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总体规划图集*镇总体规划技术图纸目录1. 区位分析图2. 行政区划图3. 镇域现状图4. 镇域总体规划图5. 镇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图6. 镇域功能结构规划图7. 镇域交通系统规划图8. 镇域生态系统规划图9. 镇域文物保护单位示意图10. 镇域市政设施综合规划图11. 镇域村庄空间整合规划图12. *组团现状图13. *组团总体规划图14. *组团功能结构规划图15. *组团公共设施布局规划图16. *组团道路系统规划图17. *组团绿地系统规划图18. *组团给水、中水工程规划图19. *组团雨水、污水工程规划图20. *组团电力、电信工程规划图21. *组团燃气、热力工程规划图22. 坨里
2、组团现状图23. 坨里组团总体规划图24. 坨里组团功能结构规划图25. 坨里组团公共设施布局规划图26. 坨里组团道路系统规划图27. 坨里组团绿地系统规划图28. 坨里组团给水、中水工程规划图29. 坨里组团雨水、污水工程规划图30. 坨里组团电力、电信工程规划图31. 坨里组团燃气、热力工程规划图32. 旅游服务组团现状图33. 旅游服务组团总体规划图34. 旅游服务组团功能结构规划图35. 旅游服务组团道路系统规划图36. 旅游服务组团景观系统规划图37. 旅游服务组团给水、中水工程规划图38. 旅游服务组团雨水、污水工程规划图39. 旅游服务组团电力、电信工程规划图40. 旅游服务组
3、团燃气、热力工程规划图41. 附图:*新城规划图(2005-2020)42. 附图:*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1-2010)总体规划说明书目 录第一部分 前言1第一章 总则11.1 规划编制背景11.2 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21.3 发展条件分析31.4 规划编制主要依据41.5 规划范围41.6 规划期限4第二部分 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5第二章 区域协调策略与经济发展背景52.1 区域协调策略和措施52.2 区域经济发展背景6第三章 城镇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93.1 城镇性质和主要职能93.2 城镇发展目标93.3 经济发展策略和目标103.4 社会发展策略和目标113.5 资源与生态保护策略
4、123.6 空间发展策略13第四章 人口规模和城镇化率预测134.1 人口增长的来源要素134.2 预测方法134.3 镇域人口规模预测144.4 镇区人口和镇域城镇化水平预测15第五章 城乡统筹规划165.1 城乡统筹建设要点165.2 镇村体系规划175.3 产业发展布局与统筹235.4 旅游产业发展25第六章 镇域用地及空间协调规划276.1 镇域整体功能空间布局276.2 镇域用地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286.3 规划空间布局29第七章 镇域社会公共设施规划327.1 行政办公327.2 教育327.3 文化327.4 医疗卫生327.5 体育337.6 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337.7 邮政
5、337.8 集市贸易33第八章 镇域交通系统规划338.1 交通发展目标与策略338.2 现状交通联系348.3 铁路348.4 对外交通道路系统348.5 镇域内部交通358.6 公共交通系统36第九章 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379.1 原则379.2 生态功能区划379.3 绿化建设目标379.4 生态绿地系统389.5 环境基础设施建设38第十章 文物保护规划4010.1 镇域内文物情况4010.2 文物保护原则4110.3 文物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地带42第十一章 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4311.1 土地资源4311.2 水资源4411.3 能源45第十二章 区域基础设施保障4612.1 南水
