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大文学传统下中文专业学科理念重构_中国文学论文.doc

上传人:kuailexingkong 文档编号:1182906 上传时间:2018-06-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文学传统下中文专业学科理念重构_中国文学论文.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大文学传统下中文专业学科理念重构_中国文学论文.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大文学传统下中文专业学科理念重构_中国文学论文.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 大文学传统下中文专业学科理念重构_中国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一、引言学科知识缺乏实用性,学习目的缺乏明确性, 就业求职缺乏竞争性,面临这样的办学困境和挑战,中文专业应如何作出调整改革, 已经成为时代性的课题。但治标不治本,不作根本之思的改革只能导致专业定位模糊、课程体系混乱,对专业建设和人才培养所起的功效也只能是小修小补。中文专业要因应时势变化和社会需要彻底改革,就必须正本清源,从反思中文专业的学科理念开始。二、中文专业办学困境的症结中文专业办学困境的根本症结在于它的学科理念:纯文学观念。纯文学观念从近代欧洲传入。所谓的纯文学指的是某类精神性和想象性的审美文本,与之相应的纯文学观念相信文学作为

2、客体本身具有独立的价值,对其内在属性及规律的研究遂构建为一门独立的“文学”学科。近代中国大学的设立,是接受西方学科理念与学术理念的结果。1910 年京师大学堂分科大学成立,“中国文学门 ”正式作为文科的一个教学建制,成为最早的中文系。一百年来,中文专业的课程设置时有衍变,但依据纯文学的观念开设文学课,编写文学史,将文学作为独立的学问进行研究乃是基本的倾向和趋势。尤其是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伴随着对政治干预文学的抗拒和反拨,强调文学的非功利性, 对文学审美属性及内在规律的重视更成为文学研究的主流, 大学中文专业的纯文学性质进一步强化。概言之, 百年中文专业教育已确立了以纯文学观念为根基的

3、学科理念;在此基础上,又形成了以学术研究为主要目的的人才培养模式。必须承认, 这一学科理念的确立和人才培养模式的形成, 有其学理的、历史的合理性。一方面,纯文学的理念固然偏离了传统文学经世致用的精神,学术研究的模式也背离了传统文学吟咏情性的传统,但是, 作为它之石 ,这两者都不失为我国文学传统的有益补充。另一方面,从近代特定的历史背景看, 大学中文专业的设立,固然是基于西方学科观念、学术理念的引进, 但彼时中国知识界仍绵延笼罩着“尚文”的文化传统,能够进入大学接受西式学术教育的,多是浸淫过四书五经、辞章帖括, 旧学根基扎实的学人。有此文化传统作为根基,再加上西方观念和理念的冲击训练,故而大学中

4、文教育所培养的这一代学人,得益于中西古今学问的汇通, 无论是辞章创作还是学术研究都成绩斐然。但是, 到了 21 世纪的今天,重新审视讨论中文专业的学科理念,不得不面对这样的现实:第一, 中国文化传统经过百年簸荡摧残, 已濒于学绝道衰,文脉中断 ,进入大学接受中文教育的学子 ,其文学文化根基之浮浅可想而知。缺乏扎实的基础而奢谈中国文学研究,未免不切实际而沦为空中楼阁。第二,原来立足于精英教育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教育阶段,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已让位于研究生教育,本科教育正趋向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由扩招造成的巨大就业压力, 更强化了学生对实用技能的需求。在这样的背景下, 我们如死抱纯文学的学科理念, 以

5、研究型的课程体系、教材、教法培养人才,就难免胶柱鼓瑟了。纯文学观念下的中文专业,其局限和缺陷已经显而易见。下面不妨从就业的角度略为分析。教育的功效,无非落实为知识、技能、人格素养三方面。依照纯文学观念、研究型理念所培养的中文本科人才,其知识优势在于较为系统的文学知识和理论素养,但这些知识和理论只有学术价值, 没有多少实用性。学生即使具备了从事文学研究或文学评论的基础,可以从事教学科研工作, 但要在高校或文学研究机构获取职位,还必须通过考研的途径,获得硕士博士学位后才具备入职条件, 因而这一就业方向对绝大多数本科毕业生并不现实。至于要任职中小学语文教师,则涉及教学技能素质的问题,需要兼修师范课程

6、。况且依目前的就业形势,中小学语文教师职位有限, 竞争性也不小,许多师范专业的学生也未必能轻易入职。中文专业更广阔的就业天地,在公务员、 、媒体、出版社、企事业单位文员,包括企划、广告等职位领域。与其它专业相比,中文学生在这些职场上的竞争力应该表现为较强的写作能力和较为丰厚的人文素养两方面,主要适于从事文案和人事工作。但是,纯文学方面的技能和素养,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学非所用, 不能满足职业的要求:技能方面, 中文学生的写作技能倾向于文学写作而非实用写作,往往有文采而不切实, 多数文案工作并不需要华丽的文采;素质方面,纯文学强调情感性精神性,它所滋养的人文素质未免偏狭,许多学生缺乏广阔的社会文化知

7、识,缺乏阅读人生、介入社会、批判现实的能力,往往有情感无思想,讲精神不实际,在职场竞争中其专业优势实在有限。纯文学对人类精神世界的审美性探索自有其不可替代的价值和意义,但也不必讳言,纯文学因而也是“小众”的文学, 适于少数人的研究。纯文学观念下的中文专业,在本质上是培养精神贵族的专业, 实际上也就是小众专业。正是这一局限性,在大学扩招,高等教育大众化,本科人才倾向于应用型的今天, 缺乏实用性的狭隘的纯文学观念已经成为限制、束缚中文专业发展的瓶颈。三、中文专业办学的出路只有突破纯文学,回归大文学传统, 依据大文学观念重铸中文专业的学科理念,用以指导人才培养, 才是中文专业办学的根本出路。大文学是

