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doc

上传人:HR专家 文档编号:11815917 上传时间:2021-01-31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现状、问题与对策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是一项功在当代、荫及子孙的伟大事业。广东的历史文化遗产资源是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宝贵财富,是爱国主义教育最为生动和形象的教材。切实加强全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充分发挥历史文化遗产的作用,对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使广东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良好精神状态,使经济强省有更坚实的文化基础和良好的文化氛围,维护和促进祖国统一,维系海外华侨华人的民族凝聚力,调动他们支持家乡建设的热情,增进民族大团结,促进文化交流与合作,发展文化旅游业,推动全省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全面、协调、科学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社会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一

2、、广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现状(一)广东历史文化遗产的特点广东是岭南文化中心地、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中国近代民族革命策源地,保存的历史文化遗产颇为丰厚。全省现有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座,国家历史文化名村2个,省级历史文化名城16座;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00多处;全国近现代优秀建筑9处;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古遗址、古墓葬、古建筑、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石刻等不可移动文物万余处。广东历史文化遗产的突出特点是:古代文物丰富多样,岭南特色鲜明。距今6500多万年前的河源石峡恐龙化石埋藏地保存有恐龙蛋、骨架、脚印,出土的恐龙蛋化石数量众多,世

3、界罕见。位于广州中山四路的南越国宫署遗址是广东地区发现的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宫署御苑遗址,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的精华所在。位于广州象岗山的南越文王墓是目前岭南地区发现的规模最大、全国出土遗物最丰富的汉代帝王陵墓。佛教寺院众多是一大特色,著名寺庙有广州光孝寺、六榕寺、新兴国恩寺、曲江南华寺、潮州开元寺、广州南海神庙、肇庆梅庵等。怀圣寺光塔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伊斯兰教建筑,又是广东仅存的唐代高层建筑物。潮州广济桥是全国首座集梁式桥与浮桥于一身的启合式桥梁,其规模和结构技术为我国现存古代桥梁中罕见,反映了我国宋代造桥的最高成就。以广州陈家祠、潮州已略黄公祠、番禺留耕堂等为代表的祠堂建筑和以佛山祖庙、广州南

4、海神庙、德庆悦城龙母庙等为代表的庙宇建筑,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园林建筑保存至今的佼佼者有东莞可园、佛山梁园、番禺余荫山房和顺德清晖园等。民间建筑具有浓郁地方特色,有以广州西关大屋、佛山东华里、三水大旗头村、东莞南社村等为代表的单门独院式的粤中民居,以始兴满堂围、大埔泰安楼、深圳鹤湖新居等为代表的聚族合居的客家民居,以揭阳丁府、潮州许驸马府等为代表的装饰考究的潮汕民居。石湾南风古灶、高灶自明代至今延续使用,时间之长,为国内罕见。反映海上贸易的文物丰富。根据史籍记载和出土文物分析,中国南海海上贸易不晚于汉,盛于唐宋。汉代海上贸易始于广州、徐闻,终抵东南亚、印度,与西亚、非洲有了贸易往来;唐代远至西

5、亚、非洲;明清远达欧美。考古资料证明,秦汉番禺的造船业已颇具规模,为开辟海外贸易提供了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在广州中山四路发现的秦代造船工场遗址,是目前发现世界上年代最早、规模最大的造船遗址。徐闻是我国汉代海上贸易始发港之一。三国两晋南北朝,海外贸易更加频繁,海外僧人和使者接踵而至。唐宋时期,广州成为全国最大的海港城市和对外贸易中心。唐朝首先在广州设置市舶使,总管对外贸易事宜;随着对外贸易繁荣,外国商人增多,在广州西城设置“蕃坊”,作为外商居住区。始建于隋代的广州南海神庙,唐代著名伊斯兰教圣迹光塔、怀圣寺和清真先贤古墓等,是隋唐广州对外贸易的重要遗迹。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年)在广州设置市舶司,

6、掌管海外贸易事务,是我国最早类似海关的机构。宋代各地名瓷汇聚广州出口,促进了广东陶瓷业的发展,其中广州西村窑、潮州笔架山窑和海康窑的产品深受海外欢迎。“南海号”更是宋元时期海外贸易的重要历史见证。明永乐元年(1403年)置广州市舶司。永乐三年(1406年)在广州西关十八甫建“怀远驿”安顿外商。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设立的粤海关是全国最早设立的海关之一。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在广州开设专门对外贸易的十三行。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广州成为全国对外通商的唯一口岸,垄断中国对外贸易80年。广州十三行、粤海关旧址是对外贸易重要史迹。近现代文物丰厚。广东是近、现代革命的策源地和根据地,是开