6、北调干渠及良乡水厂4612.2 高压走廊4712.3 输油管线4712.4 天然气高压管线4712.5 上万水源地4712.6 垃圾综合处理设施4712.7 市政走廊预留48第三部分 城镇中心区总体规划48第十三章 总体布局4813.1 城镇发展方向4813.2 规划结构与功能布局48第十四章 城镇建设用地规划4914.1 居住用地5014.2 公共服务设施5114.3 工业用地5214.4 道路广场用地5214.5 绿地5214.6 市政设施53第十五章 城镇道路交通体系5315.1 道路系统规划5315.2 公交场站5415.3 停车系统5415.4 步行交通5415.5 自行车交通55第
7、十六章 绿地系统规划5516.1 规划原则5516.2 规划布局56第十七章 市政基础设施5617.1 供水5717.2 中水回用5917.3 雨水6017.4 污水6417.5 电力6617.6 电信邮政6717.7 供热6817.8 燃气6917.9 环卫71第十八章 综合防灾减灾7218.1 目标与总体防护要求7218.2 综合防灾减灾体系建设7218.3 防洪7218.4 防地震和地质灾害7418.5 消防7418.6 人防75第四篇 城镇开发控制与近期建设实施76第十九章 城镇开发控制7619.1 分层次的开发控制7619.2 不同层次的控制重点7619.3 强制性内容7619.4
8、引导性内容77第二十章 近期发展与建设7720.1 镇域近期建设重点7720.2 镇区近期建设重点7720.3 近期主要建设项目78第二十一章 实施政策机制和管理79第一部分 前言第一章 总则1.1 规划编制背景1.1.1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新城规划的协调落实为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以及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北京市以新城规划为重点开展后续规划的编制工作,作为全面落实城市总体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契机和重要内容。*新城规划在区域范围里研究,需要与周边城镇形成有机协调的整体。*镇位于*新城两组团之间、是良乡组团的上游,与新城联
9、系密切。尤其是有大型区域基础设施建设、区域生态保护以及区域性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需要对*镇进行规划研究,以更好的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和*新城规划。1.1.2 建设和谐社会的需要新一届中央领导提出新时期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城市发展目标,需要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深入贯彻“五个统筹”。同样在*镇,也需要通过规划,充分重视不断变化发展的广大民众的需求,促进*镇各项社会事业的全面发展,加强公共设施建设,改善乡镇人居环境。1.1.3 *镇发展的迫切要求2002年2月经北京市民政局批复(京民划函2001475号),撤消*区坨里镇并入*镇。凭借自身良
10、好的地理位置、方便的交通条件、优美的自然环境以及丰富的文物资源,*镇被确定为旅游城镇。近几年该镇建设发展速度较快,已引进的多项市属、区属旅游开发项目也在紧锣密鼓中进行。面对机遇与挑战,为了使两镇地区能够科学合理地调整经济和城镇建设,充分发挥其地区优势,需要编制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镇域总体规划来指导本镇的各项建设。1.2 规划指导思想和原则1.2.1 指导思想1) 与上层次规划相衔接,强调与*新城及周边城镇的协调发展从*镇所处的区域位置出发,以北京市总体规划和*新城规划为指导和依据,确定城镇职能分工和城镇规划布局,统筹考虑区域内镇与乡村的均衡发展,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均衡发展,一、二、三产业的协调
11、发展,实现区域土地和各项资源优化配置。2) 以生态保护和恢复为重点,保持治理好区域生态环境*镇位于*新城的上风上水区域,良好生态环境的营造对新城和城镇至关重要。现状镇域生态环境比较敏感,用地中砖瓦灰砂石用地较多,布局分散对环境破坏较重,急需进行生态恢复和保育。3) 依托自身优势,以旅游服务业为核心布局城镇发展空间利用城镇发展面临的各种机遇和挑战,特别是崇青水库资源,在保护和安全的基础上充分发展旅游服务产业,推动山区资源损耗型产业关停并转后的产业转型,同时完善城镇布局,拓展城镇发展空间,为*镇成为北京市旅游度假休闲基地创造条件。4) 合理利用资源,节约土地,尤其是要保证基本农田的保护城镇建设要与
