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傲慢与偏见 (资料汇总) - 论文关键字:资料 汇总 傲慢与偏见 傲慢与偏见 ?摘要 : 英国小说家简 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是以日常生活为素材, 生动地反映了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处于保守和闭塞状态下的英国乡镇生活和世态人情。简奥斯丁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 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 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本文以小说中人物婚姻的发展过程为主线, 阐述了资产阶级婚姻的实质, 探究了简奥斯丁理想的婚姻观,并指出了小说的现实意义所在。关键词: 评析;简奥斯丁; 傲慢与偏见; 婚姻观一、引言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 描写了各种不同的婚姻关
2、系, 用最透辟的眼光向人们表明, 资产阶级婚姻的实质无非是金钱交易、利益的结合。是经济、数字决定人们的生活和命运, 决定者婚姻关系。本文即是在分析资产阶级婚姻观本质的基础上探究简奥斯丁的理想婚姻观。二、小说中人物婚姻关系的发展过程全书的主要情节是围绕在拥有五个千金女儿的班耐特一家人, 虽然他们一家人家境并不是非常富有, 也无任何显赫的社会地位, 但班耐特太太却处心积虑想替五个女儿寻找到和上流社会的贵族联婚的机会。故事主要说的是十八世纪在英国发生的四门婚姻。其中最主要的, 自然是发生在女主角伊丽莎白班纳特与男主角费茨威廉达西之间的爱恨情仇。伊丽莎白是个勇于追求爱情、漂亮聪明、坚强可爱的中产阶级女
3、子。故事主要以她对达西先生从一开始的厌恶到尊敬, 再到爱慕为线索, 也穿插了在几个发生在她身边的幸福或不幸的婚姻, 揭示了作者对那个时代女人生活与爱情的理想和期望。故事中女主角伊丽莎白第一眼看到男主角达西就是不顺眼的, 加上男主角个性的傲慢, 继而对他有了偏见。而男主角达西, 是个不受人欢迎的傲慢男子,也不屑于周遭冷淡的人际关系, 对他来说, 傲慢也许是有理的, 偏见却很无情, 这两者产生的冲击是免不了的。两个人之间也因此而常有针锋相对的言辞, 彼此之间的傲慢和偏见就造成了一开始的不愉快与误解, 但是经过种种事件的澄清, 彼此又渐渐产生一点点的感情。达西代表着“傲慢”, 伊丽莎白代表着“偏见”
4、, 他们一开始都被自己的情绪所牵引。接着一连串对达西不利的流言, 更让伊丽莎白对达西反感。当达西向伊丽莎白求婚而遭到拒绝时, 他说了一句话: “要是我耍一点手段, 把我内心的矛盾掩饰起来, 一味地恭维你, 使你相信我无论在理智方面、思想方面以及其他各方面, 都是对你怀着无条件的纯洁的爱, 那么也许你就不会有这些苛刻的责骂了。可惜无论是什么样的伪装, 我都痛恨。 ”1( P132) 达西沒有为了讨好伊丽莎白, 而改变他的傲慢性情。伊丽莎白也表现了很真实的自己, 彼此都不刻意去营造给人的印象, 表现出了最真实的一面。而开始的时候, 伊丽莎白一直活在自己的偏见之下, 而忽略思考事实的真相, 经过达西
5、的解释和自己的判断, 才最终找到幸福的归宿。在傲慢与偏见中, 奥斯丁还写了伊丽莎白的几个姐妹和女友的婚事, 这些都是陪衬, 用来与女主人公理想的婚姻相对照。如夏绿蒂和柯林斯尽管婚后过着舒适的物质生活, 但他们之间没有爱情, 这种婚姻实际上是掩盖在华丽外衣下的社会悲剧。三、资产阶级婚姻关系的实质傲慢与偏见是这样开始的“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 必定需要娶位太太, 这已经成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这样的单身汉, 每逢新搬到一个地方, 四邻八舍虽然完全不了解他的心情如何, 见解如何, 可是,既然这样一条真理已在人们心目中根深蒂固, 因此人们总是把他看作自己某一个女儿理所应得的一笔财产。 ”1( 无忧论文
6、【http:/ 】P1) 这里所说的婚姻, 显然不涉及感情, 纯粹是个经济问题、生存问题。对于那些待嫁的女孩子, 彬格莱只是个抽象所在, 她们远远看见他“身穿蓝上衣, 骑着一匹黑马”就够了, 关键是有“财产” 。2( P16) 简奥斯丁所描写的婚姻, 不是作为爱情结果的婚姻, 而是作为经济需要的婚姻。因此, 我们可以说, 与作者声称的相反, 所谓“有财产的单身汉, 必定需要娶位太太”根本不是“举世公认的真理”, 而是班纳特太太的一厢情愿。我们可以说,在傲慢与偏见中, 真正的“举世公认的真理”, 不是“有财产的单身汉需要娶位太太”, 而是“没有财产的妇女需要嫁有财产的丈夫! ”从傲慢与偏见的整个