7、风气之先的地方,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洪秀全、康有为、梁启超、孙中山、毛泽东等百年来的杰出领袖人物和林则徐、冯云山等许多近现代史上著名人物都在广东留下了光辉业绩。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旧址、广州三元里平英团旧址、花县洪秀全故居、冯云山故居、信宜大洪国王宫旧址、康有为故居与万木草堂、梁启超故居、广州“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孙中山大元帅府旧址等是中国近代重大史事件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维新运动和辛亥革命的重要史迹。中共“三大”旧址、国民党“一大”旧址、黄埔军校旧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省港罢工委员会旧址等都是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的重要文物。海丰红宫红场旧址、广州

8、公社旧址和起义烈士陵园等是记录了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的重要史迹。广州的十九路军抗日阵亡烈士坟园、东江纵队司令部旧址等是广东人民英勇抗击日本侵略的重要史迹,而珠海“三灶万人坟”和“千人坟”等则是日本侵华的罪证。鸦片战争后,广东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窗口之一,涌现了一批思想家、实业家。邓观应故居、丘逢甲故居、陈启源故居、张弼士故居、陈廉伯故居、新宁铁路北街火车站旧址、绵纶会馆、大新公司旧址、爱群大酒店旧址和南华大酒店旧址等是反映中外文化交流和资本主义实业的重要史迹。受西方文化的影响,广东建筑种类和形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大量“洋楼”和中西合璧式的建筑。广州沙面建筑群、圣心教堂是极具代表性的西方建筑;岭

9、南大学马丁堂是岭南地区最早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广州中山纪念堂和市政府大楼等是中西合壁式建筑的典范;湛江硇洲灯塔更是世界上现存的两个水晶磨镜灯塔之一,在东南亚享有盛名。华侨文物众多。广东是全国华侨最多的省份,旅居世界各地的华侨吸取居住国的建筑形式,结合我国传统建筑,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建筑形式。开平碉楼和立园、珠海陈芳故居、汕头陈慈簧故居、梅县联芳楼和佛山简氏别墅等都是华侨建筑的杰出代表。江门新宁铁路北街火车站旧址、汕头存心善堂、广州爱群大厦、十九路军抗日阵亡烈士坟园等是爱国华侨积极参与祖国经济建设和社会进步事业甚至牺牲生命的历史见证。(二)广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成就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经

10、过全省广大文物工作者的努力,广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建立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基本制度。开展了三次全省文物普查,初步摸清了全省历史文化资源情况,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与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确立了分级保护制度,各级人民政府核定公布了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街区、村镇;大部分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了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建立了记录档案,部分文物保护单位编制了专门的保护规划;全省各级政府拔出的文物修缮专款不断增加,形成了较为完善的文物修缮工程管理制度,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广裕祠的维修工程在2003年9月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亚太地区文物保护杰出项目奖第一名;在对外开放和发展旅游事业中,许多文物

11、古迹和革命旧址已经成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得益彰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旅游场所,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博物馆事业快速发展。建设了一批规模较大、设施较先进的博物馆,南越王墓博物馆于1999年被国际建筑协会列入世纪建筑精品,投资9亿元的广东省博物馆新馆和投资15元亿元的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于2004年动工。博物馆数量增长快速,全省共有博物馆、纪念馆、陈列馆170多座,约占全国总数的8%,文物藏品总数60多万件。1995至2005年间全省文博单位共接待观众6778.4万人次,平均每年接待观众329.3万人次,其中外宾41.2万人次。博物馆陈列水平不断提高,深圳市博物馆近代深

12、圳、广州市文化局主办的羊城文物珍藏和孙中山故居纪念馆举办的孙中山先生生平事迹展览分别被国家文物局评为1997和1999年全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广州艺术博物院的藏品陈列和东莞海战博物馆的鸦片战争海战陈列分别获得2000年度全国博物馆陈列最佳制作奖和最佳形式设计奖。 2004年成功启动了“流动博物馆”网络,举办了珠联璧合泛珠三角文物精华展和荆楚辉煌一湖北省楚文物精品展等,成为打破区域分割、整合文化资源、创新发展机制、提高省内及泛珠三角区域文化合作的成功实践。考古工作成果丰硕。积极配合基本建设开展考古调查与勘探工作,取得一系列成果。1995年发掘的广州南越国宫署石构建筑遗址,1997年发掘的南越国宫

