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陈鹤琴教育思想 - 论文关键字:教育 发展 课程 儿童 活动 学前教育 幼儿教育 思想 社会 内容 一、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幼儿教育事业、研究儿童心理和师范教育等方面,作出了重要贡献。关于陈鹤琴教育思想的内容和特点,人们有过诸多研究和阐述。本文试图从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视角,来认识和把握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时代意义及其对当前教育改革的启示。一、陈鹤琴教育思想溯源 陈鹤琴教育思想孕育、产生的时期,国际新教育运动开展得轰轰烈烈。产生在 19 世纪和 20 世纪之交的这一欧美反传统教育思潮,在美国又称“进步教育” ,时间跨度大约是 1876 年至 1957 年,其中 1896 年至 1926 年被
2、认为是“进步主义时代” 。当时的中国正处于由传统教育向现代教育转型的时期。始于 1919 年并在上世纪 20 年代前期形成高潮的中国“新教育”改革运动,顺应了这一世界性的现代教育潮流,力图对中国根深蒂固的旧教育进行彻底改革,促使中国教育现代化并走向世界。国际的大背景和国内的小环境都给予陈鹤琴很深的影响,为其教育思想的形成打上了一层浓重的底色。在美留学五年,陈鹤琴受到了进步教育和实用主义教育思想的直接影响。这五年,正处于“进步主义时代” ,再加上陈鹤琴就读的哥伦比亚大学是当时世界上研究教育的“圣地” 。许多实用主义大家在此供职,如杜威、克伯屈、孟禄等。陈鹤琴十分赞赏进步教育中的精神和方法,并将它
3、们运用于自己的教育工作,可以说他是以引进“新教育运动”改造中国教育为己任的。二、陈鹤琴教育思想产生的大背景 回顾上个世纪的世界教育,成就是惊人的。在这一个世纪中有过几次重大的教育改革,而正是这几次改革运动促进了世界教育的发展。综观世界教育发展进程,制约整个世界教育改革趋势的主要有三对矛盾:公平与效率、工具论与发展论、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世界各国的教育就在这三对矛盾的不断冲突、制衡中来回摇摆并逐渐发展,呈现“钟摆式”的震荡。当今教育改革正呈现出由效率、工具、科学向公平、发展、人文倾斜的趋势。这便是当时陈鹤琴教育思想产生的大背景。公平与效率之争归根到底是受教育权如何分配的问题。为了追求效率,一些国
4、家采取优先发展高等教育的战略, “精英教育” “英才教育”等口号层出不穷。这样做既有历史的原因,也出于培养高级专门人才的现实考虑。但是追求教育的民主化、实现受教育机会的平等,是人类长久的教育理想。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总趋势是趋向于公平,即通过扩大受教育权利和增加受教育机会,来提高国民素质。工具论与发展论之争实质是目的论的问题。前者指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强调个人要适应并服务于社会,即社会本位论;而后者指的是教育以促进个人的发展为目的,通过个人的发展来促进社会的发展,强调入的主体地位、尊严、价值和自我实现,即个人本位论。在过去,很多国家都将教育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一种工具。近代以来,科技的发展使社会生
5、活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于是很多国家均瞄准时代的特点与要求,对教育目标进行调整,逐步实现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当今教育更加强调以促进入的发展为目的。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之争由来已久,就近代来说则明显呈现科学教育的扩张和人文教育的衰落, “现代教育是科学教育独领风骚的时期” 。尽管科学教育的成果显而易见,其弊端却也日益暴露。各国都意识到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需要对国民的人文精神进行彻底的、全面的、系统的、长久的培养。换言之,任何一个社会,只有科学的飞速发展是不够的,还必须有人文底蕴。于是人文教育的价值被重新审视。当今人们都希望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能在教育的层面上更好地融合,这从各国对于教学
6、内容的改革中可见一斑。如从以学科为中心转向以活动为中心;课程中以知识为主转为以生活为主,突破单纯传授书本知识的旧框框,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性;在教学方法上,由抽象逐渐转向形象与直观,等等。三、陈鹤琴教育思想的现实意义 今天,人们提倡自主性游戏、综合课程、愉快教育、创新教育和素质教育,强调游戏的作用,重视幼儿实践能力的培养等,和陈鹤琴的教育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核心是他的“活教育”理论。他指出“活教育”的目的就是“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人” ,认为应该“爱国家、爱人类、爱真理” 。这也成为我们当今对孩子进行德育的目的之一。陈鹤琴强调“活教材”的作用,主张把大自然、大社会作为出