12、耕地保护相结合,优化生产力布局和社会经济资源的结合与配置,使人口向城镇中心区集中,产业向工业区集中,保障生态环境的恢复和保育。要保护基本农田,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严格控制农民宅基地,努力保证占用耕地与开发复垦相平衡。5) 保障区域基础设施,完善镇域各项设施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保障南水北调干渠、高压走廊等区域大型市政基础设施的畅通,同时完善镇域交通、水电等市政基础设施的建设,尤其是通过疏通对外交通联络和内部交通组织来为第三产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6) 近、远期相结合规划保持一定弹性,为城镇远景发展预留空间,使城镇功能和布局得以持续完善。1.2.2 规划原则n 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原则强化镇
13、区与重点村的建设n 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原则完善*新城及周边新城拓展区的协调发展n 统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原则做好产业发展与社会事业空间布局n 统筹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原则坚持生态优先、保障可持续发展1.3 发展条件分析1) 区位优越,交通可达性待完善镇域紧邻良乡和燕房,距北京市区约35公里,半小时车程以内。处于石景山、*、门头沟和丰台西部地区的结合部,位于*浅山区和平原区的衔接部,其发展对于西部各区的发展都具有带动作用。现状镇域主要对外交通有王三公路、良坨公路、阎东公路、崇吕公路、果北公路,但因为路况条件等因素,与北京城区和*新城联系的可达性不够。2) 水系河道较多,对用地切割零乱、防洪要求高镇
14、域内有大石河、刺猬河、崇青水库、崇青东、中、西三条干渠等,水系河道较多,且水量不足,对地块的切割影响很大。同时崇青水库的防洪要求较高,对资源的利用有一定限制。3) 旅游资源丰富,但整合不够、缺乏整体规划镇域自然人文资源丰富,拥有崇青水库和不少历史遗存:姚广孝墓塔和神道碑(市级)、常乐寺与明太监墓、灵鹫禅寺、环秀禅寺、豆各庄塔、金大人墓(区级)等。但对整个区域的旅游资源整,缺少统一规划合不够,各自独立开发或者还未修复开发,对资源形成一定的破坏和浪费,亟待统一协调保护开发。4) 产业结构和布局有待调整*镇现状旅游发展基础较好,但对环境破坏严重的工业依旧较多且布局分散,亟待产业的调整和集中布局。5)
15、 环境优美,但山地丘陵荒山亟待生态修复崇青水库周边环境优美,但镇域内丘陵荒山依旧较多,山前灰砂石场较多且分散,亟待进行生态修复。1.4 规划编制主要依据n 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2005年1月)n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n 刘淇书记在学习贯彻国务院批复精神和落实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大会上的讲话(2005年3月)n 东、西发展带协调规划(2005年5月)n 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2003年)n *区域空间发展战略研究(2004年8月)n *新城城镇体系规划研究(2005年)n *新城总体规划和部分专题研究(2006年)n 其他相关法规1.5 规划范围本次规划的范围为*
16、镇行政辖区,总面积为95.83平方公里。城镇中心区规划范围分为三个组团,其中坨里组团用地面积103.14公顷,*组团用地面积159.3公顷,旅游服务组团中建设用地面积60.55公顷,总建设用地面积为322.99公顷。1.6 规划期限近期2005年至2010年;远期2011年至2020年;远景2020年以后。第二部分 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第二章 区域协调策略与经济发展背景2.1 区域协调策略和措施*应立足建设*区山前区域旅游门户,依据北京市总体规划对西部发展带的发展定位与要求,与*新城和周边新城在经济、社会、交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等方面协调发展,在区域经济整体发展前提下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形成区域