7、描写来看, 作者不是探索妇女问题 , 而是资本主义社会, 既占有欲泛滥成灾的社会条件下的婚姻关系, 推而广之, 也是考察经济关系在婚姻、在人们生活中的决定作用。3( P25) 在傲慢与偏见中, 看到的围绕婚姻关系的描写 , 浮在最表面的是会客、喝茶、跳舞、聊天儿等一个谈笑风生的社交世界。可是, 另一方面, 这里又是一个由经济基础决定一切的生存竞争的世界。我们看到, 充斥全书的是数字, 数字, 数字。当然, 除了具体的金钱数字, 还有由经济地位决定的社会地位。是经济、数字决定人们的生活与命运, 决定着婚姻关系。由此可见, 资产阶级婚姻的实质无非是金交易、利益的结合。四、简奥斯丁理想的婚姻观简奥斯
8、丁在这部小说中通过班纳特五个女儿对待终身大事的不同处理, 表现出乡镇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少女对婚姻爱情问题的不同态度, 从而反映了作者本人的婚姻观: 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 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因此, 她既反对为金钱而结婚, 也反对把婚姻当儿戏。她强调理想婚姻的重要性, 并把男女双方感情作为缔结理想婚姻的基石。中的女主人公伊丽莎白出身于小地主家庭, 为富豪子弟达西所热爱。达西不顾门第和财富的差距, 向她求婚, 却遭到拒绝。伊丽莎白对他的误会和偏见是一个原因, 但主要的是她讨厌他的傲慢。因为达西的这种傲慢实际上是地位差异的反映,只要存在这种傲慢, 他与伊丽莎白之间就不可能
9、有共同的思想感情,也不可能有理想的婚姻。以后伊丽莎白亲眼观察了达西的为人处世和一系列所作所为, 特别是看到他改变了过去那种骄傲自负的神态, 消除了对他的误会和偏见, 从而他缔结了美满姻缘。伊丽莎白对达西先后几次求婚的不同态度, 实际上反映了女性对人格独立和平等权利的追求。这是伊丽莎白这一人物形象的进步意义。从小说看, 伊丽莎白聪敏机智, 有胆识, 有远见, 有很强的自尊心, 并善于思考问题。就当时一个待字闺中的小姐来讲, 这是难能可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品质, 才使她在爱情问题上有独立的主见, 并导致她与达西组成美满的庭。五、小说的现实意义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虽是一出闪烁着斗智意味的爱情轻喜剧,
10、但实际却告诉我们一个真理, 那就是牢固的爱情是婚姻的奠基石。为了财产、金钱和地位而结婚是错误的; 而结婚不考虑上述因素也是愚蠢的。简奥斯丁通过小说告诉人们必须行动和自省才有希望, 人的尊严绝不是与生俱来的, 而是从行动和自省中获得, 透过理性的行动,把人类的王国建立得具有一个心灵价值的模式, 以与物质世俗有别。六、小结总之, 简奥斯丁对婚姻关系、乃至人的一切关系的物质原因可谓揭露得深刻, 但这种揭露, 在这部喜剧性的世态小说中, 不是凶狠的,不是伤感的 , 不是道德义愤的, 也不是玩世不恭的, 而是嘲讽的。参考文献论傲慢与偏见中婚姻三重境界-爱情与金钱一、引言 简奥斯丁(Jane Austen
11、) ,1775年 12 月生于英国汉普郡的史蒂文顿,有兄弟姐妹八人。她并不算是一位长寿的作家,在1816 年初她得了重病,身体日渐衰弱,不幸于 1817 年 7 月 18 日死在姐姐的怀抱里;奥斯丁也算不上是位多产的作家,尽管年仅 21 岁就写出了她的第一部小说 最初的印象 (19年后重新改写,即傲慢与偏见 ) 。但在她的创作生涯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只有六部。可这丝毫没有减弱奥斯丁在英国文学中的地位,反而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日益重要。即使在今天,她的读者也是有增无减。她的作品被屡次改编成电影、电视剧,深受广大观众的喜爱。批评家托.巴.麦考莱就曾赞扬到:“作家中手法最接近(莎士比亚)这位大师的,无疑