13、署御苑遗址,2000年发掘的博罗横岭山先秦墓地,2001年发掘的深圳屋背岭商代墓地,2003年发掘的南汉康陵、德陵分别被评为当年的“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南海I号”水下考古是我国目前最重大的水下考古发现,在阳江市成立了亚洲首个全国水下考古基地。对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全省文博单位积极开展文物对外交流,交流规模和范围不断扩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达到了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2001年以来赴国外及港澳台地区举办文物及艺术品展览79批次;境外来粤举办文物展览16批次;境内外文物考察交流200多批次;接收海外人士捐赠文物逾千件。2002年以来,粤港澳三地召开了6次文化合作会

14、议,建立了有效的合作机制。1999年以来,广东省文化厅与德国有关机构合作,赴德国举办了5期文物保护与博物馆管理培训班,参加培训学员95人次。文物队伍不断壮大,业务素质不断提高。全省现有文物博物馆机构近202个,其中文物保护管理机构39个,其他文物机构6个,文物商店2个(文物代销点15个),文物科研机构2个,各级博物馆144座。全省文物从业人员2929人,其中高级职称的107人,中级职称266人。自1996以来,省文化厅先后举办了文物培训班14期,参加人员近1000人次。通过培训,提高了文博队伍管理和专业人员的整体水平,培养了一批作风正,专业水平较高的文博人才,为全省文博事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15、。社会文物管理工作日益规范。广东是文物流通大省,打击文物非法交易、文物走私等犯罪活动的任务相当艰巨。1993年,省政府颁布了广东省文物商业管理办法和关于对旧货市场销售的文物监管物品实施管理的通告。1994年,国家文物局确定北京、上海、广东进行文物境内拍卖试点工作,广东成为全国最早从事文物拍卖试点的省市之一,开创了许多国内艺术品和文物拍卖之最,为我国文物拍卖试点和管理工作积累了经验,做出了贡献。为有效打击文物犯罪活动,2001年成立了由省公安厅、省文化厅、省工商局、海关广东分署组成的广东省打击文物犯罪工作协调小组,建立了打击文物犯罪合作机制。1999年以来省文化厅接收执法机关移交文物60000多

16、件,并与广州、深圳海关签署了共同打击文物走私犯罪合作备忘录。科学研究成果显著。广东文博工作人员在艰苦的日常工作当中,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积极坚持开展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麦英豪、黎金合著的广州汉墓中国考古最高成就奖夏鼐奖;王贵忱与欧初合编的屈大均全集获得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叶其峰所著的古玺印与古玺印鉴定研究获广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杨式挺的岭南文物考古论集获广东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李才垚主编的康有为梁启超与维新运动获文化部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广东省博物馆与广州半导体材料研究所合作的“书画展柜空气净化过滤系统的研究”为1994年广东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 1997年度获国家

17、文物局文物科技进步三等奖,被国家科技部评为“九五”科技成果奖;麦英豪主编的西汉南越王墓发掘报告获全国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三、当前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当前,广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文物保护机构不健全,人员严重不足。广东是全国省级文物行政人员编制最少的省份(海南除外),也是历史上省级文物行政人员编制最少的时期。目前,负责全省文物行政管理工作的省文物局仅有人员编制5人,长期靠借用或聘用人员维持正常管理,尚有部分地级市没有设立文物科,许多县、区没有文物专职干部,根本无法适应当前文物保管理的需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工作受到了削弱,严重影响了文物事业的发展。与省

18、其他厅局比较,根据国务院关于部委管理的国家局设置的通知(国发20039号),由部委管理的国家局共10个,凡是国家部一级设立了二级局的,我省有关厅均设立了相应的二级局,唯独刚批准设立的文物局为省文化厅内设的正处级局。与兄弟省市比较,除个别省外,全国绝大多数省市都设有副厅级的文物局。从国际上看,英、法、德、意、埃、印等国均设有专门的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机构。德国柏林市文物局有60人,黑森州文物局有近200人。文博队伍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专业人才缺乏。在广东全省的文博队伍中,从事文物维修设计、养护的专业技术人员匮乏,没有一个获得资质的文物维修设计事业机构,也没有拥有资质的文物保护规划设计部门。特别是缺乏文

