 午时的标准耍修订提高,四个类区均应提高一倍或更高水平,达到低限 100 元,高限500 元左右。标准提不高或提高不到一定幅度,其杠杆作用收效都不会太大。对艰苦边远地区的人才采取特殊补贴政策。要把按劳分配和接生产要素分配相结合,即分配不仅要考虑劳动所创造的价值“经济效益,还考虑所付出劳动的多少和强度,同样的岗位和工作,对于艰苦、边远地区的价值来讲,所付出劳动的艰难、繁重程度是更多更重的。应采取国家出台的对苦脏累险行业和岗位补贴的办法,对西部地区
12、人才用类似于原来边疆补贴的办法有所补贴。这样做不仅是提高了一些待遇,而且很重要的是可在这些地方工作的人才的一种精神上的鼓励,对解决西部的人才需求将有很大的作用。各种增加工资,使用工资杠杆促进人才资源合理配置和人才合理流动的办法和措施,财力都是十分重要的条件。而这又正是中西部地区的弱点。因此,在工资增长方面,国家不能只按财政分级负责,国家出政策不出钱的办法对待。从促进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增加其经济实力,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出发,国家财政在工资支出上对经济欠发达省份要给予补助,至少全国范围的宏观工资政策出台,国家财政都应负担或部分负担经费。这是工资杠杆作用得以更好发挥的保证,也是国家使用工资杠杆的手段
13、。否则仅靠西部省份的自身力量,是无法形成或使用好工资杠杆的。 在国家基本工资制度之外,可允许地方使用自身财力实行一些地方性的津贴、补贴制度,提高西部地区专业技术人员和知识分子等人才的待遇。对高级人才,还可以采用特殊的工资政策和管理办法,大大提高其收入水平。采取上述措施,对利用工资杠杆,解决人才配置中出现的问题,调整人才流动方向,解决西部地区的人才需求,会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对于国家来讲,一段时期可能增加经济负担,但从长远看,可以推动西部落后地区经济发展,改变东西部发展的不平衡,实现共同富裕,进而达到减轻国家负担的目标,是事半功倍的大好事。工资的杠杆作用是十分复杂的工资理论和实际问题,全国各级、
14、各地人事部门对解决好这个问题有着共同的责任。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由于经济社会等原因对此会有不同的看法,做法可能也会不同。但目的是共同的,就是通过工资手段促进人才的合理配置和人才的合理流动。在西部大开发的形势下,国家和地方如果在这方面多想办法,并采取一些行之有效的措施,对西部地区的发展会起到很大的促进和推动作用。富饶而辽阔的祖国西部,将在社会主义建设中焕发光彩。努力培养复合性人才经验告诉我们,历史的发展有两种轨迹,一种时期缓慢而平稳,另一种时期则急促而震荡。生逢前一种时期的人们比较从容自在,生逢后一种时期的人们则应相对审慎,因为社会转型期往往机遇和挑战并存。我们所面临的正是后一种时期,后一种时代
15、。知识经济是对人才素质要求普遍上升的经济。在未来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素质挑战将是最为严峻的。人才素质之所以严峻,于未来社会的变革,也就是在人类从物质经济社会发展到知识经济社会的时刻,产业结构的变化,带来职业结构的变化,计算机将冲击低层次人员的就业市场,新的职业需要更高素质的人充实就业岗位。在这个更高一级的台阶面前,不少人将败下阵来,成为“高不成、低不就”的无业者。法国有家专门研究职业分类的机构,曾对 446 类 1100 种职业进行过分类,编撰出版了国家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职业分类大会” 。但是,近年来,这个机构日益感到困惑,因为很多刚刚冒出的新的职业很难分类,比如“律师”与“法律顾问”等。有的
16、玩具推销商同时又向建筑师推销电脑,这算什么职业?未来世界,职业变动加快,在看似混乱之中,也有规律,那就是:新兴职业大多与计算机有关,与服务业有关,与高智力有关。例如:网络工程师、网页设计师、网络维护工程师,商业网络设计专家、网站主持人、网络电子警察、网上法官、网上清洁工、网络秘书、网络编辑等等。传统产业的蓝领即装配线上的工人,将在 21 世纪初的发达国家大幅度减少。讨论人才素质比较抽象,我们可以从社会需要方面来描述未来职场的骄子是哪些人。他们是创造型人才、复合型人才与协作型人才。三才闪烁,争辉于未来时空。先说创造型人才。创造型人才就是创造力很高的才,他们或有新发明,或有新发现,或有新开拓,总之