7、发点,让儿童在与自然、社会的直接接触中,在亲身观察中获取经验和知识。把孩子引向生活,将生活引向孩子也是如今人们倡导的课程内容。陈鹤琴强调“活教材”的作用,但不完全否定课本,他所追求的是让自然、社会、儿童生活和学校教育内容形成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这与如今所提倡的“综合课程”又非常相似。陈鹤琴还提倡“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 ,这与我们现在提出的重视幼儿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是一致的,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而在陈鹤琴教育思想中体现出来的热爱儿童、尊重儿童、 以儿童为中心的精神,更是如今的幼儿教育所大力提倡的。在
8、当今世界一体化、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我们应该从陈鹤琴教育思想及其产生的背景中得到启示,立足于本国国情,汲取各种外来文化的精华,并使之与我国国情相结合,坚持在借鉴的基础上创新,创造出经得起时间考验的、优秀的、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二、陈鹤琴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论与思想发展贡献最大的首推陈鹤琴先生。陈鹤琴(1892 1982),浙江上虞人。我国现代教育史上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和学前教育专家。陈鹤琴先生早年留学美国,专心研究教育学和心理学,师从克伯屈、孟禄、桑代克、罗格等著名教授。1919 年回国后先后任教与南京高等师范学校( 后该改为东南大学),教授教育学和心理学。1923 年在南京创办了鼓楼幼稚园,
9、任园长;不久又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研究中心,亲自从事并领导幼稚园的课程、设备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他对当时国外幼儿教育的课程严重充斥中国幼稚园的状况十分不满,与张宗麟等人一起进行了幼稚园课程中国化和科学化,提出了“活教育”思想,极大地推动了中国幼稚园课程的改善和发展。他是我国幼儿园课程改革的先驱。他还发起并组织幼稚教育研究会,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稚教育研究刊物幼稚教育 。协助教育部制订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幼稚园课程标准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陈鹤琴先生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社会主义建设之中。他先后担任南京大学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院长兼幼儿教育系主任。在这期间,他继续研究幼儿教育,整理他以前有关幼儿
10、教育方面的研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教学和科研体系,完成了他 2040 年代一直想做而未能实现的理想。然而,从 50 年代初起, “由于左”的思潮的影响,他的活教育思想受到错误批判。而他本人,在 1958 年也遭到错误批判,他的儿童教育思想被全盘否定。 1959年,他不得不离开了自己长期从事而又深为爱的幼儿教育工作。文化大革命后,陈鹤琴先生得到平反昭雪。除了担任社会和政府的一些要职之外,他当选为全国幼儿教育研究会名誉理事长。1981 年六一儿童节时,他虽然身患重病,但仍然不忘儿童 ,并为儿童题词:“一切为儿童,一切为教育,一切为四化。 ”(光明日报1981 年 5 月 28 日)1982 年,他在
11、连说话都非常困难的情况下,还写下了“我爱儿童, 儿童也爱我”的肺腑之言。由此可见,陈鹤琴先生把毕生的精力全部献给了祖国的儿童教育事业,他不愧于著名的幼儿教育家。陈鹤琴曾到世界许多国家进行访问和考察,积累了丰富的幼儿教育经验。在长期的实践研究和理论学习的基础上,他提出了许多适合我国国情和儿童心理的教育主张和课程思想,写出了近 400 万幼儿教育著作,影响巨大。他的著作被先后汇集出版,陈鹤琴教育文集上、下卷和陈鹤琴全集6 卷句全面反映了他的幼儿教育思想。其中 ,当然也反映了他的学前教育课程理论与思想。陈鹤琴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是他是学前教育思想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学习和继承他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合理内容