8、我国绵延几千年的文学传统。所谓文,其起点一方面出于纹身之“文”,甲骨文的“文”字, “象正立之人形,胸部有刻画之纹饰, 故以纹身之文为文”;一方面出于形文之“文”,周易?系辞:“ 物相杂,故曰文。 ”说文解字谓“文, 错画也 ,象交文。 ”文既是人类对自身生命的表达姿式,又是人类对自然世界的把握方式。对于个人,文包括 “容之文” 、 “辞之文” 、 “德之文”几个层面;对于大群,文等同于文化、文明, 故 “文” 该摄一切人文。人文可籍由各种物质的、制度的、精神的方式呈现,人文诉诸文字的表达,讲求法式规律 ,故谓之文学 。广义的文学泛指一切有人文价值的文献;狭义的文学,则指讲究情采声韵之美的作品

9、。讲究情采声韵之美的文学,不仅有表现情性的纯文学, 也有干预现实的政教文学,还有大量与日用生活相关的实用文字。从研究的角度说,文学的根源和意义基于“文”,是人文的表达和体现。文学的特殊性就在于通过文字达成对人文的理解和表达,故而学习研究文学,其终极价值和意义也在于对人文的理解和表达。古典中国的这一文学大统,立足生命主体,介入社会现实,贯通大群文化,较诸封闭自足的精神性的纯文学, 具有明显的开放性和适用性,它既包容纯文学,又重视文学在社会人生中的实用功能。以大文学作为中文专业的学科理念,则大文学的性质决定了这种文学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征和要求:1.在知识类型上 ,文学教育既是通才教育,又是专才

10、教育。所谓通,指它所培养的人才具有人文通识;所谓专, 指它培养的人才对本民族的语言文字有较强的理解应用能力。通而能专,这是文学专业较诸其他专业的特殊性所在,也是通常所说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较诸纯文学理念,大文学理念所培养的人才具有更广阔的人文视野,是真正的通识型教育。2.在能力要求方面,大文学教育理念, 既涵盖文学文献的解读与研究能力的培养,更强调社会生活以及职场所需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培养;既可以吟咏情性,更倾向于社会实用。3.在人格培养方面,大文学的教育理念不仅要求教育对象有深厚的人文素养 ,更重视这种人文素养的外在展现,即“文”在“言文”与“容文”的落实,是全面的素质型教育。依照大文

11、学的理念,现有中文专业的课程体系就有必要重构。大文学的外延不仅包括纯文学、实用文学,也包括一切人文社会科学、甚至自然科学等的着作。大学中文教育,当然不可能让学生博通一切,但不妨在原来的语言类和文学类基础上, 增加人文通识类作为专业的核心课程。这类课程主要为人文类原典,还应包括部分社会科学及自然科学的通论性课程等。这样,中文专业所培养的人才,在人文知识素养上也就较为全面了。此外,依据“文”的实质,所谓的人文素养,还应贯彻落实为个体的人格修养, 这就需要设立修身实践类课程,包括培养“容文”的礼仪风度,训练 “言文”的言语论辩, 以及旨在培养学生社会实践能力等的课程。人文通识与修身实践,其他专业的学

12、生同需修习, 但于中文专业学生要求应更高,故当视为专业课程。至于现有文学类的课程,也应依大文学的理念调整其内容。目前的文学教材,文学理论主要围绕纯文学观念阐释文学问题;文学史论则主要依据纯文学观念研究文学现象和文学发展的规律,并以此来评价文学作品;而所谓的文学作品, 基本上局限于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四种体裁。因而,当务之急, 应以大文学观为指导思想,编写适合的文学教材。文学理论应兼容纯文学与实用文学,文学史应该是开放的“大文学史”文学史的内容向社会历史文化延伸,文学体裁拓展包容实用文体, 文学评价也应注重文学参与干预社会现实的功效。完整的文学教育的内涵,由文学赏评、文学写作、文学史论、文学理

13、论四个层次构成。赏评与写作是根基,史论与理论是提高。目前的文学教学, 重知识重理论,属研究型的教学模式, 而赏评与写作能力普遍被忽视。这样,所培养的学生, 未免显得常识丰富,趣味缺乏, 理论不少,能力有限。学生在知识能力结构上头重脚轻根底浅,要求其进行学术研究,无异于拔苗助长,大学生毕业论文写作沦之为鸡肋,便是明证。故而, 文学教学应以文学和文献的鉴赏阐释为主,以文学史、论的教学为辅,在增设经典导读课的同时减少史、论的课时。写作能力是中文专业学生赖以立足社会的基本技能和核心竞争力。但纯文学的教育理念和模式,既无法有效地提高纯文学写作能力,也忽视实用写作的能力训练。学生具备一定的纯文学技巧,在实际应用中却又无法发挥。故而强化写作能力的训练,同样应以大文学观念为指导思想,立足社会现实和职业需求进行改革。做法可以有二:一是以实用写作为根基,通过、新闻、时评、社会调查等实用写作训练,既磨练文字表达信、达、雅的功夫, 又锤炼思想,提高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一是发挥纯文学的优势,结合职业需求进行“创意写作”训练,有意识地“为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出版发行、印刷复制、广告、演艺娱乐、文化会展、数字内容和动漫等所有文化产业提供具有原创力的创造性写作人才”。或者,还不妨适当进1/2 12 下一页尾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管理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