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案一学习目标1. 了解丁肇中,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以及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2. 理清行文思路,把握作者的思维流程,学习本文运用的论证方法。3. 引导学生切实感受富有实验精神、创造精神的重要性,自觉培养 “格物致知”的精神争做一个注重实践,有开拓精神的人。学习重点、难点1. 重点:( 1)领悟理解“格物致知”精神的内涵极其重要性。( 2)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理解文章的论证方法。2. 难点:理解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探究“研究人文科学”和“在个人行动上”也要重视实验精神的原因学习方法引导、分析、讨论、归纳法一、检查预习1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抽象:袖手旁
2、观:一帆风顺:2作者简介。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 年 1 月 27 日出生于美国密执安州的安阿伯,当时他的父亲在密执安大学念书,后来到台湾大学任教。青少年时期, 丁肇中是在祖国大陆和台湾度过的,在国内念完小学和中学后,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59 年获得工程学士学位, 1960 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 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1963 年以福特基金研究生的身分到瑞士日内瓦欧州核研究中心从事原子弹的研究工作,1964 年回到美国,担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讲师,第二年提升为助理教授。1969 年提升为物理学教授。1977 年被委任为核仪器与方法编辑委员会委员,也是美
3、国、意大利等地物理学会会员,美国艺术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密执安等大学授予荣誉科学博士学位。1976 年因在电磁力探索上发现 J/4 粒子获诺贝尔物理学奖金。目前, 丁肇中教授仍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任职。他曾多次回国探亲, 对祖国的科学事业极为关心。 在他领导的实验小组里, 中国派去的同志约占半数,这些科学工作者在他精心指导下正从事基本粒子的研究工作。二、整体感知默读课文,讨论编写阅读提纲。讨论并归纳:可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提纲。第一部分:( l 2 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格物致知。)第二部分:( 3 12 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 35 段,分
4、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 6 10 段,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第三层:( 1112 段,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以“我”举例。 )第三部分:( 13 段,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三、合作探究1. 丁肇中教授在文章中指出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要有格物致知精神。 )2. “格物致知”出至哪里,它的意思是什么?(“格物致知”出至四书大学原文:“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 先齐其家; 欲齐其家者, 先修其身; 欲修其身者, 先正
5、其心; 欲正其心者, 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齐家,齐家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丁教授引用“格物致知”的意思是从探察物体而得到知识。也就是通过实验得到知识。)3. 提问: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却的原因是什么?(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4. 大学里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什么?(目的是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5. 这个目的与丁教授讲的格物致知的目的一样不一样?(不一样。丁教授讲的目的是通过实验得到新知识。这才是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
6、6. 第 4 段举王阳明“格物”失败的例子证明了什么?(王阳明的“格物”实是“格已”,而不是研究万物的道理,这是无用的,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证明传统的中国教育的目的是不正确。)7. 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在哪里?(只有通过实地实验才能得到新的知识。)8. 实验的过程应该是怎样的?(实验的过程应该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9. 第 8 段举研究竹子的例子证明了什么?(举研究竹子证明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动手栽种、研究生长过程、 科学的观察。)10. 第 9 段讲的是什么道理?(实验的过程不是毫无选择的测量,而是需要小心具体的计划,要有一个适当的目标。 )11.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
7、下,中国学生的现状是什么样的?(中国学生大都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功课成绩很好不会做研究。)12. 第 12 段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了什么?这是什么论证?(举我个人的经验证明光“用功”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属于举例论证。 )13. 为什么说当今社会需要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 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14. 丁教授认为四书中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是什么?(第一, 寻求真理的堆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像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四、随堂训练阅读短文后思考问题。但是
8、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 平天下。因为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大家都知道明朝的大理论家王阳明,他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有一天,王阳明要依照大学的指示,先从“格物”做起他决定要“格”院子里的竹子。于是他搬了一条凳子坐在院子里, 面对着竹子硬想了七天, 结果因为头痛而宣告失败。 这位先生明明是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王阳明的观点,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
9、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观点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1. 这几段文字的论点是什么?选择正确的一项()A 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B 王阳明的思想可以代表传统儒家对实验的态度C儒家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D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2. 作者主要采用哪些论证方法证明论点?3. 这三段论述文字是如何紧扣全文中心论点的?4. 从这几段中可以看出作者对王阳明的态度吗?五、延伸拓展讨论:你具备真正的“格物致知”的精神吗?请结合自己的经历给大家讲一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