12、,对于我们今天的学前教育课程思想改革与发展具有重要借鉴价值。(一) 课程应为教育目标服务 教育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集中地反映人们的教育价值观念。同时,教育目标又是一切教育活动的方向, 它指导着人们的具体教育行为。教育目标是制订课程目标的理论依据,它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课程的具体实施具有规范和限制作用。对学前教育来说,也是这样。学前教育课程是学前教育的支柱。学前教育课程是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培养什么样的人,用什么来培养, 又采用什么方式去培养,这是学前教育课程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陈鹤琴先生在研究中国二三十年代学前教育课程实际的基础上,从身体、智力、情感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的幼儿教育目标。他人
13、为,教育目标首先要解决“做怎样的人”的问题。通过教育,培养出的人应该具有“作精神,同情心和服务他人的精神。 ”“应有健康的体格,养成卫生的习惯, 并有相当的运动技能。 “应有研究的态度,充分的知识, 表意的能力” “应能欣赏自然美和艺术美,养成欢天喜地的快乐精神,消泯惧怕情绪。 ”由此可见,在二三十年代,陈鹤琴就提出了比较符合学前儿童身心特点,并适应未来社会的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 是难能可贵的。(二)课程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儿童的生活环境,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 课程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支柱。选择什么样的课程内容来实现学前教育的目标呢?又根据什么来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呢?对此,陈鹤琴先生提出了自己著名
14、的观点,那就是:“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 ”他认为,学前儿童是在周围的环境中学习的,应该以大自然大社会为中心组织课程。因为,学前儿童周围的环境不外乎两个方面:大自然和大社会。自然环境包括动物、植物和各种自然现象,如春天的桃花、杏花、杨花、柳絮,夏天的雷鸣电闪、蜻蜓荷花,秋菊冬雪等。社会环境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环境,是人文环境,对学前儿童的发展具有更大的作用。在与人的相互交往与作用中,儿童学习和增长与人交往的经验和知识,并实现着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交流,习得文化的特征, 进行着对儿童的发展来说更为重要的社会化过程。陈鹤琴先生同样十分重视学前儿童的社会化教育,注重在社会环境中教育儿童,发展儿童。因此,
15、在为学前儿童设计的课程中, 社会环境的学习成为必不可少部分。当然,为学前儿童准备的社会环境应该适合他们的学习与发展,适应他们兴趣与需要,适合他们的能力水平。像家庭、集市、节日、庆祝会、教师接待日活动等,是学前儿童经接触的社会环境,这些应成为学前儿童课程的重要内容。由此,大自然构成的自然环境和大社会构成的社会环境一道组成了学前教育课程的中心内容,学前儿童应该在这样的环境中获得发展。设计和选择学前教育课程内容,必须符号学前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把大自然和大社会作为中心,这样设计出的课程才是合理的。(三)课程结构以“五指活动”为基本成分 课程结构应该具有整体性,应促进学前儿童整体的有机发展。为此,陈鹤琴以人的五个连为一体的手指作比喻,创造性地提出了课程结构的“五指活动”理论。他认为,五指活动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 健康活动:饮食、睡眠、早操、游戏、户外活动、散步等。2.社会活动:朝夕会、周会、纪念日、集会、每天的谈话、政治常识等。3.科学活动:栽培植物、饲养动物、研究自然、认识环境等。4. 艺术活动:音乐(唱歌、节奏、欣赏)、图画、手工等。5.语文活动:故事、儿歌、谜语、读法等。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就像人的五个手指,/S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