19、物科研、展览陈列设计等方面的专业人员。近年来因机构改革,人员调动频繁,相当一部分文物行保护管理人员的业务素质不高,专业基础知识薄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甚至降低了全省文物保护事业的工作水平。文物保护“五纳入”措施不落实,文物保护经费严重不足。国务院在1997年关于加强和改善文物工作的通知中提出的文物保护“五纳入”措施至今已历时八年,但一直以来,在我省许多地区得不到贯彻执行,导致一批重要的濒危的文物保护单位得不到及时抢修,一些古遗址、古墓葬等野外文物得不到有效保护,社会上的珍贵文物得不到及时征集,相当部分的山区和贫困地区博物馆工作人员收入微薄,有的甚至连人头费都不能保证。作为省级财政,流散文物的抢救

20、征集,文物保护的科研活动,抢救性的考古发掘等均没有专项经费。重建设,轻保护,破坏文物的事件屡有发生。近年来,相当部分地区的党委政府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贯彻执行文物保护法只停留在口头上,重视经济利益,轻视文物保护、基本建设过程中以权代法,以言代法的行为屡有发生,破坏文物的现象仍相当严重。在基本建设过程中,一些建设单位没有依法配合文物部门进行文物调查、勘探和考古发掘工作,致使许多有价值的古遗址、古墓葬被毁坏;一些建设单位,未经批准在文物单位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内乱搭乱建,导致文物环境风貌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在旧城改造过程,不少历史文化街区,古村落荡然无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广州市的“

21、六.二三”沙基惨案纪念碑、徐闻县的贵生书院门前古道;广州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黄氏宗祠、登记保护单位八路军办事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906年兴建的我国最早的民办铁路始发站台山“新宁铁路总站旧址”、 “梅县学宫”等在未经批准的情况下被擅自拆毁。据不完全统计,20多年来,全省有近30处文物保护单位被完全毁坏,数百处古遗址、古墓葬、近现代重要史迹及代表性建筑已消失。重建设,轻规划,80%以上的历史文化资源没有专门的保护规划,乱建设,乱开发的现象相当普遍;历史文化资源闲置、人造景观泛滥、珍贵文物惨遭破坏,60%以上不可移动文物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没有合理利用;景点规模小、品位低、综合效益差,缺乏拳头旅游品

22、牌等。文物保管条件落后,文物安全形势严峻。全省文博单位文物库房面积普遍不足。全省文物库房总面积为27745平方米,如按藏品总量平均计算,每平方米的库房存放量为18.5件。省博物馆文物库房仅有2000平方米,每平方米的库房存放量为59件。此外,全省有44个博物馆没有文物库房,有6个市的藏品保护费为零。现有的文物库房设置普遍简陋,技术防范设施达标率低,没有湿度,温度、光照和科学调配设备,文物藏品自然风化和化学腐蚀的现象不断发生。近年来,文物盗掘、盗窃案件屡有发生,文物安全形势日趋严峻。文物保护科技手段落后。广东大部分地区为南亚热带湿润季候风气候,高温、高湿、多雨、暴雨、台风为主要气候特征。在这种气

23、候条件的影响下,相当一部分文物古迹经常受到暴风骤雨的严重破坏,沿海地区的文物还经常遭受盐分空气的侵蚀。广东文物科技研究与应用十分落后,文物科技人才少,没有专门的科研究经费,面对土质遗址保护、摩岩石刻风化、古建筑防损等普遍存在的问题,没有有效的应对办法。文物信息化程度低,至今没有建立起全省文物信息数据库,影响了文物事业的发展。三、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经验纵观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发展历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经验是:只有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文物保护工作充分融入到党和国家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之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促进文物事业全面发

24、展。文物保护是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联。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广大文物工作者满怀热情,文物事业翻开了新的一页。“文化大革命”期间,广东的文物事业遭到了严重的破坏,但一些有识之士和文物工作者不畏艰险,抢救了大批文物,保护了许多重要古迹。改革开放以后,广东文物保护工作出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党和国家及时调整文物保护政策,广大文物工作者与时俱进,探索出许多有效保护文物与合理利用文物的模式和方法,全省文物事业得到了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只有坚持贯彻文物保护法和文物工作方针,完善文物保护法规体系,才能确保各类文物得