12、就要算简奥斯丁了,这位女性堪称是英国之骄傲。她为我们创造出了一大批的人物” 二、钟情婚姻爱情描写 从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庸俗无聊的“感伤小说”和“哥特小说”充斥着英国文坛,而奥斯丁创作的小说则是一反常规地展现当时尚未受到资本主义冲击的英国乡村中产阶级的日常生活和田园风光。她“是第一个现实地描绘日常平凡生活中平凡人物的小说家。她的作品反映了当时英国中产阶级生活的喜剧,显示了家庭文学的可能性。她多次探索青年女主角从恋爱到结婚中的自我发现过程,这种着力分析人物性格以及女主角和社会之间紧张关系的做法,使她的小说摆脱十八世纪的传统而接近于现代的生活。正是这种现代性,加上她的机智和风趣,她的小
13、说能长期吸引读者。 ”1尽管反映的广度和深度有限,但对改变当时小说创作中的庸俗风气起了很好的作用,因此奥斯丁的小说在英国小说发展史上有承上启下的意义。 简奥斯丁一生都是居住在乡村小镇,接触的人物以中小地主、牧师为主,观察的环境也以他们恬静、舒适的生活为主,在她的作品中,我们看不到有对重大社会矛盾的反映。有趣的是,尽管奥斯丁终身未嫁,但在她的作品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却是有关婚姻与爱情的描写。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和对细腻情感的把握,生动真实地描绘了简.奥斯丁周围世界的小天地,特别是绅士淑女之间的婚姻和爱情风波。 简奥斯丁的六部作品可以说都是以婚姻为主题的婚姻小说,虽然她的婚姻观不可避免得
14、要打上时代的烙印,但也不是完全正统的。而比较清晰得展现作家婚姻爱情观念的作品,无疑要算傲慢与偏见了,这部反映婚姻问题的小说是作者最喜欢的作品,同时也是她最受欢迎的一部作品。在 2007 年 3 月 1 日的“世界书日”上, 傲慢与偏见被英国读者评选为“十大不可或缺的书”之首。整部作品通过贝内特几个女儿的婚姻经历为基点,以伊丽莎白与达西的感情经历为情节主线,展示了 18 世纪中后期英国社会贵族阶层的婚姻状况。从某中程度上,也探讨了婚姻的内涵,因此此书也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文学批评家马克肖尔这样评价傲慢与偏见:“傲慢与偏见及奥斯丁后期的小说会令愚顿者震撼。如她的见解能被认同,这个由愚顿者
15、构成的社会必将脱胎换骨。”2 三、三段婚姻展现三重境界 人们的择偶动机决定人们的择偶标准。择偶动机不同,人们的择偶标准也不会相同。自古以来,人们的择偶标准既要遵循婚姻的自然属性,又不得不受婚姻社会属性的影响。婚姻的自然属性决定了人们择偶时要考虑对方的身体、经济、宗教、道德等因素。人们在选择婚姻伴侣时不可能只有单一的动机,而是几种动机同时存在,只是侧重点不同罢了。而这种侧重点的差异表现出来便是人们择无忧论文 【http:/ 】偶标准的差异。 根据择偶标准的差异,历史学家劳伦斯斯通,在其名著1500-1800 年英国家庭、性和婚姻中将当时英国人的择偶动机分为四类:为了巩固家庭的经济、政治或社会地位
16、;为了个人的感情、友爱和情谊;性的吸引;激情之爱。3在傲慢与偏见里,作者所塑造出的几种婚姻关系,大都可以从中找到相符合的类型。例如夏洛特和柯林斯的结合,就符合“为了巩固家庭的经济、政治或社会地位”这一类型。 简奥斯丁用一种轻松的方式对傲慢与偏见里的婚姻与婚姻相关的一系列活动进行了诙谐的描述。男士们如何挑选妻子,年轻的女子以及她们的母亲如何为其挑选未来的夫君,构成了这部小说许多精彩的场景。在这部探讨婚姻关系的作品中,作者着力刻画了几种不同的婚姻和爱情关系,除了上面提到的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还有几对比较重要的婚姻:莉迪亚和威克姆;伊丽莎白和达西等等。尽管他们都走进了婚姻的围城,但是婚姻的幸福度却
17、各不相同。这是因为奥斯丁笔下的婚姻,不仅涉及到感情,而且还和经济紧密相关。 “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为了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4本书的第一句话就点出了影响婚姻的一个重要因素金钱,然而果真是一条真理吗?我们对小说进行分析,可以将书中的婚姻划分为三种不同的境界,通过比较,我们就会有自己的判断。 (一)莉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盲目的激情追求享乐 在傲慢与偏见中,如果要选出一桩最荒诞且最不被看好的婚姻,无疑就是莉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了。作者甚至没有正面交代二人是如何走到一起,继而出走的。只是简单的通过简和加德纳舅妈写给伊丽莎白的信,让读者了解情况的大概。两个人之间很难说有什么爱情,即