17、资源共享、共赢的发展局面。2.1.1 区域产业发展协调*镇产业发展充分利用崇青水库周边优美的环境和生态资源,东联王佐、长辛店,南接良乡组团、阎村,西接燕房组团,区位条件优越,要加强与丰台区在绿色人居产业、休闲度假产业发展的协调,尤其是*周边景区综合开发等方面的联合。2.1.2 区域交通发展协调*镇应立足于区域客运交通枢纽建设,加强与丰台、中心城区、西南潭柘寺戒台寺石花洞风景名胜区的联系,充分考虑京良路西延线和王三路向东连接六环路、京石高速、中心城区和向西连接燕房组团和山区景区的作用,营造区域综合交通体系,为*旅游产业带的大力发展创造条件。2.1.3 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协调*镇作为*新城的西北生态
18、屏障和主要的旅游休闲基地,在生态建设中应优先山区生态保育和崇青水库周边旅游建设中与王佐和其它旅游景区的协调。2.1.4 区域生态安全建设协调崇青水库及其北部上万水源地,是良乡的发展的源泉,要做好防洪泄洪,更要保护好水源、防止污染。2.1.5 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协调落实跨区域重大市政基础设施建设,保障跨区域的南水北调干渠及良乡水库、高压输电走廊、高压输气管线、服务北京中心城区的垃圾处理设施等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2.2 区域经济发展背景2.2.1 *新城规划(20052020)*新城规划提出,*区总体空间结构布局原则为:“强化两轴、优化两带、保育山区、多核联动、网络结构”,逐步形成协调发展的区域总体
19、布局。其中,山前浅山丘陵区生态恢复带是指*燕山城关周口店韩村河长沟大石窝张坊一带,以生态恢复为主、以煤矿和非煤矿山关停为契机,重点发展替代产业,引入绿色人居、绿色产品加工、旅游休闲等新兴产业。对于山区,要以煤矿和非煤矿山关停为契机,全面优化调整山区乡镇产业结构,保护山区生态的完整性,确保区域开发的可持续性、生态保护的有效性以及区域内生态、社会、文化与环境的整体协调发展。规划强调多核联动:立足服务中心城,服务京津冀,根据*城镇密集的特点,通过合理区域城镇分工,形成新城发展的工业核、商贸核、物流核、教育核、交通核、旅游核多个经济增长点。其中,*、周口店、长沟等浅山区城镇以旅游休闲产业为主。规划通过
20、强化南北向首都西南通道、打通*平原区与山区的东西通道,形成*区空间发展的网络结构。其中东西向城乡统筹发展轴是:打通*区平原和山区乡镇之间的东西联系通道,形成山区移民、山区旅游休闲产业发展的横向轴线,有三条通道:北部通道:长阳*河北镇(108国道),中部通道:良乡周口店霞云岭,南部通道:琉璃河韩村河长沟张坊十渡。规划指出*新城周边型城镇包括窦店、长阳、*、周口店、阎村5镇。其中,*处于新城上游生态涵养区,规划总人口4.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2.7万人,重点发展都市型旅游休闲产业、绿色产品加工。规划提出,山区煤矿及非煤矿山关停后,就业与生活安置相结合。山区、浅山区重点引入替代产业,鼓励发展绿色种植业
21、、养殖业、林业和生态恢复产业,适度发展旅游休闲产业,保护性发展特色石材产业。新城周边长阳、阎村、*等城镇发展机械加工、针织服装、食品加工等都市型劳动密集型工业及休闲旅游产业。并提出,要抓住奥运时机,以良乡为基地,以*、十渡、长沟、琉璃河、周口店为次级中心,积极发展体育休闲产业。规划强调,要加强区域旅游休闲产业协调,*地区与丰台王佐南宫温泉旅游区共建北京西南滨水旅游度假区。要结合新城建设,平原区重点发展都市休闲娱乐业,建设良乡旅游服务接待基地,建设长沟、周口店、*、琉璃河4个次级平原区旅游服务中心。要重点发展浅山丘陵区休闲旅游:结合煤矿和非煤矿山的关停,以生态恢复为基础,发掘历史人文景观资源,整
22、合十渡、龙山、上方山、周口店等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资源,形成*、周口店、上方山云居寺(含长沟甘池、龙门口、天开旅游区)、十渡(含张坊)四大浅山区旅游度假区。适度发展旅游会展产业,规划在良乡高教园区建设区级会议展览中心,在*、长沟、韩村河、十渡等沿山城镇结合旅游、度假和培训功能安排小型会议中心。2.2.2 *区域规划(20002010)*区域规划(20002010)的生产力布局规划中提出“两点、两线、五区”的产业布局。*镇位于“五区”之一的山前经济区,该区包括*、坨里、周口店、岳各庄、长沟、南尚乐、张坊等乡镇的山前暖区部分,属平原向山区过渡的丘陵区。该区域建材资源丰富,适于林果业发展,是以建材
23、、林果、旅游为代表的产业区。区域规划将全区农业划分为三个经济区,*镇属于丘陵、山地经济区。该区以保护和恢复植被为主,发展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防护林和风景林等,综合防治水土流失。从张坊至*的山前暖区,是以果林业为主、果粮、果菜间作的丘陵地区。重点搞好柿子、猕猴桃等鲜果基地建设,发展药材基地和玉米制种基地。区域规划提出“一个中心,四个旅游带”的旅游总体布局模式。*镇位于沿大石河延伸的东西向旅游带中,该旅游带集中了大石河沿线的诸多旅游景点,如姚广孝墓塔、万佛堂、孔水洞、石花洞、银狐洞、百花山、白草畔等。在城镇体系规划方面,区域规划将*镇的职能定位为以旅游和现代农业为主的城镇。*镇位于区域北部山前
