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史纲期中论文 - 论文关键字:改革 利益 体制 权力 建立 政治 社会 国会 议会 民国初年的议会政党政治失败原因简析 1911 年 10 月 10 日,武昌一批深受革命思潮影响的新军官兵打响了辛亥革命的枪声。随后,各省相继宣布脱离清政府而独立。一时间河色变,偌大的清帝国土崩瓦解。与清王朝一起终结的,还有统治了中国社会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然而,封建帝制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太平盛世就此到来。孙中先生“驱逐鞑虏,建立民国”的口号仅仅实现了一半。一种新的政治制度急需在这个古老的东方国度上建立。各方都希望能建立一个永久性的民国政府来代替清政府的统治。而在新政府的蓝图上,民国初年的政治精英们
2、不约而同地都把目光投向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 这种想法实际上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主观上的原因。当时的政治精英思想当中有一个相当普遍的共识,即认为西方的议会民主政体是最先进的一种政治体制,放之四海皆准,多元竞争的议会民主政体,就像一件可以避雨的雨具一样,可以被不同人使用,民主体制与雨衣一样,与使用雨衣者的身体、肤色、教育与历史背景毫无关系。第二个原因是客观的原因。在清朝被推翻以后,各省处于一种无序的状态,各自为政。22 个省要想聚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只有一个办法,那就是一个省一票,形成联邦共和制。在南北和议过程中,双方达成这样一种共识,由袁世凯担任总统,以换取逼清室退位,通过这个办法来建立起共和体制
3、。就这样,中国就选择了西方多党竞争的议会制的现代化道路。 最初,代表们希望以美国制度为蓝本来建立一个新的国度。确实,从今天的角度来看美国的政治模式依旧是世界上最为先进的制度之一。随后制定、实施的临时政府组织大纲以及依据该大纲而成立的南京临时政府,均以总统制代议制政府为国家政权的基本架构。 可在当时,失去了一个强有力的政府约束的中国早已是一盘散沙。社会对分权制的呼声,既包括对中央权力层次实行三权分立,确立权力制衡机制,也包括在国家结构上实行地方自治,允许地方政府更多的权力。分权体制的这两方面,均最终体现为削弱中央行政权力。而在这一时期,削弱中央行政权力,恰恰不利于强国富民、维护统一的国家利益和民
4、族利益的需要。民国初建,百废待兴。社会变革,政治改革,均为建立新的社会秩序、实施强国富民政策所必需。而无论是社会变革,还是政治改革, 都需要强权者的推动。政治改革涉及权力和利益的再分配。在政治改革中,必然同时出现新的既得利益者和利益受侵削者。由人的本性所决定,在政治改革中,利益受侵削者必然会采取种种手段,阻止改革。维护现状, 恢复传统,常常是利益受侵削者反对改革采取的最有效手段。而政治上的强权者恰恰能够压迫利益受侵削者,推动政治改革。同时,强权者也可通过有效手段,迫使既得利益者在某些方面作出必要让步,缓和因改革而引起的利益冲突,以使政治改革顺利进行。由此可见,在实施由传统的集权体制向近代分权体
5、制变革过程中,需借助同样具有集权色彩的一元化权力体制。孙中与同盟会没有这种实力,因此,由更有实力的袁世凯取代孙中就任临时大总统就成为一般人的期望。可是为确保南方革命党人对政权的控制,临时约法 因人设制, 改变初衷,而实行内阁制,并且加强内阁和议会的权力 ,缩小总统权力,以此保证国民党对政权的总体控制。这就在制度上为日后的变故埋下了祸根。 根据权力制衡原则,立法、行政、司法三机构各自独立行使权力,相互制约。其中任何一方都有保护自己、限制他方的法定权力。同样,任何一方如果滥用法律赋予的权力,他方均可以合法的方式,对其实施限制。这样,任何政治危机,均可在体制内通过合法方式加以化解;立法、行政、司法三
6、机构,任何一方,都难以通过合法方式建立自己为主的专制统治。 在民国前期的政权机构中,作为立法机关的国会, 在体制上处于不受存废制约的地位。而行政机构处于较为不利的地位。一方面,总统、国务员受到议会和法院的监督,后者拥有对前者实施弹劾的法定终极手段。而对于议会,无论是总统,还是法院,均不拥有任何法定终极手段。每当国家陷入政治危机,内阁总理可能被免职,内阁可能被解散,但国会却超然于其外。这一状况,虽然在法律上使国会处于有利地位,但由于行政与立法二机关之间的分歧难以通过合法渠道加以弥合,更不能通过对等的解散内阁或解散议会的方式,组建行政、立法两大机构新型关系,必然使得二者之间的矛盾积重难返,最终导致