18、使勉强有,也只能算是“肉欲之爱”产生的盲目激情。简奥斯丁对他们的婚姻持一种批判的态度,莉迪亚的轻浮、卤莽和无知即使在小说的结尾也没有改变,威克姆的狡诈、野心和肤浅也使我们感到厌恶。理智、感情与道德可以说是婚姻精神层面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这对婚姻不具备其中的任何一项,他们婚姻的失败早已注定。 婚姻的基础是婚姻最终成立的根据,决定着婚姻的特性。西方的婚姻更加注重性的因素,在他们看来男女的结合“主要报偿是性关系的满足。 ”长久以来,西方人有这样的观念,婚姻是为了爱情和寻求伴侣,还有的是为了性的和谐,避免孤独。莉迪亚习惯沉醉在男人的追捧中,而且一向用清不专, “只要受到人家的勾引,对谁都会上钩。 ”
19、她对人的好恶,选择男人的标准,只是看对方的脸蛋漂不漂亮。当有漂亮的男人出现时,她的注意力马上就会集中过去。至于自己是不是爱上对方,她一点也不在乎,也更不会在乎对方是否真的爱她。 这种以性爱为基础的带有鲜明个人性的婚姻是缺乏稳定性的。婚姻是个人的事,与别人没有直接关系,这样做出决定和采取行动就比较容易,没有什么牵制和挂碍。爱情本身是不稳定的,是人类情感中最难以捉摸的部分。5韦政通说:“在所有的爱中,最强烈,最令人困惑,也是最缺乏稳定性的就是性爱。 ”所以建立在性爱基础上的婚姻总是包含着“隐伏的危机。 ”6而人的本性中又有“喜新厌旧”的倾向,因而更加重了建立在性爱上的婚姻的不稳定性。莉迪亚和威克姆
20、的婚姻既是个人的,又是根植于性爱的,它的不稳定性就成为必然了。加之西方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比较受限。在这种环境下夫妻间的冲突所产生的情绪障碍很难获得疏导,日积月累容易造成不和,情感上就会出现创伤、裂缝。这种情感上的伤痕便无法弥合而全面崩溃,当做为婚姻基础的性爱消失,那婚姻自然也没有存在的必要。 傲慢与偏见中莉迪亚和威克姆婚姻的前景,作者在最后一章含蓄得指出:“威克姆不久便清淡爱弛,莉迪亚对他稍许持久一些。 ” 威克姆选择莉迪亚的原因,书中并没有详细指出,不过他之所以同意与莉迪亚结婚,金钱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威克姆是个不折不扣的花花公子,在与莉迪亚私奔前,曾经追求过金小姐和达西小姐,不是因为
21、性,而是为了金钱。威克姆怀有这样的心态,与当时的社会风气不无关系。在 18 世纪时财富仍是社会中上层择偶时的重点,正如 1727 年丹尼尔迪福所抱怨的那样, “金钱和处女膜仍是人们考虑的目标。 ”同时威克姆做为地位稍底的中等阶级(ler iddle lasses) ,并没有大量的财产传承,因而更加重了他对金钱的贪婪。最终还是达西先生出面,替威克姆偿还了债务,并在莉迪亚名下的钱之外,又给了她一千英镑,并给威克姆买了个官职,最终换来了威克姆和莉迪亚的婚姻。 “美貌与相貌平常的人一样,也得有饭吃,有衣穿。 ”可见在这段婚姻中除了盲目的激情,金钱也扮演了“关键先生”的角色。 (二)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
22、:向现实妥协 在傲慢与偏见中,金钱和爱情婚姻往往是形影不离,难分难舍的。小说里人们谈婚论嫁时总少不了金钱的影子,而阐述金钱对于婚姻的选择,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柯林斯牧师和夏洛特卢卡斯的结合了。 柯林斯选择夏洛特做自己的妻子,显然不是因为爱上她,在柯林斯向伊丽莎白求婚时就已经详细阐述了他要结婚的理由:“第一,我认为每个生活宽裕的牧师(像我本人) ,理当给教区在婚姻方面树立一个榜样;第二,我相信结婚会大大增进我的幸福;第三这一点或许应该早一点提出来,我有幸奉为恩主的那位贵妇人特别劝嘱我要结婚。 ”因而当柯林斯像伊丽莎白求婚遭到拒绝后,他毫不犹豫的把结婚对象转向了夏洛特小姐。柯林斯急着结婚,并不是出
23、于个人需要,只是在完成他所崇拜的德布尔夫人(达西的姑妈)布置的一项任务,只要结婚了就算完成了任务。至于结婚对象是谁,对她是不是有感情这些并不重要。而且夏洛特小姐还算是贵族出身的小姐,也算是门当户对,这就已经足够了。 柯林斯这个人并不懂得如何去爱和经营婚姻,他看上去有些笨拙可笑,缺少男子汉气概但又很自负。他的婚姻一定程度上是遵循了当时社会上流行的婚姻理念:“凡是有财产的单身汉必定要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为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 夏洛特卢卡斯可以说是傲慢与偏见里有头脑并富有理性的一位女子,是她最先看出达西对伊丽莎白有意,并且向伊丽莎白表达她对简和宾利感情发展的担忧(事实证明她是正确的) 。夏洛特的聪