24、暖区部分,自然山水得天独厚,是以旅游、休闲度假、设施农业和观光农业为主的建制镇。在绿化系统布局中,*镇是浅山水源保护与景观生态区的组成部分。浅山水源保护与景观生态区,位于*区的山前丘陵地带,区内地势开阔、坡度较缓、自然条件较好、林草覆盖率高、旅游景点多。规划以营造水源涵养林、水土保持林、风景林为主,建立林果基地,发展高效农业、观光农业,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2.2.3 *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2004年展开的*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提出了“三区、两带、一核、十字主轴”的区域空间结构。*镇位于山前生态发展带,该发展带作为绿色人居、绿色加工产业、旅游休闲产业的主要发展地区。在产业发展方面,*镇位于山前文化旅
25、游带。该带以浅山丘陵生态建设区为依托,发展绿色人居产业、文化产业、旅游休闲产业、生态农业,可适当引入生物研发、咨询软件、教育科研产业。并将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建材文化等资源进行整合,行成*区域级旅游休闲度假区。在“*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中将旅游空间布局总体表述为“二轴三带六区三翼”结构。*镇位于“二轴”中的山前生态发展轴,依托山前地带的城镇及旅游资源,发展为旅游休闲产业的主要发展地区。同时,*镇还属于“三带”中的中部山地山前生态建设带,即“黄带工程”。此带是全区旅游资源最为富集的地带,旅游发展的重点地带在浅山区。形成*旅游发展区。*镇还是“六区”之一,现代休闲娱乐区的一部分。发展为重点的康体休
26、闲游憩区。在产品品牌方面,规划建议构建*三大旅游产品品牌,它们是山水生态产品、文化旅游产品、现代娱乐产品,这三大产品品牌将成为*区旅游的形象标志。*镇将在从“观光时代”向“休闲度假时代”转变得时代背景下,以“保护先行”为原则,将游憩与度假功能结合,精心打造现代休闲娱乐产品,形成*现代休闲娱乐中心,充分满足城市居民的休闲需求。2.2.4 北京市*区1999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规划青龙河镇位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的山前经济区,崇青水库湖光山色,风景秀美,在搞好水源保护和绿化的前提下,发展成一休闲度假、体育娱乐等为主的风景旅游区。在农业发展战略中将*镇纳入主要的果品基地之中,如雪枣基地、鲜杏基地
27、等。在种植业分区中,*镇分属“三高”农业经营区和丘陵生态农业经营区,“三高”农业经营区重点以粮食高产、稳产帷幕的,实现“两高一优”,重点发展小麦种子的繁育、商品粮的生产;丘陵生态农业经营区以名、特、优农产品的开发、扩大粮食生产,果品生产为目的,改善灌溉条件,形成生态经营带。在林业总体布局中,*镇分属于平原复合经营区和丘岗生态经济区。平原复合经营区经营重点是以平原林网化和村镇绿化、美化为主要目的,以农田防护林带、护路、护岸林带、村镇片林,果园为主体,实现平原大地园林化。重点安排平原农田防护林工程,村镇绿化、美化工程,省市边界林工程,河、渠、道绿化美化工程和经济林开发工程。丘岗生态经济区经营重点是
28、以名、特、优、新经济林产品开发,防污、抗污城镇绿化、游憩走廊和前山脸绿化美化为主要目的,以防护林、风景林和经济林为主体,构建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带。在水利发展规划中,提出在2010年以前完成崇青东、西干渠的防渗加固。在第三产业发展战略中,*镇重点发展休闲度假旅游项目,完成水上乐园、沙滩浴场、休闲度假村等项目建设。第三章 城镇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3.1 城镇性质和主要职能*镇是在生态恢复和保持的基础上,以旅游文化产业、绿色人居产业为主导的区域级旅游休闲度假城镇。n 生态恢复和保持:*位于*新城的上风上水区域,是北京市生态敏感的山前地带,现状荒山面积不小,生态恢复和保持是城镇发展