25、到有效保护,保证文物不受各种人为因素的破坏。面对经济建设破坏文物的行为,大多数文物工作者敢干顶住阻力和压力,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使许多文物免遭基本建设的破坏。广东也存在许多文物遭受毁灭的历史教训,主要原因是执法不严、违法不究造成的。“文化大革命”期间和改革开放后的个别领导重视经济利益,轻视文物保护,以权代法,以言代法,造成破坏文物的事件时有发生,是历史上文物受破坏最严重的两个阶段。只有坚持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全力争取各级领导对文物保护工作的重视和支持,才能把更多人力、物力用于文物事业发展。在全省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下,文物保护经费不断增加,近10年来,开展了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文物抢救维修

26、和保护工作,新建了一批设施先进的博物馆。事实证明,什么地方党委和政府重视文物保护工作,什么地方的文物事业发展得又快又好。只有建立国家保护为主、全社会参与的文物保护机制,才能有效遏制破坏文物行为发生。广东文物事业发展的实践证明,文物保护工作涉及面广,仅靠文物部门自身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真正做好文物保护工作,有效遏制破坏文物的行为,必须建立有效的合作机制:财政、城建、国土、公安、海关和工商等有关部门通力合作,人大、政协发挥监督、指导作用,动员新闻媒介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参与。只有相信科学,尊重科学,才能提高效能,节约资源,保证文物保护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文物保护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在历史文化名城、

27、文物保护单位的评审,文物保护工程方案、文物保护规划、博物馆陈列方案、考古发掘与大遗址保护方案、文物安全技术防范方案等方案编制与评审,以及建立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文物藏品档案等工作中,都必须聘请有关专家充分论证,严格把关,才能保证工作质量和水平。方案未经论证,仓促施工,不仅会造成资金的巨大浪费,甚至导致文物本体和环境风貌受到破坏、无法挽回的严重后果。只有坚持做好文物保护各项基础工作,才能促进文物事业稳步发展。 开展文物普查登记工作、建立规范的文物保护单位“四有”档案和博物馆藏品档案是一项系统性的基础工程,是文物部门主动工作,开拓创新的体现。只有通过普查,摸清各地区现存文物古迹的数量、分布、

28、时代、面积、保存状况、环境状况、文物价值和开发利用价值和馆藏文物的数量、级别、品类、价值和保存状况等,才能为做好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规划和利用奠定坚实基础。只有合理利用文物,充分发挥文物的教育功能,才能更好地保护文物。实践证明,完善博物馆、纪念馆的设施,把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和博物馆、纪念馆建设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文化旅游的重要场所,实现文物保护利用再保护再利用的良性循环,是文物事业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只有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文物队伍,充分调动文物工作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才能是保障文物事业持续发展。文物工作者是文物保护事业的参与者,是保护文物的中坚力量。广东历代文物工作者,在极艰苦的条件下,始终

29、坚持依法行政,严格执行和广泛宣传文物保护法律法规,认真学习业务知识和业务技能,在本职工作中积极主动,诚实肯干,甘于奉献,思路明确,使广东的文物保护事业一直向前发展。四、广东省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基本思路与对策广东是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大省,但存在着经费严重不足,机构不健全,专业人员缺乏,科研力量欠缺等许多问题,因此,还不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强省。广东要成为全国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强省,基本思路与对策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将文物保护工作融入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谐社会的工作大局之中,深入贯彻文物保护法和“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认真落实中共

30、广东省委、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和广东省建设文化大省规划纲要(20032010年)提出的目标和任务。坚持“全面规划、突出重点、统筹安排、加强管理”的原则,以建设文化大省为契机,根据广东文物工作自身的特点和规律,抓住机遇,统筹兼顾,求真务实,开拓创新,整体推进全省文物事业。大力推进文物保护基础工作,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各项文物保护制度。认真做好广东省文物保护“十一五”规划编制、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街区、村镇的核定公布、全省历史文化资源普查登记、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四有”规范档案、文物保护规划、文物藏品规范档案、馆藏文物鉴定、文物安全防范等各项基础工作。建立和完善文物保护工程管理、博