24、明伶俐令人印象深刻,可更让人感叹的是她对自己婚姻选择的那份精明。她清楚得认识到了当时英国社会中上层阶级婚姻的普遍本质:物质因素是 18 世纪至 19 世纪英国社会的婚姻生活的重要因素。卢卡斯家族也算是属于贵族阶级,在 16 至 18 世纪期间,英国贵族“婚姻并不是为了满足个人心理和生理需要的私人结合,而是一种确保家庭和其财产永存的制度性策略。 ”7贵族的婚姻很大程度上要服从家庭的利益,他们非常注重婚姻所带来的经济利益。对于许多处于经济困难的贵族来说,尤其如此。因而,属于破落贵族家庭的夏洛特没有多少可观的嫁妆,也无法攀高求贵,被迫嫁给柯林斯实际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且在 18 世纪末、19 世纪
25、初的英国,这也是一个以男性为中心的时代,男女不平等,妇女的社会地位非常低下。法律规定,女性不拥有财产继承权,家庭生活被认为是最适合妇女的天地。妇女要生存,要获得生活上的保障和“财政保证” ,婚姻是捷径也是唯一的途径。这就导致了当时的婚姻不仅仅是作为爱情的归宿,还会是“谋生”的手段,也就难免出现一些看似荒唐的事。 “并且,马克思(和无忧论文 【http:/ 】贝尔)曾说,妇女在和男人的关系中的地位使我们可以判断出一定特定社会自由和不自由的程度。8 夏洛特是何等聪明的女子!她早就看出了柯林斯先生既不通情达理,又不讨人喜欢,同他相处实在令人厌烦,而且他对她的爱也一定是“镜花水月” 。但是她还是选择了
26、他做丈夫,因为夏洛特选择的这种婚姻,总归是女人最适意的保险箱,能确保她不至于挨冻受饥,也不用担心丈夫变心,至于婚姻幸福与否则就要放到次要位置了。所以在伊丽莎白拜访朋友的时,发现“柯林斯先生有时说些让夏洛特实在难为情的话” “夏洛特一般总是明智地装作没听见。 ”而且夏洛特也并不把他放在心上,单独带妹妹和伊丽莎白参观住宅,而且她也非常高兴。似乎如果柯林斯不存在,就真有一种舒适的气氛。这就是夏洛特和柯林斯的婚姻,很显然成就这段婚姻的关键就是金钱。对柯林斯来说,这样的生活让他很满足,婚姻的“目的”也已经实现。而夏洛特“用什么手段驾御丈夫,有多大的度量容忍他,不得不承认,事情处理得相当不错。 ”这样的一
27、种靠金钱财富维持的婚姻虽然并不完美,但毕竟也是一种婚姻。 在这桩婚姻里,夏洛特和柯林斯之间是没有温暖和幸福的感觉的,只是枯燥平淡的生活着。也许只有当他们孕育出下一代时,彼此才会产生一种爱对下一代的爱,对孩子的关心呵护,到那时他们的婚姻也许便不这么乏味。奥斯丁并不欣赏这样的婚姻,透过文字可以感觉到她对这种婚姻的嘲讽之意。但以我们现代的视角来看,夏洛特做出这样的选择,也是迫于现实的无奈呵。岁月不留人,对她这样一位老姑娘来说,有一个归宿似乎才是最重要的。我们当然不会赞赏夏洛特的选择,但能否试着对她多一分的理解和宽容呢?(三)伊丽莎白和达西:情投意合,理智与情感的完美结合 16 至 18 世纪英国上层
28、阶层的择偶标准一直没有多大的变化,注重婚姻的物质基础,强调门当户对,但是并不否认爱和感情是婚姻的前提。历史学家埃里克卡尔森考察了英国都泽时代城市及乡村民间的婚姻状况,肯定地认为:“爱是至高无上的。 ”麦克法伦的研究也表明,至少从 16 世纪以来,爱或感情在人们的婚姻生活中占比较重要的位置。9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是傲慢与偏见中最美满、最成功的理想婚姻,二人的结合是真正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的。伊丽莎白在贝内特家中排行老二,她虽然没有简那么娇好的面容,却也出落的亭亭玉立。更难能可贵的是她不但聪明伶俐,活泼可爱,而且还有如出污泥而不染的白荷,有着丰富的个性和内涵。伊丽莎白认识到了当时社会上以财富和社会
29、地位来谈婚论嫁的风气,自己最好的朋友的婚姻也不是建立在爱情的基础之上,但她并没有迷失自己,而是选择继续勇敢地追寻自己的爱情。正是伊丽莎白的这种不凡的谈吐和高贵的情操吸引了达西,让达西对她渐生爱意。这也体现出英国的传统的择偶观念,因为在美貌、血统和财富之外,社会上层也一直注重性格和美德。一直以来,英国的行为指导书和民俗都强调一个人的内在品质和婚姻中的重要性。按理说伊丽莎白和达西结合是郎才女貌,天作地设的一对姻缘,不应该有太多的曲折才对。但两个人在性格上都有各自的弱点:伊丽莎白是一位中产阶级的小姐,受过中等教育,是一名绅士的女儿。但同贵族阶级相比家庭地位还是低下,亲友又是没有教养,常常在公共场合丑