29、的重中之重。n 旅游文化:*位于*山前旅游产业带的起点,镇域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宜人、人文古迹众多,现状旅游服务设施初具规模。旅游文化产业发展潜力巨大,且与北京西部次区域产业发展相吻合,必将成为*镇的支柱产业。旅游产业还需要和城镇现状基础良好的生态农业等产业协调发展。n 绿色人居:依托*镇优美的环境、便利的交通、丰富的旅游资源,引导绿色人居产业健康发展,营造宜居城市的典范。n 区域级:作为*山前旅游产业带的东北门户,有条件依托六环路的建设完善区域交通体系,形成环崇青水库的跨区县协调发展的旅游产业规模发展。3.2 城镇发展目标3.2.1 发展目标n 生态基地以崇青水库、刺猬河和大石河等生态水系
30、涵养保护为基础,做好山区、丘陵和平原的分区生态保育、生态恢复和生态建设,营造*新城上风上水区域生态基地。n 旅游服务区域中心围绕崇青水库周边旅游服务产业协调发展,完善区域交通体系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山前旅游产业带的门户,形成旅游服务区域中心。n 宜居休闲城镇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丰富的旅游资源、便捷的交通和完善的服务设施,构建宜居休闲城镇。3.2.2 阶段目标n 第一阶段,2010年以前:重点进行生态恢复建设、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旅游景区服务配套建设,实施产业布局调整,构建以旅游产业为核心的宜居小城镇的基本构架。n 第二阶段,到2020年左右:进一步优化区域环境和区域交通体系、完善旅游景
31、区和镇区内部结构,基本实现具有鲜明特色的旅游服务现代小城镇。n 第三阶段,到2050年左右:建设成为经济、社会、生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宜居小城镇。3.3 经济发展策略和目标3.3.1 经济发展策略n 鼓励:生态恢复产业:对山前地带的灰砂厂和荒山进行生态恢复,生态再利用;对山区林地进行生态保育。旅游文化产业:将旅游产业和文化产业、都市农业发展结合起来,同时与和谐社会建设紧密联系,提高全社会的整体素质。同时要引导旅游资源的适度开发和适度集中,积极推动生态旅游业的发展。都市农业:农业是社会稳定的根本,新型绿色农业和绿色农业是现代化进程中非常重要的转变和选择,也是解决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的出路。
32、n 引导:绿色人居产业:要引导建筑和房地产业向绿色建筑、绿色小区的方向发展,同时在政府引导下,健康有序的发展。n 限制:传统建材:对遍地开花的砂石场和建材加工进行整顿、复垦砖坑,对建材加工过程带来的问题进行综合整治。传统工业:限制能耗和污染较高的传统工业发展,引导适量的生态友好型工业产业集中发展;上风上水的特殊区位要求工业产业在低能耗的基础上、严禁对大气和水环境等的污染。传统种植业:以保护耕地和高效利用耕地为前提,提高单位面积耕地产值,限制单位面积土地农药花费的使用量以及灌溉用水的数量,提高农业生产效益。3.3.2 经济发展目标根据对*镇经济发展条件的分析,确定本规划期内城镇经济发展目标如下:
33、第一阶段,20052010年,为近期建设阶段。以城镇规划建设为龙头,积极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和城镇工业的发展,随着*周边旅游开发、*组团城镇建设和产业基地的启动。预测城镇年均GDP增长率达到10%,到2010年,城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1.89亿元。在产业结构上,以旅游文化服务等相关产业为主体的第三产业增加值依旧保持主导产业的优势,占GDP的55%以上;第二产业增加值所占比例不断下降,占GDP的35%左右。第二阶段,20112020年,为本次规划的远期发展阶段。本阶段的城镇建设进入完善和成熟时期,投资环境进一步得到优化,尤其是城镇旅游文化产业发展的不断完善,城镇第三产业迅速增长。预测年均GDP增
34、长率保持12%的速度,到规划期末,城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6.92亿元。在产业结构上,第三产业总量继续快速增加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达到70%以上。3.4 社会发展策略和目标在保持城镇经济稳步、健康发展的同时,要积极推动迁村并点工作,努力形成完整的镇村等级体系;必须逐步形成和完善城镇公共设施的建设,切实提高城镇建设水平,增强城镇的经济活力和吸引力。一方面,要强化镇区发展,建设各项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初步形成生活服务设施完备、生活方便、环境良好、基础设施配套的镇区,将*镇初步建设成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现代化京郊城镇。另一方面,要积极推进村庄布局调整,加大控制力度,减少村庄数量,缩小占地规模,通过