17、是能够在科研、经营、文学、艺术等领域不断提供新创新、新设想的人。知识经济时代人才竞争激烈,创造型人才不仅能够参与竞争,而且能够超越竞争。所谓超越竞争就是不一窝蜂地往上赶,人家干什么,我也干什么,而是能够发现更有战略价值的新领域、新课题、新产品、故最具创意与活力。这些人是民族的灵魂,他们的价值是无法估量的,因此最受欢迎。再说复合型人才。复合型人才又叫“多功能人才” 、 “T 型人才”或“复合型人才” 。他们的特点是多才多艺,能够在很多领域大显身手。1985 年,日本提出“四合一”人才计划,“四合一”人才指的是集科技、文学、经贸、外语于一身的人,也就是在忠心报国、体魄健康的前提下,既有科技内涵又有
18、艺术气质,既有经济才干又有外语本领的人。日本内阁在一份文件中写道:“君不见当前世界潮流之趋势,由于制约综合国力的主导力量在于文化、科技、经济、军事的总和值,因此必须提高生产这种总和值基地人才的全面总体素质。”因此,要下大功夫,花大气力,不拘一格地造就全新力量的“四合一”人才。 “据上海市综合经济工作委员会主办的人才交流会统计,当前上海最受企业欢迎的人才类型是:高级财务、审计师、资产资本的经营者、施工监理工程师、财政税收研究与产业组织政策研究人员。再说协作型人才。协作型人才,指的是具有协作精神、人际关系好的人才。知识经济时代是合作取胜、协作竞争的时代,是“双赢”时代,是共同发展的时代。如若不明白
19、这层道理,只顾一己私利,那将是难以融入集体的孤雁,是只能成小才而不能成大器的人。道理很简单,干事业需要一批人而不是几个人。有才华的人,不能恃才傲物,不能离群而独鸣,这是应该送给有才者的一份忠告。 与“三才闪烁”相类似的一种提法叫“三才走俏” 。哪三才走俏呢?一是“信息敏感”型人才,二是“才能复合”型人才,三是“心存感激”型人才。 “才能复合”型人才,上面已经谈到。下面重点介绍“信息敏感”型人才与“心存感激”型人才。“信息敏感”型人才,指的是对“社会需求”比较敏感的人才,也可以说,是机会意识比较强的人,这种人有很好的“机遇观” 。当前社会是信息社会,对信息持什么态度,可以看出他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
20、人。有学者将人们的机遇观分为四类:农夫式,医生式,火车司机式,渔夫式。农夫式的机遇观是最差劲的,因为他只知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种秋收,只知道一年有一次机遇,是典型看不到机遇的人。医生式的机遇观也不行。因为医生的工作方式是坐等病人上门,缺少主动进取精神,无异于“守株待兔” 。火车司机式的机遇观,是满足于“两点一线”的人,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可惜他只看两点一线。一个点是家,一个点是单位, “两点一线”即奔忙于两点之间的路程。这种人能够捕捉到的信息太少,很多机会将从他的身旁溜掉。我们所提倡的,应该是渔夫式的机遇观。何谓渔夫式?那是首先注意渔汛,大量鱼儿游来的机会一定不能错过;其次,还要做到不自我限制到
21、哪儿去作业。哪儿鱼多,往哪儿开船,也就是不画地为牢,而 要主动进取。“心存感激”指的是人才的一种心理特征。 “心存感激”型人才,从字面上讲,是指心里总是充满感激之情的人才。感激谁呢?感激父母,感激单位,感激社会,感激曾经支持过、帮助过自己的朋友。其实,这种人,就是“心态平和”的人,就是“心态积极”的人,也就是“知足常乐”的人。有种人心里总是不满足,好像社会亏待了他,国家亏待了他,单位亏待了他,朋友也亏待了他。总之,凡人都欠他 200 大洋。这种心态的人心中充满了不平之气,终日耿耿于怀。持这种心态,对人、对事、对国家都会得出错误的认识,而得不到发展自己的机会,因为谁也不会喜欢跟这种人一起工作。市场经济是一根魔杖,它不仅能极大地调动起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还会把人们心底的原始欲望、不健康心理释放出来,因此,调整好你的心态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心理素质优秀的人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出其他素质的功能,贡献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