30、态百出,使她自惭自愧,在这样的环境中就为她性格中的偏见奠定了基础;而达西性格偏内向,不喜欢和陌生人说话。再加上他出身豪门,拥有巨额财富,难免会给人以傲慢的印象。两人刚开始接触时,对彼此的印象都不好。但随着接触的增多,渐渐地被伊丽莎白的美丽和可爱所打动,尤其是她机灵的头脑和诙谐更是深深吸引了他,尽管他觉得伊丽莎白出身 不算高贵,看不起她的家庭并认定自己向伊丽莎白求婚,已经是降低了要求,违背了自己的意志、理智,甚至是违背人格来做的。他认为身份低微而又缺少金钱财富的伊丽莎白一定会对他这样身份的贵公子表达爱意而欣喜若狂的接受。但是当他“自以为肯定会得到个满意的答案,脸上却流露出一副稳操胜券的神气时,却
31、激起了伊丽莎白的怨恨,并断然拒绝了他的求婚,还毫不留情地指责他的傲慢无礼。这里表现了爱情对于婚姻的崇高意义:哪怕再富有、再英俊,如果以一种居高临下甚至“傲慢”的姿态对待另一方时,那两者是很难产生爱情,没有爱情就不会再有婚姻。后来达西渐渐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他接受了伊丽莎白的指责,并改正了自己傲慢自负的缺点。而且在达西挺身而出,解决了莉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危机”后,也赢得了伊丽莎白的尊重,并逐渐接受了“悔过”的达西,两人之间终于产生了真挚的感情,并最终结成了美满的姻缘。培根就认为人们在选择妻子时不要太注重财富、美貌、利益、高贵等,而应该考虑“思想上的虔诚品质,她父母诚信、她的美德、她的持家能力,
32、她的善良的性情。 ”伊丽莎白尽管不具备“她的父母诚信”这个客观条件,但其他几个要求伊丽莎白都具备了。也是因为如此,达西才会努力克服自己的“傲慢” ,真正得对待爱情。 “即使自恋一开始真的是自高自大,它也能够变成一种健康的且值得称道的生命态度。这种情况,在奥斯丁的傲慢与偏见中达西这个人物上就曾发生过。这个自负的男人,虽然看起来自命不凡,顾景自怜,但他还是能够通过别人的眼睛来观察他自己。 ”10伊丽莎白最终与达西结成美满的婚姻,是她对改过的达西产生了真挚的爱情,而不是达西早就拥有的金钱和地位。其实在这个时候,即使达西没有巨额的家产,伊丽莎白还是会嫁给达西,就像恩格斯所说的:“没有爱情的婚姻是不道德
33、的。 ”金钱在傲慢与偏见中无处不在,即使在伊丽莎白和达西的爱情中也不免掺杂着一点金钱的因素。在外人看来,伊丽莎白如同捡了一个金元宝,就像贝内特太太喊道的:“每年有一万镑的收入,可能还要更多!阔得向王公一般!”先前对达西先生的不满与愤怒,早已经抛到九霄云外了。对自己二女儿的这桩婚姻举双手赞成,假如可以,这位可爱的太太恐怕连双脚都会举起来。但是,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之所以超脱于书中描写的其他几桩婚姻,就是因为两人不但品德高尚,而且是真心相爱。四、永恒的话题:追求美好婚姻“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knledge,that a single an in pssessin
34、f a gd frtune ust be in ant f a ife.”这样的开头设计,简奥斯丁是有深刻寓意的。钱财和婚姻密不可分,这点作者并不否认。要保证一家人幸福安康,最根本的还是需要财富做基础的。而对于金钱主导婚姻这一观念,奥斯丁是持批判态度的,但是她没有以社会批评家的身份揭露社会的本质,也没有采用激进艺术家的极端手法。她的讽刺既辛辣又轻松诙谐,既深刻又流畅自然。通过几桩婚姻的描写,她揭露了当时社会中金钱利益在婚姻中扮演的重要角色,人的感情会受到它的控制。莉迪亚和威克姆的婚姻,不仅完全是受金钱的左右,而且两人的结合,最初也只是因为低俗的肉欲的吸引。这样的婚姻不仅会给自己带来不幸,更会给
35、各自的家庭造成伤害,简.奥斯丁最为反对这样的结合。对于夏洛特和柯林斯充满了现实色彩的婚姻,作者也是不赞成的。不过通过描写,我们也认识到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人的感情不得不服从于金钱的无奈(其实在当今社会又何尝不是如此?) 。让读者对他们多了一丝的理解和宽容无忧论文 【http:/ 】 。正如马克思主义批评家大卫.马柯斯在谈到人类行为的经济性时曾说:“简奥斯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比马克思更早的马克思主义者。 ”那是否婚姻就是以经济因素做为衡量的标准呢?有人问苏格拉底是否要结婚,得到的回答是“无论你怎样做,你都会后悔。 ”11简奥斯丁以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婚姻为例给出了否定的答案,金钱固然重要, “没