35、逐步的整治和缩并,形成一批设施完备、规模适当、具有良好生活条件的农村居民点。*镇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n 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设施服务网络;n 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竞争有序、服务快捷高效的医疗卫生机构,高质量满足*居民需求的医疗服务体系和公共卫生体系;n 提高*居民的身体素质,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体系;n 完善社区功能,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增强社会凝聚力,构建和谐共生社区;n 关注弱势群体,缩小贫富差距,改善创业环境,推动社会均衡发展;n 逐步完善社会福利事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n 保护基本农田,切实考虑农民就业,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表格
36、1*镇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目标指标名称达标参考值1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8万元人民币2非农增加值占GDP的比重()95%3第三产业占GDP比重70%4教育经费占GDP的比重(预算内)()6%5城镇人口占总人口比重()60%6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总计比重()75%7城镇实际失业率()4%8人口自然增长率(元)0.39婴儿死亡率0.1%10平均预期寿命(岁)7911九年制义务教育普及率100%12每万人口医生数(人)5013恩格尔系数3014城镇人均住房面积(平方米)4015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平方米/人)1016每百户拥有电话(部)10017每百户拥有电脑(台)6018人均生活用电量(度)20001
37、9用水普及率(%)10020道路铺装率(%)1003.5 资源与生态保护策略n 建立三个生态分区:山区生态保育区,丘陵生态恢复区和平原生态建设区;n 结合南水北调干渠防护绿带和北京市六环防护绿带建设呈十字型的主要绿色生态廊道;n 依托大石河和刺猬河,建设两条南北向滨水生态轴,并在大石河在坨里西北区域以及*形成以水景生态节点;n 在*核心水体周边适当布局生态旅游基地,通过放射向生态绿楔分隔;n 在生态修复区和生态建设区内依托现状,建设节水型、节能型、节地型生态城镇综合服务组团和村落生态服务基地;n 城市建设中采用生态工程方法,采用地方建设材料,建设生态型住宅。3.6 空间发展策略在空间发展布局上
38、,不同分区采取不同的空间发展策略:n 西部山区严格控制村落等建设用地,只留南北两处生态保育服务基地;n 中部丘陵地带结合现状在出山口保留坨里综合服务组团和基础旅游综合服务基地;n 东部平原区为主要建设区,用地被道路、高压走廊、水系和南水北调等大型基础设施所切割,形成以崇青水库为核心、绿化带为隔离的组团型旅游服务环,其中向南地势相对平坦且与良乡新城联系紧密,综合服务组团较为集中。第四章 人口规模和城镇化率预测4.1 人口增长的来源要素*镇依托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以及良好的自然人文环境,必将吸引一定的周边地区人口聚集,包括北京中心城区人口迁出、周边其他区县和城镇的人口进入;还会吸引许多的旅游人口的
39、集中;同时*镇还将为*区的山区生态移民作出贡献,建立移民小区。规划对镇域、镇区人口规模及城镇化水平的预测,应充分考虑上述诸多因素,在多途径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尊重历史、尊重现状,根据近年来经济发展带来的城镇化趋势和要求,进行预测。4.2 预测方法基于对*镇人口的增长的来源要素分析,镇域总人口应为全镇所辖地域范围内常住人口的总和,其发展预测应按下式计算:Q=Qo(1+K)n+P式中总人口预测数(人);o常住人口现状总数(人);规划期内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规划期内人口的机械增长数(人);规划期限(年)。4.3 镇域人口规模预测4.3.1 现状人口概况根据北京市*区统计使用手册2005,*镇域现状(