31、物馆登记、重大文物事故责任追究、文物突发事件应急方案、定期检查监督、文物保护方案评审、文物保护奖励等各项管理制度。建立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和文物鉴定委员会。大力推进重大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和文物示范单位建设,带动全省文物事业发展。抓好全省文博示范单位建设和省博物馆新馆、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南海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工程、开平碉楼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程、河源石峡恐龙遗址公园、曲江马坝人遗址公园、南越国宫署遗址公园、虎门炮台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树立典型,以点带面,带动全省历史文化保护事业发展。大力抓好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建设,完善红色景区设施,将之建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俱佳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抓好虎门上横档炮台

32、、潮州广济桥、始兴满堂围等重大文物保护工程,评选一批优秀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在重点项目的选择确定上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实事求是,注重实效。积极探索文物保护与利用新模式,总结和推广成功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经验。大力加强省内合作、省际合作、泛珠三角合作和境外文物合作,优势互补,整合资源。整合全省各级各类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资源,减低展览运作成本,丰富城乡群众的文化生活,解决基层博物馆“门庭冷落”的现象,继续扩大和完善“广东流动博物馆”网络。加强粤港澳交流与合作,整合三地历史文化遗产资源,发挥各自优势,优势互补,共同打造岭南文化品牌,重点做好 “粤港澳文物大展”和合作开展国际博物馆日活动,促进文物博物馆事

33、业的发展。在成功地举办了珠联璧合泛珠三角文物精华展和荆楚辉煌一湖北省楚文物精品展等大型文物展览的基础上,创新思维,引进新理念,尝试新模式,主动开展多种形式、多渠道和全方位的泛珠三角合作,开创历史文化资源合作的新领域。认真学习和借鉴世界各国文物保护管理的成功经验和做法,积极组织文物出国展览或国外文物来粤展览。大力推进文物保护管理体制改革,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文物保护的积极性,加强文物部门自身建设,提高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完善省、市、县(区)三级文物保护管理机构,广泛建立群众性的文物保护组织,引导群众自觉保护文物,确立以国家保护为主、动员全社会保护参与的文物保护体制。建立文物保护以政府投入为主,鼓励

34、社会参与的多元投、融资机制。切实加强文物部门自身建设,做好人才规划、培养、使用、配置与管理工作,建立一支学历、梯次和门类结构合理,有专业性权威的文物专业队伍。大力组织在职文物人员参加各类培训学习,引进文物高精尖专业人才,培养中青年业务骨干,不断提高行政人员的执政能力和专业人员的业务水平。大力推进文物信息化建设和文物科学研究工作,提高科学技术在文物保护工作中的作用。加强文物科学研究工作,加大现代科技在文物保护中的应用。针对文物抢救保护工作中具有迫切性和普遍性的科技难题,有组织、有重点、有计划地开展科技攻关,积极主动地争取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部门的参与合作,研究考古发掘现场有机物提取和保护技术、土质

35、遗址保护、石质文物保护、潮湿环境下木构建筑防虫和防霉技术等课题。积极探索利用现代科技鉴定文物的方法。逐步完善省博物馆、省考古所、南越王墓博物馆等一批修复技术中心。建成全省文物信息中心,实现文物资源数字化、文物管理和信息传播网络化。在全面普查的基础上,编辑出版广东县域历史文化资源丛书,作为地方领导进行科学决策和借助文化资源发展地方经济的参考手册,扭转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被动局面。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专家学者和社会舆论在文物保护中的作用,实现文物保护管理工作的程序化、规范化和决策科学化,提高工作效率。大力发挥文物在弘扬民族精神、爱国主义教育、促进国家统一和推动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坚持把文

36、物工作的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力求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妥善处理文物保护与经济建设、文物保护与发展旅游、文物保护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关系。尽快编制区域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规划,以有效保护、整合、开发和利用各类历史文化资源。通过规划合理配置各类旅游服务设施,防止擅自改变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和旅游开发破坏历史文化资源的事件发生,提高历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科学性和安全性,使有效保护和永续利用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业成为当地文化产业的支柱。大力发展特色博物馆,鼓励发展行业博物馆和私人博物馆,完善具有地方特点的博物馆体系,对博物馆、纪念馆和文物保护单位的利用进行研究,建立行之有效的文物利用管理制度和方式