36、有金钱的婚姻是愚蠢的。 ”如果没有一定的金钱做基础,再真挚的感情也会在漫长的时间中受到考验,甚至会走向破裂。但是作者也同时指出“没有爱情千万不能结婚, ”伊丽莎白与达西的婚姻无疑是“奥斯丁推崇的婚姻模式。 ”在书中作者不仅给了两人一个幸福美满的结局,并强调了通过这桩婚姻,使许多人都发生了改变,如贝内特太太,后半辈居然变成了一个通情达理,和蔼可亲,见多识广的女人。尽管奥斯丁塑造的这桩婚姻带有一些理想主义的色彩,世界上不可能有十全十美的事情。不过她正是以此来表明了她对金钱和爱情在婚姻中孰轻孰重的看法爱情更为重要。奥斯丁的时代已经远去了,但人们追求美好婚姻的共同人生诉求却没有任何改变,而且还愈加强烈
37、。 傲慢与偏见中诠释的婚姻观念也没有完全脱离我们的实际,还给现代人带来某种启迪。在 2005 年初,英国 BB4 台在读者中开展的一项调查也印证了这一点:在英国社会对女性影响最大、曾改变女性世界观(主要是爱情婚姻观)的文学作品, 傲慢与偏见位列第一。与小说塑造的情节相似,现代社会中的人们在谈婚论嫁时,何尝又不是进行着爱情与金钱的权衡呢?在面对婚姻的时候,人们总是有自己的选择,做出自己的判断,为以后的人生做出打算。现代社会的人们是像莉迪亚和威克姆那样沉迷于激情,追求一时的快乐呢;还是安于现状,过着夏洛特般枯燥生活呢;还是大胆追求自己的爱情,为建立幸福美满的家庭而奋斗,成为“伊丽莎白”和“达西”呢
38、。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无论做出怎样的选择,也许都会有自己的理由。这也许是奥斯丁通过傲慢与偏见为我们留下的永恒的话题吧。致? 谢论文终于完成了。在此之际,我思绪万千。首先我要感谢我的指导老师侯翠霞老师,在这几个月的论文写作过程中,我得到了侯翠霞老师的悉心指导,在关键之处对我进行点拨,并在我查阅资料时候给予了巨大的帮助,使得我的论文顺利完成。其次我也要感谢我的同组同学,在每一次的小组讨论中他们都给我提出了很多建议和意见,开拓了我的思路,对我有很大的启发。总之,这篇的完成,不是靠我一个人的努力,而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参考文献1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美国不列颠百科全书公司合作编译 .简明不列颠百
39、科全书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 1986:452Bl Hard.Jne Austens Pride and PrejudieJ.xfrd:xfrd university 2001,7:53Larene Stne,The Faily,sex and arriage in England 1500-1800.Penguin Bks,1979:181 1834Austen Jane.傲慢与偏见. 孙致礼,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15李桂梅. 略论现代中西婚姻基础J.伦理学研究,2006,7:86韦政通 .中国的智慧. 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1988:2507 Keith
40、rightsn ,English Siety 1580-1680.Rutrers Univereity ,1982:808路易阿尔都塞.唐正东,吴静, 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5:3149 Alan afarlane,arriage and Lve in England:des f Reprdatin 1300-1800.xfrd Basil Blakell,1986:15615810 艾温辛格. 郜元宝, 译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15011克尔凯郭尔.阎嘉等,译.陕西: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40arriage in Pride and Prejudie (参
