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十一,目 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重要性和紧迫性,第一节,一、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提出,第一,这是抓住和用好重要战略机遇期、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必然要求。,第二,这是把握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有力应对来自国际环境的各种挑战和风险的必然要求。,第三,这是巩固党执政地位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现实依据,战略机遇期,1)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跨越,两 种 可 能,黄金发展期,矛盾凸显期,政策得当,执政思想明确 引导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顺利实现工业化现代化。,政策失误,经济社会发展 脱节,社会利益格局严重 失衡,社会分化日益加
2、剧, 社会矛盾不断增加,经济 社会发展停滞不前,甚至 使社会陷入倒退。,许多深层次矛盾凸显,2)一些地方片面追求发展速度,使人口、资源、环境等工作面临诸多问题和挑战,问 题 与 挑 战,人口问题:数量多、素质不高、结构不合理,资源矛盾突出:矿产资源、耕地、水资源等,环境问题依然突出,劳动就业压力将越来越大,3)经济体制变革及社会结构转型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发展,为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活力 经济体制变革也引发利益格局的调整和社会的分化。 存在着:社会各阶层之间、社会阶层内部、地区之间、地区内部、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群体利益与个人利益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框架基本确立,而利益
3、均衡机制却没有相应建立 社会差距越拉越大,各种利益关系出现严重不平衡,新的社会阶层 (10个社会阶层) 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2.1%) 经理人员阶层(1.5%) 私营企业主阶层(0.6%) 专业技术人员阶层(5.1%) 办事人员阶层(4.8%),个体工商户阶层(4.2%) 商业服务员员工阶层(12%) 产业工人阶层(22.6%) 农民劳动者阶层(44%) 过渡性的特殊阶层(3.1%) 划分依据:掌控的社会资源,职业。,过渡阶层,社会排斥 经济上、政治上、社会关系上、心理上、文化上长期被隔绝、生活质量低下,甚至不能享受公民地位所赋予的公民政治与社会权力。,上访的农民,扩大中间阶层比例,介于社会
4、高层与社会底层之间的缓冲层政治稳定 会形成一个庞大而稳定的消费市场经济稳定 代表温和、保守的意识形态思想稳定,基尼系数=A/A+B 基尼系数值介乎01 基尼系数值越小收入差距越小,反之亦然,收入差距扩大,按照国际惯例,基尼系数 在02以下,表示居民之间收入分配“高度平均”, 在0203之间表示“相对平均”, 在0304之间为“比较合理”, 同时,国际上通常把04作为收入分配贫富差距的“警戒线”, 认为0406为“差距偏大”,06以上为“高度不平均”。,我国基尼系数变化,2001年基尼系数比较,2010年,据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的中国基尼系数,目前已扩大至0.458。,地区差距,东西部差异,城乡差
5、距,2008年为3.31:1,城乡差距,行业收入比,电力、石油、金融等行业收入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高达10倍。,新木桶效应,4)社会应急处理机制不健全,公共危机和突发年事件难以有效预防和及时处理,公 共 危 机 和 突 事 件,自然灾害频繁发生,传染病等公共卫生问题突出, 且应对经验不足。,重大安全事故频繁发生: 2005年540万起 ,约20万人死亡, 直接经济损失3253亿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理论意义,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认识的
6、深化,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第三,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的深化,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和谐社会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科学含义,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社会,应该是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基本特征,准确把握科学内涵,二、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含义(277),把握和谐社会的性质,把握构建和谐社会同三个文明的关系,把握构建社会
7、主义和谐社会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系,四、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含义p239,现实意义,第一、有利于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 第二、有利于切实维护和促进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第三、有利于进一步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四、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好地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 总体思路,第二节,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指导思想,十六届六中全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
8、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建设和谐文化、完善社会管理、增强社会创造活力,走共同富裕道路,推动社会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协调发展。,指导方针,总体要求,工作 重点,工作导向,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基本原则,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
9、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有利条件,第一、政治保证; 第二、物质保证; 第三、坚实基础; 第四、思想保证。,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目标任务,按照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根据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 。p248,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第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第二,优化教育结构。 第三,推进教育改革创新。 第四,坚持教育公益性质。
10、,日本前文部大臣荒木万夫曾经指出:“从明治以来,一直到今天,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战后经济的发展非常惊人,为世界所重视,造成比情况的重要原因,可归结为教育的普及和发展。” 美国著名发展经济学家舒尔茨说:“战后日本物质资本存量几乎荡然无存,但其国家财富中的重要部分具有知识水平的人还大量存在。”,早在1872年明治政府颁布学法令时,就在学制布告中提出了一个非常明确的口号,要在全国做到“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 日本前内阁总理大臣福田赳夫:人是我国的财富,教育是国政的根本。,人才强国: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中,要把人才作为推进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努力造就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劳动者、
11、数以千万计的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建设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较高的人才队伍,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把我国由人口大国转化为人才资源强国。,年份 美国获诺贝尔奖人数 全球获诺贝尔奖人数美国获奖比例 19011936 13 126 10.3 19431997 170 320 53 19982000 16 25 64,抢夺人才:,美国:“阿尔索斯突击队” 原子能专家哈恩 火箭专家冯.布劳恩、 原子科学家海森堡 “得到海森堡比俘获10个师的军队更有价值”,目前全世界接近2亿人在出生国以外工作。在中国、印度、俄罗斯,甚至都有超过50万以上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流失到西方发达国家。同时,美国仅
12、仅在1990年到2000年间就接受了415万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移民。,二战之前,德国获得诺贝尔奖的科学家总数甚至是美国的3倍。半世纪后,全世界自然科学领域诺贝尔奖得主40已经来自“美国制造”,超过70的诺贝尔奖得主被美国聘用,在美国工作。 中国和印度并不是人才流失比例最高、受害最深的国家,但绝对是目前世界上数量最大、损失最多的人才流失国。改革开放后移居海外的新华侨华人已经超过600万,2000年以来每年都有大约40万人离开中国,大部分是通过技术、投资移民以及留学等渠道流失的人才。我国官方研究机构不得不承认:中国流失的顶尖人才数量在世界居于首位。,截至2008年,中国已经派出接近140万留学生,
13、居世界之最,而归国留学人员却只有39万,滞留在海外的留学生已经超过百万,无论数量还是比例都是世界罕见。 清华和北大是中国最顶尖的两所大学,但1985年以来清华大学高科技专业毕业生80去了美国,北京大学这一比例为76。科学杂志甚至把清华、北大称为“最肥沃的美国博士培养基地”。,我国的目标:到2020年成为人力资源强国: 12年教育要普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要达到40%,也就是说同龄青年当中40%接受高等教育,剩下的60%也要接受完中等职业教育,然后进入劳动力市场,2020年我们不仅在规模上面是世界第一的,我们整个人口的素质,在世界上也是名列前茅,这样我们才能成为一个人力资源强国。,二、加快推进以改
14、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二)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第一、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 第二、鼓励自主创业、自谋职业。 第三、推进就业体制改革创新。 第四、规范和协调劳动关系,依法维护劳动者权益,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三)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增加城乡居民收入,第一,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第二,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第三,加大个人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四)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保
15、障人民基本生活,第一、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第二、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制度。 第三、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第四、发展社会救助与慈善事业。 第五、积极发挥商业保险的补充作用。 第六、要采取多种方式充实社会保障基金。 第七、把解决住房问题放在重要位置。,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五)建立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总的原则和要求是: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盈利性和非盈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二、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六)完善社会管理,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第一、推进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创新。 第二、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 第三、重视社会组织建设和管理。 第四、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和监督。 第五、健全社会治安防控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