37、。大力做好未成年人教育工作,充分利用文物资源,建设一批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得益彰的、在全国有影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进一步强化博物馆精品意识,为公众提供更多的优秀陈列和展览。在遵守文物保护法律的前提下,鼓励各种渠道的资金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投入,创新灵活多样的经营方式。制订优惠政策,有效引导社会资金投资涉及文物保护的环境整治、道路通讯以及各类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充分实现历史文化资源的价值。抓住各地历史文化资源的特色和地方优势,重点建设一批特色鲜明、历史价值高的历史文化景点,打造内涵丰富、知名度高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形成一地一品、一地一特色历史文化旅游网络。大力贯彻文物保护法和文物工作方针,进一步加

38、强文物法制建设。广泛宣传文物保护法,对积极保护文物的事迹予以表彰,对破坏文物或者保护不力的现象予以曝光,营造一个“爱护文物可敬,破坏文物可耻”的良好社会氛围,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文物保护意识。普法部门应当将文物保护法列入普法内容,各级党校和行政管理学院应当在法律课程中增设文物保护法,提高公务员和领导干部的文物法制观念。大力贯彻文物保护法和文物工作方针,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遏制破坏文物事件的发生。颁布实施广东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完善文物法规体系,为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提供更加有力的法律保障。只要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文物保护法和文物工作方针

39、,牢固树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造福子孙后代的观念,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积极落实上述措施,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与时俱进,通过五到十年的不懈努力,广东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事业必将居于全国前列。附件:广东省博物馆名录广州市海珠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广州市黄埔军事博览中心西汉南越王博物馆毛泽东同志主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纪念馆广州博物馆广东革命历史博物馆广州艺术博物馆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广州市海珠区文化馆邓世昌纪念馆海珠博物馆增城市博物馆番禺博物馆广东民间工艺博物馆何香凝美术馆深圳玺宝楼青瓷博物馆深圳市宝安区科技馆深圳市中英街历史博物馆深圳市南山区天后博物馆深圳美术馆深圳市博物馆深圳市

40、龙岗区东江纵队纪念馆岭南画派纪念馆广东省博物馆广东美术馆翁源县博物馆(翁源县客家民族博物馆)韶关市博物馆新丰县博物馆珠海市斗门区博物馆珠海市博物馆汕头市博物馆汕头市潮阳区博物馆南澳县海防史博物馆揭西县博物馆揭阳市博物馆佛山市高明区博物馆佛山科学馆南海区博物馆佛山市顺德区博物馆佛山市三水区文化馆鹤山市博物馆台山市博物馆江门市科学馆江门市博物馆开平市华侨博物馆恩平市博物馆湛江市博物馆雷州市博物馆徐闻县博物馆遂溪县博物馆广东省电白县博物馆信宜市博物馆化州市博物馆茂名市博物馆广东省肇庆市博物馆罗定市博物馆云浮市博物馆高要市博物馆郁南县博物馆广东省封开县博物馆广宁县博物馆德庆县博物馆惠州市博物馆惠州市惠

41、阳区叶挺纪念馆梅县博物馆兴宁市博物馆海丰县博物馆陆丰市博物馆河源市博物馆紫金县博物馆广东省和平县博物馆龙川县博物馆清远市博物馆连山壮族瑶族自治县博物馆东莞市博物馆鸦片战争博物馆(虎门林则徐纪念馆)岭南画院东莞科学馆中山市博物馆中山科学馆潮州市博物馆潮州市韩愈纪念馆饶平县博物馆乐昌市博物馆潮州市湘桥区民居文化展览馆珠海市古元美术馆梅县客家文化博览中心广东客家博物馆佛山市禅城区博物馆叶绿野美术馆佛山市博物馆东莞市莞城美术馆广东书法院深圳市红荔精神绿化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丰顺县博物馆新兴县博物馆佛山市石景宜刘紫英伉俪文化艺术馆龙门县博物馆广州市越秀区博物馆潮州市八珍楼陶瓷有限公司从化市博物馆梅州市华侨城博物馆四会市博物馆广东华侨博物馆兴宁市优雅美术馆东莞市冠和博物馆广州市荔湾区博物馆(007493602)潮州名茶馆潮州市仰中美术馆佛山市高明区世纪钱币博物馆.顺德展览馆东莞市科学技术博物馆罗定市鸿峰博物馆梅县精宫博物馆潮州市淡浮收藏院广州市明珠艺术馆有限公司梅州市科技馆东源县博物馆广东南雄珠玑镇珠玑巷博物馆有限公司广州市仑头文化艺术发展有限公司深圳市罗虹美术馆惠州市冠和博物馆东莞市观音山古树博物馆韶关市科技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