41、考 9) ?;It is a truth universally aknledged that a single an in pssessin f a gd frtune ust be in ant f a ife.;? Jane Austen prvides subsequent arguent ith the first line f her nvel, Pride and Prejudie.? A stateent that reains true t this very day. Austens first stateent sets up the beginning f the nv
42、el.? She states that a an, finanially ell ff, but ith n ate t apany hi t share in his ealth, is undubtedly in searh f a ife.? In Pride and Prejudie,? r. Bingley and r. Dary play the rle f the rih en.? r. And rs. Bennet are the parents f five uned daughters.? r. And rs. Bennet have nfliting thughts a
43、but the arrival f the rih neighbrs. r. Bennet thinks nthing f it.? He has n ne thughts abut the arrival f Bingley and Dary.? rs. Bennet sees flashing lights.? She vies it as the perfet hane t autatially plae a fe f her five daughters int the rih unity.? arrying ff her daughters serves as the ain pur
44、pse in rs. Bennets life. rs. Bennet ants her husband t g and ake a greeting t the ne rd.?无忧论文 【http:/】 Her plans are t get in ntat ith the and ake aare her five unarried daughters.? rs. Bennet enurages her daughter, Jane, t set her sights n r. Bingley.? r. Bennets sarasti ents prve his disnert n the
45、 hle tpi.? hen Jane is invited t eet ith r. Bingley and his sister, rs. Bennet suggests that she g by hrsebak in hpes that she uld prbably get ill and extend her stay.? rs. Bennets ind is alays thinking f ays t arry ff her daughters.? Her idea rks t perfetin and Jane ends up staying lnger. rs. Benne
46、t ges t rk again at the arrival f r. llins, r. Bennets usin.? r. llins stays at the Bennets huse fr a shrt tie. ?He ill inherit Lngburn hen r. Bennet dies sine he ill be the nly, lse ale relative.? r. llins first intentins are tard Jane, but s. Bennet infrs hi f Bingley.? llins then hanges his target t Elizabeth.? rs. Bennet is astunded at the rejetin fr Elizabeth.? She des everything in her per t try t persuade her t arry llins.? rs. Bennet vies llins as a suessful Reverend ith a prsperus future h uld be a gd hie fr Elizabeth.? Elizabeth ill have n suh thing, and denies llin.nbs P S