7、寻求矛盾的外部解决,通过法律外的因素化解危机,武装冲突在所难免。民国初期,国会在多数情况下,处于没有军队支持的境地。因而出现三次被非法解散、并最终被彻底废弃的结局。 另一方面,国会权力的盲目扩大也降低了议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价值。议会政党政治非但没能实现它的建立者们富国强兵的初衷,反倒是它的非理性成分迅猛发展。这首先表现为议会内部党派利益高于国家利益,高于民族利益。不同党籍的议员,在议会内的活动,过于突出其一党私利,不惜违反基本的政治道德,违反议会政治应遵循的基本规范,甚至不惜牺牲国家利益和民族利益。同时,民国初期议会内部政党政治的非理性发展还表现为党派之见的极端化对立。党派与党派之间,常常处于
8、极端化对立之中,甚至形成完全敌对的立场。以致于常常借助议会外的力量,以非议政手段,以期达到议政目的。包括借助政府的行政力量,借助新闻媒体的力量,更有极端者,主张以暗杀手段打击对立政党的重要人物。 其次,议会在确立自己社会基础的政策方面,也存在重大失误。国会几次受到行政权力以及军事力量的非法干预,甚至被解散、废除,在当时社会产生的反应却微乎其微。虽有部分新闻媒体加以报导,但并没有造成具有重大影响力的声势,也没有得到自己的利益团体的支持。各个政党没有形成广泛的社会基础,也没有根基扎实的利益团体的支持。或者说,其阶级意向不明,缺少鲜明的阶级基础。一般平头百姓在经过数千年的转制帝制之后,早已丧失了对政
9、治的敏感,更不用谈对政治的负责了。民国初年,民族资产阶级的实力尚显弱小。国会以政治家与知识分子为主,受传统思想影响,他们将自己与直接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工商业对立起来。以致于出现作为民族资产阶级的工商业者以自己所掌握的经济手段与本应代表自己利益的国会展开斗争这一奇特现象。先天不足,导致了这样的议会政治最终失败。 事实上,从后来台湾、韩国的经验来看,在那样的一个时期,最最需要的是一个开明转制的统治者,可惜袁世凯没能做到。相反,他正是利用议会政治自身存在的弊病,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不利于议会的舆论,使国会第一届常会在悲壮的政治气氛中被解散,也为民国议会政治的发展开了一个极为恶劣的先例。袁世凯从集权,到专
10、制, 最后发展到帝制自为,全面复辟封建政治体制,这与他作为旧制度的代表人物有密切关系。 西方议会民主制,是在西方特殊的历史条件下面,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适应自身的经济社会与文化条件的过程中逐渐演变过来的。更具体地说,竞争性的多党政治,需要契约性的游戏规则意识作为条件,但是,这种契约游戏规则的建立,又必须要有法制传统作为条件,而要有法制传统在人心中的权威,又必须要有个人权利和义务的对等意识,而这些价值观念与意识,又需要市民阶级或中产阶级的充分发展,中产阶级发展又需要市场经济,市场经济又需要市民社会,需要发达的信息系统,所有这些因素,实际上都是相互依存、相互补充,相互制约,一环套一环。凡此种种因素
11、彼此结合,构成了历史上发展起来的一个有机整体。 遗憾的是,包括中国在内的后发展国家与民族,在推翻旧专制或推翻前殖民主义之后,当各国政治精英在本国建立起仿效西方的议会民主制以后,这些国家根本来不及在社会、文化、经济与教育领域,同时完成这样一种社会转变。整个社会、文化与经济结构还是传统的,于是,就出现了仿效西方的多元竞争型议会制,被嫁接到传统的社会经济大系统之上。这一政治体制无法从社会、经济、与文化系统中获得对自己的支持。多党制下的政治精英活动的无规则性,以及彼此仿效而形成的失范状态,均可以从这一理论解释中得到说明。而这一点,也是在中国新时期的民主化进程中值得吸取的教训。否则,操之过急只会导致悲剧再次上演。 参考文献:民国初年的政党 ,张玉法著民国前十年 ,唐德刚著论民国初期议会政治失败的原因 ,作者:朱勇二十世纪中国的六次政治选择 ,作者:萧功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