40、2004年)有户籍人口总计40106人,其中农业人口31521人,非农人口8585人。规划考虑将现状总人口计为4万人。4.3.2 人口自然增长分析根据*镇历年人口统计资料,*镇人口近十年的自然增长率平均保持在-0.4左右。本次规划预测常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近期继续保持-0.4,远期自然增长率为0,则因自然增长变化:规划近期(2010年)常住人口维持不变,保持4万人左右;规划期末(2020年)常住人口维持不变,继续保持4万人左右。4.3.3 人口机械增长分析随着人口流动的加剧,就业成为人口迁移的主要动力,因此通过劳动力弹性系数法进行预测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区空间发展战略研究中对19952003年
41、GDP增长率和从业人员总量和构成分析,测算出19952003年劳动力弹性系数为0.185。鉴于*镇GDP增加值对劳动力的吸纳很大程度上体现为现有农业劳动力向第三产业劳动力的转型带来,则由此预测2004年到2020年*镇劳动力弹性系数比较低,取0.08。*镇2004年户籍人口中有从业人员约22000人,占户籍人口的55.1%。根据*镇GDP增长预测,得出*镇20052020年就业岗位和人口机械增长量如下表(其中,劳动力带眷系数假定为0.5)。表格2劳动力弹性系数法预测*镇20042020年人口机械增长项目GDP增长率劳动力弹性系数劳动力增长率劳动力基数期末劳动力机械增长量期末总人口机械增长量20
42、052010年10%0.080.8%220001077161620102020年12%0.081.0%2307723143470则由于劳动力增加带来的人口机械增长为:到2010年增长约1600人,到2020年再增长约3400人。这些机械增长的人口中包含部分山区险户搬迁进入的人口约3000人,在镇域范围内安排他们就业和就学。4.3.4 小结综上所述,*镇近远期人口预测为:2010年,总人口为40000+1600=41600人,其中劳动力约为23100人;2020年,总人口为41600+3400=45000人,其中劳动力为25400人。4.4 镇区人口和镇域城镇化水平预测4.4.1 现状镇区人口*
43、镇区规划区范围内现状包含坨里、崇各庄和豆各庄,三个村有现状人口908+1813+2830=5551;考虑现状镇域范围内非农人口的75%在镇区规划区范围内,则镇区规划区范围内的现状总人口数为:5551+8585*0.75=11990,计12000人。则现状镇区规划区外有人口合计28000人,其中非农人口约2150人。4.4.2 规划镇区人口预测*镇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宜人的环境和丰富的旅游资源,随着镇区基础设施的投入以及区域道路交通系统的完善,势必在规划期中带来镇区人口的迅速增长和集中。人口的集聚主要表现在镇域人口和外来人口向城镇的聚集。伴随镇域其它村庄的撤并进入镇区,中心镇区的人口将大大增加。
44、n 预测机械人口增加均为机械人口,其90%都进入镇区,则这部分镇区人口的增加为:到2010年迁入1454人(按1400人计);到2020年再迁入3123人(按3100人计)。n 考虑将漫水河、辛开口、石梯、下水峪、口头、大苑上、马家沟等村庄人口迁入坨里组团,将崇各庄、豆各庄、庙耳岗、岗上、小苑上和北四位等村庄人口迁入*组团,现状在镇区规划区外非农人口也进入镇区,总人口共计约10000人,农业人口全部转为非农人口。预测到2020年,每年从邻近村庄撤并迁入镇区的人口为700人,则:到2010年共迁入3500人,到2020年再迁入7000人。n 综上所述,预计镇区规划区人口:到2010年达到:12000+1400+350016900人,即1.69万人;到2020年达到:16900+3100+700027000人,即2.7万人。表格3规划期城镇化水平预测现状(2004年)近期(2010年)规划期(2020年)镇域总人口400004160045000城镇化水平21.46%40.63%60%中心镇区范围内人口120001690027000第五章 城乡统筹规划5.1 城乡统筹建设要点n 建立一个有利于分期实施,实现阶段性目标和规划最终目标动态协调一致的镇村结构体系。积极推进城乡经济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整体提高;促进镇域土地空间资源的集约和节约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